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户县2015-2016学年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西安市户县2015-2016学年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9-27 10:38: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5-2016学年陕西省西安市户县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公元618年,一位末代皇帝在江都(今扬州)自觉大势已去,揽镜自照,无奈哀叹:“好头颅,不知谁当斩之!”从这段材料中可以得的正确结论是(  )
A.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
B.隋朝灭掉南方的陈朝,实现了统一
C.隋朝开凿大运河,加强了南北联系
D.隋炀帝酷虐残暴,隋朝行将灭亡
2.唐太宗的做法不符合他的认识(如图)的一项是(  )
A.沉溺后宫,荒废朝政
B.重用贤臣,从谏如流
C.轻徭薄赋,善待百姓
D.修订法令,完善制度
3.“各部门之间既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提高效率,又互相牵制,加强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这段话评论的是下面哪一制度?(  )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度
4.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的是谁的统治?(  )
A.唐太宗的治
B.唐高宗的统治
C.武则天的统治
D.唐玄宗的统治
5.在古代,要取得“进士、状元、榜眼、探花”这些称号,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取得的(  )
A.皇帝御赐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考试制
D.察举制
6.请为下面四幅图片选择一个合适的标题(  )
A.唐朝经济繁荣
B.唐朝对外交往频繁
C.唐朝民族关系和睦
D.唐朝科技发达
7.如图所示武器最早用于军事是在我国的哪一时期?(  )
A.汉朝末年
B.唐朝末年
C.宋朝末年
D.元朝末年
8.下列著作完成的时间最早的是(  )
A.《三国演义》
B.《大唐西域记》
C.《资治通鉴》
D.《农桑辑要》
9.如图所示局面的出现发生在哪一事件后?(  )
A.唐太宗大败突厥后
B.澶渊之盟后
C.靖康之役后
苏辙:《栾城集》
D.偃城大捷后
10.中国制瓷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瓷器制作精美,畅销世界,中国因此开始被称为“瓷之国”,这是在哪个王朝时期?(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1.下面关于宋代农民的生活叙述的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绝大部分农民居住在城市
B.多数农民能够维持温饱
C.书籍等文化用品逐渐在农村流行
D.农民的文化生活也在不断改善
12.今天的西藏地区在元朝时(  )
A.归中书省直接管辖
B.归驻藏大臣管辖
C.归西藏自治区管辖
D.归宣政院管辖
13.元朝所采取的措施不符合下面认识的一项是(  )
原文大意
考察前代,北方少数民族完全占据中原后,一定要推行汉法,才能统治长久,所以北魏、辽、金统治时间最长。其他不行汉法的少数民族政权都相继败亡。这种情况在史书上有详细记载,看得明明白白的,元朝处在漠北时,还顾不得考虑这个问题,而处在现在的形势,不用汉法就很不合时宜了。
A.仿效中原政治体制
B.推行重农政策
C.刊行《农桑辑要》
D.人分四等,分而治之
14.朱元璋杀胡惟庸之后下诏书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不闻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中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以后嗣君,勿得议置丞相,臣下此请者,置之重典(重刑)。”这段材料表明(  )
A.朱元璋设置了特务机构
B.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
C.朱元璋设立了廷杖制度
D.朱元璋大兴文字狱
15.清初思想家、文学家廖燕在《明太祖论》写道:“我认为明太祖的八股取士,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是明朝做的比较巧妙,秦朝做的笨而已,他们都是为了愚昧天下人的思想(原文是文言文,这是译文)。”这段话主要是说(  )
A.明朝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B.明朝科举制的消极作用
C.秦朝焚书坑儒的积极作用
D.秦朝焚书坑儒的消极作用
16.下面四个选项中,有一项与其他三项的性质明显不同,请把这一项选出来(  )
A.戚继光等荡平东南沿海倭寇
B.郑成功收复被荷兰殖民者占领的台湾
C.康熙帝派清军大败沙俄侵略军
D.清朝平定新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叛乱
17.《水浒传》是根据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题材创作而成的小说,它围绕“官逼民反”的主题,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刻画了性格、经历不同的各种反抗者的英雄形象。下面的故事出自这一小说的是(  )
A.
B.
C.
D.
18.下面对郑和下西洋这一问题所做的知识卡片错误的一项是(  )
A
条件
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
B
目的
扩展对外贸易,增加政府收入
C
影响
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
D
地位
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A.A
B.B
C.C
D.D
19.下列是明代从南美洲引进的高产粮食作物是(  )
A.马铃薯
B.花生
C.向日葵
D.玉米
20.康乾盛世下的中国潜伏着巨大的危机,产生这些危机的内部原因有(  )
①强化专制统治
②持重农主义政策,压制打击工商业
③鄙视科学技术
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⑤西方列强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④⑤
21.康乾盛世和前代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哪一点?(  )
A.政局的稳定方面
B.社会的安定方面
C.经济的繁荣方面
D.面临的国际环境方面
22.下列对文字狱的解释,最准确的是(  )
A.迫害知识分子的冤狱
B.关押知识分子的监狱
C.因文字犯罪被捕入狱
D.为加强文化专制而设立的监狱
23.下列事件发生在今新疆地区的是(  )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戚继光抗倭
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雅克萨之战
2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这句词所体现出的突出特点是(  )
A.内容丰富
B.豪迈奔放
C.别致清新
D.委婉真挚
25.明清时期的文学成就突出表现在(  )
A.诗歌方面
B.小说方面
C.散文方面
D.戏剧方面
 
二、解答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采取的不同经济政策,直接影响着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水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A.唐太宗时,减少百姓服劳役的天数,并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使人身束缚逐渐松弛。
B.武则天统治时期,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表现,如图所示两幅图是唐朝时期发明和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
材料三:北宋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左右来自淮河以南地区,淮南每年向都城汴京运送粮食六百万石,丝绸,茶叶等物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京城,……南方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
清朝……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后)下今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政府对经济发展的重视。因此也出现了唐朝前期的大治局面。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分别被誉为______和______。
(2)材料二中两幅图反映的生产工具名称分别是______和______。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到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出现了怎样的变化?概括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根据材料四分析,清朝实行的是什么政策?该政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
27.阅读下列材料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不同朝代在各个时期所采取的方式不同,各民族好友交往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各民族友好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为维护祖国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材料一:观察图片
材料二: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岳珂:《金佗续篇》
材料三:回回民族是外来的民族成分,与中国国内民族成分相互融合的产物,也是中亚伊斯兰教文化同中国汉文化相互交汇的产物。它的形成,大约经历了200多年左右的时间。
﹣﹣﹣﹣人民网《回族的形成和发展》2016.3
材料四:清朝前期,清政府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管辖,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祖国版图基本奠定。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第20课导言删节
(1)根据图一和图二及所学知识,判断图片所反映的是那一朝代与哪些少数民族的交往情况?并概括其民族关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说出为什么会出现岳飞这样的英雄?概括这一朝代民族关系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出回族产生于什么朝代?概括这一朝代如何加强对多民族国家管理的。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谈谈清朝是如何加强对西藏地区管辖的?
(5)通过以上问题的分析,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对你有何启示?
 
2015-2016学年陕西省西安市户县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公元618年,一位末代皇帝在江都(今扬州)自觉大势已去,揽镜自照,无奈哀叹:“好头颅,不知谁当斩之!”从这段材料中可以得的正确结论是(  )
A.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
B.隋朝灭掉南方的陈朝,实现了统一
C.隋朝开凿大运河,加强了南北联系
D.隋炀帝酷虐残暴,隋朝行将灭亡
【考点】隋朝的灭亡.
【分析】本题考查隋朝灭亡的相关知识.
【解答】隋炀帝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不惜民力,酷虐残暴,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各地地方长官和一些割据势力也乘乱纷纷起兵,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好头颅,不知谁当斩之!”反映的就是隋炀帝酷虐残暴,隋朝行将灭亡的史实.
故选D.
 
2.唐太宗的做法不符合他的认识(如图)的一项是(  )
A.沉溺后宫,荒废朝政
B.重用贤臣,从谏如流
C.轻徭薄赋,善待百姓
D.修订法令,完善制度
【考点】贞观新政和贞观之治;唐太宗的纳谏和用人.
【分析】本题考查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教训的史实.
【解答】图片材料“天子者,有道则人推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可知,唐太宗意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巨大,他亲眼看见了强大的隋王朝被迅速的摧垮,所以即位后从中汲取了教训,重用贤臣、从谏如流,轻徭薄赋、善待百姓,修订法令、完善制度,他非常注意处理与百姓的关系,从而成就了他一代明君的美名.沉溺后宫,荒废朝政不是他的作为.
故选A.
 
3.“各部门之间既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提高效率,又互相牵制,加强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这段话评论的是下面哪一制度?(  )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度
【考点】三省六部制.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三省六部制的有关内容.
【解答】隋唐时期,设立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就是设立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中书省、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执行.三省长官共同定令立法,参决军国大政.各部门之间既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提高效率,又互相牵制,加强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
故选A.
 
4.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的是谁的统治?(  )
A.唐太宗的治
B.唐高宗的统治
C.武则天的统治
D.唐玄宗的统治
【考点】女皇武则天.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武则天的统治.
【解答】武则天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故选C.
 
5.在古代,要取得“进士、状元、榜眼、探花”这些称号,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取得的(  )
A.皇帝御赐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考试制
D.察举制
【考点】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了科举制度.
【解答】在古代,要取得“进士、状元、榜眼、探花”这些称号,可以通过参加科举考试的方式取得.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状元、榜眼、探花是科举考试前三名的称谓.
故选C.
 
6.请为下面四幅图片选择一个合适的标题(  )
A.唐朝经济繁荣
B.唐朝对外交往频繁
C.唐朝民族关系和睦
D.唐朝科技发达
【考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唐朝对外关系的知识点.
【解答】题干中的四幅图片分别是《遣唐使船》、《鉴真坐像》、《玄奘西游》和《大食旅行者》,反映的是唐朝对外关系的有关历史.
故选B.
 
7.如图所示武器最早用于军事是在我国的哪一时期?(  )
A.汉朝末年
B.唐朝末年
C.宋朝末年
D.元朝末年
【考点】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和外传.
【分析】本题考查火药的发明及应用,识读题干图片材料并结合所学即可解答.
【解答】观察图片材料,古代纵火器,即古代火药武器.结合所学可知,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偶然发现的副产品,唐初著名炼丹家和医药学家孙思邈在他的《丹经》一书中最早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在军事上,最早的火药武器叫“火箭”,也叫“飞火”.宋代时期,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战争.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广泛使用,是世界兵器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进步,使人类作战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故选B.
 
8.下列著作完成的时间最早的是(  )
A.《三国演义》
B.《大唐西域记》
C.《资治通鉴》
D.《农桑辑要》
【考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唐朝对外关系的知识点.
【解答】《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大唐西域记》成书于唐朝.《资治通鉴》成书于宋朝.《农桑辑要》成书于元初.
故选B.
 
9.如图所示局面的出现发生在哪一事件后?(  )
A.唐太宗大败突厥后
B.澶渊之盟后
C.靖康之役后
苏辙:《栾城集》
D.偃城大捷后
【考点】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
【分析】本题考查澶渊之盟,分析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理解澶渊之盟的影响即可解答.
【解答】分析题干材料,“辽与朝廷(即北宋)和好多年,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愿打仗.”体现了辽与北宋的友好关系.结合所学可知,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后,双方南北贯通,互市不绝,保持了一百多年的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故选B.
 
10.中国制瓷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瓷器制作精美,畅销世界,中国因此开始被称为“瓷之国”,这是在哪个王朝时期?(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考点】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代南方制瓷业的发展.
【解答】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南宋浙江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发展成著名的瓷都.中国瓷器畅销世界,中国被称为“瓷之国”.
故选C.
 
11.下面关于宋代农民的生活叙述的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绝大部分农民居住在城市
B.多数农民能够维持温饱
C.书籍等文化用品逐渐在农村流行
D.农民的文化生活也在不断改善
【考点】宋代的社会生活.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代的社会生活.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经济发展,多数农民能够维持温饱;宋代文化繁荣,书籍等文化用品逐渐在农村流行,农民的文化生活也在不断改善.当时绝大部分农民居住在农村,A说法错误.
故选A.
 
12.今天的西藏地区在元朝时(  )
A.归中书省直接管辖
B.归驻藏大臣管辖
C.归西藏自治区管辖
D.归宣政院管辖
【考点】元巩固统一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藏相关知识的内容.
【解答】宣政院是元世祖设立的中央政府的官署,掌管全国佛教的事务和吐蕃地区的军事、行政.是中央政府最早设置的管理西藏地区的行政机构.
故选D.
 
13.元朝所采取的措施不符合下面认识的一项是(  )
原文大意
考察前代,北方少数民族完全占据中原后,一定要推行汉法,才能统治长久,所以北魏、辽、金统治时间最长。其他不行汉法的少数民族政权都相继败亡。这种情况在史书上有详细记载,看得明明白白的,元朝处在漠北时,还顾不得考虑这个问题,而处在现在的形势,不用汉法就很不合时宜了。
A.仿效中原政治体制
B.推行重农政策
C.刊行《农桑辑要》
D.人分四等,分而治之
【考点】元巩固统一的措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元朝所采取的措施.
【解答】元朝把全国人分成四等,他们的政治、法律地位高低不同,这就是元朝的民族分化政策,这种制度来源于金朝,元朝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民族分化政策.其目的是为了巩固蒙古族的统治地位,把各民族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这四个等级.蒙古族列为第一等,其他等人的划分的依据是征服的先后.据“考察前代,北方少数民族完全占据中原后,一定要推行汉法,才能统治长久”.人分四等,分而治之不是推行的汉法.ABC表述正确.
故选D.
 
14.朱元璋杀胡惟庸之后下诏书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不闻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中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以后嗣君,勿得议置丞相,臣下此请者,置之重典(重刑)。”这段材料表明(  )
A.朱元璋设置了特务机构
B.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
C.朱元璋设立了廷杖制度
D.朱元璋大兴文字狱
【考点】明朝君权加强的措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君权的加强.
【解答】上述材料表明朱元璋认为秦朝、汉、唐、宋等朝代因为有丞相,所以出现了很多问题.因此,为了加强君权,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
故选B.
 
15.清初思想家、文学家廖燕在《明太祖论》写道:“我认为明太祖的八股取士,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是明朝做的比较巧妙,秦朝做的笨而已,他们都是为了愚昧天下人的思想(原文是文言文,这是译文)。”这段话主要是说(  )
A.明朝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B.明朝科举制的消极作用
C.秦朝焚书坑儒的积极作用
D.秦朝焚书坑儒的消极作用
【考点】明朝的八股取士和清朝的文字狱.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朝的八股取士.
【解答】分析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清初思想家、文学家廖燕认为八股取士的影响和秦朝的焚书坑儒一样,主要说明的是明朝八股取士的消极作用.
故选B.
 
16.下面四个选项中,有一项与其他三项的性质明显不同,请把这一项选出来(  )
A.戚继光等荡平东南沿海倭寇
B.郑成功收复被荷兰殖民者占领的台湾
C.康熙帝派清军大败沙俄侵略军
D.清朝平定新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叛乱
【考点】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和设置伊犁将军.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朝抗击外国侵略和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的措施.
【解答】A戚继光等荡平东南沿海倭寇、B郑成功收复被荷兰殖民者占领的台湾和C康熙帝派清军大败沙俄侵略军都是抗击外国侵略的史实,D清朝平定新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叛乱是平定少数民族叛乱,不是反抗外国侵略的史实.
故选D.
 
17.《水浒传》是根据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题材创作而成的小说,它围绕“官逼民反”的主题,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刻画了性格、经历不同的各种反抗者的英雄形象。下面的故事出自这一小说的是(  )
A.
B.
C.
D.
【考点】明清文学成就和特色.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清小说的有关内容.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出自《三国演义》,B出自《西游记》,D出自《红楼梦》,C逼上梁山说的是林冲的故事,出自《水浒传》.
故选C.
 
18.下面对郑和下西洋这一问题所做的知识卡片错误的一项是(  )
A
条件
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
B
目的
扩展对外贸易,增加政府收入
C
影响
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
D
地位
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A.A
B.B
C.C
D.D
【考点】郑和下西洋.
【分析】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知识.
【解答】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为了宣扬国威,即宣传明王朝的强盛,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先后拜访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扩展对外贸易,增加政府收入.
故选B.
 
19.下列是明代从南美洲引进的高产粮食作物是(  )
A.马铃薯
B.花生
C.向日葵
D.玉米
【考点】明清经济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玉米.
【解答】明代,引进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清代不断推广种植.
故选D.
 
20.康乾盛世下的中国潜伏着巨大的危机,产生这些危机的内部原因有(  )
①强化专制统治
②持重农主义政策,压制打击工商业
③鄙视科学技术
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⑤西方列强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④⑤
【考点】康乾盛世.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康乾盛世.
【解答】康乾盛世下的中国潜伏着巨大的危机,产生这些危机的内部原因有强化专制统治、坚持重农主义政策,压制打击工商业、鄙视科学技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西方列强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属于外部危机.
故选C.
 
21.康乾盛世和前代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哪一点?(  )
A.政局的稳定方面
B.社会的安定方面
C.经济的繁荣方面
D.面临的国际环境方面
【考点】康乾盛世.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康乾盛世.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康乾盛世和前代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和前代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面临的国际环境方面,康乾盛世时期,西方国家已经开始崛起,中国由于实行闭关锁国,逐步落后于西方国家.
故选D.
 
22.下列对文字狱的解释,最准确的是(  )
A.迫害知识分子的冤狱
B.关押知识分子的监狱
C.因文字犯罪被捕入狱
D.为加强文化专制而设立的监狱
【考点】明朝的八股取士和清朝的文字狱.
【分析】本题考查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解答】为加强君主专制,清朝统治者经常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罗织罪状,酿成文字狱.统治者通过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故选A.
 
23.下列事件发生在今新疆地区的是(  )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戚继光抗倭
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雅克萨之战
【考点】戚继光抗倭.
【分析】本题考查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解答】乾隆帝时,回部上层贵族大和卓与小和卓发动反清叛乱,在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支持下,清军经过两年战斗,平定了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AB发生在东南沿海地区,D发生在东北地区.
故选C.
 
2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这句词所体现出的突出特点是(  )
A.内容丰富
B.豪迈奔放
C.别致清新
D.委婉真挚
【考点】宋词和元曲.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苏轼.
【解答】北宋苏轼扩展了词的内容,着重表达豪放的思想感情,描绘雄浑壮观的景物.他的词,气势豪迈,雄健奔放,对后世影响很大,代表作有《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这句词所体现出的突出特点是豪迈奔放.
故选B.
 
25.明清时期的文学成就突出表现在(  )
A.诗歌方面
B.小说方面
C.散文方面
D.戏剧方面
【考点】明清文学成就和特色.
【分析】本题考查了明清古典小说.
【解答】明清两代,随着工商业市镇繁荣和书坊、刊刻印刷业迅速发展,适合广大平民欣赏趣味的小说广为流传.明清时期,著名的古典小说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和曹雪芹的《红楼梦》.
故选B.
 
二、解答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采取的不同经济政策,直接影响着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水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A.唐太宗时,减少百姓服劳役的天数,并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使人身束缚逐渐松弛。
B.武则天统治时期,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表现,如图所示两幅图是唐朝时期发明和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
材料三:北宋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左右来自淮河以南地区,淮南每年向都城汴京运送粮食六百万石,丝绸,茶叶等物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京城,……南方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
清朝……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后)下今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政府对经济发展的重视。因此也出现了唐朝前期的大治局面。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分别被誉为 贞观之治 和 贞观遗风 。
(2)材料二中两幅图反映的生产工具名称分别是 曲辕犁 和 筒车 。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到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出现了怎样的变化?概括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根据材料四分析,清朝实行的是什么政策?该政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
【考点】贞观新政和贞观之治;盛唐的社会气象;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闭关锁国政策.
【分析】(1)本题考查贞观之治和贞观遗风.
(2)本题考查曲辕犁和筒车.
(3)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及其原因.
(4)本题考查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后果.
【解答】(1)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他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注意“戒奢从简”,任用贤才、虚心纳谏.他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生产继续发展,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史称“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2)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
(3)据材料“北宋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左右来自淮河以南地区,淮南每年向都城汴京运送粮食六百万石,丝绸,茶叶等物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京城,…南方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因为北方人口南迁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南方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南方自然资源得到更多地开发利用;统治者有利的经济发展政策.
(4)据材料“清朝…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后)下今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可知,清朝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即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这一政策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影响了中国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中国近代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故答案为:
(1)“贞观之治”;“贞观遗风”.
(2)曲辕犁,筒车.
(3)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北方人口南迁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南方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南方自然资源得到更多地开发利用;统治者有利的经济发展政策.
(4)闭关锁国政策,即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影响了中国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中国近代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27.阅读下列材料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不同朝代在各个时期所采取的方式不同,各民族好友交往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各民族友好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为维护祖国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材料一:观察图片
材料二: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岳珂:《金佗续篇》
材料三:回回民族是外来的民族成分,与中国国内民族成分相互融合的产物,也是中亚伊斯兰教文化同中国汉文化相互交汇的产物。它的形成,大约经历了200多年左右的时间。
﹣﹣﹣﹣人民网《回族的形成和发展》2016.3
材料四:清朝前期,清政府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管辖,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祖国版图基本奠定。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第20课导言删节
(1)根据图一和图二及所学知识,判断图片所反映的是那一朝代与哪些少数民族的交往情况?并概括其民族关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说出为什么会出现岳飞这样的英雄?概括这一朝代民族关系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出回族产生于什么朝代?概括这一朝代如何加强对多民族国家管理的。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谈谈清朝是如何加强对西藏地区管辖的?
(5)通过以上问题的分析,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对你有何启示?
【考点】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元巩固统一的措施;册封达赖、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
【分析】(1)本题考查唐朝与吐蕃、南诏的相关知识.
(2)本题考查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
(3)本题考查元朝的相关知识.
(4)本题考查清朝对西藏的管理.
(5)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解答】(1)由图一“布达拉宫”和图二“千寻塔”判断是唐朝与吐蕃、南诏交往情况.吐蕃是藏族祖先建立的一个王朝.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做了吐蕃的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进入9世纪后,吐蕃开始由盛转衰,因此,吐蕃的赞普不断到唐朝请求
会盟,结缔友好盟约.隆重的会盟先后在唐都长安和吐蕃国都逻些举行.盟文强调双方要“患难相恤,暴掠不作”,永远友好相处.在拉萨建立的唐蕃会盟碑,至今
还屹立在大昭寺门前,这是汉藏两族人民友谊团结的珍贵物证.南诏生活在云南洱海一带,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8世纪初,在唐朝扶持下,蒙舍诏统一六诏,建立以太和城(今云南大理)为中心的南诏政权.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由此看出,唐与少数民族通过和亲、会盟、册封的方式友好相处.
(2)由“岳飞塑像”和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民族矛盾突出,政权之间有战争,有和平结盟,和战交替,民族融合是主流.
(3)由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同汉、蒙等族互相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为了有效实行控制地方,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者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4)由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顺治帝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后来,康熙帝又赐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
政府的册封,达赖和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批准;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后来,清朝颁布法令,明确规定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清朝的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5)本题是开放型的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例如:中国两千多年的民族关系史,均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内容.在民族关系上要树立民族平等团结,友好交往、共同发展繁荣的大局意识,明白民族之间争则互伤,和则互利.
故答案为:
(1)唐朝,吐蕃、南诏,和亲、会盟.
(2)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战争、结盟.
(3)元朝,行省制度.
(4)设置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5)要树立民族平等团结,友好交往、共同发展繁荣的大局意识,明白民族之间争则互伤,和则互利.
 
2016年9月27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