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的美好心灵,体会给予的快乐。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3.初步掌握抓住人物言行、体会人物情感的能力。
重点难点
从文中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给予是快乐的圣诞节 快到了,哥哥送给保罗一辆新车作为圣诞礼物。[句导读:文章开头就点明保罗新车的来历,为下文小男孩也想当这样的哥哥作铺垫。]圣诞节的前一天,保罗从办公室里出来的时候,看见一个男孩在他闪亮的新车旁走来走去,有时候伸手轻轻地摸一下,满脸羡慕的神情。[①这句话中使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作者想要表现什么 ]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小男孩羡慕保罗的圣诞礼物,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人物。保罗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个男孩,[②“饶有兴趣”一词可以表现出什么 ]从衣着来看,他的家庭显然不宽裕。看见保罗在望着自己,男孩问道:“先生,这是你的车吗 ”“是啊,”保罗点点头说,“这是我哥哥给我的圣诞礼物。”男孩睁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给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 ”保罗点点头。男孩惊叹地说:“哇!我希望……”段导读:第2~4自然段写当小男孩得知这辆新车是保罗哥哥送的礼物时,他非常吃惊。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③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目的是什么 ]保罗吃惊地看着这个男孩,不由自主地问了一句:“你愿意坐我的车兜(dōu)一圈吗 ”[④保罗为什么吃惊 ]
“当然,我非常愿意。”[句导读:男孩爽快地回答而后面却另有隐情,推进了情节的发展。]段导读:第5~7自然段讲保罗得知小男孩的想法时,非常感动,并邀请他去兜风。车开了一段路,男孩转过身来,眼睛里闪着亮光,说道:“先生,你能把车开到我家门口吗 ”[句导读:“眼睛里闪着亮光”说明男孩非常兴奋。“先生,你能把车开到我家门口吗 ”巧设悬念,引起下文。]保罗微微一笑,他理解男孩的想法:坐一辆又大又漂亮的车子回家,在小朋友的面前是很神气 的事。但是,保罗又错了。“麻烦你把车停在台阶那里,等我一下,好吗 ”段导读:第8~10自然段写保罗接受小男孩的请求,把车停在了他家门口。男孩跳下车,三步两步跑上台阶进了屋。不一会儿他出来了,背着一个小孩,显然是他的弟弟,看上去腿有残疾 。他把弟弟放在最下面的台阶上,两个人紧靠着坐下。[⑤以上这几句话使用的描写方法是什么 意在表现什么 ]他指着保罗的车,说:“看见了吗 很漂亮,对不对 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将来,我也要送你一辆这样的新车。到那时候,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看我跟你讲的那些好看的圣诞礼物了。”[⑥从这几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段导读:第11自然段写小男孩背弟弟出来看车,并承诺将来也要送弟弟一辆新车。 第二部分(第2~11自然段):写保罗两次误解了小男孩,第一次是保罗以为小男孩自己想得到新车,结果错了;第二次是保罗以为小男孩想坐车炫耀自己,结果又错了。保罗的眼睛湿润了。[句导读:“眼睛湿润”表现出保罗的感情变化。]他下了车,把小弟弟抱进了车里。那个男孩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也坐了进去。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段导读:第12自然段写保罗再次被小男孩的行为打动,他的心灵深处涌起无私助人的强烈愿望。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⑦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 第三部分(第12、13自然段):写保罗被小男孩的言行和精神感动了,和他们兄弟二人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并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快乐的。
知识点详解
圣诞节:西欧、北美等地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的节日。在每年12月25日。
①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描写小男孩轻轻抚摸的动作和羡慕的神态,表明小男孩对这辆新车的喜爱程度,引出下文。
②表现出保罗的平易近人与善良,为后文写小男孩进一步和他接触做准备。
③对比,是为了表现男孩一心只想给予而不是索取的美好品质。
④因为开始时保罗以为小男孩希望有个能给他新车的哥哥,可后来才知道小男孩是想要做一个有能力帮助别人,做一个能给予别人帮助的人,小男孩的想法使保罗感到惊讶。
神气:自以为优越而得意或傲慢。
残疾:肢体、器官的缺陷或生理机能的障碍。
⑤动作描写,“跳”“跑”“背”“放”“紧靠”“坐下”这几个动词用在一起,生动地表现出小男孩对弟弟的关心和疼爱。
⑥感受到小男孩纯洁无瑕、美好无私的心灵和乐观自信的性格。
⑦重点句解析:篇末点题,揭示中心。说明在这个不寻常的圣诞前夜,保罗被小男孩只求奉献不求索取的精神所感染,也将关爱送给了小男孩和他的弟弟,从而深切地感受到了给予的快乐。
一 谈话导入
在生活中,当我们认识一个新朋友的时候是快乐的,得到一件礼物时是快乐的,受到表扬时是快乐的……可是,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却得出了这样的感受。(板书课文题目。)
二 分析课文题目,初读课文
有谁知道“给予”是什么意思 (付出)
教师:我们都知道得到东西是快乐的,可付出、给别人东西又怎么会是快乐的呢
请大家打开课本,轻声、快速地读读课文,看看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 总结学习方法
本课为略读课文,要求大家借助学过的学习方法自己读懂课文。
▲学习方法提示
读文知内容。 思考不明处。 圈圈重点句。 标注谈感受。
注:在思考不明处时,可以试着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对抓住文章内容,加深认识,会起到很大作用。
四 指导学生交流,重点指导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1.参考。
(1)保罗的眼睛为什么湿润了
(2)保罗对小男孩产生了几次错误的想法 他为什么会一错再错
2.讨论。
(1)什么样的问题叫有价值的问题
(2)以上问题你如何解答
①保罗被小男孩善良、无私的言行深深打动了,激动得流下泪来。
②保罗错了两次。他一错再错,是因为他没有想到小男孩是一个一心为弟弟着想的人。第一次,保罗错误地认为小男孩羡慕自己,也想有一个有钱的哥哥;第二次,保罗错误地认为小男孩让他把车开到自家门口是想炫耀自己。
五 拓展思维,加深认识
1.保罗是不是没有好的表现 (不是。他带小男孩兜风;开车去男孩家门口;带上两个孩子共度难忘的夜晚。)
2.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
3.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这个夜晚为什么难忘
教师:确实是难忘的夜晚,它让三个人都快乐无比。
幻灯出示,填空。
因为 而感到快乐。
六 你有过帮助别人的经历吗
用上面的题目,说说你的快乐。
七 课外延伸
同学们,这样的故事很多很多,给予是一种快乐。
今天,我向大家推荐几篇相关的文章。
《给,永远比拿愉快》 《感恩之心》 《乞丐》
1.教学本课应顺着故事的情节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进而引导学生透过字词感受语言,从语言中品味出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使训练情景的创设比较自然。
2.读中感悟、读中理解的教学方式使本课的语言训练扎实有效。学习课文6~11自然段时,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各种方式一遍一遍地读课文——引读课文,让学生进入情境;再读课文,使学生理解“保罗为什么想错了”;默读课文,体会语言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同时把读书的感悟通过有声的朗读加以提升。
1.照样子,写词语。
例:又大又高
又大又圆 又白又胖 又圆又红
2.课文结尾说“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为什么这么说
3.将课文缩为一个200字左右的小故事。
圣诞节
在西方国家里,圣诞节是家庭团聚和喜庆的节日,通常会在家里陈设一棵圣诞树。在西方,不论是否为基督徒,过圣诞节时都要准备一棵圣诞树,以增强节日的欢乐气氛。圣诞树一般用杉柏之类的常绿树做成,象征生命长存。树上装饰着各种灯烛、彩花、玩具、星星,挂上各种圣诞礼物。圣诞夜,人们围着圣诞树唱歌跳舞,尽情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