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诗两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1古诗两首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27 19:29: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要求
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理解诗中重点字词的意思。3.背诵这两首诗,能默写《望天门山》。
重点难点
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朗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知识点详解

   中,在这里读zhōnɡ。
  ①江水把天门山冲断,这里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江水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里借水势衬出天门山的奇险。
  ②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以青山的“出”和孤帆的“来”表现天门山夹江而峙的雄奇和长江的波澜壮阔。
  ③这两句古诗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方”“亦”表现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
  ④在这两句诗中,诗人用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
1.学习第一首诗的生字、词句,了解诗中描写的内容。
2.朗诵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与本诗相关的图片。
一 回忆诗人作品,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 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他写的另一首诗——《望天门山》。(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二 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1.学生初读诗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画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1)出示生字:断 楚 孤 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2)出示古诗《望天门山》。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
请大家结合课文中的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学生个人读。
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体会诗情。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天门山被浩荡的楚江隔断,分成东西两座山,碧绿的楚江向东流到这里拐了一个弯。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两岸的青山拔地而起,小船像一片柳叶从太阳那边漂过来。
A.演示画面,小船由远及近驶向两山,体会“相对出”的意境。也可以演示两组画面,进行比较。一组是人站在一处观两山,船不动的静止画面;一组是活动画面。让学生体会诗人描写的好处所在。
B.读诗句,你体会出什么 眼前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幅画面是动的画面、变化的画面。)
C.再次演示,读出动感来。
3.朗读全诗,感悟诗情。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教师引导学生把握好停顿及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朗读中,要突出“开”“回”“出”“来”等词语。
(3)指名朗读,大家评价读得好或不好。
(4)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自由练背,同桌互背,配乐背诵。
三 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1.练写生字“断、楚、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四 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1.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 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
2.请你向大家也推荐一首描写山水的诗。
学生大声朗诵,小组合作理解,练习背诵。
早发白帝城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以让学生背诵李白的诗导入课文,效果并不理想。学生们大都忘记了已经学过的李白的诗,有的怕背错,学生的情绪很低。因此教师背诵李白的诗,让学生们猜是谁写的,这样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指导学生写字时先让学生分析字的结构,观察范字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再描红,学生书写的效果会很理想。
3.讲解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对难点适当点拨,
抓重点字让学生理解这首古诗,感悟这首诗的非凡意境。让学生从“出”字中体会诗人敏锐的观察力,精练的语言,更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天门山的形态美。这个“出”字,让学生真正融进古诗中,融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
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投影片、西湖景色课件。
一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
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 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2.板书课文题目,交代任务。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课文题目)
二 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1.借助拼音初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重点指导。
  潋滟(liàn
yàn) 空蒙(kōng
méng) 淡妆浓抹(dàn
zhuāng
nóng
mǒ) 相宜(xiāng
yí)
  3.学生再读古诗,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4.同桌互读古诗,并且相互正音。
三 熟读成诵,体会情境
1.朗读交流。
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教师引导节奏、停顿。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体会诗意。
(1)小组讨论,汇报。
(2)集体理解。
(3)教师引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水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不管浓妆还是淡描都是合适的。
教师小结:这是一个比喻句,诗人用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出美的风姿。这句诗就是赞美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4)再读诗句,体会诗意。
(5)你能将西湖在雨中的美丽神韵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声音、画面反复朗读体验。
教师注意引导:要突出“晴”“雨”“西子”“总”等词语。
(6)学生自由背诵。
四 拓展练习
1.补充苏轼的另一首描写西湖的诗,加深体会。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读一读,议一议。
(2)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背下来。
2.你对西湖还有哪些了解
(1)西湖十景: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曲苑风荷、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花港观鱼、柳浪闻莺、双峰插云、三潭印月。
(2)出示这几个画面。你能像诗人一样写一首诗,赞美一下你最喜欢的一个画面吗
(3)小组合作,把自己创作的诗配上优美的画面。
(4)小组展示,全班评议。
  
  1.本课教师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一本单元需要积累的谚语入手,播放苏杭的画面。然后,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风光图片,并且用优美的语言作旁白,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
2.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西湖晴雨的不同画面时,可以让学生自由想象晴雨时的西湖还有哪些美景,是一番怎样的景象,通过一系列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为学生对诗人情感的体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最后,再让学生在积累了不少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古诗的基础上,试着仿写一首写景诗,培养学生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创新写作的能力。
1.看拼音,写词语。
zhōng
duàn


  
chǔ
jiāng


  

fān


2.默写《望天门山》。
     
                    
                    
3.辨字组词。
4.“孤帆一片日边来”中的“孤帆”是指诗人乘的船还是诗人看到的船
我认为李白写的是看见的船而不是自己乘的船。因为诗中先写山再写江,由江而及岸、由岸而及远方的太阳,比较符合人的观察习惯。如果将孤帆理解为诗人自己乘的船,那本诗的节奏上将出现太大的跳跃,突然由景而及人,就会头重脚轻,极不自然。
一 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自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二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创宋代诗歌的新风气;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派创始人,对后世文学影响极大。有《东坡乐府》等。
三 三苏祠
苏轼和父亲苏洵(xún)、弟弟苏辙(zhé)都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世称“三苏”。
“三苏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县境内。为纪念“三苏”对中国文学的贡献,明朝时将“三苏”的故居改为祠堂,称为“三苏祠”。在“三苏祠”里有副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四 天门山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千百年来,天门山以其独有的山形水势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历代名流、墨客来遨游题咏,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多次游历此处,留下《望天门山》这首脍炙人口的绝句。天门山本是东、西梁山的合称。天门二山中以东梁山最为陡峭,突兀江中,如刀削斧砍,巍巍然砥柱中流,令一泻千里的长江折转北去,形成“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奇特景象。
天门山下还有两处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一是历史悠久的天门书院,始建于公元1246年,同绩溪桂枝书院、颍州西湖书院、歙县紫阳书院齐名。二是别具特色的铜佛寺,依山傍水,风景绝佳,多年来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信徒前来焚香拜佛,每逢佛事,香烟浓郁,香客如潮。因此,被评为芜湖市新十景之一“天门烟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