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会写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遗体、挽联、团聚、失声痛哭、囫囵吞枣”等词语。2.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重点难点
1.学习抓住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2.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8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伯父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我年纪还小,根本不知道鲁迅是谁,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①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伯父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bìn)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dào)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②从哪儿可以看出伯父得到很多人的爱戴 ]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③什么事让“我”惊异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yàn)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④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⑤文章第一部分与后面几部分有什么关系 ]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伯父去世后,“我”看到他受到很多人的爱戴。就在伯父去世那一年的正月里,有一天,是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妈妈带我到伯父家里去。那时候每到周末,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句导读:交代了去伯父家的具体时间,“我”常去伯父家,所以对伯父有很深的了解。]这一天在晚餐桌上,伯父跟我谈起《水浒(hǔ)传》里的故事和人物。不知道伯父怎么会知道我读了《水浒传》,大概是爸爸告诉他的吧。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 ,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⑥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述了“我”读书时的囫囵吞枣 ]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⑦“伯父”为什么这么夸自己的记性好 ]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句导读:“羞愧”“愧恨”说明“我”听懂了伯父的话。]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hàn)》。[⑧从伯父送“我”的两本书来看,你觉得鲁迅是个怎样的人 ]伯父已经去世多年了,这两本书我还保存着。[⑨“我”为什么一直保存着这两本书 ]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伯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要认真读书,说明鲁迅先生对青少年的关心和爱护。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句导读:由“我”的天真引出“我”和伯父的话题。]“哪一点不像呢 ”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他嚼着东西,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我望了他们半天才说。“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碰壁 ”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 是不是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⑩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句导读:“恍然大悟”是指“我”自以为明白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明白伯父的话。]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第三部分(第4~13自然段):写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有一天黄昏,呼呼的北风怒号 着,天色十分阴暗。[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爸爸妈妈拉着我的手,到伯父家去。走到离伯父家门口不远的地方,看见一个拉黄包车 的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我们走过去,看见他两只手捧着脚,脚上没穿鞋,地上淌了一摊血。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怎么了 ”爸爸问他。“先生,”他那灰白的抽动着的嘴唇里发出低微的声音,“没留心,踩在碎玻璃上,玻璃片插进脚底了。疼得厉害,回不了家啦!”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niè)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pénɡ)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fū)上药,扎好绷带。[作者是怎样描写伯父救助车夫的场面的 你从中感受到伯父是个怎样的人 ]拉车的感激地说:“我家离这儿不远,这就可以支持着回去了。两位好心的先生,我真不知道怎么谢你们!”[句导读:车夫非常感谢伯父和爸爸,反衬出伯父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关心。] 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伯父为什么还要给车夫钱和药物 ] 伯父担心车夫受伤后的几天不能拉车,没钱吃饭。伯父送钱和药物,更体现了他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 天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这里为什么写“我”的感受 ]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句导读:反问句,表示肯定的意思,更说明了车夫生活的艰苦。] 伯父和爸爸回来的时候,我就问他们。伯父的回答我现在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我抬起头来,要求他给我详细地解说。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伯父为什么变得严肃了 他想到了什么 ]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如何理解这几句话 ] 第四部分(第14~22自然段):写伯父热情救护和帮助车夫,说明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伯父逝世以后,我见到他家的女佣(yōnɡ)阿三。阿三是个工人的妻子,她丈夫失了业,她愁得两只眼睛起了蒙,看东西不清楚,模模糊糊的像隔着雾。她跟我谈起伯父生前的事情。她说:“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从女佣阿三的叙述中,你对鲁迅又有怎样的认识 ]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第五部分(第23、24自然段):写鲁迅先生关心女佣阿三,说明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知识点详解 ①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但由于“我”当时年纪还小,对伯父不怎么了解,所以觉得自己的伯父是个普通的人,跟任何人的伯父没有什么区别。 ②前来追悼他的人很多,有的甚至失声痛哭;花圈、挽联特别多;来的人各色各样都有。 ③伯父去世后,“我”发现伯父得到了很多人的爱戴,心里不由得惊异。 ④这句话是小周晔失去伯父时的所想所感,也是文章的情感主线,文章以此为情感轴心,回顾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小事。 ⑤结果与原因的关系。第一部分是果——鲁迅先生受到人民的爱戴,后几部分是因——鲁迅先生关心劳动人民,痛恨旧社会,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个性: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比较固定的特性。
⑥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 ⑦重点句解析:这句话表面是伯父在夸自己记性好,实际上是他用幽默的语言、委婉的语气批评“我”读书太马虎。这简短的语言描写,透出鲁迅先生含蓄、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也说明鲁迅先生教育下一代的方式很不同寻常。⑧《表》是苏联作家的儿童小说,《小约翰》是荷兰作家写的童话。在当时的中国,优秀的儿童书目很少,为了方便广大的儿童阅读,鲁迅先生在百忙之中把这两部外国作品翻译成了中文,让更多的儿童阅读欣赏,从中体现了鲁迅对包括“我”在内的广大少年儿童的关心和爱护。 ⑨表明了“我”对伯父深深的怀念。 ⑩重点句解析:因为当时社会非常黑暗,革命者根本没有言论自由,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写出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引起反动派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这里的“碰壁”,就是指鲁迅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四周黑洞洞的”比喻当时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连一点儿民主和自由都没有。从这谈笑似的话语中,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态度。 号(háo):拖长声音大声叫唤。 突出天气寒冷,烘托气氛,为下文作铺垫。 黄包车:人力车。
作者抓住了爸爸和伯父救助车夫的动作进行详细描写。从“扶、夹、洗、敷、扎”这几个动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爸爸和伯父为车夫包扎伤口很小心,很认真,很仔细。面对这位毫无社会地位的受伤的车夫,面对这位素不相识的受难者,伯父不仅小心翼翼地给他擦洗、上药、包扎伤口,而且不计较身份差别,俯下身子,“半跪”下来。这一跪,跪出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热爱,跪出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高大形象!从这段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先生对车夫所代表的广大劳动人民的关心、同情和热爱。 精彩句解析:写“我”“感到深深的寒意”,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突出了天气的寒冷,衬托出伯父救助车夫时忘记了一切,表明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感。 伯父可能想到:“在寒冷的天气里,车夫光着脚拉车,这是黑暗的社会制度造成的。中国还有千千万万个像车夫这样的穷苦人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我们却无法解除穷苦人的痛苦。”对旧社会的痛恨、对劳苦人民的极大同情和深深的自责使伯父的脸上失去了以往的慈祥和愉快,变得严肃了。 这里的两个“清清楚楚”强调了当时的情景给“我”印象之深;“变得那么严肃”,手“半天没动”,“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等表情、动作,说明鲁迅看到了旧社会的罪恶,他无法控制对它的憎恶之情而怒形于色。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愤恨与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这朴素的话语,说明了鲁迅先生关心穷苦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重点句解析:这句话点明了课文的中心,同时也回答了“伯父为什么会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的疑问。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练习给各部分加小标题。
生字、新词的幻灯片。
一 温故知新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已经有所了解。在他逝世九周年时,他的侄女周晔带着对鲁迅先生深深的怀念写了一篇回忆性文章,记录了鲁迅先生的几件事。今天,我们来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注意字音:殡 悼 唁 浒 冠 敷 咳 嗽
2.重点词的理解。
囫囵吞枣:把枣子整个儿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张冠李戴:姓张的帽子戴在姓李的头上了。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的艰难困苦。
3.浏览课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可以分为几部分
全文以空行为标志可以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第二部分:伯父鲁迅先生跟“我”谈《水浒传》,教育“我”要认真读书。第三部分:鲁迅先生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第四部分:鲁迅先生热情救助黄包车车夫。第五部分:阿三对鲁迅先生的回忆。
4.给各部分加小标题。
拟小标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段意概括小标题;二是摘出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语句作小标题。(受人爱戴;谈《水浒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5.想想课文写了鲁迅的哪几件事。
三 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把自己认为含意深刻和读不懂的句子画出来,课上和老师、同学讨论。
1.让学生课前搜集鲁迅的资料及他的作品,并进行阅读,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以便加深对鲁迅的了解,为学习本课奠定情感基础。另外让学生自己熟读课文,自主感悟,以便了解学情,以学定教。
2.抓住情感主线,让学生反复阅读,激发对鲁迅的怀念之情。
3.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倡导民主、提倡开放,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学得生动,学得开心。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2.学习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句子的幻灯片。
一 回顾课文内容
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
二 学习第二至第五部分
1.谈《水浒传》。
(1)读第二部分,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甲:我体会到鲁迅先生非常关心晚辈。
(2)出示句子:
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①听了这句话,“我”为什么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学生甲:伯父这句话里实际上是在幽默而婉转地批评“我”读书太马虎。
学生乙:“我”听懂了伯父话里的意思,所以觉得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②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3)伯父为什么不直接批评“我”
伯父教育“我”讲求方式,不直接批评是怕“我”难堪。
(4)伯父委婉批评的效果怎么样 用原文回答。
(5)再读这部分内容,仔细体会鲁迅先生关心晚辈,善于启发教育孩子。
(6)出示“阅读链接”中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灵堂里灯光不够亮。一群小学生恭敬地排成前后两列,一齐抬起头……‘救救孩子!’我的耳边还仿佛响着那个老人的声音。”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有许许多多的年轻人曾得到过鲁迅先生的教诲和关怀。
2.笑谈“碰壁”。
(1)指名读,请同学说一说读不懂的地方。
这一部分学生理解会有困难,老师要给予指导。
(2)出示: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
①介绍当时背景:鲁迅写文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反动派很害怕,查抄他的信件,不许他发表文章,还要逮捕他。鲁迅先生先后用了一百多个笔名发表文章,巧妙地和反动派进行斗争。
②理解重点词。
“黑洞洞”指什么 (指旧社会的黑暗。)
“碰壁”指什么 (指与反动势力斗争时遇到挫折与受到迫害。)
③结合当时的背景谈谈你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理解。
(3)从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甲:鲁迅先生有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学生乙:鲁迅先生敢于斗争。
学生丙:鲁迅先生面对当时社会的黑暗,谈到“碰壁”却很幽默。
(4)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3.救助车夫。
(1)读这部分内容,说说鲁迅是怎样救助车夫的。
(2)集体交流。
①引导学生抓住“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把伤口洗干净,“敷上药”,“扎好绷带”等动作体会救护,通过“掏出一些钱”体会到鲁迅对车夫的资助。
②一边读一边看文中的插图,鲁迅先生的哪个动作最能打动你 在那个凄冷的傍晚,难道发现这位受伤的车夫的就只有鲁迅他们吗
③可以结合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的内容进行体会。
(3)出示:
有一天黄昏,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
这句话在课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甲:这句话描写的是环境,当时天气很冷,可鲁迅先生毫不犹豫地救助车夫。表现了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学生乙:这句话还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穷人为了生活不得不在这样的天气里外出做工。
(4)在救护资助车夫以后,“我”向伯父提出了疑问,“我”会问什么
(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
(5)文中说鲁迅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你能想象出鲁迅当时是怎样回答她的吗
学生甲:你看这社会多么黑暗!
学生乙:黑暗的社会,人民怎么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呢
(6)鲁迅脸上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 他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他在想些什么
鲁迅可能想到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救助一个车夫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推翻旧社会才能解救劳动人民。
(7)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从这件事中再次感受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人。
学生甲: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学生乙:鲁迅先生关心车夫,关心穷苦人民。
4.关心女佣。
(1)自读这部分内容,说说从第四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甲:鲁迅病得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抨击黑暗的旧社会。
学生乙: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反而关心女佣阿三,劝阿三多休息。
(2)文章运用对比的方法,展现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
三 这四件事说明鲁迅是怎样的一个人
鲁迅先生是一个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爱憎分明的人。
四 学习第一部分
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他积劳成疾,于1936年去世,去世时有许多人来悼念他。
1.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鲁迅受到许多人的爱戴 (齐读“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2.说说第一部分和其他几部分的关系。
第一部分是果——鲁迅先生受到人民的爱戴,其他几部分是因——鲁迅先生受到爱戴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五 总结全文
1.为什么鲁迅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学生甲:因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学生乙:因为鲁迅先生关心劳动人民,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学生丙:因为鲁迅先生为了劳动人民的幸福而经常“碰壁”,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2.作者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了这篇文章 (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3.总结文章使用的写作方法:作者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品质。
1.“自学存疑”,强调学生自学、自悟、自得。
2.“质疑答题”,强调教师的点拨、点破、点化。
3.“激疑拓展”,强调求实、求活、求新。
4.教师的点拨不要过于直接,讲得过多,启发孩子的太少,甚至担心孩子回答不上来而直接引出答案,这样一来,使学生的思维拘泥于一个狭窄的范围内,不利于其长远的发展。另外,问题的设置要更加细致到位,才能契合孩子的思维模式与思维习惯。
18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受人爱戴 谈《水浒传》 笑谈“碰壁” 救助车夫 关心女佣
关心晚辈 敢于斗争 关心穷苦人
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果因
1.用合适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1)鲁迅先生病得很厉害。 鲁迅先生三更半夜还在写文章。
鲁迅先生虽然病得很厉害,但是三更半夜还在写文章。
(2)伯父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伯父得到很多人的爱戴。
因为伯父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得到很多人的爱戴。
2.把反问句变成陈述句。
(1)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四周黑洞洞的,很容易碰壁。
(2)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不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
3.鲁迅先生用“碰壁”影射了社会的黑暗,他为什么不直说呢,跟自己的侄女用得着这样拐弯抹角的吗
4.根据文章提供的素材,写一写车夫的故事。
鲁迅出生在一个逐渐没落的士大夫家庭,祖父因科场案下狱,父亲又久病不愈。作为长子,鲁迅为了给父亲治病,常常出入当铺和药店,饱受人们的冷眼。在乡下外婆家里,他有机会接触农村社会,和农民的孩子亲密相处,从中感受到农民生活的困苦和他们勤劳、淳朴的品质。这些经历使他对劳动人民有着深切的同情。这一点在周晔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救助车夫”这件事可以体现出来。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逝世。广大群众闻讯后,冒着被反动军警逮捕的危险,争先瞻仰遗容,数万群众自动为他送葬。周晔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描述了当时的情景。22日,覆盖着上海民众敬献的“民族魂”旗帜的遗体,安放在万国公墓。鲁迅先生一生写了大量的著作,无情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和旧中国的黑暗。反动派非常害怕鲁迅的文章,不许他发表,而且要逮捕他,但他始终与敌人做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谈碰壁”中,我们感受到他救国救民,不顾个人安危、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我们也仿佛看到了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英雄形象。鲁迅兄弟三人,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周晔是周建人的女儿,所以她称鲁迅为伯父。周建人在晚年,由女儿周晔执笔,自己口述,出版了《鲁迅故家的败落》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