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2.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正确读写“鲜花盛开、洋溢”等词语。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想象画面,深入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并和同学交流感受。
重点难点
1.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2.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教具准备
读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与课文场景相适应的音乐磁带
教学课时
两课时
巨人的花园从前,一个小村子里有座漂亮的花园。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村里的孩子都喜欢到那里玩。[①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花园的主人是个巨人,他外出旅行已有好久了。花园里常年洋溢(yì)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描绘了巨人的花园里洋溢着孩子们的欢笑,简述故事的起因。有一年秋天,巨人突然回来了。他见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很生气:“谁允(yǔn)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孩子们吓坏了,四处逃散 。赶走孩子以后,巨人在花园周围砌起围墙,而且竖起一块“禁止入内”的告示牌。[②为什么巨人不愿与大家共享花园的美 ]段导读:第3~5自然段写巨人回来后,生气地把孩子们都赶走了。不久,北风呼啸(xiào),隆冬 来临,刺骨的寒风吹起雪花。巨人孤独地度过了漫长的严冬。春天终于来了,村子里又开出美丽的鲜花,不时传来小鸟的欢叫。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巨人裹(ɡuǒ)着毯子,还瑟(sè)瑟发抖。[③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意在表现什么 ]他想:“今年的春天为什么这么冷,这么荒凉呀……”[④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一天早晨,巨人被喧(xuān)闹声吵醒了。他抬头望去,一缕阳光从窗外射进来。好几个月没见过这么明媚的阳光了。巨人激动地跑到花园里,他看到花园里草翠花开,有许多孩子在欢快地游戏,他们大概是从围墙的破损(sǔn)处钻进来的。孩子们的欢笑使花园增添(tiān)了春意。[句导读:这句话是点睛之笔——孩子们的欢笑使原本就漂亮的花园变得更美了。“增添”二字更突出强调了孩子的作用。]可是巨人又发脾(pí)气了:“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孩子们听到可怕的训(xùn)斥,纷纷逃窜。与此同时,鲜花凋(diāo)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巨人不解地看看四周,突然发现桃树底下站着个小男孩。[句导读:这几句话环环相扣,把巨人的语言,孩子们的行为和环境的变化之间的关系写出来了。而最后一句又为下文埋下了伏笔。][⑤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段导读:第7自然段写孩子们给花园增添了春意,可无情的巨人又把孩子们吓跑了,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 第二部分(第3~7自然段):作者讲述了巨人和孩子们之间的两次冲突,并暗示我们:巨人赶走了孩子们,就等于赶走了春天和快乐;巨人砌成的围墙,把冬天永远地关在里面,只有冰冷与他相伴。“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chì)责。[⑥“滚”“大声叱责”表现了什么 ]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不知怎么,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⑦巨人从小男孩的眼里读懂了什么 ]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zhàn)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段导读:第8自然段讲小男孩用会说话的眼睛唤醒了巨人冷酷的心。“噢(ō)!是这么回事呀!”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kù)的心啊![⑧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段导读:第9自然段讲巨人终于醒悟过来。小男孩在巨人宽大的脸颊(jiá)上亲了一下。巨人第一次感到了温暖和愉快。于是,他立刻拆(chāi)除围墙,把花园给了孩子们。段导读:第10自然段写巨人感到了温暖和愉快,把花园还给了孩子们。从那以后,巨人的花园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孩子们站在巨人的脚下,爬上巨人的肩膀,尽情地玩耍。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⑨结尾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 第三部分(第8~11自然段):讲巨人醒悟过来后拆除围墙,他生活在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幸福。
知识点详解
①作者采用“总—分”式的写法,简单描绘了一座得到孩子们喜欢的漂亮花园,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开展埋下伏笔。
散,此处读“sàn”,指(聚在一起的人或物)分开。
②因为他是个专横跋扈而自私的人,从他的话语和动作中可以看出来,如“谁允许”“滚”“砌”“竖”“禁止”。
隆(lónɡ)冬:冬季最冷的时候。隆,表程度深。
③对比,作者通过描写春天到来时花园内外的不同景色,用来表现巨人内心的阴冷。
④承上启下,借巨人之口引起读者的思考。
⑤对比,意在说明孩子们有着春天般美好的性格,会给人带来温暖。巨人冷酷、无情,他赶走了那些可爱的孩子们,所以美丽的春天就会离他远去。
⑥表现出巨人的自私和暴躁的性格。⑦小男孩用眼睛专注地看着巨人,仿佛在跟巨人说着什么,孩子那会说话的眼睛给巨人带来了震撼,是男孩让巨人幡然醒悟。巨人后来的变化让我们体会到,巨人从小男孩的眼里,读出了温情,读出了爱。
⑧这是巨人醒悟后说的一句话,他明白了春天不到花园里来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太无情了,一次次赶走孩子们;是因为自己太冷酷了,一次次训斥孩子们。他想自己独享花园里的一切,结果得到的却是寒冷和荒凉。
⑨它既是本段的中心句,又是全文的中心句,点明文章中心。
1.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2.学习本课出现的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本单元的课文要引导我们走进童话的世界。童话,大家一定读了不少。你读了哪些童话故事,知道哪些故事中的角色 你最喜欢哪个角色呢 谁能说说
2.教师导语:是啊,童话世界五彩缤纷,令人遐想,给人启迪。让我们再次走进童话的世界,走进英国著名童话作家王尔德的《巨人的花园》,看看“巨人的花园”是什么样的,里面发生了什么事。
二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不能理解的可以查查词典。
(3)同桌交流学习情况。
2.汇报交流,解除疑难。
(1)易错读音。
“允”应读yǔn,不读rǔn。
(2)难记字形。
①“添”右下是“”。 ②“牌”右面第六笔是“撇”,第七笔是“横”。 ③区分“拆”与“折”。
(3)词义。
①洋溢:指情绪、气氛等充分流露。 ②喧闹:喧哗热闹的意思。
③叱责:用严厉的言语指出别人的错误或罪行。
3.分自然段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巨人赶走孩子,筑起围墙后,花园变得荒凉,只有严冬停留。孩子爬进花园,花园变得生机勃勃。巨人再次赶走孩子,花园再次被冰雪覆盖。后来巨人醒悟,拆掉围墙。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也无比幸福。
三 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教师引导:这篇文章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时间的不同场景、不同事件。显然是以时间为线索展开情节的。那就请你们找找段首表示时间的词语,看看分为几段好。(从前;有一年秋天;一天早晨;从那以后。)
学生自己划分段落,总结每段的段意。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巨人的花园非常漂亮,因为他不在家,孩子都在那里玩。
第二部分(第3~7自然段):巨人回来后,赶走了孩子们,巨人的花园变得荒凉、寒冷。
第三部分(第8~11自然段):巨人在小男孩的启发下醒悟了,花园又成为孩子们的乐园。
四 分段熟读课文
1.故事类文章一般顺序很明显,因此在学习时,教师让学生朗读后,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并且提示学生找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词语。这样学生马上就知道本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接着板书“从前、秋天、一天早晨、从那以后”。学生就知道按这个顺序去读课文了。
2.课文只简单写了巨人粗鲁的语言,但是要学生真正理解或者说出巨人给他们的印象,也许他们还体会不出来,也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描述巨人的行为。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抓住几处,让学生想象、表演。这样既训练了他们的思维,也锻炼了他们的表演能力。
3.在课堂上,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片段描写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例如:学生在读了“他立刻拆除围墙,把花园给了孩子们”这句话后,问学生,巨人拆除围墙后,孩子们看到的是什么样的美景呢 请大家把前面的课文联系起来,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同桌说说,再把它写下来。这样学生就会去浏览前面的课文,结合自己的生活所见,把心中美丽的花园描述出来了。
1.能根据课文想象画面,明白快乐应与大家分享的道理。
2.能和别人交流自己的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巨人的花园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景象。请你迅速浏览课文,把描写巨人花园景象的句子画出来。
二 读文想象,感受体验
1.读读画出的句子,边读边想象画面,想一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配乐朗读,想象画面,谈感受。
3.小结:巨人的花园就像小孩子的脸一样变幻不定,一会儿花红柳绿,一会儿冰雪覆盖,这是为什么呢 (这与巨人对待孩子们的态度有关。)
4.请你把巨人的话画出来读读,联系上下文想象一下,他说这些话时,心里可能会怎样想,说话时会是什么神态。
(1)他可能瞪着眼,涨红脸,叉着腰,心想:这是我的花园,你们这些讨厌的孩子随便进来,真没规矩!
(2)他眉头拧成疙瘩,跳着脚嚷,心想:你们这些烦人的小家伙又来了,再不滚出去,我就好好儿收拾你们。他一边想一边冲向孩子们。
(3)他心想:你如此大胆,竟敢不走,我非教训你不可。随即冲向男孩!
5.读了这三句话,你有什么感受呢 (巨人自私、无情,很厉害,不与人为善。)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7.读巨人的第四句话:“噢!是这么回事呀!”
(1)联系上文看看是怎么回事。(小男孩用他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巨人心里感到火辣辣的。)小男孩会说话的眼睛可能在说什么 (可能在说一人独享不快乐,打开花园,春天就在您身边。)小男孩不仅用眼神提醒巨人,还用动作来告诉巨人,他是怎样做的 (伸手,桃树长叶、开花。)
(2)联系下文看,看看这是怎么回事。(巨人明白了,没有孩子,就没有春天,给他唤来寒冬的是自己任性、冷酷的心。)
8.请学生体会巨人的心情。再读第9自然段,你有什么感受 (结合巨人的做法读,结合自己的实例谈。)
9.请读课文最后一段,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情景。
三 总结全文,初识童话的特点
1.教师小结:是啊,巨人的做法,让我们明白了任性、冷酷换来的是寒冬;善良、宽容会带来春天。让我们也一同分享快乐吧,我们会感到无比幸福!
2.通过学习,你对童话有了什么样的认识 (有浓厚的幻想色彩;语言生动浅显;运用拟人写法,植根现实,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折射。)
3.本文的写法给你什么启迪 (本文采用对比的写法,即巨人醒悟前后态度的对比,园内景象的对比;语言生动形象。)
四 课外拓展,丰富提高
1.读“资料袋”,了解童话种类,结合自己的知识谈童话的特点。
2.综合性学习。
(1)搜集自己喜欢的中外童话,读一读。
(2)互相交换阅读。
(3)共同汇报展示。
1.这是学生极易接受的一篇童话故事,所以在认知课文内容的处理上,教师可尝试让学生自制简单的道具,用课本剧的形式来达到了解、掌握课文内容的目的。通过对比演示,一个自私、粗暴的巨人到一个能知过即改、尊重孩子的巨人自然而然地为学生所接受了。这样的设计,一方面能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大胆构思的创造能力,不仅让学生动了口,而且动了手,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肢体语言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另一方面对较长篇幅的课文的处理达到了精讲、精练之效,使学生在极富情趣的情景中接受学习,展示自我,展示个性。
2.这篇童话语言优美,读起来始终让人置身于一种美妙的境界中,读着文字学生就会想象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在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想象画面。通过读和说,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美,感受到文本的魅力。
3.课文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把花园截然不同的景色进行对比,把巨人的前后的变化进行对比。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中心句,用心感悟,得到启示。
1.看拼音,写词语。
yáng
yì
洋
溢
yǔn
xǔ
允
许
wéi
qiáng
围
墙
zēng
tiān
增
添
xùn
chì
训
斥
fù
gài
覆
盖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漂亮)的花园 (欢乐)的笑声 (漫长)的严冬
(轻轻)地提醒 (慢慢)地说话 (悄悄)地逃窜
3.巨人从小男孩的眼睛中读出了什么 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当小男孩用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时,巨人心里感到火辣辣的,瞬间,他明白了自己孤独的原因。巨人从小男孩的眼睛中读出了温情,读出了爱。从巨人后来的变化中可以看出这一点:他拆除了围墙,把花园给孩子们,他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幸福。
4.结合课文,说说巨人推倒围墙前后的花园各是什么样的情景。
5.想象巨人拆了围墙后的情景,续写课文。
巨人拆了围墙,
1.作者简介
王尔德(1854~1900) 英国著名的剧作家、小说家和诗人。王尔德毕业于牛津大学。他从小就受到浓郁的文学熏陶。在德国首都柏林圣三一学院读书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再加上本身才华出众,很快就在文学上获得了巨大成功。王尔德富有一种诗人气质,大学时曾得到圣三一诗歌大奖,但后来他并没有走上写诗的道路,而是选择了写小说评论和剧本。他早期的作品中有两本童话集——《快乐王子》和《石榴之家》,已载入英国儿童文学史册。《快乐王子》至今依然是英国最著名的童话作品之一,多次再版。《巨人的花园》在王尔德童话中是篇幅最短的一篇,也是最优美、最富诗意的一篇。
2.童话是什么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是一种具有浓郁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其语言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编织奇异的情节。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童话主要描绘虚拟的事物和境界,出现于其中的“人物”,不是真有的形象;所讲述的故事,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童话中的种种幻想,都植根于现实,是生活的一种折射。童话创作一般运用夸张和拟人化手法,并遵循一定的事理逻辑展开离奇的情节,造成浓烈的幻想氛围,形成超越时空制约、亦虚亦实、亦幻犹真的境界。此外,童话也常常采用象征手法塑造幻想形象,以影射、概括现实中的人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