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1张PPT。四大古典名著
《水浒传》 — 施耐庵、罗贯中·元末明初
《三国演义》— 罗贯中 ·元末明初
《西游记》 — 吴承恩 · 明代
《红楼梦》 — 曹雪芹 · 清代群英会蒋干中计罗贯中 ·《三国演义》作者简介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传说是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为施耐庵的学生,曾共同从事著作.代表作《三国演义》《群英会蒋干中计》 4《三国演义》是我国杰出的长篇历史小说,也是我国小说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巨著。这部小说尊重史实,又带有传奇色彩。
以史料为基本依据,但又不拘泥于史料,而是按照历史生活的本质,进行精炼的概括和合理的虚构,既反映了历史的真实,又体现了艺术的真实。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处于攻势的一方是曹操.曹操在扫平北方的军事势力后,挥戈南下,打算消灭刘表、刘备、孙权,以便统一全国.这时正好刘表病死,他的小儿子刘琮向曹操投降。曹操便得了荆州,并任命降将蔡瑁,张允为水军都督,训练水师,准备顺江而下,扫平东吴。
“赤壁之战”处于守势的一方是东吴。东吴的不少官员面对曹操的八十万大军无心应战,力主投降。出使到东吴的诸葛亮舌战群儒驳倒了主降派,使孙权坚定了迎战的决心。孙权任命坚决拒曹的周瑜为都督,率兵抗曹。周瑜认为敌我双方的兵力虽然悬殊很大,但曹操渡江犯了兵家大忌,“素不习水战”是其致命的弱点。周瑜用了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和火攻等计谋最终大败曹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群英会蒋干中计一.基础字、词:
1.字音、字义
2.词义
二:故事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三:人物形象:
周瑜、蒋干、曹操掌握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和意思⑴可以便宜行事 (biàn﹒yi)不须请示灵活处置。
⑵万弩齐发 (nǔ)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
⑶迤俪前行(yǐlǐ)曲折连绵。
⑷碇石(dìng)系船的石墩。
⑸觥筹交错(gōng)古代用兽脚做的酒器。
⑹谙习水战(ān)熟悉。
⑺一齐轮转橹棹(zhào)船桨。
⑻不胜酒力(shèng)能承担,能承受。
⑼献于麾下(huī)将帅的大旗下。 .. .........解释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文化常识)⑴青、徐之兵(青州和徐州,现在的山东省和江苏一带)
⑵二人久居江东(这里指从芜湖,南京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
⑶干到江左(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⑷虽从江北到此(长江以北,这里指曹营。)
⑸鸣鼓呐喊而进(击鼓、古时作战进军的信号。)
⑹遂下令鸣金收住船只(敲锣,古时作战收兵的信号。 )
⑺现为帐下幕宾(指军中参谋。)
⑻经出辕门(军营的门,也指衙署的外门。)
................初读课文,思考:1、蒋干是谁?
2、“中计”指中谁的计?
3、“计”指什么计谋?
4、计谋的目的是什么?
5、设此计的原因呢?
6、周瑜怎么知道的呢?
7、计谋的结果呢?
1、曹操帐下幕宾。
2、周瑜的计。
3、反间计。
4、杀蔡、张二人。
5、二人 “深得水军之妙”
6、亲往探寨。
7、曹操误杀此二人。故事情节开端(1-3段):周瑜决定除蔡、张二人。
发展(4-6段):周瑜设下反间计,群英会上
迷蒋干。
高潮(7-8段):周瑜假装泄密,蒋干窃书中
计。
结局(9段):曹操中计杀蔡、张二人。
尾声(10段): 周瑜闻讯喜庆计成。故事线索(反间计) 周瑜 曹操(蒋干)
(开端)
定计 说降
(发展)
施计 (高潮) 中计
计成 (结局、尾声) 误杀蔡、张阅读1-3段,思考:1、能用几个字概括第一段内容吗?周瑜为什么要这样?
2、第二段写什么?曹操为什么吃败仗?回去后怎么办?
3、周瑜得胜后做些什么?他通过探看曹军水寨发现了什么?如何解决?
4、课文为什么从周瑜毁书斩使,两军大战三江口选起?这与本文的中心有什么关系?
1、能用几个字概括第一段内容吗? 周瑜为什么要这样?
答 : 毁书斩使 。
曹操来信,封面措辞带有对东吴轻蔑侮辱的感彩,周瑜十分恼火。 ①以此抗议示威; ②表示自己决一死战的态度; ③鼓舞士气 。
2、第二段写什么?曹操为什么吃败仗?回去后怎么办? 答: 写曹操折兵和练兵 。
曹操所以失败,一方面由于“青徐之兵 ,不习水战”,另一方面突出周瑜善于调兵遣将 。
曹操回去后采纳蔡、张二人意见,让他们操习水军。3、周瑜得胜后做些什么?他通过探看曹军水寨发现了什么?如何解决?答:得胜后犒军、报捷、“亲往探看曹军水寨”。
看到曹军训练井井有条、声势浩大, 悟出要破曹军,先要除掉“深得水军之妙”的蔡、张二人。于是一条反间计就在心中酝酿了。
4、课文为什么从周瑜毁书斩使,两军大战三江口选起?这与本文的中心有什么关系?答:这两个情节与本文中心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
毁书斩使才有三江口之战;由于曹操三江口战败,才有蔡、张训练水军之举;由于这两人训练水军得法才引来周瑜的探寨并下定除此二人的决心。这是周瑜设计的背景。“遂与众将附耳低言,如此如此”,试析周瑜之计:
周瑜(设计) 反间 蒋干(中计)B 炫耀——A 堵嘴——C 佯醉——欲擒故纵心理震慑示之以隙——玩于彀中——有口难开——自愧不如高明的演员愚笨的木偶环环相扣,天衣无缝,假戏真做,水到渠成步步窘迫,进退失据,自作聪明,贻笑千古 周瑜又是如何设计使蒋干对密信
内容深信不疑的?1.密信:措辞设计周到备至,富有迷惑性。内容在蒋干看来处处合乎情理2.梦话:周瑜两次装说梦话“教你看曹贼之首。”这就使蒋干误以为周瑜是“醉后吐真言”。3.密报:假托北方有人来报密:“张、蔡二都督道:‘急切不得下手。’”与密信内容相互印证。使蒋干完全相信。问题探究2曹操为什么会中计?为什么又马上省悟?为什么又知错不认错?讨论。明确:曹操对降将蔡、张二人本来不大信任,三江口折兵,回去就怪他们“汝等不用心耳”,所以后来会一时相信密信内容。看到首级想到水军的重要,失去两将也就意味着失去水上优势。但他刚愎自用,主观自信,不肯承认错误反而找杀蔡、张两人的借口,说他们“怠慢军法”。
曹操杀蔡、张二人后,课文为什么还要选入“细作探知”一段作尾声?明确:选这一段作尾声,情节才完整。周瑜的“吾所患者此二人耳,今既剿除。吾无忧矣!”①与第3段中“吾必设计先除此二人,然后可以破曹”呼应,说明计策的成功。②曹操失去能使水军由劣势转化为优势的将领,对于随后的赤壁大战曹败吴胜有很大关系。周瑜可以说除去最主要的障碍,所以“大喜”。 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年轻勇猛
精通战术
有胆有识
机敏果断
豪放自信
文雅潇洒
足智多谋
料事如神毁书斩使
挫败曹军
暗窥曹寨
定反间计
款待蒋干
舞剑作歌
施反间计
细作来报周瑜之“笑” 笑谓诸将曰:“说客至矣”敏锐机智,将计就计,计划周密笑曰:“…闻弦歌而知雅意”擒纵自如,震慑对手,成竹在胸笑挽其臂曰“…何速去也?”大笑畅饮豪放自信,躇踌满志,睥睨群雄佯醉大笑曰:“…不曾想有今日”言罢大笑周瑜之“笑”对文章的主要人物周瑜的刻画,作者着意于对其“笑”的描写。
这“笑”,有天赐良机的得意,有对愚笨对手的嘲弄鄙视引诱,有对自己功成名就的情不自禁的炫耀。笑”中有心理,“笑”中有性格,“笑”中有计谋,,“笑”中有成功。
总之,对周瑜“笑”的描写,洗练传神,使人物之风采神韵,跃然纸上,真可谓“着一‘笑’字,境界全出”。 总之,蒋干狂妄自大,不自量力;既无自知之明,也无知人之明;贪功心切,鬼迷心窍,失去判断真伪的能力。盲目自信自命不凡志大才疏自作聪明自荐说降昂然而来东吴会友中计东吴问题探究(蒋干性格)刚愎自用
天性多疑
急躁奸诈
知错不认自恃兵多
不信降将
错用蒋干
寻找借口曹操作者用哪些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 明确:①在事件的叙述中作者用白描手法简略交代。
②以人物自己言行神态表现。
③细节描写(如周瑜佯醉呕吐;周瑜假喝“低声”,便唤“子翼”;蒋干窃听等)。④气氛烘托(如对曹军水陆军营的气氛描写,蒋干盗信时的紧张气氛设置等)。
⑤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使两人性格更鲜明。周瑜(笑) :瞧你这小样,还来说降,趁早回家带孙子去吧!曹操(怒)你损了我两员大将,你可知罪?蒋干(汗)丞相恕罪,不是老夫无能,实在是他太设局太精!主题思想 通过这个故事反映曹操与东吴间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赞美周瑜的卓越军事才干,也告诉了我们知彼知己方能百战百胜的道理。《群英会蒋干中计》 30轻松时刻 — 歇后语积累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飞)
《群英会蒋干中计》 31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