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两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9古诗两首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27 16:27: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的内容,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古诗中重点词及诗句的含义。3.想象诗中描绘的图景。背诵并默写古诗。
重点难点
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知识点详解

  ①因为诗人孤身在外,天气寒冷,所以作者不由得想到了家乡。
  ②以孩子们的无忧无虑、天真无邪来反衬自己客居在外的孤单,从而突出思乡的情感。
  ③“独”字表达了诗人身在异乡的孤单寂寞,“倍”字突出了这种思乡的情感。
  ④诗人运用想象的手法,通过想象兄弟们一起登高,而自己依然独自在外的情景,突出了自己的寂寞和思乡之情。
1.理解诗句,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2.感受诗人秋天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生字卡片、挂图、课外古诗。
一 以旧引新,导入新课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文题目,理解课文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二 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流利、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朗读节奏参考: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5.让学生借助字典和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一起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四 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画面中的景象体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2.学生讨论,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质疑:还有什么问题或哪些词语不理解 老师重点指导学生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五 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
方法:(1)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
方法: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做几次,直到学生基本会背为止)
六 当堂作业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说说怎样才能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
3.自己练习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七 拓展阅读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杂诗》(唐·王维)
 
  1.由于古诗不易读懂,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可以以问题导入古诗,如:“我国宋代有位诗人有一年秋天独自在异乡,一天傍晚散步时写了一首诗。你想知道他写的是什么吗 ”或者以优美的语言导入课题,以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图画并不能包含古诗所表达的全部感情和意境,在讲解时教师应采取一边用优美的语句勾勒当时的情景,一边让学生闭眼自由想象画面的方法,从视觉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古诗展现给我们的画面,感受古诗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3.优美的语言往往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凭借语言的魅力,引领学生感受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颗心、那种味,也就是诗中的思乡之情。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古诗句字条、挂图。
一 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你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
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可以以连线方式表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解释课文题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二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古诗,可轻读、大声读,可独自读、同桌齐读、小组合读。
2.练习朗读。先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
(1)出示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2)以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通古诗。
(3)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直觉读准节奏。
3.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
可以自学,也可几个人合作学习,用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等方法,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交流学习收获。
(3)质疑:还有什么不懂之处
老师重点指导“异乡”“异客”的意思。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三 趣味活动
1.按卡片连词背诵。
请学生把生字卡片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起来,并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
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
学生当小诗人,加动作或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的目的。
4.赛诗会。
(1)集体赛:每个小组背两首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
(2)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富有感情。
  
  1.以介绍传统节日及习俗导入课文,学生若兴致高,介绍得过多,就会导致偏离主题。教师采用问题:“你喜欢过节吗 过节时开心吗 ”这时学生兴趣高涨,然后再乘机追问:“但是在这样一个喜庆的节日里却有一个人闷闷不乐的,为什么呢 学了这首古诗,你们一定能够找到答案。”这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轻松导入课题,不用担心偏离主题。
2.由于学生年龄尚小,没有独自离开过家乡,因此很难体会作者独身一人客居他乡的那种思亲、思乡之情。教师设计诗人的独白,在课堂上有感情地说出来并加以动作,让学生在体会文字美妙的同时结合诗句来理解,使学生与诗人产生了共鸣,效果很好。
1.连线组成新字,再组词。(能组几个组几个)
2.比一比,再组词。
3.多彩的诗句。
    黑  白  红  黄
(1)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2)(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4.“知有儿童挑促织”一句中“挑”字用得好不好 可以换成“捉”吗 为什么
促织是住在巢穴里面的,想要捉到它,就需要用木棍等器物去翻动泥土才能找到,“挑”这样的动作恰好说明儿童在用木棍等“挑动”泥土。一个“挑”字,准确地表现了儿童翻动泥土寻找促织的可爱形象。
一 王维简介
王维(701 ~761),唐代诗人。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先世为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二 王维诗选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鹿  柴(zhài)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 里 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送  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三 叶绍翁简介
叶绍翁,南宋诗人。字嗣宗,号靖逸,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叶氏。生卒年不详。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其他如《夜书所见》写儿童夜挑促织,景象鲜明,反衬出客居的孤寂;《嘉兴界》写江南水乡景色,风味颇饶;《田家三咏》写田家的生活片段,平易含蓄,词淡意远。
四 重阳节简介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我国古代以“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所以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的起源可追溯到西汉初期,但其名称见诸记载却在三国时代。古老的重阳节风俗虽多,但主要是登高、插茱萸、赏菊和饮菊花酒。
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据西汉时的《长安志》记载,京城长安城外专门筑了一个高台,每逢重九,帽子上插着茱萸的人们纷纷登上高台,游玩观景,非常热闹。到了三国和两晋,登高活动更为普遍,历代诗人留下许多“重阳诗”“登高诗”。诗人李白写道:“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造化辟山岳,了然楚汉分。”登高之俗始于西汉,刘歆《西京杂记》云:“三月上已,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作者将重九与重三相对,并指出了登高驱邪免祸的用意。
重阳前后,菊花盛开,赏菊饮酒便成了节日的另一重要习俗。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用菊花泡的酒,既能防治疫病,又可延年益寿。每逢节日,除登高插茱萸外,亲友们三五相邀,同饮菊酒,共赏菊花,确实别有一番情趣。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