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2.认识生字。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3.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2.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
教具准备
世界地图和地球仪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魏格纳 因病住进了医院。病房洁白宁静,就连穿着白大褂的医生也是脚步轻轻。段导读:文章开篇简介魏格纳因病住进了医院,并着力营造出一种安静的气氛,为下文故事的展开埋下伏笔。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mì)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①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他常常耐着性子,面对墙上的地图呆呆地出神。实在无聊了,魏格纳就站起来,用食指在地图上画着各个大陆的海岸线,借此消磨时光。他画完了大洋洲,又画南极洲;画完了非洲,又画南美洲。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来,停在地图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眼睛却盯住非洲西海岸呈(chénɡ)直角凹(āo)进的几内亚湾。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②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他精神大振(zhèn),仔细端详着美洲和非洲大陆形状上的不同点。果然,巴西东海岸的每一个突出部分,都能在非洲西海岸找到形状相似的海湾;同时,巴西的每个海湾,又能在非洲找到相应的突出部分。段导读:第2自然段写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有了偶然的发现。“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 ”魏格纳兴奋极了,将地图上一块块陆地进行了比较 ,结果发现,从海岸线 的相似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都能够较好地吻合在一起。段导读:第4自然段讲魏格纳仔细观察世界地图,发现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都能够较好地吻合在一起。于是,这位年轻人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奇想:在太古 时代,地球上所有的陆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因为不断漂移,才分成今天的各个大陆,它们的海岸线才会惊人地吻合。段导读:第5自然段写魏格纳由观察和分析世界地图得出的奇想。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描述了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有了重大的发现及由此引发的思考和假想。第二天一早,他叩(kòu)开了著名科学家柯(kē)彭(pénɡ)教授的大门,把自己这个想法告诉了他。[③“一早”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教授肯定了他的假想有道理,并说也曾有人提起过,但都没有足够的事实加以证明。[句导读:这句话讲了两层意思。一层是教授对魏格纳的假想给予肯定;另一层意思是这样的假想以前有人提过,但都没有足够的事实加以证明。]教授劝他打消念头,不必为此枉(wǎnɡ)费心机。段导读:第6自然段写魏格纳向柯彭教授请教以验证假想的正确,但碰壁了。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hào)如烟海的资(zī)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④“浩如烟海”这个词语能够表明什么 ]一次,他看到一份材料,里面提到南美洲和非洲大陆上的古生物化石有一定的相似性。一种叫中龙 的爬行动物,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显然,这些动物当时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否则,即使是插上翅膀也难以飞渡重洋。这个重要的发现大大鼓舞了他。他充满信心,又做了很多考证工作。段导读:第7自然段具体描述魏格纳不畏困难,勇于求证的经过,表现了他严谨的科学精神和顽强的毅力。1912年,在法兰克福召(zhào)开的地质学会上,魏格纳作了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yuán)》的演讲,提出了关于大陆漂移的假说,引起了地质界的震动。[⑤联系上文,说说什么是大陆漂移假说。] 第二部分(第6~8自然段):主要讲魏格纳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证据,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知识点详解
魏格纳(1880~1930),德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1915年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全面论证了大陆漂移学说。
①引出下文。宁静而舒适的病房与魏格纳“豪放”“好动”的性格形成了很大的反差。魏格纳很不适应病房的生活,就有了“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的感觉。由于病房生活的无聊,魏格纳无意识地用食指在地图上画大陆海岸线,借以消磨时光,由此引出一个重大的地理发现。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巴西在南美洲,几内亚湾在非洲,中间隔着浩瀚的大西洋,然而巴西陆地的突出部分竟然与几内亚湾的形状非常吻合,魏格纳由此进一步观察和深入思考。
较,读jiào,不要误读为jiǎo。 海岸线:海洋与大陆的分界线。
太古:人类最古的时代。我国以唐虞以前为太古。
③说明魏格纳迫不及待地想求证自己的假想是否正确,从中可以看出他对探索科学的执著精神。
④表明魏格纳为验证假想所经历的艰辛与挫折。他从那么多的资料中寻找证据,犹如在大海捞针一样困难,但他在困难面前并没有退缩,他的探索精神的确让人钦佩。
中龙:大约生活在晚石炭纪至早二叠纪,是最早下水的爬行动物。
一 质疑导入
1.读课文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谁发现的 在什么地方 发现了什么 )
2.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 自读课文,初步感悟
1.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反馈自读情况。
(1)难理解的词语。
①静谧:安静。 ②不可思议:指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③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
(2)指名分段读课文。
谁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 (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
(3)找到有关段落,再次明确魏格纳的发现。
三 观察实践,印证发现
(1)分组观察世界地图或地球仪,找到南美洲巴西的那块突出的陆地和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看看是否吻合。
(2)再观察,知道地球上所有大陆块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3)这样的发现,引发了魏格纳的什么想法 (读第5自然段)
四 再读课文,深入体会
导入:在发现了这一奇特现象之后,魏格纳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1.读第5~8自然段。
魏格纳有了这样的发现后,在脑中有了奇想:在太古时代,地球上所有的陆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因为不断漂移,才分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这一发现,他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证据,结果发现了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资料。
2.再读第7自然段。
学生对照地图,研讨这一资料怎样证明了魏格纳的发现的正确性。
老师小结:中龙是爬行动物,它既见于巴西,又见于非洲。爬行动物是不可能飞渡重洋的,由此证明:当时中龙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
五 总结全文,交流感受
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可按文题扩展法来概括,也可以按事情的六要素概括。)
2.魏格纳在医院的病房中,随意描摹大陆海岸线,不仅有所发现,更可贵的是,他能不顾一切地去寻找证据,印证了自己提出的大陆漂移的假说,从而引起地质界的震动。对此,你有什么感受呢
3.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1.四年级学生接触地理知识的机会还不多,教学中的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为此,在课前,教师可准备地球仪,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和了解。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大屏幕把世界地图放大在学生面前,让每个学生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2.在引导学生交流读书所得时,教师可让学生从地球仪上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然后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如书上说的那样惊人地吻合。这样可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浓厚兴趣。
3.总结课文时,还可以让学生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进行交流,让学生体会到: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还可以鼓励学生继续查阅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以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性格 ( )地出神 ( )的病房
( )地吻合
( )的海岸线
( )地叩门
2.联系上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不可思议:文中指巴西陆地的突出部分竟然与几内亚湾的形状非常吻合,吻合得令人难以相信。
浩如烟海:指魏格纳在证明自己的发现时,需要查找的资料非常多,困难重重。
3.魏格纳发现了什么重要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4.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魏格纳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因为“大陆漂移说”并非凭空设想,而是来源于魏格纳在世界地图上的一次偶然发现。课文以“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为题,既能够表明“大陆漂移说”的由来,也能反映魏格纳的探索和求知精神,还能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阅读兴趣。
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大陆大洋分布的一种假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从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到达现在的位置。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的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1620年英国人培根提出了西半球曾经与欧洲和非洲连接的可能性。1668年法国人普拉赛认为在大洪水以前,美洲与地球的其他部分不是分开的。到19世纪末,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注意到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岩层非常一致,因而将它们拟合成一个单一大陆,称之为冈瓦纳古陆。1912年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在1915年发表的《海陆的起源》一书中作了论证。由于不能更好地解释漂移的机制问题,当时曾受到许多地球物理学家的反对。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随着古地磁与地震学、宇航观测的发展,一度沉寂的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