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27 17:38: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2.认识生字,会写生字。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3.在阅读中感悟、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劳累奔波,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2.体会含意深刻的语句,感受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1999年9月22日,早晨7时30分,[①为什么作者要把故事发生的时间精确到“7时30分”呢 ]阳光洒满了美丽的杭(hánɡ)州市,桂树还没有开花,晨风中已经飘来甜丝丝的香气。[②这句话属于什么描写 有什么作用 ]段导读:第1自然段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③找出句中一组反义词,说说它们的作用。]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huàn)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diāo)零的含苞(bāo)的花朵,唯有骨髓(suǐ)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zhàn)放。[④这句话使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意在表现什么 ]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句导读:这句话是过渡句,“然而”一词有转折的意思。]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zhǎn)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句导读:用具体数字说明找到适合的骨髓难度特别大,同时反衬小钱的幸运。]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主要描写身患白血病的大陆青年小钱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在同一时刻,[⑤“同一时刻”指什么时刻 ]海峡彼岸的台湾花莲慈济医院,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正步履(lǚ)匆匆地走进手术室。一位青年躺在病床上,等候着他来抽取骨髓。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x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 中摇晃。[⑥为什么这里要插入关于地震的描写 ]段导读:第3自然段写在同一时刻,海峡彼岸台湾花莲慈济医院,李博士冒着余震的危险准备抽取台湾青年骨髓的感人场面。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⑦作者直接写怎样抽取骨髓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写他的家人呢 ]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huái)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⑧这句话是什么描写 意在表现什么 ]段导读:第4自然段运用插叙和心理描写,表现出台湾青年的处境和一心救人的高尚品格。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句导读:这句话主要写抽取骨髓进展不顺利,暗示了他们所处环境的危险。]此时此刻,跑到空旷(kuànɡ)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 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⑨余震不断,台湾青年为什么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zàn)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qū)里涓涓流出……段导读:第5自然段写在余震随时都会发生的情况下,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不顾自身安危,为小钱抽取骨髓,挽救其生命。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  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主要描写海峡彼岸的李博士和台湾青年,甘冒生命危险在余震中抽取骨髓,并马不停蹄赶到杭州为小钱做手术。小钱得救了。[⑩这句话起什么作用 ]两岸骨肉同胞(bāo)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也许,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永远不会见面,这并不重要,因为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怎样理解结尾两句话 ]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写小钱得救了,同时点明文章中心。
知识点详解

  ①因为时间越精确,越能够说明故事令人难忘,同时又说明了时间的紧急和宝贵。
  ②景物描写,“阳光”“桂树”“香气”这些词有力地表现出故事发生的环境是清新而美丽的。
  ③“苍白”“红润”,充分说明身患重病的小钱因为缺乏活力,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
  ④这句话把“年轻人的生命”比作“含苞的花朵”,不曾开放就将凋零,这个正值花季的年轻人,如果不进行骨髓移植,就将结束短暂的生命,从而说明骨髓移植对他来说事关生命、十万火急。
  ⑤“同一时刻”指的是1999年9月22日早晨7时30分。
余震:大地震后发生的小震。
  ⑥表明李博士和台湾青年正处于危险之中,并为下文突出二人的不顾自身安危勇于救人的精神做好铺垫。
  ⑦这样是为了补充说明台湾青年目前的处境,从侧面衬托他的高尚品格。
  ⑧心理描写,表现和突出了台湾青年心系大陆同胞的可贵品质。
着,在这里读zhuó。
  ⑨因为他知道大陆18岁的小钱正期待着他的骨髓。从“静静地”一词可以看出他内心的坚定沉着,为了挽救海峡彼岸的小钱的生命,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
  ⑩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既点明手术的成功,又自然地引起了下文。
  重点句解析:宝岛台湾与大陆虽然被台湾海峡所隔,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是无法割断的,这种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座用爱心架起的生命桥一定会永远屹立在两岸同胞的心中,这种血脉亲情是生命的火种,必将愈燃愈烈,世代相传。
1.学会生字,会写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苍白、红润、移植、谈何容易”等词语。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一 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本单元的前两课分别让我们感受了朋友间深厚的友情和邻里间浓浓的亲情。今天学习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发生在杭州和台湾花莲之间的故事,它非常感人。你想知道到底是什么感动着我们吗 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
二 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借助字典,学会生字,弄懂不理解的词。
三 检查学习情况
1.重点学习易写错的生字。
(1)桂:右边是六笔,不要写成五笔。  (2)湾:右边“弯”两点向外。
(3)暂:下边是“日”,不要写成“目”。
2.重点学习易读错的生字。
(1)袭:读xí,不要读成xī。  (2)暂:读zàn,不要读成zhàn。
(3)胞:读bāo,不要读成pāo。  (4)髓:读suǐ,不要读成suí。
3.理解词语。
(1)突如其来:突然来到或发生。  (2)期待:期望;等待。
四 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思考各自然段的意思。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要点。
全文共7个自然段。
(1)1999年9月22日,杭州的早晨飘满桂花的香气。
(2)18岁的小钱不幸患了白血病,生命垂危,幸运的是在台湾找到了适合给他移植骨髓的人。
(3)此时在台湾,李博士在余震中准备从一位青年身上抽取骨髓。
(4)在灾难中,青年为了挽救海峡另一边的小钱的生命,顾不得照顾家人,也不顾自己的安危,等待着抽取骨髓。
(5)经过一次次努力,台湾青年的骨髓被抽取出来。
(6)抽取的骨髓十几个小时后被送到杭州,并被及时输入到小钱的身体里。
(7)小钱得救了。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3.文章描写了几个不同场景 分别是什么
两个场景:
(1)在杭州某医院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
(2)在台湾花莲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
  1.借助对比感悟,深化课文理解。
作者在细节描写上多次运用对比,使故事更具感染力。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朗读:“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配以杭州美景图片,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小钱即将享受不到美好生活的可怜;“步履匆匆”与“7.3级大地震”联系起来读,更能想象到李博士救死扶伤的高大形象;“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与“他知道……期待着他的骨髓”联系起来读,更能感受到台湾青年虽心系家人,但仍坚持躺在手术台上的不平凡的举动。“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与“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联系起来,他们一心为小钱着想的形象跃然纸上,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彰显无余。
2.多种形式朗读,情感得以升华。
在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三个层次的读。一是以“期待”为切入点,教师播放杭州美景图,配以对比的语言渲染,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小钱的病情严重,生命垂危,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这是一种生命的期待、唯一的期待。二是通过自由读,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在汇报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实情,多次引读,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险做骨髓移植手术,比照阅读,体会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博大的爱心。三是在理解了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险捐献抽取骨髓后,读描写李博士辛苦奔波的段落,学生的感受就会更深。经过这三个层次的阅读,手术过程中表现出的种种细节就会潜移默化地内化成一种人性的美好,植根于学生心中,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会变成学生心中一座永远割舍不掉的心桥。从一开始的朗读,到找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品读重点句,重点词,等等,都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与文本的交流,感受李博士和那位台湾青年冒着生命危险,在余震中救助远在大洋彼岸的陌生的小钱的过程,从而体会海峡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 从朗读入手,理解感悟
1.指名读两个不同的场景,其他学生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或段落。
2.小组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句子以及感动的原因。
3.全班交流,相互补充。
  (1)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这样的人”指适合移植骨髓的人。小钱18岁就得了绝症,移植骨髓是唯一的方法,合适的骨髓很难找,现在终于找到了,简直太令人激动了。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凋零”让我们感到生命即将结束,幸福美好将离他远去,我们为他伤心、难过。“绽放”让我们感到希望,对他的美好未来充满憧憬。
教师:大家设想,小钱得知自己得了绝症后会想到什么 有什么样的神态
当他知道找到合适的骨髓时又有什么想法 是什么心情
  (2)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那位台湾青年无私的精神令我感动,当时他没有过多地考虑家人及自己的安危,而一心想着拯救别人的生命,要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人。
你听说过地震吗 地震会造成什么危害 举例讲一讲。(目的在于体会“灾难”一词,感受到台湾青年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还一心想着别人的可贵精神。)
  (3)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突如其来”让我们知道余震不知何时就会突然来临,是大是小都是谜。这更说明危险随时都可能来临,危及他们的生命。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在一次次努力,是拯救别人生命的想法支撑着他们,他们无私的行为令我们感动。
  (4)小钱得救了。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小钱得救了,他将从死亡的魔爪中挣脱出来,获得新生,是海峡另一边的骨肉同胞给予了他新生。这是令人振奋的消息,令人激动的消息。
4.品读,抒发情感。
(1)小组内读,互评。
(2)指名读,评读。(读出情感,仔细体会。)
二 深入阅读课文,拓展思路,加深体会
1.读全文,如果你是小钱,当你得救了,想感激谁 为什么感激
(1)感激台湾青年。
①心系白血病人,是志愿捐献骨髓的先行者。
②余震时,生命受到严重的威胁,青年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坚持捐献骨髓。他想的是海峡另一边的小钱,他用自己的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2)感激李博士。
①从相关资料中可以知道李博士是台湾的骨髓移植专家,他组织创办的台湾慈济骨髓捐献中心,是全球最大的华人骨髓库,救助了众多白血病患者。
②在余震中,他冒着生命危险抽取骨髓,并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连夜为小钱做手术,忘掉危险,忘掉疲劳,一心想的就是生命垂危的病人。
(3)感激医护人员、亲人、朋友、同学……因为他们给予了自己鼓励,给予了帮助。
(4)感激所有关心自己、帮助自己、爱自己的人。
2.
体会重点语句。
如何理解“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台湾与大陆虽被海峡隔断,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是无法隔断的。两岸骨肉同胞心与心相连,共同用爱心架起了一座生命桥,它一定会永远屹立在两岸同胞的心中;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是生命的火种,必将愈燃愈烈,经久不息,世代相传。
  3.想象拓展,启迪心灵。
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什么
三 总结全文内容,点明主题,深化印象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人需要我们去帮助,我们有很多的机会能帮助别人,一句温暖的话,一个鼓励的眼神……给予对方的都是巨大的帮助。帮助别人,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快乐,因为给予是快乐的。给,永远比拿快乐!
  1.沟通课堂内外,拓展文本资源。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平时的生活中,对于地震没有直接的生活体验,缺乏具体直观的感受。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手术时的危险,感受台湾青年和李博士为救助小钱不顾个人安危的高贵品质,教师可补充地震时房倒屋塌、人员伤亡的录像资料,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又如:“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在这一句的处理中,对于“十几个小时的奔波”,教师可出示祖国地图,配以李博士在每一时间段所奔赴的地点,将抽象的语言化为一连串具体的数据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对于李博士和医护人员的不辞劳苦会有更直接的感受。
2.挖掘文本空白,注重读写结合。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根据教材内容,经常有意识地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无疑会对学生的作文能力大有益处。本课的课后题是: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教师可把这道题的思路进行拓展,改为学生自由选择想对谁说便对谁吐露心声,这样学生能从不同角度,站在不同人的立场上去斟酌语言,更具有创新性和开放性。而且把这节课所学的内容,用自己的笔表达出来,既对他们学习知识后的及时检验,也是人文情感的理解和升华。
1.看拼音,写词语。

zhí


  
hǎi
xiá


  




  
zǎn
tíng


  
kōng
kuàng


2.写出形近字并分别组词。
  
3.课文描写了几个场景 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课文描写了两个场景:①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期待着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②在台湾花莲慈济医院,一位台湾青年在余震中“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等待李博士抽取自己的骨髓。
这两个不同的场景有着紧密的联系,两位青年同样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可是,两相对照,台湾青年那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形象便鲜明起来。 
4.课文为什么以“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为题

1.作者简介
竹林,女,1949年生于上海。她创作有《女巫》《呜咽的澜沧江》等大量的长篇小说以及中短篇小说、散文。自传体长篇小说《挚爱在人间》获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她的《流血的太阳》《竹林村的孩子们》等儿童文学作品受到好评。
2.白血病
白血病俗称“血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血液病。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可以用化疗、放疗等方法遏制病变的白细胞,延长病人的生命。但是这种方法的副作用大,复发率高,不但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而且对家庭、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国际上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将骨髓移植运用于白血病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20世纪80年代起,干细胞移植术在临床应用中获得了成功。骨髓是还没有分化成红、白细胞的母细胞,就像还没有分杈的树干,把它植进白血病患者体内,就可以继续分化、造血。骨髓捐献者捐出的干细胞,大约只占身体骨髓的5%。这5%即使不捐,两星期后也会在自身的新陈代谢中死亡,所以捐献骨髓对身体是没有害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