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外交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任务目标:
1.了解中苏建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定、日内瓦会议及万隆会议
2.
理解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的原因
3.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4.认识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以此增强民族自豪感。
自主学习: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正具体包括哪些 这一方针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
(2)新中国打破美国外交孤立的表现是什么?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间、场合、内容分别是什么?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什么意义?
3.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日内瓦会议的目的、时间、主要成果和历史意义分别是什么?
(2)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中国代表团的贡献分别是什么?
活动探究:
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
材料二
“苏联革命成功后遭十几国干涉,而我国革命胜利的时候,帝国主义并未干涉我们,并不是怕我国人民,主要是有苏联存在,这对我们鼓励很大,当时若无苏联存在,美国一定要来的,它不仅在台湾,还要到大陆来。”
————毛泽东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方针必要性?
(2)分析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方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既要“独立自主”又“一边倒”岂不矛盾?就这些问题说说你的看法。
探究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的自主权是必经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该受到其他国家干涉。
材料二
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
请回答:
(1)材料二中这些原则是指什么?
(2)这些原则是在什么情况下由谁提出的?
(3)根据材料一、二说出这些原则的具体内容。
(4)这些原则在国际事务中有何意义?
探究3:
阅读教材正文和P111页“历史纵横”回答下列问题:
(1)亚非会议的背景、主题、特点是什么?
(2)周恩来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
(3)
“求同存异”中的“同”与“异”应如何理解?
(4)
“求同存异”方针产生了什么作用?
(5)会议对我国外交产生的直接影响是什么?
当课反馈
1.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了三大外交政策,其中“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体现的是(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独立自主和不结盟
2.“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这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被称为
(
)
A,“另起炉灶”
B.“打扫于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有(
)
A.日内瓦会议的圆满成功
B.美苏争霸局面的出现
C.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D.协约同集团的成立
4.你见过国书什么样吗 国书是一国派遣或召回大使、公使时,由国家元首致接受国元首的正式文书。右图是新中国第—号国书(由毛泽东、周恩来亲自签发)的局部,该国书的接受国应是(
)
A.朝鲜
B.苏联
C.印度
D.日本
5.在一次会议后,一位美国记者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这是哪一次会议
(
)
A.德黑兰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
D.开罗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