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会写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重点难点
1.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2.学习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山中访友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zhī)子 花的气息。[①开头的环境描写,衬托了作者出行时怎样的心情 ]早晨,好清爽!段导读:主要写作者走出门的第一感受——清爽,点明访友的时间是早晨。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段导读:主要写作者独自徒步去访问朋友。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早晨,作者满怀好心情去访友。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②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句导读:这句话说明老桥历经了风雨沧桑,仍然挺立在涧水之上,为人们默默奉献。]段导读:这段写作者拜访第一个老朋友——古桥。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③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好处 ]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句导读:这句话中作者不仅把林中的一切当作自己的朋友,还把自己也想象成一棵树,和自然融为一体。]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④作者真的变成了一棵树吗 你从作者的联想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段导读:这段主要写作者走进树林,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树合一的感受。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句导读:这句话是反问句,强调山中的万物无一不是自己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你好,汩(ɡǔ)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 吗 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 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⑤这段话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有什么好处 ]段导读:主要写作者访问山中的朋友。 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xiù)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我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 ;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⑥“它们”指什么 “仪式”指什么 作者为什么“轻轻敲击”,就能“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段导读:这段主要写作者在山中访问落花、落叶的感受。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⑦这两个比喻句有什么作用 ]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句导读:作者把能够遮风挡雨的岩石看成是天地赐予自己的恩泽,流露出对自然万物的喜爱与感恩之情,反问句加强了作者情感的表达。]段导读:这段主要写作者在雷阵雨来时的联想。第二部分(第3~7自然段):课文的重点段,主要写作者访问山里的朋友及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雨停了。幽谷里传出几声犬(quǎǎn)吠,云岭上掠过一群归鸟。[句导读:鸟儿归巢,预示着天色已晚,作者在山中畅游了一天,可见对山中朋友的深深爱恋。]我该回家了。我轻轻地挥手,告别山里的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还带回一路月色。[⑧最后一自然段与第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写作者告别山里的朋友,欣然归去。
知识点详解 栀子:常绿灌木,花大,白色,有强烈的香气。
①重点句解析:“撞了个满怀”,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那种感觉。因为风中含着“露水”,所以特别滋润心脾;因为风中含着“栀子花的气息”,所以在滋润中还带着一丝甜蜜。“走出门”后作者的第一感受就不同寻常,说明了“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②重点句解析:这是一个比喻句,作者把“老桥”比作“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③精彩句解析:拟人。鸟儿不是在啁啾,而是在“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闪亮,而是在“与我交换眼神”。一声“呼唤”,一个“眼神”,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种自然客体的交融合一。 ④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唱和(hè):一个人写了诗或词,别人照原韵另写一首诗或词回应。 ⑤精彩句解析:这一组句子是写“我”跟山中的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在打招呼,内容一致,结构相似,是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仪式:举行典礼的程序、形式。 ⑥这句中“它们”指的是落花和落叶,“仪式”指的是落花、落叶从枝上掉下并融入泥土的过程。时间虽然短暂,却有深意。因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就是大自然在循环中的生生不息。石头是由火山爆发的岩浆凝结而成的,在普通的石头身上也有着大自然轮回变化、生生不息的足印,所以作者从对石头的轻轻敲击中可以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⑦两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雷阵雨的声音虽然很响,但别有一份韵味——像侠客吼叫,像诗人吟咏,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美。⑧最后一自然段的“月色”与第一自然段的“早晨”都点明了时间;最后一段“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与第一自然段的“好清爽!”都是写心情和感受的。文章首尾采用相同的写法且遥相呼应,结构非常严谨。
1.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和表达方法。
1.生字、新词卡片,课文原句的幻灯片。
2.古桥图片。
一 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大自然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那里有春风夏雨,有秋霜冬雪;有奇峰怪石,有鸟语花香。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让我们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示课文题目:今天,我们要跟着作者走进山林,去拜访他那些特殊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题目。
3.请同学们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的一些朋友。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2.读后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古桥、树林、山泉、飞瀑等朋友,并用心灵与之交流,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
3.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圈出自己认为优美的词语并多读几遍。在认识字词的基础上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
(2)小组交流生字、新词的读法,集体品读。
清爽 吟诵 唱和 陡峭 挺拔 精致 奥秘 蕴含 德高望重 津津乐道 别有深意
4.反馈学习情况。
(1)学生自由读,看谁读得最流畅,最有感情。
(2)谁能把自己最喜欢的、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课文,老师随机纠正,重点点拨。
三 学习“出门”,感受心情
1.读读课文的第1、2自然段,感受作者轻装上路的心情。(心情好;高兴。)
2.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很好
(1)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
①读读这句话,感受这句话表现出的作者的心情。
②理解“与微风撞了个满怀”的写法及韵味。
形象地写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那种感觉。因为风中含着“露水”,所以特别滋润心脾;因为风中含着“栀子花的气息”,所以在滋润中还带着一丝甜蜜。“走出门”后,作者的第一感受就不同寻常,说明了“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乐趣与快乐。
③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2)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①读读这句话,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好心情
“满怀”是什么意思 与上一句的“满怀”意思一样吗 平时还可以说什么东西是满怀的 用“满怀”练习说话。
②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朗读这句话。
3.再读课文,捕获感知。
(1)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出门访友。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通读全文,找找作者去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他又是如何看待这些朋友的。
(2)交流讨论。
他们是作者的挚友;作者是带着欣赏的眼光与朋友们交流的;他们之间的感情很真挚……
四 精读课文,感悟深情
1.请同学们再一次跟随作者去探访他那些特殊的朋友。认真读课文,想想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作者跟这些朋友有深厚的感情,可以把你的理解写在句子的旁边。
2.交流体会。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1)自由读这段话,想象并说说这座古桥的模样。(出示古桥图片)思考:面对这样一座古老的石桥,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形象地写出了石桥的古老沧桑,暗示了古桥发挥的作用,也表达了作者对古桥的一片深情。)
(2)请你想象一下,这座古桥在几百年的历程之中,渡过了哪些人,在它的身上曾经发生过哪些事。
(3)谈谈你对“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这句话的理解。(①时光流逝,岁月变迁,老桥固守在涧水上,忠于职守,毫无怨言,默默奉献;②几百年过去了,老桥始终守候在这里,见证了多少世事变迁,它的身上刻满了古老和沧桑。)
(4)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师生共读。
1.本课将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了预期效果。
2.力求用“美”的课件感染学生。
3.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忽视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养成动笔学习的习惯。
4.在本课的教学中,虽然正确地找出了语言训练点,但训练可再深入一些。
1.深入感悟课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课文原句的幻灯片。
一 听写词语,复习引入
1.听写词语。
清爽 吟诵 唱和 瀑布 陡峭 挺拔 身躯 精致 蕴含
奥秘 侠客 德高望重 津津乐道 别有深意
2.同桌互相检查、纠正。
二 引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认识了他的一个老朋友——那座古老的石桥。这节课就让我们随作者再次走入深山,去探望他那些特殊的朋友!
2.除了古桥这位老朋友外,作者还探访了哪些好朋友呢 他们之间的情意如何
三 交流探究,品评赏读
出示幻灯片,有侧重地品析下列语句。
1.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1)作者在这里用了哪种表达方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用朗读加深自己的体会。
鸟儿不是在歌唱,而是在“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闪亮,而是在“与我交换眼神”。一声“呼唤”,一个“眼神”,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之间的默契和友谊。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
2.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1)默读,想象作者描写的情景。
(2)同桌互读,交流对这段话的体会。
(3)指名谈对这段话的理解。(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写出了融入大自然的感受。)
(4)带着自己的体会多读几遍。
3.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请熟读第5自然段。
(2)“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用具体的朋友替换掉“这山中的一切”,可以怎么说 (这山中的流泉、溪流都是我的朋友;这山中的瀑布、悬崖、白云……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
4.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 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
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 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1)作者将山中的景物都作了哪些联想 (联想成自己的好友,想象他们的情态。)
(2)有感情地朗读,谈谈体会。
通过朗读,感受山泉的清凉、溪流的欢快、瀑布的雄浑、悬崖的挺拔和巍峨、白云的洁白和宁静、云雀的欣喜和欢乐。
(3)同桌对读,师生轮读。
5.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我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1)细读,思考:作者看到落花与落叶,联想到了什么
(2)讨论:作者从落花、落叶、石头中体会到了什么
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作者感受到了时间的变迁、生命的轮回。可见,作者是用心在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6.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1)默读,提出不懂的问题,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2)雨大吗 下雨时是什么情景 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电闪雷鸣、瓢泼大雨等。)
(3)如何理解“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岩石为“我”撑起一把巨伞,不仅挡住了倾盆大雨,使“我”免受淋雨之苦,还给“我”提供了一个看雨景的好地方,这当然是大自然给“我”的恩泽了。
(4)自由读这段话。
四 升华感情,体会篇章结构
1.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交流体会。(作者在山中待了整整一天;首尾呼应等。)
2.带着“好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读全文,交流: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目
从下面的描写中可以感受作者与山中景物的亲近之情。
老桥——“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树——“是我的知己”,“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山泉——“要我重新梳妆”;溪流——“邀我唱和”;瀑布——“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悬崖——“挺拔的身躯”,“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白云——“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云雀——谈“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4.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1.这节课意在挖出主题的深度,让学生有新鲜感。
2.本课力求课堂教学的完整与和谐,但要求教师有更强的课堂掌控能力,这就需要更充分的备课工作。
3.教师留给学生默读体会的时间要够,否则学生不能较深刻地理解作者与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1 山中访友
好清爽
古桥 德高望重的老人
鸟儿 呼唤我的名字
露珠 与我交换眼神
……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好心情、好回忆
1.根据提示写句子。
(1)公园里的草地碧绿碧绿的。(用打比方的方法使句子变得更生动)
(2)露珠一闪一闪的,亮晶晶的。(把露珠当作人来写,使句子更生动)
2.把下面的句子排列成一段通顺的话,将序号写在括号里。
(6)玉龙和金凤也随之下凡,变成了玉龙山和凤凰山,永远守护着西湖。
(1)说起西湖的来历,有着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
(4)王母娘娘知道了这颗宝珠,就派天兵天将来抢宝珠。
(3)这颗宝珠的光芒照到哪里,哪里的树木就常青,百花就盛开。
(2)相传,很久以前,天上的玉龙和金凤在银河边的仙岛上,找到了一颗宝珠。
(7)其实,西湖是由海湾逐渐变化而形成的。
(5)不料,宝珠降落到人间,变成了波光粼粼的西湖。
3.读故事,猜谜语。
小慧写了一个字谜考小方:“四个不字上下颠,四个八字紧相连,四个人字难见面,一个十字插中间。”
“我也拟一个字谜,我的谜面便是你的谜底。”小方胸有成竹地说,“上看像不,下看像不,不是不上,就是不下。”
聪明的小读者,你知道这是什么字吗 (米)
4.现在,随着旅游景点的不断开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进大自然的怀抱,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问题,如对环境的破坏等,那么,长此以往,山里的朋友是否还会欢迎我们去访问
李汉荣 中国诗人、散文家。笔名牧童、林中河。1958年生,陕西勉县人。1982年毕业于陕西汉中师范学院中文系。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驶向星空》《母亲》《想象李白》,散文集《与天地精神往来》等。获各类奖项50余次。作品入选近百部选集。李汉荣多年来写作诗歌约3000首,散文随笔1000多篇,中短篇小说30余篇,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诗刊》《小说月报》《青春》《散文》《散文百家》《星星》及台湾的《创世纪》《葡萄园》《诗世界》等100多家报刊发表诗歌、散文、随笔、杂文、小说约2000多篇(首)。先后获市、省、全国各类奖项30余次。发表于1995年第6期《散文》月刊上的散文《山中访友》,入选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审定通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学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2007年后又编入六年级语文上册),该文还入选上海市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李汉荣的作品长于想象,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如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而流露于文中的童心和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与思想,更是李汉荣作品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精神泉源。
语文课像《实话实说》
这是一堂从课文出发的观摩课,课文的题目叫《山中访友》,老师先从周末逛江滨、游西湖开始引导大家去寻找作者眼中的“朋友”:
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甚至是一场雷阵雨。从秋天的落叶开始寻找大自然中的最爱,和“有缘千里来相会”的蚂蚁对话,替白云控诉“乌烟瘴气”的罪行,在低回的音乐中和溪流老弟一起畅想未来……
学生们的想象力被真正激发起来,老师的“一言堂”没了,她成了启发同学沿着思路想象下去或是另辟新路奇思妙想的引导者。有一位同学当场朗诵出一句很有诗意的话:“一颗小露珠愿意永远驻扎在花朵上,不要太多人对它进行褒奖。”
在同学们争先恐后对大自然发表自己的宣言以后,老师又成了一位激励者。她请大家评判哪个“朋友”是最好的,并采取贴星的形式对同学们刚才的发言进行总结评价。在一番激烈的争论之后,得出结论:各个“朋友”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老师最后为大家的表现贴出的是三颗星,理由是大家的灵魂和大自然是合为一体的,有一颗青少年特有的天真烂漫的心。听完评价,下面的同学都很高兴,击掌庆贺。
这堂课还安排了一个互动环节,就是给大自然里的“朋友”写贺卡,老师先问大家应该怎么写,同学们的回答多种多样:带着好心情、灵性飞扬的文字、最真挚的语言、恰当的修饰……这时,老师适当地对课文中所涉及的写作手法进行简要的归纳,加深了同学们的印象。经过几分钟的小组讨论、填写贺卡以后,同学们的贺卡被张贴到黑板上集成“留言板”,一些同学自告奋勇上台宣读了他们的贺卡。
老师给这个环节大家的表现打的是五颗星:用心、爱心、童心、真心、信心。
在结束这节课的时候,屏幕上打出了动画标语:“假日,让我们出发吧!”
三百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代表观摩了这节课。大家认为,在现阶段语文教学艺术的研究当中,一定要注意多媒体教学工具运用的趋势,同时,要与时俱进,灵活模仿一些电视、网络节目的做法,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寓教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