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游褒禅山记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游褒禅山记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27 16:46: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游褒禅山记
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9),北
( http: / / www.21cnjy.com )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宋史 王安石传》),“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答曾子巩书》)。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嘉祐六年(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积弱贫穷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加强。支持王韶取得熙和等州,改善对西夏的作战形势。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再为相。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现在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
( http: / / www.21cnjy.com )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二、背景资料
1.《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
这篇游记,借记述游
( http: / / www.21cnjy.com )山来说理。王安石游褒禅山和曾巩游玉山的经历一样,都因游者不想前行,而未能穷尽山洞。但这时的王安石比他的朋友曾巩大了十几岁(当时曾巩只有十八岁),思想也深刻的多,他并不是象曾巩那样只是遗憾于“遗泉石之胜”(曾巩《游倍州玉山小岩记》),而是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其立场和世界观虽然并不相同,但莫不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韧顽强的追求与奋斗精神。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道:“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这里,闪耀着无产阶级思想的光辉,也熔铸着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思想精华。
2.
关于褒禅山
褒禅山在今安徽含山城东北7500米处,
( http: / / www.21cnjy.com )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前洞在慧空禅院遗址东1000米,洞
( http: / / www.21cnjy.com )口大而平,洞深约三间房子大小。洞口左侧有一泉,泉水从石缝中流出,即使洞外干涸,这里仍流水潺潺。洞口石壁有题刻诗文,但多已风化难识。
出前洞,上山,翻过一座山,“有穴窈
( http: / / www.21cnjy.com )然”,这是后洞。前后洞并不相通。进后洞,黑黝黝的,窄处仅能容一人通过,宽处如大殿,究竟后洞有多深,通向何处,不但王安石时“好游者不能穷”,至今未有人走到底。
三、文体知识
“记”的特点和分类
记:有许多文章因事因感而发,或叙或议,或抒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或说明,不拘一体,不便归类,于是称“记”,实为杂记。一般说来,唐代及以前的杂记大多以叙事为主,到宋代,抒情、议论及至考证的成分日渐增多。唐代及以后的“记”大体分三类:①亭台楼阁多胜记,多记建筑物或名胜的地理位置、修建过程及景观特点,又常借题发挥谈作者的感慨。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②山水游记,往往是按作者的游踪依次写山水风光。如《小石潭记》《游褒禅山记》。③杂物书画记。如《核舟记》。
方法练习
一、字音识记
褒bāo禅山
华huá山
庐冢(zhǒng)
有穴(xué)窈(yǎo)然
怠(dài)
咎(jiù)
好游(hào)
仆(pū)碑
无物以相(xiàng)之
何可胜(shēng)道也哉
长乐王回深父(fǔ)
二、一词多义
1.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
(竟,竟然,居然)
 
③良乃入,具告沛公
(于是)
 
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家祭无忘告乃翁
(代词,你,你的)
2.道
  ①有碑仆道
(路,道路)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理)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④何可胜道也哉
(说,讲)
 
⑤策之不以其道
(方法)
 3.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
(车盖)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有“大概”的意思)
 4.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文字)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纹)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
(文章)
  ④文过饰非
(掩饰)
 5.然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如此,这样)
  ②吴广以为然
(对,正确)
  ③有穴窈然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然而,但是)
6.舍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②而操舍鞍马,仗舟楫
(动词,舍弃)
  ③舍相如广成传舍
(动词,安排住宿)
  ④客舍青青柳色新
(名词,宿舍、旅店)
 7.以
 
①由山上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介词,在、从)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连词,表并列,并且)
 
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连词,表顺承,就,便,或不译)
 
④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与“故”组成固定结构,表因果,因此)
 
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与“所”组成固定结构,表原因,……的原因)
 8.得

此余之所得也
(动词,得到)

古人…往往有得
(名词,心得,收获)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动词,能够)

此言得之
(形容词,适宜,正确)
三、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四、古今异义词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古义:周围;
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
  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到达,达到,动词;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
五、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2.名词作动词
  
①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②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①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③往往有得。(得:动词作名词,心得,收获。)
  
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险远的地方。)
 
2.形容词作动词
  
①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②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3.形容词的使动
  
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弄错,使……错。)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知。(昏暗:使动,使人感到模糊迷惑。)
(四)副词作动词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副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六、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者”表停顿语气,“也”表判断语气)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者,……也)
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者,……也)
  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因果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也”语气助词,表判断)
  ⑤此余之所得也(此……也)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定语后置
  
有穴窈然。
(三)省略句
  
①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宾语)
  
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省宾语)
  
③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宾语)
  
④有碑仆(于)道(省介词)
七、文言固定句式
1.其孰能讥之乎?(其……乎,难道……吗?)
2.何可胜道也哉!(何……也哉,哪里……呢!)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此所以……也,这就是……的缘故。)
课文解析  
一、要点赏析
1.文章的第一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分析:第一段对褒禅山名字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源、禅院、仆碑作了一番介绍,让我们对褒禅山有了大致的了解,便于进入下面文章的游览路程。其中对碑文的描写,似乎无关紧要,实际上是为下面的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而慎取”的依据。
2.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分析:作者游褒禅山,本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
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本文作者强调的是“尽吾志”的观点,将它
( http: / / www.21cnjy.com )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慎取”的观点,这种布局方式是恰当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
3.怎样才能做到像古人那样探究思考得广泛而深入呢?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发挥的?
分析:从三个方面:①而世之奇伟、瑰
( http: / / www.21cnjy.com )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突出“志”的重要性;②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说明“力”的重要性;③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说明“物”的重要性。
4.怎样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
分析:本文在第三段中强调了“志”的作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表达了“尽吾志”的思想。作者先借托古人,说古人游览观赏“往往有得”,是因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怎样才能做到像古人那样探究思考得广泛而深入呢?作者以山为喻,分四层,层层深入地发挥:①“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首先突出“志”的重要。②“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在强调“志”之后,这两句又重视“力”和“物”的作用,体现了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③“然力足以至焉(火尚足以明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这两层从正反两方面强调“尽吾志”的重要。说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首先要有“志”,当然也要有“力”和“物”,但“力”和“物”有时难以强求,只有“尽吾志”,才能做到“无悔”,无“可讥”。作者借游山,抒发“尽吾志”的思想,这同他后来百折不挠地实行变法的精神是一致的。无论做什么,都应有坚强的意志,这对我们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
二、写作特色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叙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
( http: / / www.21cnjy.com )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呼后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为后面的议论伏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
( http: / / www.21cnjy.com )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绍褒禅山的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从详,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的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的经过从详。
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从略,后洞从详
( http: / / www.21cnjy.com );记游后洞,又写经过从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从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议游华山洞的心得从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又议“志”从详,议“力”“物”从略。
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多余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文中一些句子,如“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
课时训练
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今言“华(huā)”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B.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yǎo)然。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shèng)道也哉!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
2.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
(  )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能穷也。 ⑤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⑥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⑦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3.选出下列各句中“以”是介词的一项
(  )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C.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4.下列句中“观”字词性不同的一项是(  )
A.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B.大王见臣列观。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6.解释加粗词的意义。
( http: / / www.21cnjy.com )
7.填空
(一)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1)余与四人拥火以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
(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4)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________。
(5)作者由仆碑得出的感慨句是________。
(二)、常识填空
(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北宋临川人,________、________。
(2)“余第安国平父”中的“父”,通“________”,是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渔父”中的“父”,是对________。
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8.选出与“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中“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  )
A.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B.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
9.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
①始舍于其址 ②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③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④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A.①房屋 ②十分之一 ③获得 ④景象
B.①筑舍定居 ②十分之一 ③能够 ④景象
C.①筑舍定居 ②十一 ③得到 ④观察
D.①房屋 ②十分之一 ③取得 ④观察
10.选出下列“其”字与其他各项用法不同的一项
(  )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C.距其院东五里
D.其孰能讥之乎
11.选出句式不同的一项
(  )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故曰弊在赂秦也
D.臣之所好者,道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7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1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于是余有叹焉    
叹:叹惜。
B.夫夷以近
夷:平安。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
D.其孰能讥之乎
孰:怎么。
13.作者强调“于险远”得“非常之观”要有几个条件
(  )
A.三个:有力、有志、不随以止。
B.三个:有力、有志、有物相之。
C.四个:力、志、物、不随以怠。
D.五个:志、力、物、己不悔、人不讥。
14.对下列句中加点“以”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②夫夷以近 
③不随以止 
④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⑤然力足以至焉 
⑥可以无悔矣 
⑦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⑧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A.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B.④⑦/①②③⑤/⑥⑧
C.①⑦/③⑤⑥⑧/②④
D.④⑦/②③①⑤/⑥⑧
15.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他们探求思索深入,而且没有不触及的领域。
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有了志向,又不盲目地跟随他人而停止前进。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于那些幽暗的使人昏惑不辨的地方,却没有外物帮助他。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后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情况。
16.“此余之所得也”一句,总括了作者的游览体会,不属于“之所得”的一项是(  )
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B.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D.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17.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
D.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君讳平,字秉之,姓许氏。余尝谱其世家,所谓今之泰州海陵县主簿者也。君既与兄元相友爱称天下,而自少卓荦不羁,善辩说,与其兄俱以智略为当世大人所器①。宝元(年号)时,朝廷开方略之选,以招天下异能之士。而陕西大帅范文正公、郑文肃公争以君所为书以荐②。于是得召试,为太庙斋郎,已而选泰州海陵县主簿。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君亦常慨然自许,欲有所为,然终不得一用其智能以卒。噫,其可哀也已!
1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
A.余尝谱其世家
谱:为……作家谱。
B.与兄元相友爱称天下
称:与……相符合。
C.自少卓荦(luò)不羁卓
荦:才智不凡。
D.以招天下异能之士
异能:有特殊才能。
19.对文中画线句中的“以”“为”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为”字不同
B.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为”字也相同
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为”字也不同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为”字相同
20.下列不属于世人对许平评价的一项是
(  )
A.与哥哥许元相友爱。
B.才能超群,性格豪放,能言善辩。
C.常发感叹,充满自信,想有所作为。
D.很有才干,足可以任朝廷的职务,在州当官都算屈才。
21.(用现代汉语填空)王安石对许平不能__________就死去,表示了一种__________的感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5题。
刘 宽
刘宽字文饶,弘农华阳人也。宽尝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人失牛者,乃就宽车中认之。宽无所言,下驾步归。有顷,认者得牛而送还,叩头谢曰:“惭负长者,随所刑罪。”宽曰:“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州里服其不校。
延熹八年,征拜尚书令,迁南阳太守。典
( http: / / www.21cnjy.com )历三郡,温仁多恕,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常以为“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事有功善,推之自下。灾异或见,引躬克责。每行县止息亭传,见父老慰以农里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训。人感德兴行,日有所化。
熹平五年,代许训为太尉。灵帝
( http: / / www.21cnjy.com )颇好学艺,每引见宽,常令讲经。宽尝于坐被酒睡状。帝问:“太尉醉邪?”宽仰对曰:“臣不敢醉,但任重责大,忧心如醉。”帝重其言。
宽尝坐客,遣苍头市酒,迂久,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醉而还。客不堪之,骂曰:“畜产。”宽须臾遣人视奴,疑必自杀。顾左右曰:“此人也,骂言畜产,辱孰甚焉!故吾惧其死也。”夫人欲试宽令恚,伺当朝会,装严已讫,使侍婢奉肉羹,翻污朝衣。婢遽收之。宽神色不异,乃徐言曰:“羹烂汝手?”其性度如此。海内称为长者。
(《后汉书 卓鲁魏刘列传第十五》)
2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州里服其不校
校:计较。
B.灾异或见,引躬克责
躬:自身。
C.人感德兴行,日有所化
化:风俗人心的变化。
D.其性度如此
度:推测。
2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刘宽行为宽厚仁慈的一组是
(  )
①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
②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③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 
④臣不敢醉,但任重责大,忧心如醉 
⑤宽须臾遣人视奴 
⑥宽神色不异,乃徐言曰:“羹烂汝手?”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③⑤⑥
D.②③④
2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刘宽为人宽厚,他不仅没有责罚那个失牛的人,反而加以宽慰,这使得他在州里赢得了声誉。
B.刘宽历任郡守,不主张用严刑峻法整治百姓。属吏有错,他只是象征性地施刑以示羞辱,从不施加严刑。政务有了功绩,则归功于下属。
C.刘宽以德为政。他巡视属县时,对老年人谈农事和乡土之事,以示关切,对年轻人则用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教诲加以鼓励。
D.刘宽性情温和慈爱。夫人在早晨会客时让侍女故意以肉汤污其官服以试其会不会发怒,但刘宽不但神情自若,反而关心侍女烫伤了没有。
2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宽无所言,下驾步归。
(2)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
高考链接
26.根据语意,填入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余光中在接受采访时说:“一位作家笔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果只能驱遣白话文,那么他的文笔就只有一个“平面”。如果他的“文笔”里也有文言的墨水,在紧要关头,例如要求简洁、对仗、铿锵、隆重等等,就能召之即来,文言的功力可济白话的松散和浅露。一篇五千字的评论,换了有文言修养的人来写,也许三千字就够了。一篇文章到紧要关头,如能“文白相济”,其语言当有立体之感。所以我的八言座右铭是:‘______’”
A.文以为常,白以应变。
B.
文白相济,见真求新。
C.白以为常,文以应变。
D.
白话为本,力求立体。
2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贾宝玉将北静王赠给他的一件珍宝转赠给林黛玉,林黛玉拒绝接受,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红楼梦》)
B.觉新深深地爱着表妹梅,前姨妈以两命相克为由拒绝了这桩婚事。父亲用抓阄的办法给他选定了瑞珏,在他中学毕业那天,要他年内结婚。(《家》)
C.屠维岳泄露消减工钱的消息,引发了工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怠工。吴荪蒲与他长谈,觉得他平庸、猥琐、轻蔑地说:“没本事的人,我总给他一个公道。”最终赶走了他。(《子夜》)
D.葛朗台打算为夏尔的父亲偿
( http: / / www.21cnjy.com )还债务后,夏尔被葛朗台带到法庭签订了放弃财产继承权的文书,并在出国前的一个晚上和欧也妮立下了海誓山盟。(《欧也妮 葛朗台》)
E.聂赫柳朵夫希望延期审理马斯洛娃的案子,拜访了枢密官。枢密官安慰他说,枢密院一定会查考案情的是非曲直。(《复活》)
质疑探究
1.本文的记叙部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试从①过渡衔接;②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③游山与治学处世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
思路提示一: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
( http: / / www.21cnjy.com )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思路提示二: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与之俱出”;“可讥”和“或咎”;“在己为有悔”和“悔其随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思路提示三: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你的观点:
2.成功需要哪些条件?
课文观点:无论治学还是做其他事情,都必须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才能取得成功。
发散角度1:成大事者贵有志。
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
( http: / / www.21cnjy.com )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立志是成就事业的基础。春秋时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后立志复国,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终于挥师灭吴;陈涉年轻时就有远大志向:“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经过努力,他最终成为秦末农民起义军的杰出领袖。所以要想做成大事,必须有远大的志向。
发散角度2:成大事者贵有恒。
毛泽东有言:“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
( http: / / www.21cnjy.com )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可见恒心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牛顿也说:“一个人如果做事没有恒心,他是任何事情也做不成功的。”清代解剖学家王清任42年画了一张解剖图,这是有恒心的体现;晋代王羲之临池学书,每天洗笔砚,使一池清水变成“墨池”,终成一代大书法家。所以要想成就大事,必须有恒心。
你的观点:
开阔眼界
王安石逸事:
1.有一天,苏轼到王安石那里拜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恰好他不在,苏轼在安石的书桌上看到了安石一首还未有完成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就想,菊花开在秋里,其性属火,敢傲秋霜,最能耐久,就是干枯,也不会落瓣,于是,就在后写到,‘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听。’
王安石回来后看到,并没有说什么,次日上朝,暗地里告诉皇上,直接把苏轼贬到黄州,苏轼只以为王安石记恨更改他的题诗。待到菊花开的时候,一日,苏轼到花园看菊,一阵秋风吹过,菊花落了一地,苏轼方明白被贬黄州的意义。
在警世通言中提到,首先看到此句,王安石
( http: / / www.21cnjy.com )心里还是有点不高兴的。(引原文:荆公心下踌躇:“苏轼这个小畜生,虽遭挫折,轻薄之性不改!不道自己学疏才浅,敢来讥讪老夫!明日早朝,奏过官里,将他削职为民。”)但后来一想,苏轼应该是没看过菊花落地,于是翻湖广缺官册籍来看,只看黄州府。(引原文:单看黄州府,余官俱在,只缺少个团练副使,荆公暗记在心。)因为他想让苏轼去实地看看,这在后来苏轼自己也领悟到了(引原文:苏轼说,却不知黄州菊花果然落瓣!此老左迁小弟到黄州,原来使我看菊花也)其实王安石早就原谅他了,所以才会在苏轼上任之前宴请他,并托以重任。
2.改诗:北宋著名诗人王安石喜欢改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他为同时代的诗人改诗,而且还为古人改诗。
有一次
王安石看见一首诗中的两句诗:“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王安石看后不觉发笑,心想:“明月”怎么会叫?黄犬怎会卧在花心上呢,于是他提笔改成“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阴”。后来,他游历南方,发现南方有一种鸟叫“明月”,叫声婉转动听;有一种昆虫叫“黄犬”,常在花心飞来飞去。这下子他才明白,那两句诗是对的,而他给人家改错了。谢贞的《春日闲居诗》:“风定花犹舞”,王安石改“舞”字作“落”字,其语顿工。(《彦同诗话》)。对于自己的诗,王安石更是斟酌了再斟酌。他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是诗人在试过“到”、“过”、“入”、“满”之后才敲定的。春风本是看不见的,一个名词用作动词的“绿”,把感觉切换成视觉形象,使留在读者心里的印象更加鲜明。
3.三难苏东坡学土(即苏轼)
三难,是出句求对,共有三句。
( http: / / www.21cnjy.com )
第一句是: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苏东坡学士虽是奇才,一时却寻对不出。但后人,已代东坡学士对出:
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王安石考苏东坡的第二句是: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苏东坡又被难住了,后人假托乩语,对了出来:
九溪蛮洞,经过中洞玉溪中。
王安石考苏东坡的第三句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
镇江古名铁瓮,有金山、银山、玉山。苏东坡刚好游览过。但还是不能成对,至今仍无人对出,大家不妨一试。
答案
1.答案:C
解析:“胜”应读“shēng”。
2.答案:C
解析:①②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分别译为“筑舍定居”、“给……命名”。③句名词活用作状语,译为“从侧旁”。④⑤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译为“走到尽头”,“廖”译为“弄错”“使……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⑥“其至”在句中作主语,“至”可看作动词活用为名词,译为“到达的人”。⑦可以视为形容词用作名词(有的资料把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看作省略,如可以认为“险远”后面省略“之地”)。另外,上面句子中,④“问其深”的“深”也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译为“深度”。⑤“莫能名者”的“名”,说出,说明。这是“名”在文言文中的通常用法,不是名词用作动词。
3.答案:B
解析:A项中“以”是表并列关系的连词;C项中“以”是表连动关系的连词;D项中“以”是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4.答案:D
解析:D项中“观”当动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讲,意思是“观察”,其他三项中的“观”都是名词。A、C两项是?“景观”,D项念“guàn”,指庙宇和宫殿之类的建筑。
5.答案:C
解析:A项中“所以”表原因,现代汉语中“所以”表结果。B项中“非常”是一个词组,“不同寻常”的意思,现代汉语是副词,“十分、很”。D项中“至于”是“到”(后面的“于”虚化),现代汉语是他转连词,表示另起话题。C项“所谓”古今义同,或表示强调,或表示否定,此处表强调。
6.答案:道:道路;说。
为:存在;是。
常:平常;经常。
然:……的样子;然而。
7.(一)(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3)险以远,则至者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4)而在己为有悔(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二)答案:(1)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介甫、政治家、文学家。
(2)甫、对老年人的尊称。
( http: / / www.21cnjy.com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判断句式。A、B、D三项均为“……者……也”形式的判断句。而C项不是。
12.答案:C
解析:A项感慨,B项平坦,D项谁。
13.答案:B
解析:从“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一句可以看出。
14.答案:A
解析:A项,因为/而,来/可以,所以,皆为固定短语。
15.答案:C
解析:C项“至于”应译为“到了”。
16.答案:D
解析:D项已是另外一段的内容,与题干无关。
17.答案:C
解析:C项作者并没有为古人惋惜之意。
1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词汇,平时注意比较在不同的语境的不同意义。B项应是“称道”之意。
1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词汇。第一个“以”是“因为”。第二个“以”是“拿”之意。第一个“为”表被动,“被”。第二个“为”是动词,“写”的意思。
2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能力。C项内容是许平自己所说,不符合题干中“世人评价”这一要求。
21.答案:得到一次施展才能智慧的机会 深沉的悲哀和惋惜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注意结合全文来分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22.答案:D
解析:D.应为气量,胸襟。
23.答案:C
解析:①表现其温和,②表现其以德为政的主张,④表现其一心为政。
24.答案:D
解析:D项应是准备上朝,已穿好官服的时候。
25.参考答案:(1)刘宽什么也没说,卸下驾车的牛交给丢牛的人,自己步行而归。
(2)事物有相似之处,事情也允许有错误,劳累你来把牛归还给我,为什么还道歉呢?
【参考译文】:
刘宽字文饶,弘农郡华阴县人。刘宽曾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乘牛车出行,有一个丢失了牛的人,就指认刘宽的驾车牛为他丢失的牛。刘宽没有说什么,卸下牛交给他步行而归。过了一会,指认的人找到了丢失的牛后将刘宽的牛送还,叩头谢罪说:“我对不起您这样的长者,任您怎么样处罚。”刘宽说:“事物有相似之处,事情也允许有错误,劳累你来把牛归还我,为什么还要道歉呢 ”州里的人都很钦佩他的不计较。
延熹八年,朝延征召他,授官尚书令,后升任南阳太守。先后主管过三个郡,他和气仁慈多行宽恕,即使在匆忙之时,也从未有语言、神情急躁。刘宽一向认为若以刑罚来整治百姓,百姓就会只求逃避刑罚而没有了羞耻之心。属吏犯了过错,只用蒲草做的鞭子施刑处罚,只是为表示羞辱,终归不对之施加严刑。政务有了功绩,推让给下属。有时出现了灾异,则引咎自责。每次巡视属县,都只是住在乡间客舍中,看见老年人就与他们谈农事和乡土之事,以示关切;对年轻人则用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教诲加以鼓励。人们被他的道德和行为所感化,风俗人心一天天地改善。
熹平五年,代许训担任太尉。灵帝很爱好学术文艺,每次召见刘宽,常让他讲解经书。刘宽曾经在座位上显出醉酒入睡的样子,灵帝问:“太尉是醉了吗 ”刘宽仰起头回答说:“臣不敢醉酒,但深感责任重大,内心忧虑如醉。”灵帝很重视他的说法。
刘宽曾经招待客人,派仆人去买酒。隔了好久,仆人醉醺醺地回来了。客人忍不住,骂说:“畜生。”刘宽即刻派人去探视这个仆人,怀疑他定会自杀。并对身边的人说:“他是个人啊,骂他是畜生,还有什么样的污辱比这更厉害呢 所以我害怕他会去死。”夫人想试试让刘宽发怒,待他准备上朝,已穿好官服的时候,让侍女送上肉汤,故意打翻沾污了官服。侍女匆忙收拾,刘宽神情不变,缓缓地对侍女说:“汤烫伤你的手了吗 ”他的性情气度如此。国内的人都称他是长者。
26.答案:C
( http: / / www.21cnj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