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9张PPT。促织蒲 松龄作者介绍 蒲松龄,山东淄州(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他是一位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作家,一生著述丰富。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诗一千几百首,词一百首,散文四百多篇,“俚曲”十四篇,戏曲三本,长篇白话小说《醒世姻缘传》据说也是他作的。蒲松 龄 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一世无缘附骥尾,三生有幸落孙山。有志者,事竟成,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落第自勉联 科场的失败使他悲愤万分:“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每每顾影自悲,可怜肮脏骨销磨如此!……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大江东去〕《寄王如水》)蒲松龄未能攀缘科举出仕,一生都在农村过着清寒的生活。他的思想中固然存在着热衷功名的庸俗的一面,但也有“足迹不践公门”的傲视权贵的一面。在艰难时世中,他逐渐认识到像他这样出身的人难有出头之日,“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与韩刺史樾依书》)。他把满腔愤气寄托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 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后不断增删,至死方止,萃一生心血而成。《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多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题材可分为:①婚姻爱情类,如《婴宁》《连城》《小翠》??? 连城,大户之女。有才名,工刺绣。以诗择婿。应者颇众,有乔生献诗,甚可,父贫之,连城病,几死,生割肤肉活之,父又悔婚。后又死,生悲绝,会于冥府,得友人助而双双复生合好??????????????????????????????? 故事生动地塑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女形象——婴宁,并着意刻划了她与王子服相爱过程中天真而近乎狡黠的内心世界。 《婴宁》《连城》②批判科举制度类。如《叶生》《司文郎》《颜氏》等??? 故事描绘了一个聪明美丽而又善良的女子颜氏,见丈夫屡考不中,便女扮男妆替夫考取功名,官御史达十年之久,后退而待奉夫君,空使须眉汗颜。???????????????????? 一瞎和尚用鼻子嗅试卷,以定文章的好坏,让官吏把文章烧了给他闻,竟至:“向壁大呕,下气如雷。”《颜氏》《司文郎》??? 席父被冤至死,方平赴泉下为父伸冤。然泉下官吏也徇私枉法,乌烟瘴气,方平不畏权势酷刑,不睬金诺寿,终于战胜邪恶,伸张正义。?????????????????? 牛医爱女胭脂,聪明美貌,爱慕秀才鄂秋隼。岂料竟?引出一桩人命案来,几经反复,累及多人。山东学使施愚山,力翻冤狱,严惩凶手毛大,使胭脂与鄂秀才结成伉俪。③揭露黑暗现实的。如:《席方平》《胭脂》《促织》《席方平》《胭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郭沫若评《聊斋志异》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迂讷 裨益
爇香 翕辟
掭 不啻
抢呼欲绝 惙然
蹄躈 龁
觇视 俾入邑庠nèbìruòxītiànchìqiāngchuòqiàohéchānbǐ xiáng1、序幕:故事背景 朝廷 征 促织
2、开端: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
3、发展:成妻卜促织 成名按图索促织
4、高潮:成子毙促织 化促织 斗促织
5、结局:成名献促织
6、尾声:作者评促织 悲
喜
悲喜化悲为喜故事情节 本文以“促织”为线索
情
节
结
构第一段 征促织(故事的开端)
第二段 捕促织(介绍主人公,故事的开端
第三段 卜促织(志异,推动故事的发展)
第四段 再捕促织(应畋示,故事继续发展)
第五段 丧促织(曲折跌宕,故事继续发展)
第六段 三捕促织(又一波折,推动故事发展)
第七段 斗促织(斗而胜,进入高潮)
第八段 献促织(故事结局,以“喜剧”告终
第九段 作者假托异氏之口,对成名的结局发
表议论征虫 捕虫 卜虫 丧虫 斗虫 献虫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阅读课文第6、7小节,找出体现成名心理活动变化的单音词,依次填入空格处。 成名听说儿子误毙蟋蟀则( ),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 ),见儿子气息惙然则转为( ),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 )。忽闻门外虫鸣则既( )且( ),然见蟋蟀短小则认为它( );视之,意似良,则又转为( )。将献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爷意,心中又( )。怒悲喜愁惊喜劣喜恐细读课文,点击心理 可见一只小小的蟋蟀竟然搅动(或牵动)着主人公的心,主宰(或把持着)主人公的命运。这细致入微、曲折变化 的心理描写与动作描写熔于一炉,有力地揭示了皇帝荒淫 ,官贪吏虐,致使百姓家败人亡的罪恶现实。 刺贪刺虐: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宫中尚促织之戏——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华阴令欲媚上官——抚军大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上大悦。
作品以斗促织的宫廷嬉戏做为引线,由于宫廷的倡导,而形成了地方上的按期征收的“定例”,并借此横征暴敛,鱼肉百姓,揭示了由上到下的封建官僚体制正是造成民不堪命的社会根源。
写促织: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它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缴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命运,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胥吏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主题思想第 1 段1.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
尚:崇尚,喜欢。
译文:宣德年间,皇宫里喜欢斗蟋蟀的游戏。
2.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科敛:摊派,搜刮。
译文:里胥狡诈,借这件事向百姓摊派人口税。
3.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责:征收、索取。
辄:总是,往往。
译文:每征收一只,往往使好几家倾家荡产。
4.求全责备。
责:要求。
备:完美。
第 2 段5.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售:实现,此指考取。
译文:县里有个叫成名的人,读书考秀才,多年未考取。
6.会征促织。
会:正好,恰巧,适逢。
译文:恰巧又要征收 蟋蟀。7.妻曰:“死何裨益……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
冀:希望。
然:认为……是对的。
译文:妻子说:“死了有什么用处……希望有万分之一的机会有收获。”成名认为这话是对的。
8.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
靡:没有。
迄:终究。
济:帮助。
译文:扒开石头挖开洞穴,没有什么办法没用到,终究没有帮助。 第 3 段9.成妻具资诣问。
诣:到…去。
译文:成名的妻子准备了钱财去占卜。
10.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爽:差错。
译文:就说出了占卜人的心事,没有丝毫差错。第 4-5 段11.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得无……耶:该不会……吧?
恐怕……吧 ?
莫非……吗?
译文:莫非是告诉我捕蟋蟀的地方吗?
12.成益愕,急逐趁之。
益:更加。
逐、趁:追赶。
译文:成名更加惊异,急忙追赶它。13.遽扑之,入石穴中。
遽:急忙。
译文:(成名)急忙去扑它,(它)跳进石孔内。
14.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
窥:看,侦探。
窃:偷偷地。
发:打开。
译文:成名有个儿子九岁,看见父亲不在家,偷偷地打开盆。第 6 段15.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覆盖。
译文:成名回家,听了妻子的话,身上像覆盖了冰雪。
16.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
索:找。
译文:怒气冲冲地去找儿子,儿子无影无踪不知道(他)去的地方。
17.审谛之。
审:仔细。“审视之”
谛:注意,仔细。
译文:仔细(看)它。
18.成以其小,劣之。
以:因为。
劣:以…为劣,认为…不好。
译文:成名因为它小,认为(它)不好。第 7 段19.欲居之以为利。
居:留着,占有。
译文:想留着它,用它获利。
20.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
造:到,去。
译文:径直到家中探访成名,看到成名养的蟋蟀。
21.少年固强之。
固:坚持,一定。
译文:少年坚持(迫使)要较量较量。22.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顾:但是。
译文:但是想到养着一直劣弱的蟋蟀终究没有什么用处。
23.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
矜:夸耀,自夸。
译文:蟋蟀鼓翅得意鸣叫,好像报给主人知道。
24.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
旋:随即。
临:走近。
译文:随即看见鸡伸长脖子摆动,走近一看…… 第 8 段25.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翼日:第二天。
译文:第二天(将蟋蟀)献给县官,县官看见它个儿小,发怒大声呵斥成名。
26.试与他虫斗,虫尽靡。
靡:倒下。
译文:试着跟其它蟋蟀比斗,(其它)蟋蟀都被打败。
27.献诸抚军。
诸:兼词,“之于”,“献之于抚军”。
译文:把它献给抚军。
28.益奇之,上大嘉悦。
奇:意动用法,以……为奇,认为……奇异。
译文:更加认为这只蟋蟀奇异,皇帝非常高兴。
29. 抚军亦厚赉成。
赉:赏赐。
译文:抚军也重重赏赐成名。
岁:
1、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
2、岁征民间
3、成有子九岁。
4、不终岁,薄产累尽(一年)每年(年龄)(年)顾:
1、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2、相如顾召赵御史书
3、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4、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但)(回头)(顾念)(顾念、顾惜) 报:
1、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
2、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3、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
4、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
令
1、维扬帅下逐客之令
2、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
3、便言多令才
4、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报告)(报复)(报答)(报仇)(命令) (时令)(美好的) (命令)A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
B小则获邑,大则得城A试与他虫斗,虫尽靡
B靡计不施,迄无济
C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D生之者少而靡之者甚多
E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A因出己虫,纳比笼中
B至通州,几以不纳死
C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
D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旧时县的别称)(古代与都城相对的县镇)(败退)(无,没有)(不)(浪费)(倒下)(放进)(接纳)(交纳)(采纳)邑靡纳1、令以责之里正 2、不终岁,薄产累尽
3、成妻具资诣问 4、成然之
5、蹑迹披求 6、斯须就毙
7、既而得其尸于井 8、成以其小,劣之
9、自增惭怍 10、掇置笼中
11、细疏其能 12、无出右者
13、无何,宰以卓异闻
14、抚军亦厚赉成
15、独是成氏子以蠹贫
16 、并受促织恩荫
17、又嘱学使俾入邑庠(连词,就)(准备)(追随、拨开)(不久)(惭愧)(陈述)(才能优异)(赏赐)(侵耗,因侵耗而贫穷)(得到恩惠荫庇)(俾,使。庠,学校)(亏累)(认为……对)(不久)(认为不好)(以右为尊)(捉)疑难字句解析1、序幕:故事背景 朝廷 征 促织
2、开端: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
3、发展:成妻卜促织 成名按图索促织
4、高潮:成子毙促织 化促织 斗促织
5、结局:成名献促织
6、尾声:作者评促织 悲
喜
悲
喜化悲为喜故事情节离奇、虚幻的情节 成名夫妻由求神问卜而得佳品——这个情节提炼了现实生活,旧时人们陷入绝境,往往寄希望于求神问卜。但神图那么灵验却是虚幻的。作者虚构这个虚幻情节,正曲折地反映了成名夫妇实际上已无生路,读者读了,自会想到这点。 成名九岁的儿子魂化蟋蟀而且轻捷善斗——这个情节也有现实因素,在旧时代,孩子惹祸自杀,是常有的事。魂化蟋蟀则不可能。但这个虚幻情节却有着强烈震撼人心的揭露、批判力量。试想,一个九岁孩子,经历着多么大的肉体和精神折磨,这比成名夫妻的身陷绝境,更使读者感到心情沉重。 结尾的喜剧结局——既然魂化蟋蟀不可能,那成名一家的摆脱厄运,裘马扬扬也就纯属幻想。但这个情节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政治的腐朽性,读者读了,自会联系当时官场的黑暗现象。 “异史氏曰”一段议论文字,这是蒲松龄对故事所作的评论,借此表明自己对所记之人和事的态度,使作品的主题更鲜明、突出。
作者在具体细致陈述了故事始末之后,作了深刻的思考,把这件事情放在整个社会现实背景上来分析它产生的根源和危害,指出,上自“天子”,下到贪虐的官吏,一整套封建官僚机构,是酿成民众悲剧的祸根。“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作者为民请命、借古讽今,应予肯定。可是作者用“善恶有报”的宿命观点来解释成名的一贫一富,明显属于宣扬封建迷信,客观上只能起麻痹被压迫群众的反抗斗争的消极作用,应予否定。篇末评论表现手法详略安排
文笔变化
虚幻情状详写捉虫曲折过程
略写献虫层层受惠
粗笔勾勒故事开端
(饱含同情)
工笔描述发展高潮
(饱含同情)
粗笔勾勒故事结局
(辛辣讽刺)心理描写,细腻合理
情景描写,逼近生活情节曲折
波澜起伏
跌宕多姿 阅读课文第6、7小节,找出体现成名心理活动变化的单音词,依次填入空格处。 成名听说儿子误毙蟋蟀则( ),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 ),见儿子气息惙然则转为( ),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 )。忽闻门外虫鸣则既( )且( ),然见蟋蟀短小则认为它( );视之,意似良,则又转为( )。将献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爷意,心中又( )。怒悲喜愁惊喜劣喜恐细读课文,点击心理 可见一只小小的蟋蟀竟然搅动(或牵动)着主人公的心,主宰(或把持着)主人公的命运。这细致入微、曲折变化 的心理描写与动作描写熔于一炉,有力地揭示了皇帝荒淫 ,官贪吏虐,致使百姓家败人亡的罪恶现实。 4、语言精练,词汇丰富,句式多样化。无论是叙述故事,描写场面,还是人的对话,作者所调遣的语言,都能曲尽其妙,恰到好处。 艺术特色鲜明1、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整个故事情节由“征虫—缴虫—卜虫—得虫—失虫一复得虫—斗虫—献虫”一条主线贯穿。2、人物性格鲜明突出。比如写成名捕捉蟋蟀时,根据具体情况作了有区别的描述,情节细腻,心理真切。3、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成名儿子死后“复活”,且化为蟋蟀,本属子虚乌有的事,但在作者笔下却演绎得绘声绘色。1、借古讽今的笔法。
借明朝喻清朝(讽刺揭露贪官虐吏)
2、细腻的心理描写
3、跌宕起伏、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全文特点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