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孔子拜师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7孔子拜师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27 19:26: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要求
1.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重点难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孔


师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2] [句导读:文章开头用简练的语言交代了孔子当时的身份。]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yuān)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fù) ,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①从这一句话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孔子决意拜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jiān)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②这一句话表明了什么 ] [3] 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③这句话是怎样写老子的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句导读:这句话是对孔子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dān)先生吧 ”[④远近闻名的孔子对老人行礼,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 ]“你是——”老人见这位风尘仆(pú)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nà)闷。[句导读:句中的“——”表示声音的延长。]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qiū),特地来拜见老师, [4] 请收下我这个学生。”[⑤“连忙”“拜见”“收下”这几个词语表现了什么 ]老子说:“你就是仲(zhònɡ)尼(ní)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 [5] [⑥从这一句话可以看出老子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 [6]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⑦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老子为师。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⑧“每天”“随时”这两个词说明了什么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háo)无保留地传授(shòu)给他。[⑨“毫无保留”表现了什么 ]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写孔子认真求学,他虚心向老子请教,老子则毫无保留地把学问传授给他。 人们佩(pèi)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句导读:这句是对全文的总结。]  第四部分(第4自然段):写人们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又敬重他们的人品。
知识点详解

   曲(qū)阜:位于山东省,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①从孔子拜师求学的愿望及原因中,可见他是一个求知若渴的人。
  ②重点句解析:讲孔子拜师的旅途之苦。“风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艰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情;“终于”表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毅力和信心,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③这句话描写了老子的年龄、穿着、外貌,以及初次见面时给人的感觉。④从对孔子的心理、动作、语言的描写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对老师格外尊敬。
  ⑤表现了老子在孔子心中的崇高地位,也表现了孔子真诚求学的心情,突出了孔子求学的真诚。
  ⑥可以看出老子为人谦逊温和。
  ⑦重点句解析:这是孔子对学习的理解,也是孔子拜师的根本原因,体现了他谦虚好学的品质。⑧说明孔子学习态度很认真,他时时刻刻都在虚心求教。⑨表现了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1.挂图或课件。
2.查找有关孔子、老子的资料。
一 情境导入
1.谈话: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让我们随着这段录像一起走近孔子。
2.播放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看了这段录像,你想说些什么 也可以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进行补充。
3.引入: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呢 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
二 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闻  尘  仆  纳  闷  丘  迎  等  止  境  授  品
  (2)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风尘仆仆(pú
pú)  纳闷(mèn)
(3)注意下列字的笔画。
尘:上下结构,注意上面是“”,没有钩。
迎:半包围结构,里边是“”,不要写成“”。
授:左右结构,右边是“受”,不是“爱”。
3.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所组的词语。
4.理解词语。
渊博:(学识)深厚广博。
日夜兼程:昼夜不停地赶路。
风尘仆仆:形容旅途奔波、辛苦劳累的样子。
毫无保留:一点儿也不保留。
风餐露宿:在风中吃饭,露天住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艰苦。
5.细读课文。
(1)思考孔子是怎样拜师求学的,然后完成填空。
孔子决意拜师——(    )——(    )。(决意拜师—艰辛前往—认真求学)
(2)读了孔子求学的过程,哪儿令你最受感动,哪儿令你印象最深 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为下节课学习留下思考空间)
  1.孔子是一位古人,和学生们的时代距离比较远。有的学生对孔子一无所知,所以在课前教师让学生们去搜集一些有关孔子的资料,进行自学,这对课堂上学习本课有很大的帮助。
2.开始讲课后,教师请学生交流自己对孔子的理解,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使学生对孔子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及时抓住有效的信息,并以此为切入点相机导入,展开教学。
3.课堂上,教师为学生理解词语创设了一个贴切的情境、一个生动的语境和一个自由表现的环境。在体会孔子拜师所遇到的艰辛时,引导学生透过“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等词语,展开丰富的想象,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词语的意思,力求使词语教学变得既有“语文味”又充满趣味。
1.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老子的崇敬之情。
2.通过学课文,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投影,查找、搜集到的孔子的名言警句。
一 回忆课文内容
1.孔子是怎样拜师求学的 说说本文的记叙顺序。
2.孔子的哪些做法让你最感动 谈谈你对孔子拜师的看法。
二 深入学习课文,体会孔子、老子的品行
1.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孔子拜师前是个怎样的人 (远近闻名,谦虚。)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画出描写孔子拜师过程中的表现的句子,并谈谈你的体会。
出示句子,谈谈你对加点字词的理解。
  (1)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孔子为了求学,不怕路途遥远、生活艰苦、旅途疲劳,坚持走了几个月,最后到达老师的住地——洛阳。孔子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2)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孔子对老师格外尊敬、有礼貌。
  (3)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说明了老子在孔子心中的崇高地位,也表达了孔子真诚求学的心情。
  (4)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孔子认为知识是永远学不完的,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5)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孔子的学习态度是认真的,他时时刻刻都在虚心求教。
3.你觉得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虚心好学,有礼貌,不怕劳苦的人。
4.再读这些句子,读出对孔子的称赞。
5.谈谈你对老子的看法。找出有关句子,体会一下老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老子珍惜人才,甘为人梯,是个无私的人。
6.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7.出示孔子的名言名句,体会深刻含义。
三 拓展活动
孔子、老子是我国的大思想家,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和老子创立的道家学说,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生活中,我们也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为了更多地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我们准备开展“闪光的金钥匙”活动,用这把金钥匙去开启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
1.分小组合作学习。
2.选出小组长,具体负责小组活动。
3.商订方案,分工合作,通过查找资料、采访等方式搜集资料。
4.绘制成小报,全班展示。
  1.学习这篇课文,教师可以抓住文章中关键的一句话“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展开教学。
2.在整节课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激励,如学生在读书时声音太小,就鼓励他们胆子大点儿。
3.一篇文章要讲的内容很多,教师要学会取舍,合理取舍的同时更要会抓住重点。这样才能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1.看拼音,写词语。
děng
hòu


  

mèn


  
huān
yíng


  
chuán
shòu


fēng
chén






  
yǒng

zhǐ
jìng




2.照样子,改正错别字并组词。
例:闻明 (闻名)(明亮)
仆素 (朴素)(仆人)  品形 (品行)(形状)  传受 (传授)(受苦)
3.读一读,并抄写积累。
(1)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2)敏而好学,不耻(chǐ)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huì)人不倦,何有于我哉(zāi)!



4.读下面的句子,完成练习。
(1)“风餐露宿”说明了(③)
①孔子没有地方住。②孔子没有饭吃。③孔子一路上非常艰苦。
(2)日夜兼程表明了(②)
①孔子白天晚上都在赶路,没有休息。
②孔子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表明了他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
5.“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联系自己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一 孔子及其思想体系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他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余人名气很大。孔子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终生倡导儒学,再经过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其思想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
孔子执著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 老子及其思想体系
老子,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史(相当于今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两千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 “韦编三绝”的故事
孔子好学,年纪老了,仍然不放松学习。《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到了晚年,才开始学《易经》。《易经》是很难读懂的一部古书,孔子却对它很感兴趣,一遍不懂,反复再读,直到读通为止。这样,孔子对于《易经》不但进行了研究,并把研究心得写成十篇文章。由于孔子认真钻研《易经》,竟致“韦编三绝”。韦,是一种柔软的皮革。孔子的时代还没有发明造纸,书籍是用竹片做成的,称为“竹简”;把字用漆写在竹简上,再用皮带把一片片竹简像穿帘子似的编起来(这是“编辑”一词的来历)。孔子读《易经》,因反复研读,竟把皮带都磨断了,修好后又磨断,前后断了多次。后来人们用“韦编三绝”来称赞刻苦读书的好学精神。
四 世界文化遗产之曲阜孔庙、孔府、孔林
曲阜孔庙、孔府、孔林位于山东省曲阜市,是我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的历史、宏大的规模、丰富的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1994年12
月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