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读懂课文内容,学习小女孩在危险面前先为别人着想的美好品德,培养合作精神。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理解实验成功及教育家激动的原因。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一次成功的实验 一位教育家来到一所小学,请校长找来三个学生,让他们做个游戏。 [2] [①这段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段导读: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人物。 [3] 这位教育家从手提包里拿出一个瓶子,又取出三个系 [4] 着绳子的小铅锤(chuí) 。[句导读:这句话介绍了实验所需的用具。]他把瓶子放在地上,把三个小铅锤分给三个学生,让他们拿着绳子头,先后把铅锤放到瓶子里。[②这句话介绍了什么 ] [5] 他对三个学生说:“这个瓶子是一口井,不过现在井里没有水。你们手里拿着的铅锤代表你们自己。井口很窄,一次只能上来一个人。”说完,他又问:“记住了吗 ”[句导读:教育家为了做到万无一失,一定要三名学生弄清实验的具体操作方式,体现了教育家严谨的态度。]三个学生齐声回答:“记住了。”段导读:教育家说明游戏要求。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实验前教育家做的准备工作。 教育家拿起茶杯向“井”里灌水,他一边灌,一边喊:“危险!快上来!一……二……”[句导读:教育家的话是为了创设一个危险紧张的气氛,使情境更加逼真。][③省略号表示什么 ] [6] 一个女孩低声对两个同伴说:“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④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孩 ] [7] “三”字刚出口,三个学生就顺利地把小铅锤一个一个提了出来。[句导读:这句话交代了实验的结果。“刚”“就”表示动作干脆利落,也说明教育家说“危险!快上来!”与女孩对同伴说话是连续进行的。]段导读:写三个学生顺利地提出了铅锤。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写了实验的经过和结果。 教育家问这个女孩:“你刚才跟他俩说了什么 ” 女孩如实地告诉了他。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教育家又问。 [8] 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⑤“不假思索”改为“想了想”好吗 ]这位教育家激动地抱起女孩,好久才放下。[句导读:这句话主要讲教育家被女孩的高尚品格深深感动了。“激动”“好久”使句子表达的情感更加强烈。“才”表示事情结束得晚。]他对校长说:“这个实验我做过许多次,每次孩子们都争着往外拉铅锤,结果铅锤都堵(dǔ)在瓶口,一个也拉不出来。今天,我的实验终于获(huò)得了成功。” [9] [⑥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段导读:写实验获得成功。 第三部分(第7~11自然段):通过教育家和女孩的对话解释了实验成功的原因。
知识点详解
①开门见山,点明课文的内容,引出下文。
系,在这里读jì。
铅锤:铅制的圆锥形物体,建筑上常用来确定垂直线。
②介绍教育家介绍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为后文的实验实施创设了情境。
③这是模仿教育家在现场时说的话。省略号表明数字之间有短暂的停顿。这也就给了大家思考和处理这个难题的时间。
④重点句解析:短短几个字,却清楚明白地表达了女孩的想法和态度,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女孩临危不乱、处事果断、先人后己的作风。在危险来临时,她把自己放到了最后,处事很果断。
⑤重点句解析:不好,因为“不假思索”是脱口而出,在遇到危险时,根本没有做过多考虑,想到的首先就是让别人脱险,体现了她遇到危险先人后己的品格。而“想一想”就不能把女孩这种高贵的品质如此突出地表现出来了。
⑥以教育家的话作为结尾,照应了文章开头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理解词语,理清文章的脉络。
投影片。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假如你和朋友正在井下,而此时井突然要塌,但只有一个人可以从井口上来时,你会怎么做呢 读一读《一次成功的实验》,会对你有所启发。
二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教师提示学习方法。
(1)初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在文中画出生字组成的词,并思考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3)联系上下文并借助字典理解词语。
(4)再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预习情况。
(1)注意易错笔画的字。
系:第一笔是撇。
绳:左右结构,右上部是“口”,不要写成“曰”。
茶:上下结构,下部是“”,不要写成“木”。
(2)读准下面的字音。
系着(jì) 不假思索(jiǎ)
(3)理解词语。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激动:感情冲动。
(4)播放提铅锤的投影片,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课文写了一位教育家到一所小学请三位学生做一个实验的事。
3.边读边想,把不懂的问题用画“问题泡泡”的形式提出来。
三 练习朗读课文
1.开课提问问题:这是一次什么实验 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 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揭示课题:怎样才能成功 这样轻而易举地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学习中。
2.一开始就创设一个危险的情景:让学生明白当时孩子们所处的环境是多么危险,通过课文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到三个学生只有尽快离开这口“井”才是最安全的。
3.让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通顺,然后检查生字读音,鼓励学生自主识字,联系生活识字,扫清阅读障碍。
1.理解课文内容,讨论实验成功的原因。
2.练习朗读人物的对话。
投影片。
一 回顾全文内容,说说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来说说
二 深入学文
1.投影出示思考题。
(1)教育家做了一个怎样的实验 结果为什么让教育家这么激动
(2)这个实验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画出描述女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的词句,想想女孩为什么这样做。
(3)你如果就在现场,你会想到什么 你会对谁说些什么
2.分小组学习。
3.小组汇报。
(1)教育家来到一所小学,请三位学生做这样一个实验:他拿出一个瓶子放在地上,让三位学生手里各拿一个系着绳子的小铅锤,瓶口表示井口,铅锤代表每个人,井口每次只能上来一个人,此时井里发水,人怎样才能快些上来 结果三个孩子既快又有次序地上来了,让教育家感到很激动。教育家激动的原因是,这个实验做了许多次,由于每个孩子都争着往外拉铅锤,结果都把瓶子弄倒了,谁都出不来,实验均是失败,而这次却成功了。
(2)实验成功的原因是三位学生知道遇到危险要冷静,要开动脑筋,要先人后己。
找出课文中表示学生们先人后己的句子。
投影出示下面这句话:
一个女孩低声对两个同伴说:“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
指名读,齐读。
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出了什么
体会出这个女孩把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德。
(3)投影出示:
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由此我想到 ;想到 ;想到 。
补充横线上的话。
英雄罗盛教为了救落水儿童而光荣牺牲 草原英雄小姐妹为了保护羊群而冻伤了自己的身体 那些为了我们今天能过上幸福生活而牺牲的烈士们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写了一位教育家到一所小学请三位同学做实验,并获得成功的事。
三 拓展活动
课外与同伴一起做一做这个实验。
1.本课的突出特点是对话较多,学生在朗读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课文中的对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然后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掌握课文对话的语气,再自读。
2.让学生着重抓住“不假思索”体会女孩内心的想法,感受她沉着冷静、处事果断、先人后己的高尚品质。女孩的举动感动了教育家,也感动了学生,这是一次成功的实验。
3.让学生按照教育家做实验的要求与方法演一演,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加深认识,领悟女孩有了危险先人后己的美好品德,培养合作意识,富有情趣。
30 一次成功的实验
井口小有次序获得成功
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
1.看拼音,写词语。
wēi
xiǎn
危
险
shùn
lì
顺
利
sī
suǒ
思
索
huò
dé
获
得
2.根据字的不同读音组词。
3.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窄—(宽) 先—(后) 危险—(安全)
4.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1)教育家拿起茶杯向“井”里灌水,他一边灌,一边喊:“危险!快上来!一……二……”
(2)这个瓶子是一口井,不过现在井里没有水。
5.找出课文中使你受教育的句子,读一读,再抄下来。(最少抄两句)
6.哪个词语最能体现女孩“先人后己”的优秀品质
“不假思索”。它在文中是不经过思考,脱口而出的意思。它形象地说明了这种意识已经扎根于女孩的心中,变成了她理所当然的行为,变成了她的做人准则,变成了她对待生活的一种信念。所以这个词最能体现女孩“先人后己”的优秀品质。
一 实验与试验的区别
【实验】指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
【试验】指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
实验中被检验的是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通过实践操作来进行;而试验中用来检验的是已经存在的事物,是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通过使用、试用来进行。
二 团结协作的名言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团结就是力量。(谚语)
●一个人像一块砖砌在大礼堂的墙里,是谁也动不得的;但是丢在路上,挡人走路是要被人一脚踢开的。(艾思奇)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俗语)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易经》)
●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吕氏春秋》)
●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拉封丹)
●人心齐,泰山移。(中国谚语)
●五人团结一只虎,十人团结一条龙,百人团结像泰山。(邓中夏)
三 团结友爱亲又亲
一颗星,冷清清;
两颗星,亮晶晶;
三颗星、四颗星、五颗星,
汇成星河放光明。
一个人,孤零零;
两个人,笑盈盈;
三个人、四个人、五个人,
团结友爱亲又亲。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