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柯利亚的木匣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6柯利亚的木匣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27 19:30: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要求
1.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获得启示,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用“仍然、果然”造句。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让学生懂得周围一切都在变化,做什么事情都必须随着情况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办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科利亚的木匣(xiá) [2] 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句导读:这句话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他从家门口向前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 [3] [①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交代了事件的背景和起因。 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进坑里。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 、小斧头、小手锯(jù)和其他小玩意儿。 [4] [②作者把木匣里的东西交代这么清楚有什么用意 ]他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 [5] [③这句话中的哪些词语写出了科利亚的细心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详细描写了科利亚埋木匣的过程。 科利亚干吗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 因为德国法西斯快打到他们的村子了。 [6] [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句子 有什么作用 ]科利亚和妈妈、奶奶决定离开村子,到喀(kā)山城去躲避。家里的东西不能都带走。[句导读:这几句话写出了科利亚要埋木匣的原因。]妈妈把有些东西放进箱子里,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在地下。 [7] [⑤交代妈妈埋箱子有什么作用 ]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向前走了十步,埋下他的木匣。 [8] [⑥这里介绍“只会数到十”有什么用意 ] 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到喀山去了,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 [9] [⑦这一段的描写和科利亚的木匣有什么关系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是过渡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讲了科利亚和妈妈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出于什么原因,怎样埋木匣的。 法西斯终于被赶走了。 [10] [⑧“终于”一词去掉可以吗 ]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回到了故乡。他们家的房子还在,屋里的东西却被法西斯抢走了。[⑨屋里的东西没有了,这说明了什么 ] 妈妈说:“不用难过,我们还有一些东西埋在地下哩。”[⑩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 妈妈从家门口朝前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她高兴地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这里写妈妈挖到了箱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妈妈挖箱子的经过。 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 然没找到。 [11] 段导读:这一段写科利亚挖木匣与妈妈挖箱子的结果相反,引起读者的好奇,吸引读者往下读。 小伙伴们围上来,都朝着科利亚笑:“你的算术不管事啦!也许,法西斯把你的宝贝挖走了。”[句导读:小伙伴说这些话显得有些幸灾乐祸,要读出这种语气。]科利亚说:“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 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12] [从“这里面一定有原因”可以看出科利亚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段导读:第9、10自然段是科利亚和小伙伴之间的对话。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jiē)上,用手摸着脑门想。 [13] [这句话中的哪些词语将科利亚写得栩栩如生 ]突然他笑起来,对小伙伴们说:“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啦![句导读:科利亚为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高兴。读时语速要快,语调上扬。]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还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liánɡ〕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句导读:这是科利亚对第一次挖不到木匣做出的分析。“不是……而是……”是关联词,表示并列关系,强调的是后者。]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科利亚为什么会突然笑起来 ] [14]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采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写科利亚分析出了没找到木匣的原因。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段导读:写科利亚找到木匣,证明了科利亚的分析是正确的。 [15]   第二部分(第5~12自然段):写四年后,妈妈顺利地挖出了自己埋的箱子;科利亚开始按原来的步数没挖到,经过认真思考,改变了步数,挖出了木匣。 [16] 科利亚高兴地说:“伙伴们,今天我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 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 ”[这句话介绍了什么 ]  第三部分(第13自然段):写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启发,懂得了周围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的道理。
知识点详解

  ①为下文埋下伏笔。
   冰鞋:滑冰时穿的鞋,皮制,鞋底上装着冰刀。
  ②交代了科利亚的木匣里装的是什么东西是为了说明科利亚是一个爱好广泛的孩子。
  ③重点句解析:“盖上”“踩实”“撒”这三个动词充分反映了科利亚是一个细心的孩子。
  ④这是一个设问句,交代了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⑤是为了与前文科利亚埋木匣对照,看来,科利亚是在模仿妈妈的做法。
  ⑥重点句解析:首先照应了第1自然段的内容,同时,也说明科利亚年龄还很小。
  ⑦说明从埋木匣到现在,经历了差不多四年的时间,科利亚在这四年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⑧不可以,去掉了就不能表现法西斯的凶狠以及赶走法西斯的艰难和时间的漫长。⑨说明了法西斯的凶狠和霸道,和前文埋木匣相呼应,说明妈妈非常有先见之明。⑩过渡句,引起下文。为后文科利亚判断自己的木匣还在原地提供依据,埋下伏笔。
   仍,读réng,不要读成rēnɡ。
 
  说明了科利亚是一个有独立思想、善于思考的人。
  “丢”“坐”“摸”等一系列的动作将科利亚天真、可爱、动脑思考的神态写了出来,表现了科利亚不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的精神。
  因为科利亚明白了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很兴奋,所以他突然笑起来。
   渐渐:表示程度或数量逐步缓慢增减。
  重点句解析:这句话介绍了科利亚通过挖木匣这件事懂得的道理。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理清文章的脉络。
一 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并读准字音。
2.读下列词语,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木匣 学数数 踩实 撒细沙 喀山 随便 难过 仍然
3.注意下列字的字形、笔顺。
德:共十五画。用猜字谜的方法记字:两人,十四一心。
匣:笔顺是

4.理解词意。
法西斯:本课指德国侵略者。
仍然:表示与原来一样。
果然:表示与所想、所料的一致。
二 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理清文章的脉络
1.自由读书,用“——”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或短语。
(战争开始 四年)
2.小组讨论:用“先写了……再写了……最后写了……”的形式说一说课文的内容。
课文先写了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埋下了一个木匣,再写了四年以后科利亚返回家挖出了木匣,最后写他明白了一个道理。
3.朗读课文。
  1.学习生字时让学生开火车读,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识记生字、新词。
2.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目的明确,学生的注意力也会高度集中。
3.通过朗读,让学生划分段落,明白故事梗概,从而让学习分阶段性。
理解课文内容,从中获得启示,养成多动脑、勤思考的习惯。
投影。
一 启发谈话
齐读课文题目,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事
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并且受到启发的事。
板书:埋  挖  受启发
二 学习课文,领会科利亚思考问题的方法
1.科利亚什么时候埋的木匣 他埋木匣是模仿谁 学习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板书:战争开始 妈妈
(1)妈妈是怎样埋的 默读第三自然段。(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在地下。)
板书:三十步
(2)科利亚是怎样模仿的 默读第一、二自然段。(他从家门口向前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进坑里,然后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
板书:十步
(3)你觉得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2.战争结束了,妈妈挖出自己埋下的东西了吗 为什么能挖出来
因为妈妈当初走了三十步埋下箱子,现在又走了三十步就找到了,所以妈妈高兴地说算术真有用。
(2)科利亚也想再次模仿妈妈挖出木匣,他是怎么挖的
板书:十步
(3)读第八自然段,你能用几个词来概括科利亚是怎么挖木匣的吗 (认真、仔细、尽力。)
(4)为什么挖不到 科利亚经过认真思考,终于挖出来了。读第十二自然段,说说科利亚是怎么挖的
板书:五步
3.学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吗
(科利亚为什么走十步挖不到,走五步却挖到了 妈妈为什么走三十步就挖到了 )
(1)解决问题。
老师与一个同学进行跨步比赛。你们明白了什么 (个子高的步子就大,个子矮的步子就小。)
科利亚是怎么思考这个问题的 读有关句子。
“果然”是什么意思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科利亚为什么现在只走了五步就挖到了小木匣
因为木匣是科利亚四年前埋的,那时他个子小,步子小,走了十步埋下了木匣,现在科利亚九岁了,步子也大了一些,所以他只走了五步就挖到了木匣。
因为妈妈的个子没有变,步子也没有变,所以还是走了三十步就挖到木匣。
  (2)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4.此时,科利亚非常高兴,他高兴什么 他有什么收获
(不光……还……)
5.你认为科利亚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他是一个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遇到问题积极动脑筋想办法的聪明的孩子。
三 总结全文
1.科利亚是怎样得到这个启示的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出示投影,完成练习。
面对周围变化着的事物,我们              。
  1.读课文前,让学生思考:“科利亚在喀山住了多久 会发生哪些变化 ”以此让学生感受到随着时间的变化,科利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个子长高了,步子变大了,数数多了等,为后面寻找原因作好铺垫。
2.以课文第八自然段为关键段,引导学生站在科利亚的角度,体会科利亚在挖木匣过程中的情绪变化,牵动对课文相关部分的阅读感情,使学生感悟到科利亚的聪明,思维也得以开拓。
3.用人像图、简笔画和线段图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理解科利亚的变化,即长高了,步子比原来大了。示意图直观形象,易于理解。再让学生联系实际明白本文的道理: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26 科利亚的木匣
       埋     挖    受启发
     战争开始
四年后
时间过去
     妈妈 三十步
三十步
年龄增加
     科利亚 十步
十步
人长大
五步
步子变大
一切在变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
量了十步(liàng liá)  数了十步(sh shù)  成长(zhǎ cháng)  木匣(xi jiá)
一倍(bè biè)
喀山(kē k)
法西斯(s shī)
2.先写出形近字,再分别组词。
3.选词填空,并用加点的词造句。
  突然   果然   居然   仍然
(1)我把一粒花种子丢进一个破花盆里,没想到几天后它(居然)发芽了。
(2)有一天半夜,小狮子爱尔莎(突然)闯进了平时与它和睦相处的驴群里。
(3)刘老师生病了,可是他(仍然)坚持给我们上课。
(4)小英今天没来上学,我想她一定是病了,下午我到她家去一看,她(果然)躺在床上,身边还放着药。
果然——

仍然——

4.你觉得科利亚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离家之前,他模仿妈妈的样子数十步埋下箱子,而不是随便乱埋,这说明他很聪明,有心计。没找到木匣,小伙伴嘲笑他,他却并不灰心,并能够积极思考想办法来解决问题,显得非常自信。找到木匣后,他还会透过问题联系实际,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可以看出他是个善于思考、善于分析问题、善于总结经验的孩子。
一 卫国战争
课文中提到的战争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至1945年间,苏联人民为反对法西斯德国及其欧洲、亚洲盟国侵略而进行的正义的战争。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0年6月法国投降。同年7月21日阿道夫·希特勒下令秘密制定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其主要内容以闪电战战略为基础,包括进攻、占领和肢解苏联的一切计划和细节。
1941年夏,法西斯德国已占领西欧、北欧和巴尔干半岛的十四个国家,控制了这些国家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准备入侵苏联。1941年6月22日德军开始进攻苏联。战争初期,苏军连连失利,西部国土大片沦丧
。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英勇抗击。12月
,苏军从莫斯科城郊开始反攻,到1942年1月初把敌人赶离莫斯科。从1月8日到4月中下旬为止,苏军在各条战线上将德军击退150到400千米,解除了对莫斯科的威胁,改善了列宁格勒的处境,夺回了六十多个城市。在整个冬季战役中,德军约有五十个师被击溃,仅陆军就伤亡八十三万多人。经过几年的努力,苏联于1944年收复全部被占领土,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
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
1939到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世界战争。先后有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二十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最后以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三 法西斯
“法西斯”起源于古罗马,最初是一种刑具的名称。这种刑具由一束木棒组成,中间插着一柄斧头,由执政官的侍卫官扛着,是国家最高长官的权力象征。处罚罪犯时,先从“法西斯”上抽下木棒,狠狠地抽打罪犯,直到打得皮开肉绽,然后让罪犯跪在地上,再从“法西斯”中抽出斧头,砍下他们的头颅。
“法西斯”一词是拉丁文“权标”的音译,而后来权标又被用作意大利法西斯党的标志。后来“法西斯”泛指最反动最野蛮的独裁制度和思想体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