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句子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重点难点
1.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2.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课时
两课时
25 伯牙绝 弦[①这句话与后面两句话有什么关系 ][②子期死后,伯牙为什么“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
知识点详解 ①前后是概括与具体的关系。后面两句话用列举事例的方式具体介绍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绝:断绝。
知音:能听出琴声所表达的心意。后称知己朋友为“知音”。
②钟子期死后,伯牙觉得失去了真正的知音,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无边的孤独和寂寞涌上心头,他悲恸欲绝,黯然神伤,于是用“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的方式表示他内心的极度痛苦和对子期的深深思念。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
乐曲《高山》《流水》。
一 欣赏乐曲,了解人物
1.请学生欣赏乐曲《高山》《流水》,谈感受。
2.曲子名叫《高山》《流水》,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伯牙绝弦》讲的就是这段友谊。
二 初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读准字音。
2.学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
3.老师范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三 读懂课文内容
1.这是一个发生在古代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先回忆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注释或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讲述古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集体交流。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重点理解“善”字的意思是擅长,善于。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句子的意思: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节称快)道:“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
需要注意的字:“善哉”是指太好了;“若”指好像。
(3)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句子的意思: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4)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句子的意思: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四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1.再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思。
2.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说说伯牙绝弦的原因。
学生甲:因为钟子期死了,所以伯牙绝弦。
学生乙:因为钟子期死了,俞伯牙觉得不会再有知音了,所以他绝弦。
1.语文课首先要有语文味,古文更是如此。“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一次朗读都应步步落实,毫不含糊。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在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领悟语言规律。
2.教师播放乐曲《高山》《流水》,用典雅流畅的琴音浸润学生的心灵。教学时,教师要努力营造强烈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多向感受,让学生把心放进课文里,设身处地去读,去想。让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浸染书香,同文本真切地畅谈,与教师真情互动,不仅能理解“知音难觅”,还可以收获对生命的感悟。
3.让学生多读,试着背诵课文。
1.背诵课文。
2.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重点句子的投影片。
一 回忆课文内容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讲伯牙绝弦的故事。
二 朗读课文,体会知音
1.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 (俞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2.你从哪里看出俞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3.从“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入手,深入体会课文内容。
(1)谈对句子的理解:凡伯牙所想到的,钟子期都知道,这就是知音。
(2)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凡伯牙所想到的,钟子期都知道”
(3)引导联想:伯牙是著名的弹琴高手,当他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别人会怎样赞美他 (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他仅仅需要赞美吗 他渴望的是什么 (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
(4)为什么他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钟子期最能明白他的心意。)
(5)俞伯牙终于遇到了钟子期,他的心情怎样呢 (欣喜若狂、相见恨晚……)
(6)理解“知音”的含义。“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表明他们之间心灵相通,是知音。
4.朗读课文。
三 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超,所弹奏的乐曲悠扬动听。如果你是钟子期,听到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会怎么赞叹 (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钟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俞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皎皎明月、潇潇春雨、瑟瑟秋风……)
3.想象画面,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 伯牙鼓琴,志在春雨,钟子期曰:“ !” 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 !”
4.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叫知音。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5.有感情地诵读第二至第四句。
6.俞伯牙和钟子期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后来子期不幸去世。
你能想象出伯牙当时的心情吗
(1)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生不弹琴吗 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学生甲: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伯牙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学生乙: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学生丙:伯牙要向世人宣告,他从此不再弹琴了。
(2)伯牙当时的心情如何 (悲痛。)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四 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俞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钟子期一死,俞伯牙绝弦,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伴着这动人的乐曲,再读读这个故事。
3.学生试着背诵。
1.教师从故事入手导入课文,抓住文章的主线“绝弦”来让学生理解、探究文章,学生感受较深,而且学生能够体会到文章的情感,了解知音的含义。
2.学生学习的过程以读为主要方式,配以优美的音乐,学生入情入境,教学效果好。
3.学生对于伯牙的情感了解了,但对于伯牙的做法,并不赞同,这是因为学生对知遇之恩的理解还有差距,课后让学生查阅了字典和资料,学生就能理解得深刻些了。
25 伯牙绝弦
俞伯牙 善鼓琴 所念 绝弦
(知音)
钟子期 善听 必得之 死
1.用课文原句回答问题。
(1)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子期有怎样的感叹
(2)子期死后,伯牙做了什么
2.《伯牙绝弦》这个故事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3.先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再把句子的意思写下来。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
(2)峨峨兮若泰山!( )
(3)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
(4)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
4.伯牙是著名的琴师,肯定也有其他人夸奖他,他为什么只说钟子期是知音
5.将本文改写成现代文,不少于400字。
伯牙 姓俞,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
钟子期 春秋时期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
关于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的诗文 “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宋代王安石《伯牙》诗:“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再如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诗:“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这些诗都是写琴曲的高妙、听琴的乐趣,或者比喻高妙的作品或知音、知己等。
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之交淡如水”“莫逆之交”“士为知己者死”“管(仲)鲍(叔牙)之交”“刎颈之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忘年之交”“患难之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酒逢知己千杯少”等。
大学教授肖川为小学生上课引发热议
10月20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内知名教育学者肖川走进成都市高新实验学校,为该校六年级学生上了一节语文课《伯牙绝弦》。肖川的课非常朴实,没有巧妙的导入,没有华丽的设计,他的“原生态”教学引来大家的热烈讨论,大部分教师认为耳目一新,对自己的教学很有启发,但也有个别教师直言“不适应”。
一、观众热议:博导的课留下了什么
和新课改实行后异彩纷呈的课堂不同,肖川的课开始得很简单,很平实。课后,来自于高新区的听课教师议论纷纷。这节由大学教授上的小学语文课,前半部分过“平”,后半部分过“深”,显然和他们的预期大相径庭。
第一个争论集中在肖川简单的导入处理。不少教师认为,《伯牙绝弦》的故事性很强,又有《高山流水》这样的名曲与之相关,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创设出既具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情境导入。另一些教师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导入只是课堂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要为整堂课服务。本节课的重心不在前面,因此在导入环节花太多时间进行情境创设并不明智。从效果来看,肖川用范读引入的处理虽然简单,但是很直接明确,能够用最短的时间调动六年级学生的积极性,是最有效率的。
第二个争论在于,肖川给小学生讲古人为什么用文言文的环节,有教师提出了质疑,认为这个问题即便对于听课的语文教师来说,也不是很容易回答和理解的,显然超出了小学生的理解和知识水平。但大多数教师对此表示了赞赏,认为这是肖川教授匠心独运之处,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平实中见深刻,值得大家学习。
在文言文教学中讲写作,是这节课最精彩的地方,得到了教师的普遍赞誉。但也有一些教师表示,虽然肖教授的讲解非常精彩,对学生的意义也很重大,但这是游离于课文文本之外的任务,“也就是因为他是肖川教授吧,要是普通教师敢在课堂中这么处理,肯定会挨批的”。
虽然肖川的课在教师中存在着争议,但高新实验学校校长陈伟还是发表看法“力挺”肖川。他说,语文教育要体现语文文化,其核心是思想情感的升华。我们常常提到,要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但是真正实现起来并不容易。肖川从文化的角度,将这一问题圆满地解决了。他关于文言文知识的教学饱含着他对祖国文化的深刻认识,既有深刻性,又有丰富性。短短几分钟的交流,逻辑清晰,环环相扣,强调了信息的传达,在课堂上为学生设置了“生长点”。对于部分教师认为“博导的课无法学”的观点,陈伟说,我们学专家上课,不是去照搬具体的模式和方法,而是要学其思想内核。
二、肖川评课:垫高学生遥望的视野。
在课后题为“生命教育与有效课堂教学”的讲座中,肖川结合自己的课介绍了他自己的有效教学观。他坦率地指出,与许多优秀的小学教师相比,自己缺乏和小学生打交道的经验,也缺乏良好的课堂调控能力和巧妙的课堂设计。他之所以走进课堂,是力图把自己对教育的追求和理解传达给听课老师,帮助学生打开一扇理解人类历史、人类社会的窗口。
肖川说,他给小学生讲文言文的相关知识,并不是心血来潮,也不是高估了小学生的水平。他认为,在课堂上交流的很多问题,学生并不一定需要当堂就找到答案,而是可以在今后的学习中逐渐积累。通过这种日积月累,孩子们就会逐渐从狭隘走向广阔。
肖川坦言,在文言文教学中讲写作,这似乎是一个游离于课文文本之外的教学任务。其实,这也是他煞费苦心的设计,甚至是这节课的精华。他说,语文课虽然是一节一节的,但并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紧密联合的连续体。文言文教学和写作教学,貌似离得很远,其实互有联系。只要教师通过足够的语文文化来驾驭教学,就能达到触类旁通的境界。肖川认为,语文教师应该把写作教学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每节课中都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
衡量一节课的好坏,肖川提出了三个指标:真诚、深刻、丰富。他进一步解释说,真诚是一种态度,教师必须用真心对待学生,并且在教学中体现出自己的诚意;深刻代表了一种文化上的深度,教师要有文化底蕴,要用文化来驾驭教学;丰富指的是一节课要有足够的信息量,也要有足够的智力负荷量。教师要留给学生“生长点”,激励与鼓舞学生去探索。总之,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每一节课,逐渐垫高学生遥望的视野。
“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知道鸟已飞过。”在描述自己的心态时,肖川的用语淡然超脱,但他的目光和语气,却独有一种执著。这节由大学教授给小学生上的语文课,也许确实如飞鸟飞过一样,并不会对我们的小学教育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在听课教师和学生的心中,分明有一些东西在悄然地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