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孔子拜师 课件+微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7 孔子拜师 课件+微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27 20:29:41

文档简介

课件9张PPT。 孔子拜师
学问和品行,一样也不能少
老子 (约公元前571—471之间)

姓李名耳,字聃。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哲学家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
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
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
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孔子 (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 ,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
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
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
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被
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之首。 一、孔子为什么要向老子拜师

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二、感受孔子在拜师途中经历的艰苦


不怕风吹雨打,不惧千山万水,
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
孔子拜师的
意志和决心
有多大。 三、老子是怎样对待孔子的 

老子非常满意,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孔子。
四、从他们身上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启示】
求学路上永无止境,我们要像孔子那样,谦虚好学。
做学生的谦虚好学,做老师的诲人不倦,这就是学生和老师良好的品行。

【启示】
一个人,如果有学问,但没有品行,这样的人不会得到到人们真正的尊敬。
孔子、老子是历史上的大学问
家,他们的道德品德与他们的
真知学问一样,散发着迷人的
芳香。第四单元
17. 孔子拜师
——学问和品行,一样也不能少
一、微课目标: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求学品质,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
二、微课内容
(一)微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是《孔子拜师》。大家一定会觉得奇怪,像孔子这样的对圣人,也会拜师学艺?那么,他又向谁拜师呢?学到了什么呢?
(点击呈现)幻灯片1:孔子拜师——学问和品行,一个也不能少
(二)微课过程
阅读课文后我们知道,孔子是向老子拜师的。为了使同学们对文章有更深入的了解,我们先来看看老子和孔子的有关资料。
(点击呈现)幻灯片2:老子
(点击呈现)幻灯片3:孔子
(点击呈现)幻灯片4:
一、孔子为什么要向老子拜师
原文第一段: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
这是30岁的孔子内心真实想法。孔子自己说过,男人30而立。过了而立之年,孔子已是远近闻名的老师,可是他还这样谦虚好学,的确不简单。
原文第二段: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孔子很有礼貌,面对自己的老师的提问,他表示感谢,并说明自己从师学习的根据本原因是——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点击呈现)幻灯片5:
二、感受孔子在拜师途中经历的艰苦
孔子的家乡在山东曲阜,老子住的地方地河南洛阳,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可谓路途遥远。古时交通不像瑞在这么发达,得全靠脚一步一步丈量,所以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走了几个月才到达目的地。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不怕风吹雨打,不惧千山万水,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孔子拜师的意志和决心有多大。如果没有坚强的信念和坚韧的毅力,孔子是不会坚持到最后的。所以后来拜师成功后,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他非常珍惜这样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点击呈现)幻灯片6:
 三、老子是怎样对待孔子的 
老子先是表示疑问,他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当听完孔子的回答后,老子非常满意,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孔子。他们两个,做学生的尊重老师,谦虚好学;做老师的热爱学生,乐于传授知识。
(点击呈现)幻灯片7:
四、从他们身上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孔子本来都是大学问家,在当时就已经远近闻名了,为什么一个要拜师呢?,老子,收下孔子后为何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孔子呢?
读课文最后一段:“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从这一句话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同学们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点击呈现)幻灯片8:
求学路上永无止境,我们要像孔子那样,谦虚好学。
做学生的谦虚好学,做老师的诲人不倦,这就是学生和老师良好的品行。
(点击呈现)幻灯片9:
一个人,如果有学问,但没有品行,这样的人不会得到到人们真正的尊敬。孔子、老子是历史上的大学问家,他们受后人尊敬,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他们的道德品德与他们的真知学问一样,散发着迷人的芳香。
(三)微课过小结
孔子在自己已经远近闻名的情况下,还谦虚好学,拜老子为师。而老子呢,则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孔子。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两位大学问家身上宝贵的精神品质。所以我们从小就要明白“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一道理,在求学的同时还要严于修身,也就是加强自己的品行修养,长大后,学问和品行,一样也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