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3张PPT。[清] 蒲松龄促 织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属淄博市)人。 作者介绍 蒲松龄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蒲家号称“累代书香”,祖上虽然没有出过显赫人物,在当地却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动乱中衰微下来。蒲松龄的父亲原是读书人,由于家境困难,不得不弃儒经商。
蒲松龄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他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旋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但自19岁“弁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康熙五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依窗危坐逝世。
蒲松龄的创作,除《聊斋志异》《聊斋文集》《聊斋诗集》外,还有关于农业、医药的通俗读物《农桑经》《药书》等。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一生心血的结晶,也是一部以作者书房名称命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因借叙说奇闻异事,赞美花妖狐魅来鞭挞世间的丑恶,故称作“志异”。郭沫若评论: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蒲 松龄 蒲松龄,生于明代末年,一生主要活动时间是在康熙年间。 他本是一个有多方面文学才华的人,一生的遭遇却很不幸运,连个举人都没考上,做了近40年的清苦塾师。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
为什么叫《聊斋志异》?“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志异”就是记述花妖狐鬼及其他一些荒诞不经的奇闻异事。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奇闻异事?因为通过这些离奇虚幻的故事,便于大胆地揭露社会多方面的黑暗现实,便于赞美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樊篱的精神,也便于抒发作者自己的满腔“孤愤”。至于艺术特色,则诚如鲁迅先生说的:“用传奇之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传奇,指唐代传奇小说)。它代表了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聊斋志异》介绍 《聊斋志异》既是一部“搜抉奇怪”、“事涉荒幻”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又是作者“触时感事”、“以劝以惩”的孤愤之书。这部小说集初名为《鬼狐传》,一开始只是在民间传抄,直到作者去世50年后,才在浙江睦州成书问世,定名为《聊斋志异》。全书共16卷,491个短篇。 《聊斋志异》内容丰富多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新奇,结构巧妙,千姿百态。作者将古代小说中“志怪”“传奇”和“人情”的精华特色糅为一体,艺术造诣在历代文言小说之上,是17世纪后半期,话本、拟话本小说已过花红时节结出的硕果,也是我国微型小说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的分水岭。 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后不断增删,至死方止,萃一生心血而成。《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多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它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缴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命运,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胥吏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主题思想情节虽虚构,史料有依据?明清笔记 “我朝宣宗,最娴此戏,曾密诏苏州知府况钟进四个。一时语云:‘促织瞿瞿叫,宣宗皇帝要。’此语至今犹存。”(沈德符《万历野获篇》)
“宣宗酷爱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妇,伤其妻,亦自经焉。”(《梅村诗集笺注》转引吕毖《明朝小史》)
情节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故事的起因。宫中爱玩蟋蟀而流毒遍及民间。交代了故事背景。
第二部分(第2段),故事的开端:写成名被官府逼迫,为捕捉促织受尽种种苦难。
第三部分(第3/4段),故事的发展:写求卜得虫为成名一家带来解脱苦难的希望。
第四部分(第5/7段),故事的高潮:写成名得虫、失虫和再得异虫(成子化虫),小虫在搏斗中大获全胜,
第五部分(第8段),故事的结局:成名因祸得福。大小官员均受促织恩荫。
第六部分(第9段),作者的评语。情节线索
第一段 征促织(故事的开端)
第二段 捕促织(介绍主人公,故事的开端)
第三段 卜促织(志异,推动故事的发展)
第四段 再捕促织(受启示,故事继续发展)
第五段 丧促织(曲折跌宕,故事继续发展)
第六段 三捕促织(又一波折,推动故事发展)
第七段 斗促织(斗而胜,进入高潮)
第八段 献促织(故事结局,以“喜剧”告终)
第九段 作者假异史氏之口,对成名的结局发表议论
征虫 捕虫 卜虫 再捕 丧虫 三捕 斗虫 献虫
二、围绕一只小虫,成名的心理活动由“惴惴”到“大喜”,由“大喜”到“失色 ”,又由“失色”到“惊喜”。试作一点分析。 【解答】
成名捕捉了一只小虫,自己感到沮丧,惴惴不安,担心“不中于款”,不能符合官府心意。当村中少年要将驯养的“蟹壳青”强与他的小虫搏斗时,他是“蓄劣物终无顾念所用,不如拼搏一笑”。当小虫角逐得胜,成名一反常态,变成 “大喜”。此时,鸡来啄小虫,“成骇立愕呼”,“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当小虫又获胜时,“成益惊喜”。统治者爱好“促织之戏”,把成名这样的老实人精神上折磨摧残至此!
阅读课文第6、7小节,找出体现成名心理活动变化的单音词,依次填入空格处。成名听说儿子误毙蟋蟀则( ),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 ),见儿子气息然则转为( ),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 ),忽而闻门外虫鸣则既( )且( ),忽见蟋蟀短小则认为它( );视之,意似良,则又转为( )。将献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爷意,心中又( )。
成名的内心变化,写得错落有致,其时悲时怒时喜时愁。人物的心理刻划与其悲欢离合的命运紧密相联系——区区小虫系着成名一家之祸福争危,得之则化祸为福,失之则大难临头,给人以更加真实的感觉,使人物的形象也更加丰满。
怒悲喜愁惊喜劣喜恐深刻而有力地揭露了当时官府之从侧面暴虐,社会之黑暗,人民所受灾难之深重。对促织的细节描写“伏”——“暴怒”——“奔龁”——“跃”——“张”、“伸”——“颌 ”——“矜”——“叮”显示了小虫的神奇的本领。小虫是由成名的儿子变化而来,作者运用夸张和细节描写,形象地描绘出当时的统治阶级造成虫命为贵、人命为贱的社会病态心理,对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 “异史氏曰”一段文字是蒲松龄对故事所作的评论,这也是笔记体小说常用的一种形式,通过评语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段评论主要有三点:
1、从官贪吏虐追溯到天子宫廷,指出“天子一跬步,皆关乎人命不可忽也”,寄予讽谏之旨。
2、成名的一贫一富说明是“天将酬长厚者”反映了“善恶有报”的宿命论思想。
3、针对抚臣、令尹蒙受促织“恩荫”,证实了“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说法,生动地表明了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是建立在百姓的苦难上的,在此作者抒发了愤懑不平之感。
故事情节离奇曲折,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心理刻画细腻逼真,
语言描写摇曳多姿。《促织》的艺术特点写作目的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黑暗现实,批判的针芒直指天子。本文是《聊斋志异》中深刻揭露黑暗现实的篇章之一。作品是以斗促织的宫廷嬉戏作为引线,通过曲折变化的情节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
练习一:多音字(1)①强 jiàng 固执;强硬不屈 倔强
qiáng 强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qiǎng 竭力 少年固强之
②塞 sāi 装进 塞满 瓶塞子
sài 可做屏障的险要地方 塞外 塞翁失马 边塞 要塞
sè 对自己应负的责任敷衍了事 敷衍塞责练习一:多音字(2)③抢 qiáng 头撞地 抢呼欲绝抢夺
qiǎng 争夺 抢劫
④中 zhōng 位置在两端之间,如“中间”
zhòng 正对上;恰好合上,如“中款”练习一:多音字(3)⑤辟 bì 排除,如“辟邪”。②帝王召见并授官职,如“辟举”
pī同“劈”,辟头
pì ①开辟,如“辟馆”;②透彻,如“精辟”;③驳斥,如“辟谣”
(6)累lèi“薄产累尽” 、“受累”、“亏累”。
lěi “堆叠”(“累土为山”)、重叠(“层楼累榭”)、屡次(“累战皆捷)时,读第三声 ①昂其直,居为奇货(“直”通 “值”,价格)
②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裁”通“才”,刚)
③翼日进宰(“翼”通“翌”,次)
④虫跃去尺有咫(“有”通“又”)
⑤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通“披”)
6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而”通“尔”你)
7 假此科敛丁口(“假”通“借” 凭借)
8 两股间脓血流离(“流离”通“淋漓”)
练习二:通假字(1)儿涕而去(名词活用作动词,流泪。)
(2)一人飞升,仙及鸡犬(名词活用作动词,成仙。)
(3)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名词活用作动词,挨棍棒。)
(4)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名词活用作动词,下诏。)
(5)裘马扬扬(名词活用作动词,裘,穿着皮衣。马,骑着马。)练习三:词类活用(1)(1)昂其值,居为奇货(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高昂。)
(2)成然之(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认为……对。)
(3)成以其小,劣之(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认为……不好。)
(4)益奇之(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认为……奇特。)
(5)成述其异,宰不信(形容词用作名词,特殊的本领。)
练习三:词类活用(2) 形容词作动,作名(1)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名词用作状语,每年。)
(2)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名词用作状语,用笼子。)
(3)日将暮,取儿藁葬(名词用作状语,用草席。)
(4)虫集冠上,力叮不释(名词用作状语,用力。)
(5)民日贴妇卖儿 (名词用作状语,一天天。)练习三:词类活用(3) 名词作状语
辄倾数家之产 (动词 使动用法,使……破产)
(2)昂其值,居为奇货(形容词用作动词,使……高昂。)
(3)春风又绿江南岸(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绿。)
(4)
(5)练习四:使动用法(1)成然之(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认为……对。)
(2)成以其小,劣之(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认为……不好。)
(3)益奇之(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认为……奇特。)
(4)
(5)
(6)练习四:意动用法练习五:一词多义( 1 )①顾
成顾蟋蟀笼虚(回头看,动词)
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看,环视,动词)
顾念蓄劣物无所用(转折连词,但是)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顾虑,动词)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望,拜访,动词)
②靡
靡计不施,迄无济(无,没有,动词)
试与他虫斗,虫尽靡(败退,动词)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倒下,动词)练习五:一词多义( 2 )③责
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动词,索取)
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名词,责任,差使)
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动词,责令)
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动词,责罚,责打)
④然
然睹促织(连词,然而,可是)
成然之(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认为……对。)
俨然类画(助词,做形容词尾,……的样子)练习五:一词多义( 3 )⑤发
窥父不在,窃发盆(打开,动词)
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挖,动词)
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头发,名词)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射击,动词)
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抒发,动词)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征发,派遣,动词)练习五:古汉语句式①遂为猾胥报充里正(被动句式)
②此物故非西产(表否定的判断句式)
③掭以尖草(状语后置)
④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蟹”前省“食以”的省略谓语句)1.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翕辟(xī) 惙然(chuò) 迂讷(nà) 不啻(chì)
B.裨益(bì) 万椽(chuán) 裘马(qiú) 跬步(kuǐ)
C.厚赍(lài) 蒿莱(hāo) 翘然(qiāo) 猾黠(xiá)
D.觇视(chān) 蹄躈(jiào) 墙隅(yǔ) 邑庠(xiáng)练习六:选择 ( 1 )B 练习六:选择( 2 )对《促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开篇说“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这是借言前朝故事来影射当朝现实,从写法上看,这叫借古讽今。
B.《促织》的喜剧性气氛,破坏了故事的悲剧气氛,削弱了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抨击力量,模糊了劳动人民的反抗意识,是个败笔。
C.本文结尾处用“异史氏曰”来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观点,与《史记》文末加一段“太史公曰”的议论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
D.作者设计的“抚军不忘所自……又嘱学使俾入邑庠”“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等情节,以及结尾与之相关的议论,某种程度上暴露出一种封建迷信思想,宣扬因果报应观念,实不可取。B练习七: 常考名句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典出: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