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体会作者对白公鹅的喜爱之情。2.认识生字。了解白公鹅的特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较《白鹅》与本文表达上的异同,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体会白公鹅的特点,比较两篇课文写法的异同,感受作者语言的特点,丰富自己的词汇。2.理解用反语表现鹅的特点的句子及表现作者喜爱鹅的句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白 公 鹅要是可以把军衔授给禽(qín)类的话,这只白公鹅理当荣膺(yīnɡ)海军上将衔了。[①文章开头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它板正的姿势啦,步态(tài)啦,和别的公鹅攀谈时的腔(qiānɡ)调啦,全是海军上将的派头。[②这句话使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说明白公鹅的所作所为像海军上将的派头。它走起路来慢条斯理,仔细掂(diān)量着每一步。[③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落步之前,它总要先把脚掌往上抬抬,再合上掌蹼(pǔ) ,就像收起张开的扇面一样;然后摆一会儿这个姿势,再不慌不忙地把脚掌放到地上。通过车辙(zhé)凌(línɡ)乱而泥泞的路时,它也那么有办法,身上的任何一根细翎(línɡ)都不沾上一点污泥。就是狗在身后追赶,这只鹅也决不举步奔跑。它总是高傲地、一动不动地挺(tǐnɡ)着长长的脖子,好像头上顶着一罐水。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采用先总后分的写法,详细描绘白公鹅走路时“慢条斯理”的特点。当白鹅在浅水滩里挺直身子、扇动起两只长长的有力的翅膀时,水面上便泛起层层涟(lián)漪(yī),岸边的芦苇也会沙沙作响。[④作者是怎样表现出白公鹅的翅膀强健有力的 ]这只白鹅在整片河湾里最引人注目。它过得无忧无虑(lǜ),自由自在。青草茂密的河岸属(shǔ)于它,水边最洁净的沙滩也属于它。段导读:第4自然段主要写白公鹅的生活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可最糟糕的是,白鹅把我下了鱼饵(ěr)的一片水面,也划为自己的地盘。我们为这片水面打了好长时间的官司 ,它根本没把我放在眼里。[⑤为什么作者说“我们为这片水面打了好长时间的官司” ]有时它率(shuài)领一伙公鹅横成一排,直奔鱼竿,而且还要赖(lài)在那里;[⑥“率领”一词能够表现什么 ]有时它们在河对岸洗澡,大声叫唤,拍打翅膀,互相嬉戏。要不,它就与邻近的鹅群来上一场厮(sī)打,弄得满河里漂浮着撕咬下来的乱羽。如果赶上这么一场用以耀武扬威的乱子,你就甭(bénɡ)想有鱼咬钩了。[⑦白公鹅那么霸道,又赶跑作者的鱼,作者还喜欢它吗 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段导读:第5自然段写白公鹅不但和作者争抢地盘,还破坏环境,惹是生非,但丝毫影响不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有多少次,它径直把我罐头筒(tǒnɡ)里的鱼饵咽进了肚里,有时还拖走挂着鱼饵的钓绳。干这种勾 当[dànɡ]它从不偷偷摸摸,总是从从容容、不紧不慢的,因为它自认为是这条河的主宰(zǎi)。[句导读:“自认为是这条河的主宰”是本段的中心句和过渡句,是白鹅一系列行为产生的原因。]白鹅大概认为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属于它。它要是知道了连它自己也属于村里的少年斯焦普卡——他愿意的话,就可以把它抓起来,交给母亲,用它和鲜白菜一起熬(āo)汤喝——那可就要大吃一惊了。[⑧怎样理解这句话 ]段导读:第6自然段写白公鹅虽然敢和作者“抢鱼饵”,但作者依然那么喜爱它,为它的生存状况担心。 第三部分(第3~6自然段):作者用准确的观察、博爱的思想和细腻的笔触,详细描写白公鹅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画面。
知识点详解
①拟人,作者把白公鹅比作海军上将,意在突出白公鹅的特点——有派头。拟人手法的运用,不仅使白鹅形象生动,而且表达出作者对白公鹅的欣赏和喜爱。
②拟人,它是对第一句话的补充说明。
③它是本段的总起句,概括介绍了白公鹅走路时“慢条斯理”的特征。
蹼:青蛙、乌龟、鸭子等水栖或有水栖习性的动物脚趾间的皮膜,便于划水。
④作者用“层层涟漪”“沙沙作响”这两个词语形象生动地展现了白公鹅那一对强健有力的翅膀。
官司:诉讼。也比喻不同意见的争论。
⑤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白公鹅的胆量大,大到竟敢和人争地盘。也可看出作者对白公鹅的尊重,并没有把它当成一个任人宰割的动物来看待,而是当成一名劲敌,一个对手。
⑥表现白公鹅的领导才能。⑦喜欢,
“洗澡”“嬉戏”这些词语直接反映出作者对它的喜爱;而“厮打”“耀武扬威”“甭想”这些词语名贬实褒,反衬出白公鹅的可爱之处。
勾,此处读“ɡòu”。
⑧这是作者调侃的话。对近似“霸道”的白公鹅,作者虽然无可奈何,却不憎恨它。之所以这样说,是出于一种喜爱。因为喜爱,才留心它的一举一动,才用人的心理去推测鹅的心理,使白公鹅行为的放肆,更让人觉得很好笑,很有趣。
一 谈话导入,引出新课
1.导入:丰子恺笔下的白鹅“架子十足”,高傲而可爱。那么,俄国作家叶·诺索夫描写的白公鹅又是怎样的呢
板书课文题目:白公鹅。
2.问:在学习课文之前,让我们大胆地猜测一下,这只鹅会有哪些特点呢 (高傲,爱打架,厉害……)
3.教师小结:读课文,看看两只鹅到底有什么不同。
二 初读课文,自学感悟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直奔鱼竿”中的“奔”读bèn。 (2)“勾当”中的“当”读dàng。
(3)“熬汤喝”中的“熬”读āo。
2.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
思考:叶·诺索夫笔下的白公鹅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写的 (有海军上将的派头;从鹅走路的姿态和平时的活动情形具体写的。)
三 细读课文,讨论交流
1.读读你喜欢的部分,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你从中感悟到什么。
2.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讨论。
(1)文中的第1自然段,把白公鹅比作海军上将,突出了白公鹅的特点——有派头。“板正的姿势”“攀谈的腔调”都是拟人的手法,突出对鹅的欣赏和喜爱。
(2)文中第2自然段写它走路的派头:慢条斯理,仔细掂量落步之前的动作——抬、合、摆、放;过污泥而不沾;狗追赶决不奔跑。这些都体现出它高傲的上将派头,使人感到有趣可爱。作者观察仔细,用词准确,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使白公鹅走路的样子跃然纸上。
(3)文中第3自然段,说明白公鹅的翅膀强健有力,不仅使水面泛起涟漪,而且岸边的芦苇也会沙沙作响,运用夸张的写法,突出了白公鹅的上将派头。
(4)文中第4~6自然段写白公鹅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更突出它的上将派头。青草茂密的河岸、洁净的沙滩属于它,就连“我”下了鱼饵的水面,也被它划为自己的地盘。你看,它有时率领一伙公鹅横成一排,赖在那里;有时在对岸洗澡、叫唤、嬉戏;有时与邻近的鹅群厮打;有时径直把鱼饵咽下;有时拖走钓绳。这些都更加显出它上将的英武、豪爽。对近似“霸道”的鹅,作者虽然无可奈何,却不憎恨它,言语之间透出深深的喜爱之情。
(5)文章的结尾是作者出于喜欢,留心白公鹅的一举一动而做出的种种遐想,用人的心理去推测鹅的心理,突出鹅的放肆,更加幽默有趣。这里的两个破折号是突然转移话题的意思。
4.比较感悟。
通过自读感悟,交流探讨,我们来小结一下两个作者对白鹅的描写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点:(1)结构相同,先介绍鹅的特点,再从几方面具体描写。
(2)都注意拟人手法的运用,使鹅的形象可亲可爱。
(3)善于运用反语表达对鹅的喜爱之情,语言风趣幽默。
不同点:(1)叙述语气不同。丰子恺更多的是善意的嘲弄;叶·诺索夫更多的是欣赏、夸赞。
(2)叙述的重点不同。丰子恺主要通过描述鹅的吃相,展现鹅的高傲;叶·诺索夫主要通过写鹅强占地盘的种种举动,来展示鹅的海军上将的派头。
四 总结提升,拓展创新
1.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人写同一种事物,由于他们观察的侧重点不同,描写的内容也会有所不同,语言风格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2.同学们,本文语言风趣幽默,善用反语。你能试着用他的口吻说话吗 看书上的图,说说此时的白公鹅在干什么。(扑打翅膀,岸边的树都在抖动;厉声叫嚷,要和谁打架;直奔鱼竿,赖在这里……)
1.教学本课重在与《白鹅》一课比较。在导入时,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比两只鹅的形象;在体会白公鹅的特点时,可抓住两篇课文对鹅的步态的描写进行比较;最后把重点落在比较两篇课文的写作方法上。
2.教学时,可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体会白公鹅的特点。还可以教写作方法,让学生找有特点的语句,归纳写作方法。可以利用课件出示相关的句子,再让学生进行体会,这样就没有那么抽象了,降低了难度。
3.当前的语文课强调“悟”,而这种“悟”往往只偏重于人文方面,重视作者情感的体会,却忽略了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忽略了写作特色的感悟,而词语学习正是最基础的内容。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可把重点放在词语教学上,重视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
1.给多音字组词。
奔 熬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慢)条(斯)理 无(忧)无(虑) (引)(人)注目
自(由)自(在)
耀(武)扬(威)
不(紧)不(慢)
3.白公鹅有哪些特点
4.《白鹅》和《白公鹅》在表达上有什么异同
相同之处有三点:①在结构上,都是先介绍鹅的特点,再具体描写。②在描写方法上,两篇课文不约而同使用拟人方法。③都善于用反语来表达对鹅的喜爱之情。
不同之处有两点:①语言风格不同。由于国籍、民族、表达习惯不同,导致两篇文章的语言各有特色。《白鹅》用词朴实,生活味十足,而《白公鹅》用词大气,显得尊贵典雅。②叙述语气不同。《白鹅》的句子像农村老大爷在唠家常,而《白公鹅》则像一位画家在用术语讲解自己的作品。
文人与鹅的佳话
王羲之爱鹅,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鹅走起路来不疾不徐;游起泳来,悠闲自在。王羲之爱鹅,也喜欢养鹅,他认为养鹅可以陶冶情操,从鹅的体态姿势、行走姿态和游泳姿势中,可以体会出书法运笔的奥妙,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
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们买回家去。鹅的主人是一个道士,他对王羲之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
王羲之爱鹅出了名。在他居住的兰亭,他特意建造了一个池塘养鹅,后来干脆取名“鹅池”。池边建有碑亭,石碑上刻着“鹅池”二字,字体雄浑,笔力遒劲,人们看了无不赞叹。提起这块石碑,又有一个美妙的传说。
传说有一天,王羲之拿着羊毫笔正在写“鹅池”两个字。刚写完“鹅”字,忽然朝廷的圣旨下达到王羲之的家里。王羲之只好停下笔来,整衣出去接旨。在一旁看王羲之写字的王献之,也是一个有名的书法家,他看见父亲只写好了一个“鹅”字,“池”字还没写,就顺手提笔一挥,接着写了一个“池”字。两字是如此相似,如此和谐,一碑二字,父子合璧,更是成了千古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