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2.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不同心情,读出“我们”情感的变化。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重点难点
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以及秋天里放风筝带给孩子们的乐趣。读出“我们”情感的变化。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风 筝 [2] 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点明做风筝和放风筝是“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 在芦塘里拔几根细苇,再找来几张纸,我们便做起风筝来。 [3] [①这句话写了什么内容 ]做一个蝴蝶样的吧。[句导读:这句话说明了“我们”要做的风筝的样式。]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chōnɡ)憬(jǐnɡ)和希望。[句导读:“我们”向往着做出来的风筝美丽无比,想象着放风筝时的快乐、幸福。] [4] 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yī)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②“我们”快乐的原因是什么 ]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通过做风筝时的动作、心理描写,体现了孩子们的快乐心情。 我们去放风筝。[句导读:这句总起下文,点明后面要写的是“我们”放风筝的故事。]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línɡ)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 [5] 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③孩子们放风筝的动作有哪些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piān)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④“翩翩飞舞”改为“飞着”好不好 ]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⑤写村里人的夸奖有什么作用 ]段导读:写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表现了孩子们自由自在的快乐。 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xiē)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⑥“从早晨玩到下午”说明了什么 ]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句导读:这句话写出了风筝飞得高。这里的“似乎”不是比喻,而是一种不确定的感觉。]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bēnɡ)地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shū)地便没了踪影。[⑦孩子们大惊失色的原因是什么 ] [6] 段导读:写孩子们在风筝消失后的反应。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主要描写了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情景,表现出了孩子们心情的变化。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 [7] 还是没有踪影。[⑧“都哭了”说明了什么 ]我们垂头丧(sànɡ)气地坐在田埂(ɡěnɡ) 上,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半沉半浮着一 [8] 个巨大的木轮,不停地转着,将水扬起来,半圈儿水在闪着白光。那里是我们村的水磨(mò)坊(fánɡ)。 [9] [⑨写水磨坊的作用是什么 ]段导读:写孩子们四处寻找风筝。 “那儿找过了吗 ” “没找过,说不定‘幸福鸟’就落在那儿呢。”大家说。 [10] [⑩大家的话表现出了怎样的心理 ] 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结尾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 [11] 段导读:写孩子们继续寻找风筝。孩子们之所以这样苦苦寻找丢失的风筝,是因为风筝身上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省写了他们继续寻找风筝的经过,也暗含着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第四部分(第5~8自然段):描写了孩子们找风筝的情景,突出了孩子们丢失风筝后的伤心以及依然对生活充满憧憬。
知识点详解
①这句话介绍了做风筝所需要的材料。
②风筝虽然什么都不像,但毕竟是“我们”亲手做的,“我们”可以给风筝取名,可以去放着玩儿,这些做法是天真烂漫、富有童趣的,所以“我们”快活。
③动作主要有“托”“牵”“站”“松”“跑”等。④不好,因为“翩翩飞舞”写出了风筝飘飞时的轻快和优美,而“飞着”则没有这样的表现力。⑤写村里人的夸奖是为了表现孩子们放风筝的快乐和高超技术。⑥说明从早晨到下午,孩子们一直沉浸在放风筝的快乐中。
⑦正当孩子们尽情放飞风筝的时候,风筝突然断了线,没了踪影,所以他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⑧说明孩子们失去风筝非常伤心。
田埂:田间略高出地面的土埂,用来分界并蓄水。
⑨正在垂头丧气时,孩子们看到了水磨坊,似乎看到了希望。
⑩表现出了大家的猜想和盼望。
重点句解析:留下悬念,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1.学会生字、新词。
2.理清文章脉络,划分文章结构。
投影片、生字卡片。
一 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又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里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和大家分享,好吗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让我们品读课文,走到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
出示课文题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把生字多读几遍。
2.指名读,一人读一个自然段,注意正音。
3.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的句子,画好后,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
4.交流找到的句子,反复朗读。
5.引导发现、质疑。读后有什么发现 产生了什么疑问 与大家交流交流。
(交流要点:一是在读中发现,“我们”的心情在做风筝时是挺高兴的,放风筝时非常高兴,找风筝时很难受。二是在读中质疑,“我们”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 )
三 细读深究,领悟情感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要求学生多人次地读这一自然段。
(2)读了这一自然段,你知道写了些什么吗
(3)角色转换:如果是你在做风筝,你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4)同学们所想象的,可以用这段内容中的哪几个词语来表示或代替
(5)(老师)原来,做风筝的快乐,就在于它充满着憧憬和希望。
(6)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向往、渴望、喜悦),朗读全段课文。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呢
(2)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
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放风筝的画面
(3)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 与大家交流。
(4)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会产生怎样的感想呢
(5)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三自然段。
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课文中的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6)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课文。
四 课堂练习
自学生字,交流方法。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练习书写生字,抄写词语。
五 课外延伸
上网搜集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制作资料袋,放到班级园地里展示。
1.上课时教师带来了蝴蝶样的风筝,学生看到风筝都很想摸摸看看,这下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再以问题导入本课,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进本课的学习中。
2.课文中有些较好的词语,如“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憧憬、凌空”等,要重点讲解。由于字面意思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所以教师可以先讲解字面意思再创设情境,通过表演来让学生理解词语。学生不但理解了词语还懂得了怎么运用,效果很好。
3.提问:你们放过风筝吗 放风筝时有什么感受呢 作者放风筝时的感受是什么呢 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聪明的学生自然会边读边想象放风筝的情景,还会以自己的感受与之对比,体会作者放风筝的快乐。
体会放风筝时情感的变化。
投影片。
一 诵读回味,表达情感
选择第一至第三自然段中你最喜欢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要读出感情。
二 细读研究,体悟感情
1.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读一读:用心读一读第四自然段。
能发现“我们”的心情发生了变化吗
(2)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3)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
(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4)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
从哪些词语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心情的变化
2.学习第五至第八自然段。
(1)假如高高飞着的风筝线断了,风筝飞走了,你会怎样做呢
(2)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
请读读第五、六、七、八自然段。
(3)在读中让学生逐渐表达出来孩子们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
(4)交流: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们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的
三 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风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
你有过这样的生活体验吗
2.学生交流。
四 实践活动,亲身体验
亲自动手做一个自己喜欢的风筝,到田野、到操场、到广场去放一放,体验一下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
播放其他手工制作的投影片,如做飞机模型。
1.抓住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件发展线,让学生们感受他们的心情由激动到快活,再到着急,最后又燃起一丝希望的不断变化的心情。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用学生的读,表现文中小朋友心情的不断变化。
2.课上教师抓住几个关键词语,在帮助学生体会作者心情变化的同时,积累了语言,且教学形式比较丰富,如换词法、查字典、由字面入手联系生活等。
3.最后以古诗《村居》结尾,不但复习了旧知,而且优美的古诗使学生产生了联想,意味深远,拓展延伸了课文的学习。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
拔芦苇(b bō) 憧憬(tóng chō)
磨坊(fāng fá)
继续(j duàn)
2.选字填空。
托 拖 脱
(1)妈妈(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家里。
(2)一个人用手(托)着风筝,另一个人牵着线。
(3)我摆(脱)了噩(è)梦的困扰。
(4)今天,我参加的是(托)球跑比赛。
3.选词填空。
精心 细心
(1)这道题如果你(细心)检查了,就不会错。
(2)我生病了,在妈妈(精心)的照料下,我很快就康复了。
希望 盼望
(3)我(希望)自己能在这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4)妈妈(盼望)我早日成为一名少先队员。
4.在比喻句后面的括号里画“ ”。
(1)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 )
(2)老师像园丁一样精心培育我们。( )
(3)他长得真像他爸爸。( )
(4)一根根原木随着水流往前淌,像一支舰队在前进。( )
5.风筝做得并不太好,但是孩子们为什么叫它“幸福鸟”,还在上面写上名字呢
有人说:写名字是为了让别人知道是他们做的,是想炫耀。有人说:如果线断了,别人看见名字会还给自己。有人说:孩子们把“幸福鸟”当做自己,希望有一天像它一样自由快乐。
你的看法是什么呢 说出你的理解。
一 贾平凹简介
贾平凹,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记》《野火集》《商州散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晚唱》《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废都》《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诗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论集》等。他的《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儿》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简明自然。
二 风筝简史
中国风筝有悠久的历史,据说汉朝大将韩信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梁武帝时曾利用风筝传信,但未成功。南北朝时有人背着风筝从高处跳下而没有摔死。唐朝的张丕被围困时曾利用风筝传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这些说明,中国风筝的历史至少有2000多年了。
从唐朝开始,风筝逐渐变成玩具。到了晚唐,风筝上已有用丝条或竹笛做成的响器,风吹声鸣,因而有了“风筝”的名字。也有人说“风筝”这名字起源于五代,从李邺用纸糊风筝,并在它上面装竹笛开始。
到了宋朝,风筝已有很大发展,品种增加,性能提高,与人民生活发生了密切的联系。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七十回中生动地描写了大观园中姐妹们放螃蟹、美人、大鱼、蝙蝠、凤凰、沙燕等各种风筝的情景。可以说,中国的玩具风筝在这时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从唐宋开始,中国风筝向世界流传,先是朝鲜、日本、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然后传到欧洲和美洲等地。
因此,在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的大厅里挂着一只中国风筝,在它边上写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三 潍坊国际风筝节
潍坊市被各国推崇为“世界风筝之都”。潍坊国际风筝节是一年一度的国际风筝盛会,每年4月20日至4月25日在风筝之都潍坊举行。每年都吸引着大批中外风筝专家和爱好者及游人前来观赏、竞技和游览。
四 高鼎《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