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奇怪的大石头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7奇怪的大石头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27 16:24: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2.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奇怪的大石头 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 家。[句导读:简要地介绍了李四光的身份、地位。] [2]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了李四光是地质学家,总起全文。 小时候,他喜欢和小伙伴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①这句话在这一段中有什么作用 ]每次他都爱藏在一块大石头的后面。[句导读:因为石头巨大,所以成了他藏身的好去处。] [3] 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②“孤零零”一词说明了什么 ]一听到小伙伴的脚步声,他就悄悄围着大石头躲闪。 [4] [句导读:这句话不仅表现了巨石的大,还体现了李四光的聪明。]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③从这里可以看出这块石头有什么特点 ]时间长了,他对这块大石头发生了兴趣: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5] [句导读:这句话体现了李四光肯动脑筋。]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李四光与小伙伴们玩捉迷藏时对一块奇怪的石头的由来产生了疑问。 李四光跑去问老师,老师想了想,说:“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我小的时候它就在那儿了。”[句导读:“几百年”点明了石头的历史久远。这是巨石第三个奇怪之处。]段导读:老师的话说明大石头存在的时间久。 “是谁把它放在那儿的呢 ” [6] [④李四光的追问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 “听说天上常常掉下来陨(yǔn)石,也许它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 [7] [⑤“也许”说明了什么 ] “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kēnɡ)。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 ” [8] [⑥李四光又进一步提出质疑,说明了什么 ] “这我可说不上来了。”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爸爸也说不清楚。[句导读:巨石的由来连大人都不清楚,说明巨石“真怪”,这是巨石第四个奇怪之处。] [9] 这块突兀(wù)的大石头到底是怎么来的 [句导读:“突兀”一词与前面的“孤零零”相照应。]为什么它的四周都是平整的土地,没有一块石头呢 这个问题李四光想了许多年。[⑦“想了许多年”说明了什么 ]直到他长大以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⑧学习了地质学后,李四光会怎样认识家乡巨石的来由呢 ]段导读:写李四光对疑问一直在探究。  第三部分(第3~9自然段):李四光为了弄清奇怪的大石头的真正来历,一直不断地进行探索。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kǎo)察了这块大石头。 [10] [句导读:“专门”一词说明李四光对这块巨石的兴趣浓厚,也体现了他的执著。]他终于弄明白了,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qín)岭 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⑨“终于”一词说明了什么 ] [11] 经过进一步的考察,他发现在长江流域(yù)有大量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yí)迹。[句导读:儿时的勤于思考、善于观察使李四光长大后执著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这一研究成果,震(zhèn)惊了全世界。 [12] [“震惊”说明了什么 ]  第四部分(第10自然段):写了李四光取得的巨大成就。
知识点详解

   地质学:研究构成地球的物质和地壳构造,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学科。
  ①这句话是本段的总起句,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②“孤零零”一词说明这块石头是独立的,这是巨石奇怪的地方之一。为李四光对巨石产生好奇作了铺垫。
  ③可以看出这块石头体积十分庞大,这是巨石的第二个奇怪之处。
  ④李四光更加好奇,继续追问,表现了他勤于思考的品质。
  ⑤说明了老师的判断是推测而来的。
  ⑥重点句解析:李四光对老师的推测又进一步提出质疑,说明了他善于思考。
  ⑦李四光并没有因老师和父亲都未能解决自己的疑问而停止思索,“想了许多年”充分表明他一直在思索,一直在寻找答案,表现出了李四光锲而不舍、执著追求的精神。⑧他初步认为家乡的那块大石头可能是冰川推来的。
   秦岭:横亘于陕西省中部偏南,东西走向,是黄河和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
  ⑨说明李四光是经过认真的考证才得出最后的结论。
  赞扬了李四光执著追求的精神以及他的研究对全世界的影响。
1.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字卡片,关于李四光的资料。
一 谈话导入
你见过大石头吗
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块大石头),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
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板书课文题目)
二 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请学生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分段指名读课文。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著名 藏在后面 孤零零 悄悄 躲闪 陨石 大坑 卧进突兀 旅行 考察 秦岭 流域 遗迹 研究 震惊
三 检查预习,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李四光。
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1)对预习认真、能主动正确解疑的学生给予表扬。
(2)主要解决以下疑难:
陨石:大的流星体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而坠落到地面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从距今260万年前至今。此时高纬度地区广泛地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向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都被冰川所覆盖,因此被称为第四纪冰川。
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褶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的一部分。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
(3)完整地齐读课文。
四 指导写字,完成作业
1.认读要写的字。
2.争做写字小老师:哪几个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 请你想一想,然后提醒大家。
藏:十七画,第六画为“”。
卧:左“臣”右“卜”,注意“臣”的笔顺,第三笔为“”。
旅:注意左下部分的笔顺。
3.学生各自抄写生字。
  1.结合资料、图片简单介绍李四光,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李四光之所以能成为著名的地质学家,与他小时候对事物的质疑和思考是分不开的。正是由于他小时候对大石头的质疑才产生了探究它的兴趣,最终有了重大的成就。
2.本课出现了较多专业名词,如:“陨石”“地质学”“第四纪”等都难以理解,所以教师要在学生自己猜测后,结合课文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3.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词语。如,对于“突兀”的理解,通过上下文,可以知道“突兀”在这里指的是巨石,巨石能够把人的身影挡住,说明它又大又高,可见“突兀”是指山石等物高高地立在一个地方。
1.了解李四光童年的疑问与他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之间的关系。
2.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投影片。
一 复习生字、新词
指名读生字、新词,进一步巩固生字和词语。
二 感知巨石的形象
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
小时候的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一块巨石捉迷藏。让我们到现场去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巨石,他们是怎样围着巨石捉迷藏的。
(1)请大家各自轻声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教师在黑板上画石头,或用投影仪显示课文插图,或用电脑多媒体课件显示巨石,讨论:
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 (注意文中的“巨石”“孤零零”)
李四光和伙伴们是怎样围着石头捉迷藏的
如果使用电脑多媒体课件的话,继续演示李四光围着大石头躲闪,大石头遮住了李四光,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都找不到他的情形。
引导学生根据内容描述。
(3)小伙伴转来转去都找不到李四光。咦,这是为什么 (石头大,便于躲藏是原因之一。)
三 感受探究精神
1.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石头有了疑问。
他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李四光会怎么问,老师又怎么答的,李四光又会怎么想 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演一演。
2.同桌读、演后,挑选学生上台表演。
3.表演结束后,教师问李四光的扮演者:“你的疑问解决了吗 为什么 ”
四 解开巨石之谜
1.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爸爸也说不清。后来这个疑团有没有解开,怎么解开的 请大家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2.读后讨论:李四光是怎么解开巨石来历这一谜团的
3.引导学生认识以下要点:
(1)这个问题使李四光思考了许多年。
(2)长大后,李四光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明白了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3)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弄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4.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得出了什么重大成果
五 交流读后感想
1.完整地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大家都会有一些感想,请大家交流一下。
3.小结鼓励。
  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的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出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巨大价值。愿同学们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1.请学生边读边思考:自己玩过的捉迷藏与李四光玩的有什么不同 这样就使学生通过比较,尽快进入课文所描述的事件之中,同时引导学生领会李四光是如何在玩中思考的。
2.由于李四光距学生们生活的年代久远,再加上文中出现的许多专业名词,就使学生们对课文的学习不是非常感兴趣,这样势必造成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刻。为了让学生们很好的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师应从课题“奇怪的”入手,以引起孩子们的兴趣。
3.学生读课文前以问题:“课文的哪些地方说明了巨石的‘怪’ ”成功地调动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勤学好问
1.看拼音,写词语。

zhì


  
kǎo
chá


  
zhèn
jīng


  
yán
jiū


zhù
míng


  
xìng



  




  

shǐ


2.选词填空。
    著名   闻名
(1)万里长城是(闻名)世界的景点。
(2)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平整   平坦
(3)大石头的四周都是(平整)的土地。
(4)我家门前刚修建了一条(平坦)的马路。
3.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再读一读。
例:巨石立在草地上。
(一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
(1)列宁发现灰雀不见了。
列宁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
(2)孩子们玩耍。
孩子们在草地上尽情地玩耍。
(3)小鸟在枝头歌唱。
小鸟在枝头快乐地歌唱。
4.给下面句子中的“回”字选择恰当的解释,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回”字在字典中有多种解释:
曲折环绕 从别处到原来的地方
掉转
答复;回报
谢绝;退掉
量词
(1)明年春天,小燕子还会飞回到北方来。()
(2)我盼望着山区的王丽丽同学的回信。()
(3)我非常喜欢这首歌,已经听过好几回了。()
(4)爸爸回绝了来人的无理要求。()
5.石头“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 ”这句话中的“卧”字有什么含义
“卧”字用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表明巨石平躺在地面上,为结尾李四光发现第四纪冰川这一事实埋下伏笔;二是用拟人化的说法表明李四光对巨石的熟悉程度,突出他的善于观察和勤于动脑的优秀品质。
一 李四光简介
李四光(1889~1971),中国地质学家。原名李仲揆,蒙古族,湖北黄冈人。
李四光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特点,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说明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从理论上推翻了中国贫油的结论,肯定中国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毛泽东、周恩来在认真听取了汇报后,支持了他的观点,并根据他的建议,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始了大规模的石油普查。1956年,他亲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的时间里,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为中国石油工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二 李四光名字的由来
李四光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他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三 黄山第四纪冰川遗迹
黄山第四纪冰川遗迹,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于1936年到黄山考察时首先发现并论证的。立马峰的“冰川擦痕”及其他冰川遗迹,打破了中国东部大陆无冰川的观点。他的论文《安徽黄山更新冰川现象之确据》发表后,曾得到中外一些地质学家的赞同。
黄山第四纪冰川遗迹,主要分布在前山的东南部。典型的冰川地貌有:冰川移动刨蚀而形成的U形谷(如逍遥溪、苦竹溪);两条V形谷夹刨蚀残留的薄如刀刃的刃脊(如眉毛峰、薄刀峰、鲫鱼背等);三面冰斗刨蚀遗留下来的角峰(天都峰峰顶)。百丈泉、人字瀑是冰川支谷与冰川主谷相汇成的冰川悬谷。逍遥溪至汤口、慈光阁、乌泥关等河谷和河床阶地中,分布有冰川搬运堆积的冰碛层(泥石);相传是轩辕黄帝炼丹的“丹井”“药臼”,也是冰川作用而形成的冰臼。
四 中国最大的冰川
音苏盖提冰川是中国境内已知的最大的冰川,位于新疆喀喇昆仑山脉乔戈里峰北坡,它是由四条巨大的支冰川和十余条规模不等的冰流汇合而成的树枝状山谷冰川。长约42千米,面积达380平方千米,估计冰储量不少于116立方千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