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读懂课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继续学习默读课文。3.正确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懂得“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含义。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矛(máo)和盾(dùn)的集合 [2] 发明家手持(chí)矛和盾,与朋友比赛。[①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段导读:开门见山,介绍比赛时所持的武器。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bān)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3] [②哪些词语写出了比赛的激烈和紧张 ]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chuō)不到我啦!” [4] [③从发明家的想法可以看出什么 ]段导读:写了发明家为了保护自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wō)牛或乌龟。 [5] [④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⑤这一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了发明家心里的想法,以铁屋子代替盾,固然有利,但也有不足。以“蜗牛”和“乌龟”作比,目的是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6]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句导读:这是发明家为了进攻产生的想法。这里的引号表示特殊的含义,指进攻的武器,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lǚ)带。[⑥从这里,可以看出发明家怎样的特点 ]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tǎn)克。[句导读:这句话写出了事情的结果。]段导读: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第一部分(第1~4
自然段):主要写发明家从矛和盾的身上受到启示,发明了坦克。 [7]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⑦这句话交代了什么内容 ] [8] 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⑧吓退德国兵,表现了什么 ] [9] 第二部分(第5自然段):写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 [10]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⑨怎样理解“胜利者” ]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这句话总起全文,点明了课文的中心。每个事物都有优点和缺点,不可能十全十美,如果我们善于思考,扬长避短,就可以利用事物的优点,创造新事物,满足自己的需要。
知识点详解
①这句话为我们引出了“矛”和“盾”,为后面发明家发现它们各自的长处和短处创造了条件,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②“如雨点般”写出了对方的进攻速度很快,“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形容情况危急。
③可以看出发明来源于实践。这句话说明在实践中,发明家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
④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变成“铁屋子”后的被动。“蜗牛”和“乌龟”用来比喻自卫的“自己”,含有贬义。⑤意思是自卫是手段,不是目的。
⑥为了进攻,发明家由矛想到了炮口,使铁屋子进一步完善。发明家是多么聪明和善于思考啊!
大显神威:形容充分显露自己的高超的本领。
⑦交代了把两个优点集于一身的坦克具有更大的威力。
⑧表现了坦克的巨大的威力和给敌人带来的震慑。
⑨重点句解析:这里既指战争中胜利的一方,也可指取得成功的一方;既可指成就伟业的人,也可指生活中有所创新的人;既可指对社会有巨大贡献的人,也可指有小小发明的人。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理解部分词语。
2.读通课文,了解大意。
矛和盾的图片、投影片。
一 启发谈话,揭示课文题目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2.矛和盾是两种兵器,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样呢
出示课文题目,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识记。
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集jí 般bān 龟ɡuī 坦tǎn 兵bīng 退tuì
注意下列字的笔画。
矛:上边是“”,中间是“”。
盾:半包围结构,起笔是撇。
般:左右结构,左边“舟”做偏旁时,横不出头,是“”。
龟:部首是“龟”,下边是“”,上面不要出头。
退:半包围结构,里边“”的最后一笔是“”。
(3)读课文,画出新词,把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学习。
招架:抵挡。
固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善于:在某方面有特长。
(4)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发明家把矛和盾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
三 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小组交流。
3.全班梳理问题,以备下节课学习。
(1)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2)“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四 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观察字的结构。
2.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
持 般 攻 炮 坦 战 神
(1)引导学生观察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2)多媒体演示这些字的布局。
3.学生写字,及时评议。
五 布置作业
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下堂课交流。
1.教师可以用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学生们不但学习了成语——自相矛盾,而且了解了矛和盾的作用,再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兵器如果集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呢 这就为下面学生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2.学习生字,首先让学生把生字词语读准确,认识生字时可以形近字对比:如“矛”和“予”。可以让学生自主识字,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生字。
3.范读课文,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再让学生默读课文,有利于学生边读边思考。
1.读懂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2.正确朗读课文。
1.投影。
2.搜集到的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
一 复习问题,揭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提出了两个问题。教师出示问题:
1.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2.“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二 讨论问题
学生讨论,交流感悟。
(1)自己先带着以上两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做批注。
(2)小组内交流。
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做好记录,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
(3)全班交流。
教师出示发明家产生的第一个想法:
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读这句话。
说说你的体会。
这样做有什么作用,有什么不足
出示第二种想法: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读这两句话,说说你的体会。
这样做解决了什么问题 有什么优点
出示第三句话: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齐读这句话。
结合坦克的发明,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你还能举出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1.在讲读课文时,像“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庞然大物”等四字词语,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词语的表面意思,再把词语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由表及里,由浅到深,既加深了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也为体会句子的含义做了深厚的辅助。
2.指导学习第一部分时,抓住发明家难以抵挡朋友的进攻这个句子,把握文中的“如雨点般”,说明朋友的进攻既凶猛次数又多,体会发明家当时那种急切无奈的心情,进一步理解发明家思维的灵敏。
3.对最后一自然段的理解,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这句话的含义。若学生不知道如何结合实际,教师可给出几个例子,拓展学生的思维。
25 矛和盾的集合
1.看拼音,写词语。
máo
dùn
矛
盾
jí
hé
集
合
jiān
chí
坚
持
yì
bān
一
般
zhāo
jià
招
架
wū
guī
乌
龟
jìn
gōng
进
攻
pào
kǒu
炮
口
tǎn
kè
忐
忑
shì
bīng
士
兵
zhàn
chǎng
战
场
dà
xiǎn
shén
wēi
大
显
神
威
2.选合适的字填在括号里。
gōng (功)课 jí班(级)
zhàn (战)场 jià (驾)驶
3.照样子,写字组词。
例:七(七上八下) 其(其实) 起(起立) 汽(汽油)
(夹)(夹子) (荚)(豆荚) (假)(假装) 架(招架)
(击)(攻击) 集(集合) (几)(几个) (记)(记录)
(吃)(吃饭) 持(坚持) (尺)(尺子) (赤)(赤脚)
4.仿句子,写句子。
例: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如……般……——
5.“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你能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手机和网络的结合——手机无线上网;
数码技术和相机的结合——数码相机;
电视和数字技术结合——数字电视;
MP3和汽车结合——车载MP3……
一 自相矛盾的故事
《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楯(盾)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 ’”
例句:唐·刘知几《史通·杂说上》:“观孟坚(班固)《纪》、《志》所言,前后自相矛盾者矣。”
二 坦克
坦克是具有强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性和坚固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它是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和装甲兵的基本装备,主要用于与敌方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作战,也可以压制、消灭反坦克武器,摧毁野战工事,歼灭有生力量。
三 坦克的首次使用
1916年9月15日,一小股英国坦克部队在索姆河前线的某一防区获得重要胜利。在战斗中仅投入了可用的49辆新装甲车中的11辆。由于未能及时把这些由钢铁制造的庞然大物运送到前线以及机械方面出了问题而妨碍了战斗。
支持使用坦克的人士说:“在战场上坦克的首次出现证明了强大的坦克部队是突破西线战壕障碍的关键。近年来,协约国与德国的军队陷入困境,被迫采取似乎毫无效果的堑壕战。”
士兵以及包括丘吉尔在内的政治家们都提倡在欧洲的作战中发挥坦克的巨大作用,他们对今天的成功都很满意。同时他们也担心失掉了一次大规模战略袭击的机会。他们认为在没有足够数量的坦克大范围突破德军战线的情况下,不应当使用坦克。他们也担心将来部队只能少量地而不能大规模地使用坦克。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