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会读写“真挚、朦胧、寝不安席、可见一斑”等新词,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包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重点难点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能够正确运用这些词语。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包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教学课时
两课时
6 怀念母亲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句导读:开门见山,指出了自己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作了铺垫。]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自己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待 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①“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②母亲的去世,给作者带来怎样的感受 ]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倾吐了心声,表达了自己失去母亲时内心巨大的痛苦。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tínɡ)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③为什么母亲会“频来入梦” ]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④祖国母亲也“频来入梦”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这段写留学初,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思念。为了说明当时的感情,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中摘抄几段:1935年11月16日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 中。[⑤这句话中哪个字用得好 好在哪里 ]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⑥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复杂的情感 ]11月18日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对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回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她的儿子一直没有回来,她有点沮丧。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回来的。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句导读:这句话说明古今中外的母亲都关爱孩子,思念孩子,更说明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导读:这段写房东太太的事,引起作者对母亲的思念。11月20日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我有时想得简直 不能忍耐。导读:这篇日记直抒胸臆,表达作者想家,想家中的亲戚朋友,想念祖国母亲的情感。11月28日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导读:讲风雨交加的日子里,作者面对凄冷的风雨,想念祖国和亲人。 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里,引用了这几段。实际上,类似的地方还有很多,从这几段中也可见一斑了。一想到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我就心潮腾涌,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⑦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几个月以后,我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叫《寻梦》。开头一段是: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下面描绘在梦里见到母亲的情景。最后一段是: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 我怅(chànɡ)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⑧如何理解这句话 ] 第三部分(第3~6自然段):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的敬意和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我在国内的时候,只怀念,也只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到国外以后,在我的怀念中增添了祖国母亲。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以后也没有断过。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作者对两位母亲有着同样的、不变的情怀,那就是崇敬、爱慕、怀念。
待(dāi):停留。
①重点句解析:母亲的去世,让作者伤心至极,一连几天痛哭,甚至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可见作者对母亲的深爱和失去母亲的悲痛。 ②母亲离去了,作者内心无比空虚、寂寞,似乎整个世界都变得一片黑暗,作者感到了刻骨铭心的痛苦和终身的遗憾。作者将母爱的失去看成是自己灵魂的缺失,可见他对母亲真挚的爱。 ③“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作者之所以经常梦到母亲,是因为他经常思念母亲,是因为他对母亲的那份挚爱和怀念。 ④重点句解析:作者第一次远离故土,身居异国他乡,犹如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对祖国充满了无限思念,而且这种思念随着离别时间的增加在不断加深。句中一个“也”字很巧妙地将祖国与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作者心目中两者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 薄暗:淡淡的黑暗。 ⑤“织”字。作者巧妙地用了一个“织”字,把夜幕降临的过程写活了,这慢慢降临的夜幕似乎是在为作者编织一张思乡的网。 凄凉:寂寞冷落(多用来形容环境或景物)。
⑥重点句解析:作者身在异国小城,一方面感到自己与母亲、与祖国的距离远了,与亲人的接触少了,心中有忧愁,有思念;但是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怀念起在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儿甜蜜。 简直:表示完全如此(语气带夸张)。
⑦表现了作者想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迫切心情。 ⑧这句话是写作者想通过梦境寄托对母亲的深切怀念。由于作者长期在外求学,留在母亲身边的时候不多,必然对母亲的音容笑貌记忆不深,对母亲的印象更多的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因此尽管作者想努力回想母亲的样子和容颜,但无奈模糊不清。也从中表现出作者对母亲夜以继日的深深怀念之情。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季羡林的相关资料;重点语句的幻灯片。
一 引入新课
1.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此时,你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形象 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
( )的母亲 ( )的母亲
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文章里,对母亲也有着独特的解释。
二 初读课文,感受两位母亲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新词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2.交流那些比较难读或者难懂的字词,结合语言环境理解。
3.选择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语句多读几遍,并与同学交流。
4.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作者有两个母亲,对这两个母亲有着同样的敬意和爱慕。你能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感受到这种敬意和爱慕
三 抓住重点语句,理解“生母”
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感受作者对生母的怀念。
1.找同学谈感受、质疑。
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话。
(1)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①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②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这仅仅是因为母亲的逝世吗
(2)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理解。
②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 (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③补充资料,谈感受。
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热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高粱饼——编者注)。
四 朗读文中的佳句,回想母亲
1.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
2.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爱。
1.理解词句,感悟文章思想。本课训练重点是让学生紧密联系课文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
2.让学生搜集季羡林的资料和图片,为学生学习课文,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
3.学生从字里行间充分体会到了作者的真情实感,知道了母爱是博大的,更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两位母亲身份虽然不同,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是永远不变的,自然而然使感情得到升华。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包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重点语句的幻灯片。
一 回顾“生母”,感受爱慕
1.听写词语:真挚 寝不安席 思潮起伏
2.用上面的词语说说作者对生母的爱。
二 研读“祖国母亲”,感受怀念
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后来,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作者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1.自由朗读课文,从字里行间中感受作者心中对母亲的怀念。
2.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3.再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母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三 研读重点句子
1.……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2)你知道两位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吗
作者旅居在外,对生母和祖国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以两位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中。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甜蜜”和“凄凉”是不是矛盾 你怎么理解
因为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作者能时常回忆起在祖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祖国的亲朋好友,仿佛他们就在身边,这样,在凄凉孤独的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儿甜蜜。
(2)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
3.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么样的呢 (关爱孩子、思念孩子。)
(2)作者为什么要写房东太太的事情
(3)有感情地朗读。
4.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理解“怅望灰天”的意思。
(2)在作者的脑海里,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
(3)在泪光里,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
四 回顾文章首尾,适度拓展
1.一个是生母,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都是如此伟大,地位都是如此重要。
2.齐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
3.这样的体验,你能理解吗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 请大家互相交流。
4.摘录文中好句,感悟深情。
摘录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读一读。
1.引用《赋得永久的悔》,做好理解铺垫。
2.课堂容量过大会导致课堂教学中的沟通合作、再次朗读感悟等方面有些欠缺。
3.课后可让学生作个小练笔表达感恩之情。
6 怀念母亲
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1.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选择合适的意思。
冒:①透出;往上升。②顶着;不顾。③鲁莽;轻率。④假充。
(1)妈妈常说我做事冒冒失失的。(③) (2)大量树木随着房顶冒出的浓烟消失在空中。(①)
(3)如果他冒犯了你,请你原谅。(③)
(4)爸爸冒雪上班去了。(②)
(5)这一定是冒牌货。(④)
2.用合适的关联词把下面的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我第一次离开我的祖国母亲。 这位母亲总是频来入梦。
因为……所以……
3.读故事,猜谜语。
小霞和贝贝做完家庭作业,就开始玩猜字谜的游戏。
小霞出了谜语:“听有,看无;古有,今无;叶有,花无。”
贝贝想了一会儿,说:“我也加几句吧!跳有,走无;高有,低无;后有,前无;凉有,热无;哭有,笑无;哑有,聋无。”
小霞听后,笑着说:“行了,你猜中了!”
你猜到了吗 (口)
4.作者身在异国他乡,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而有些明星大腕虽身在中国,却早已加入别国国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季羡林(1911~2009) 中国语言学家、翻译家、作家。字希逋、齐奘,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人。北京大学副校长。精通梵、巴利、吐火罗等多种古文字。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季羡林对中国文化、东西方文化体系、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21世纪的人类文化等重要问题,在文章和演讲中提出了许多个人见解和论断,在国内外引起普遍关注。
赋得永久的悔
季羡林
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坏。
我在母亲身边只待到六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待的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
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么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来,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上了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热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