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山绣水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画山绣水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27 13:23: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9张PPT。画山绣水杨朔大榕树----传说中刘三姐对歌处 杨朔(1913-1968),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抗日战争时期,写过不少通讯和中篇小说;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抗美援朝时期,写出优秀中篇小说《三千里江山》;1956年以后,从事外事工作,同时写了大量散文。重要作品有《雪浪花》《樱花雨》《荔枝蜜》《海市》《茶花赋》等。杨朔散文的艺术成就追求意境美。作者曾说:“我喜欢写散文,常觉得,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杨朔散文既有精细的形象描绘,又有浓烈的感情表达,情由景生,情景交融,形成了一种诗情画意的美的境界。
深寓哲理。这哲理从形象的描绘中表达出来,从所描述的事或人的整体中表达出来,而非抽象的说理、空洞的说教。
巧施艺术技巧。杨朔在散文中综合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
——韩愈 唐朝诗人韩愈“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是桂林山水的最真实的写照。簪山、带水、幽洞、奇石,被誉为桂林风景的“四绝”,其山水洞石浑然一体的景象组合,举世无双。烟雨、光影、植物、动物、田园、村舍、名园、古迹,则被称为桂林风景的“八胜”。 如诗如画的漓江是桂林山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流经桂林、阳朔,至平乐县恭城河口,全长170公里。   漓江,像一条青绸绿带,盘绕在万点峰峦之间,奇峰夹岸,碧水萦回,削壁垂河,青山浮水,风光旖旎,?犹如一幅百里画卷。漓江风光的美,不仅充分展现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特点,而且还有着“深潭、险滩、流泉、飞瀑”的佳景。检查预习褒贬:
香醇:
攒聚:
剔透:
恍惚:
圩子:
萧瑟:
袅袅:
黝黑:泛滥:
戳穿:
嶙峋:
精髓:
瞭望:(bāo biǎn)评论好坏(niǎo)形容声音婉转悠扬tī(suǐ)比喻精华lín xúnchúncuánhuǎng hūwéixiāo sèyǒufàn lànchuōliào题目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是画出来、绣出来的山和水。“画”和“绣”一般都用来形容诗文或景物,“画”指其中蕴涵的诗意,而“绣”指工巧,有华采。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色,充满了诗意,精致优美。思考:课文以“画山绣水”为题,妙在何处?互文: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里,解释的时候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充,联系在一起。第一部分(1-3):总写桂林山水。第二部分(4-15):写桂林到阳朔江上景色和船家          口述的关于景点的各种传说。第三部分(16-17):启示人们,面对美景,牢记过          去畅想未来。第一层(4-5)、江上如诗如画的景色。
第二层(6-15)、了解江上的山岩的名称和传说。整体感知,给文章分层自学指导:1)桂林山水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在自然风光背后所深蕴的作者感受最深的一点又是什么?
2)第3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如诗如画的江上景色,他精心描绘了哪几幅画面?几幅画面结合给你怎样的感受?
4)找出文中对应的句子并进行赏析。
5)课文第6~15段中,船家讲述的四个传说分别是什么?这几个故事的共同点是什么?作者写这些传说的目的是什么? ?
6)为什么本文要把神奇而美丽的桂林山水与表现旧时代劳动人民艰难苦恨的生活的传说结合起来写?是怎样结合的?
7)课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1·桂林山水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在自然风光背后所深蕴的作者感受最深的一点又是什么?清奇峭拔。这里的山水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想像。2· 第3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三段是个过渡段,
一方面,是由对桂林山水的一般描述转为这次漓江之游的具体描写;
另一方面,是由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转为写自然风光背后所深蕴的作者感受最深的那一点:山水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想像。
3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如诗如画的江上景色,他精心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这几幅画面结合给你怎样的感受? 桂林山水图(第二段)总写
漓江水色图(第四段)分写(静态)
鱼鹰捕鱼图(第五段)分写(动态)
动静结合,富于变化,给人以美的享受。 4、找出文中对应的句子并进行赏析①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漓江的水比喻成“最醇的青梅名酒”,写出了漓江的水碧绿的特点。 ② 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头嶙峋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随着你的想像,可以变幻成各种各样神奇的物件。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桂林怪石奇峰的千姿百态,生动形象的特点。
③ 水面平得像玻璃,满江就会画着一片一片淡墨色的山影,晕糊糊的,使人恍惚沉进最恬静的梦境里去。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漓江的水碧绿的美、静特点。
④忽然间会变得异常机灵,抖动着翅膀扑进水里去,……长嘴里咬着条银灰色细鳞的鲢子鱼,咕嘟地吞下去了。
动词运用准确生动,描写了一幅鱼鹰捕鱼图,让桂林山水更有生机、更有活力,让整个“画山绣水”的图画变得有动感,动静结合。
5、这种奇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画师,想要用诗句、用彩笔描绘出来,到底谁又能描绘得出那山水的精髓?用了反问的方法,突出了桂林山水的天然美妙。……说不定你忘记自己是在漓江上了呢!觉得自己好像走进一座极珍贵的美术馆,到处陈列着精美无比的石头雕刻。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写游览者的感受,表现了漓江石乳形态各异的特点。5.课文第6~15段中,船家讲述的四个传说分别是什么?这几个故事的共同点是什么?作者写这些传说的目的是什么?
?四个传说分别是:父子岩、寡妇桥、望父石和媳妇娘岩。
有些凄惨,体现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
除“寡妇桥”写了劳动人民牺牲自我,乐于助人的品质,其余的都是写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写这些传说,既体现了桂林山水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想像之意,同时,也是为了表达作者希望人们不要忘记旧社会的苦难,珍惜现代的美好生活的写作意图。
6.思考:为什么本文要把神奇而美丽的桂林山水与表现旧时代劳动人民艰难苦恨的生活的传说结合起来写?是怎样结合的?明确:1、作者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旧社会的苦难,珍惜现代的美好生活。
2、这些故事和传说,是借船家指点江山述说出来的,边赏景,边听故事,景和故事两相比附。船家讲的时候又带着叙述者的感情,显得亲切。
7.课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点明作者的写作意图。
画山绣水请给课文分段画山绣水一. (1一3)清奇峭拔二.(4一15)如诗如画的江景美丽的传说父子岩寡妇桥望夫石媳妇娘岩三.(16一17)牢记过去,畅想未来分借景抒情总总主题理解 有人认为把眼前的美景和凄惨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很不协调,在自然美景和阶级教育联系在一起就更是牵强附会了,你怎么看? 一般说来,赏景就是赏景,不必相机地进行一些教育,诸如阶级教育。赏景是欢娱的,离开现实人生的,是审美的,阶级教育是理性的,依附于现实生活的,凑在一起,有些别扭。文章所介绍的四个传说,除了“寡妇桥”是写劳动人民牺牲自我、乐于助人的品质之外,其余的都是写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杨朔是一位努力以自己的体验表现时代精神的作家,总是注意融入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本文这种写法带着时代的印记。 本文运用了不少从船家口中得来的间接材料来写景,作者是怎样运用的?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本文在写景中融入船家讲的关于山岩来历的种种传说、故事。这种间接材料的运用可以丰富作品内容。在本文中运用传说,让我们想见到山岩的神态,留有较大的想像空间,比具体描述要好。间接材料要作者的直接见闻统一起来运用,本文讲述一点传说,再写一点江上景色,两者相互穿插,组合得比较自然。美点归纳巧于选材,工于构思说出古诗词中描写山水的句子。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 《游山西村 》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4、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王湾《次北固山下》
6、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你游历过哪些风景名胜区,你的家乡应该也有许多美丽的传说,能不能给我们讲一讲与景点有关的优美的传说或诗句呢? 拓展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