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春八年级语文(北师大版)导学案:12、曹刿论战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年春八年级语文(北师大版)导学案:12、曹刿论战 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27 13:06: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科目
语文
课题
曹刿论战(教师版)
主备人
审核人
课型
新授
学案编号




1.积累本课重点文言词句,能正确翻译句子。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3.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的人物形象,理解课文的主旨。
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背诵课文。
2、把握两个人物形象。
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知识链接: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②关于历史散文体例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③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预习案】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意。
曹刿(guì)
又何间焉(jiàn
)鄙(bǐ)
弗敢专也(fú)小惠未遍(bià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辙(zhé)
夫战(fú)
轼(shì)
旗靡(mǐ)
2、结合注释及参考资料,翻译下列句子。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⑤一鼓作气,再三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⑥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分层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
第1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
第二部分:(
第2段:叙述长勺之战的过程
);
第三部分:(第3段:写曹刿论述知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
)。4、在疏通文意,理清脉络的基础上背诵课文。【课内探究案】
(一)读文
1、听录音,整体感知。注意句子的节奏。
2、同学们再读,注意圈出不懂的字词和句子,然后教师点拨。
(二)研文
1、在疏通文意,理清脉络的基础上,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鲁庄公认为战前的准备是什么?曹刿又是如何评价他的准备的?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编,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这属也,可以一战】
③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
【“彼竭我盈”时进行反攻,“辙乱旗靡”时进行追击】
④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 【两层,在“彼竭我盈”时进行反攻,在“辙乱旗靡”时进行追击】
⑤本文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述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交锋对峙等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⑥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品质?
【曹刿虽身份低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体现了他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和爱国热情。】⑦综观全文,“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a、为下文写鲁庄公的“鄙”作铺垫
b、衬托曹刿的深谋远虑
“远谋”二字成为全文的文眼、线索。】
⑧战争过程中,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辙而望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⑨“既克,公问其故”一句在文中是否能够删去?(有什么作用?)
【不能删。这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再次表明鲁庄公“肉食者鄙”。】
(三)思文
1、想一想:曹刿是如何论战的?
【战前,曹刿认为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战后,曹刿论述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是:在“彼竭我盈”时进行反击,在“辙乱旗靡”时进行追击】2、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①“齐师伐我”鲁庄公在没有准备下就将迎战②在“曹刿请见”问及作战条件时,庄公把希望寄托在大官和神灵的身上③战中他不观战况,不解敌情就要进攻④战胜后却不知原因】3、长勺之战取胜的两个关键原因是什么?
【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4、鲁庄公真的很鄙吗?
【不鄙,表现在①广开言路,礼贤下士②尽职尽责,取信于民③知人善用,用人不疑④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四)说话
1、学习了本文,你对文中的两个人物是如何评价的?请以“我喜欢曹刿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我喜欢(不喜欢)鲁庄公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我喜欢曹刿“国难当头,匹夫有责”的主人翁意识,因为他不认为战争只是“肉食者”的事,而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我喜欢鲁庄公能知人善用,因为他能大胆任用人才。
2、“读人省身”“读史明智”,品评曹刿、鲁庄公后,你读课文又有些什么心得呢?请以“读《曹刿论战》一文,我懂得了_____”说话。我读《曹刿论战》一文,我懂得了爱国的责任感、毛遂自荐的勇气、镇定自信的风度、稳重细心的作风是一个现代人不可缺少的重要品质。】
【检测案】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1、本段正面写战争的有三句话,“(1)____________”点明战争地点,“(2)__________”简述胜负迹象,“(3)___________”交待大获全胜的结果。
2、本段叙述重点放在曹刿和庄公指挥战斗的情景上,对二人的描写运用(4)___________手法,“将鼓”“将驰”和前文的(5)__________相照应,表现庄公的(6)____________,反衬曹刿的(7)____________,“未可”“可矣”则表现了曹刿的(8)_____________,而以“(9)_____________”“(10)______________”的结局,证明曹刿指挥的正确。
3、曹刿的高超指挥才能体现在(11)_______________(12)
______________【1(1)战于长勺
(2)齐师败绩
(3)遂逐齐师
2(4)对比
(5)将战
(6)急躁冒进
(7)机敏持重,深谋远虑
(8)胸有成竹和从容不迫
(9)齐师败绩
(10)遂逐齐师
3(1)适时出击
(2)适时反击】
备注(教师复备栏及学生笔记)备注(教师复备栏及学生笔记)备注(教师复备栏及学生笔记)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