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火烧云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火烧云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27 20:34: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要求
1.想象火烧云的景象,体会作者赞美自然景象的心境。2.认识生字。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美妙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2.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地描写火烧云的颜色及形态的变化的。
教具准备
搜集火烧云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教学课时
一课时
火 烧 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tán)色的了。喂猪的老头儿在墙根靠着,笑盈(yínɡ)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句导读:“笑盈盈”表现了老人喜悦的心情。]他刚想说:“你们也变了……”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对他说:“您老人家必要高寿,您老是金胡子了。”[句导读:作者连用了几个“……了”的句子,渲染了人们欢乐的心境。]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了火烧云上来后霞光的特点。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①第2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②四个“一会儿”连用意在表明什么 ]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段导读:第3自然段用排比的句式写出了火烧云颜色的变化既快且多。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变模 糊了。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那条狗十分凶(xiōnɡ)猛,在向前跑,后边似乎还跟着好几条小狗。跑着跑着,小狗不知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跟庙(miào)门前的石头狮子一模[mú]一样,也那么大,也那样蹲着,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句导读:这句话把大狮子的样子写得很形象,用“庙门前的石头狮子”与空中的火烧云的形状作比较,使想象更贴切。]可是一转 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段导读:第4~6自然段主要描写火烧云形状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具体描绘了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一时恍恍惚(hū)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③这句话写出了什么 ]可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④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写了火烧云下去时的情景。
知识点详解

  ①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点出这个火烧云是傍晚时的,太阳西落,先照红了西边的天空,然后蔓延到东边。一个“烧”字,道出了火烧云的范围之大,气势之宏,色彩之艳。“好像是天空着了火”这半句既点明了什么是火烧云,又引起下文对火烧云的具体描写。
  ②不仅突出火烧云的颜色多,而且强调它变化快。
模,此处读“mó”,意思为“不清晰”。
 
转,此处读“zhuǎn”。
  ③写变化莫测的火烧云好像在故意逗弄孩子们,也表现了孩子们对火烧云迷恋的情感。
  ④与开头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形成首尾呼应,使全文结构严谨,同时也再一次显示了火烧云变化的神速,说明了火烧云是在很短时间内出现的一种自然现象。然而,它留给人们的是欢乐与美好,迷恋与向往。
一 谈话导入,引出课文题目
同学们,前面我们欣赏了壮观奇特的钱塘江大潮、世界第一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茂盛而富有生机的大榕树及活泼欢快的鸟儿。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我们惊叹不已。今天我们再来欣赏大自然的又一杰作——火烧云。
二 展示资料,初步感知
请根据你的生活常识或搜集的资料,向同学介绍一下你了解的火烧云是什么样子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均可。(清晨或傍晚,天边的红云像被火烧的一样,人们把这种云叫做火烧云。早晨的又叫朝霞,傍晚的又叫晚霞。)
三 初读感知,细读理解
1.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读不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确。
(2)读通句子,把难句反复读几遍,直到读通为止。
2.同桌互读,读通课文,了解大意。
(1)一人读一个自然段,互相纠正读得不对的地方。
(2)说说每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3.理清思路,初步感知。
(1)跟随作者的目光,你都看到了什么 (火烧云上来后地面的变化;火烧云颜色的变化;火烧云形状的变化。)
(2)课文重点写了什么 (火烧云形状的变化。)
4.边读边想,体会变化。小组选择一方面学习。
(1)地面景物发生了哪些变化
(2)火烧云的颜色有哪些变化,还可能有哪些变化
(3)火烧云的形状有哪些变化,还会有什么其他形状
5.汇报展示,深入感知。
(1)地面景物的变化使人心情激动。读出这种情感。
(2)火烧云的颜色,还可能有半棕半红,半红半黄……苹果红,柿子黄……
(3)火烧云的形状,可以按“出现什么—是什么样的—变模糊了”的顺序介绍。
四 总结全文,深入感悟
1.教师小结,提升情感。
大自然真是神奇无比,火烧云不仅色彩缤纷,而且形状极多,变化极快,给天地染上了绚丽的色彩,使人无比眷恋与喜爱。作者也是出于对火烧云的赞美,写下了此文。
2.总结写法。
课文抓住火烧云最突出的特点(地面景物的变化,自身颜色、形状的变化)有顺序地来展现火烧云的奇妙景象。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1.本文浅显易懂、词汇丰富、笔调灵活,非常适合朗读。因此,教师可鼓励学生自读自悟,体会语言中蕴含的情感之美,只从旁引导。萧红的语言是极具个性魅力的,能感染每一位读者。然而,每个人的感受都是有差别的,作为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情感强加给学生。他们是天真烂漫的少年,他们体会到的美,也许远远胜过教师讲述的。
2.朗读时,有两个词的读音可能会有出入。一个是“红彤彤”,另一个是“模糊”。前者,有的学生读hóng
tóng
tóng,有的读作hóng
tōng
tōng。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答案(hóng
tóng
tóng常用在书面语中,而hóng
tōng
tōng则常用于口语),统一认识:本文是极具口语个性的文章,所以应读平声。后者,一部分学生可能对“模”的读音产生疑惑。他们有的把“模糊”读作mō
hu,有的读成mǒ
hu,让学生查过词典确认为mó
hu。语文有其工具性的一面,有书面语与口头语的差别,应让学生适当留心,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另外,人们日常交际中随意地误读容易误导未成年人,要不然也不会出现mō
hu、mǒ
hu、yīn
wéi(因为)、yǒu
yí(友谊)这样似是而非的错误。
3.本文虽是一篇自读课文,但词汇丰富、笔调灵活、用语凝练,大有深究之处。特别是ABB式叠词、半A半B式短语及实物形容词,很形象、生动。第2自然段中“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的“烧”字更是生动贴切,轻描淡写地道出了火烧云的范围之大,气势之宏,色彩之艳,不禁让人想到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用线连起来。
2.照例子,写词语。
半紫半黄 半紫半红 半黄半绿
葡萄灰  苹果红  香蕉黄
金灿灿  绿油油  黄澄澄
3.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火烧云的变化的
作者围绕一个“变”字,先写因火烧云而造成的地面景物的变化,如“大白狗变成红的了……”;接着写火烧云自身颜色的变化,如“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再写自身形状的变化,如“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作者抓住火烧云的变化有序地展开描写,使文章条理清晰,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任选一幅课文插图,展开联想,用精彩的句子描写你心目中的火烧云。


1.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 中国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的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过程和与命运的一次次搏击。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有代表作《呼兰河传》。
2.火烧云
清晨太阳出来或者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天边的云彩常常是通红的一片,像火烧的一样,人们把这种云叫做火烧云,又叫朝霞和晚霞。为什么会有火烧云这种自然现象呢 原来,在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七种颜色的太阳光中,红光穿过空气层的本领最大,橙、黄、绿光次之,青、蓝、紫光最差。在日出、日落时,到达地面的光要通过很厚的空气层,如果空气中含有大量的微小尘埃或雾状水滴,旭日东升和夕阳西下的颜色就会呈现橘红色,使飘浮在大气里的云也染上了红色。因此,朝霞和晚霞的玫瑰色和红色的色彩,都是由于红、橙色的光容易通过含有微粒的大气的缘故。通过观察火烧云可以预测天气,民间流传的谚语“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就是说火烧云如果出现在早晨,天气可能会变坏;出现在傍晚,第二天准是个好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