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飞向蓝天的恐龙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1飞向蓝天的恐龙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27 20:55: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要求
1.了解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知道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起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2.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正确读写“恐龙、凶猛、鸽子”等词语。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3.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培养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弄懂课文内容,感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2.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教具准备
有关恐龙的资料
教学课时
两课时
飞向蓝天的恐龙说到恐龙 ,人们往往想到凶猛的霸(bà)王龙或者笨重、迟钝(dùn)的马门溪龙;谈起鸟类,我们头脑中自然会浮现轻灵的鸽子或者五彩斑斓(lán)的孔雀。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但近年来发现的大量化石显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línɡ)空翱(áo)翔(xiánɡ)的鸟儿。[①“一支”和“漫长”两个词能去掉吗 为什么 ]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早在19世纪,英国学者赫(hè)胥(xū)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ɡé)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研究了大量恐龙和鸟类化石之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不仅(jǐn)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yì)。[句导读:这句话启示我们大胆的假设是科学发现的基础。]根据这一假说,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但相关化石一直没有被找到。[②“一些”和“应该”用在这里表示什么 ]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huì)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③这句话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科学家们提出假说,鸟类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历经百年努力,终于在我国辽西有了重大发现。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 让我们穿越时空隧(suì)道,访问中生代的地球,看看这一演化过程吧![④本段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粗壮有力,能够支撑(chēnɡ)起整个身体。[句导读:这句话列举了我们熟悉的狗,形象地说明了第一种恐龙的大小、形态及行走方式。]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yǎn)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dūn),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rú)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⑤以上内容是按什么顺序说明恐龙的变化过程的 ]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lú)膨(pénɡ)大,行动敏(mǐn)捷(jié);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yì)一样拍打;它们的体表长出了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句导读:这句话采用并列句式,从体态、体表等的变化说明了一些猎食性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进化过程。]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这些树栖的恐龙在树木之间跳跃、降 落,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不过,有些科学家认为,飞行并非始于树栖生活过程。他们推测,一种生活在地面上的带羽毛恐龙,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⑥这几句话主要写什么 ]不管怎样,有一点毋(wú)庸(yōnɡ)置疑:原本不会飞的恐龙最终变成了天之骄子——鸟类,它们飞向了蓝天,从此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生活天地。段导读:第4自然段以时间为顺序,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地球上第一种恐龙的大小、形态、行走方式,它的后代的繁衍变化情况,以及一些猎食性恐龙的体态、体表、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变化,最终使一支猎食性恐龙变成了鸟类,飞向了蓝天。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主要写恐龙飞向蓝天的进化过程。亿万年前,一种带羽毛的恐龙脱离同类,飞向蓝天,演化出今天的鸟类大家族。科学家们希望能够重现这一历史进程。
[⑦怎样理解结尾这句话 ]随着越来越多精美化石的发现,他们离这一愿望的实现已越来越近了。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写出科学家们的美好心愿——希望找到更多的、更充分的证据,重现恐龙飞向蓝天这一历史进程。
知识点详解

恐龙:中生代的一种爬行动物,种类很多,体型各异,大的长达数十米,体重可达四五十吨。
  ①不能,“一支”指的是恐龙的某一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长”是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如果去掉,会改变作者原意。②“一些”表示不是所有的恐龙;“应该”表示推测,说明在没有找到证据之前,不能确定。这两个词能够表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科学。③重点句解析:打比方,“点睛之笔”是指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文中指在辽西发现保有羽毛痕迹的恐龙化石。作者在这句话中运用极其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古生物学家们历时百年的漫长研究历程与取得的成果喻为“画卷”,生动地体现了研究工作的艰辛和漫长。
  ④设问,起过渡作用。自然地引出下文,把读者带入一个古老的时代,激发大家的兴趣。
  ⑤时间顺序,先写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的大小、形态、行走方式,接着写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变化、形态各异的情况。
降,这里读“jiànɡ”,跟“升”相对。
  ⑥写一些猎食性恐龙的体态、体表、生活习性发生变化,越来越像鸟类,越来越具有飞翔的特征。
  ⑦重点句解析:“这一历史进程”指的是恐龙家族中的一支——猎食性恐龙长出羽毛、学会飞翔、演化为鸟类的漫长历史过程。这句话是说科学工作者十分希望在现有资料与条件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索,搜集到更多的化石、更丰富的资料,力争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如标本复原、动画展示)将其演变的全过程形象直观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正确读写“恐龙、凶猛、欣喜若狂、形态各异、轻盈、敏捷”等词语。
2.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一 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恐龙这种动物吗 你们课前已查阅了许多资料,现在交流一下。(学生交流资料)
教师:经过交流,不难看出恐龙是一种庞然大物,现在已经灭绝了。然而,有谁会想到这庞然大物会与灵活的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呢。这节课,让我们解开这个谜团。
二 学习生字,弄懂字词
1.易读错的字。
崭:读zhǎn,易读成zàn。
2.易写错的字。
(1)盈:上半部“乃”中有“又”。  (2)恐:上半部的“”,不要写成“几”。
(3)顿:左半部“”,不要写成“屯”。
3.形近字辨析。
    
4.不理解的词语。
(1)茹毛饮血:指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
(2)毋庸置疑:指无须怀疑,是铁一样的事实。
三 读全文,整体感知
1.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说说你对哪部分感兴趣。
2.把不理解的部分画出来。
  1.新课伊始,可先不安排学生读课文,而是请他们看图,自由想象:想象恐龙家族和它们生活的世界,想象本课会介绍哪些内容,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2.除“崭”“盈”“恐”“顿”外,“骨”和“似”这两个多音字学生易把握不准,应适当点拨:“骨(ɡǔ)骼”“相似(sì)”。
3.整体感知全文大意的过程中,既可以让学生画出重点语句,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归纳总结,还可以用关键词连缀全文。
1.精读课文,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体会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一 精读重点,领悟写法
1.阅读课文,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
(1)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恐龙的演化过程。
(2)小组合作,根据标画内容填写表格。(详见板书设计)
①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介绍恐龙的庞大家族
②根据所填写的表格内容,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样一个庞大的家族清晰有序地介绍给我们的。
③在这个大家族里,哪种恐龙经过演变飞上天了 你是怎么知道的
④想象当时的情景,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恐龙演变的过程,进行复述。
⑤与小组同学合作,读第3、4自然段。
二 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科学家们的美好心愿是什么
  1.用表格的形式梳理重点段落的内容,直观明晰。如果板书过程中空下一些内容,请学生归纳填补,教学效果会更好。
2.在讲解恐龙如何具备飞行能力时,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关键的词语——“滑翔”和“飞翔”。学生明确了这两个词的不同之处,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恐龙具备飞行能力的过程,也能深刻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与严密。
3.课文的题目很有新意,完全打破了人们头脑中对恐龙的固有认识,有很强的吸引力。常言说“看书看皮,看文看题”“题好一半文”,应引导学生借鉴一番,运用于日常的习作当中。
飞向蓝天的恐龙
繁衍生息情况
它们的特点
作者说明的角度
第一代
大小似狗,形态如鸵鸟
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有的两足奔跑有的四足行走
从生活习性上
有的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的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
从身体形态上
有的凶猛异常,茹毛饮血有的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从性情上
猎食性恐龙
身体渐小,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膨大,行动敏捷前肢渐长,像羽翼,会拍打体表长出羽毛,无鳞片或鳞甲转移到树上生存,渐渐具备滑翔、飞行能力
从体态、习性、体表的不断变化上
1.组词。
凶(凶猛)(凶恶)(凶手)
敏(灵敏)(敏捷)(机敏)
绘(描绘)(绘图)(绘画)
2.选择关联词填空。
因为……所以…… 虽然……但是……
不仅……而且……
(1)在研究了大量恐龙和鸟类化石之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2)说到恐龙,人们往往想到凶猛的霸王龙或者笨重、迟钝的马门溪龙;谈起鸟类,我们头脑中自然会浮现轻灵的鸽子或者五彩斑斓的孔雀。(虽然)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但是)近年来发现的大量化石显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3.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呢
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和狗一般大小,像鸵鸟一样用两条后腿支撑身体。数千万年后,其后代逐渐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庭。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越来越像鸟类。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它们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并最终学会飞翔。原本不会飞的恐龙最终变成天之骄子——鸟类,它们飞向了蓝天。 
4.你觉得“鸟类的起源”和“飞向蓝天的恐龙”哪一个更适合做本文的题目,为什么
1.作者简介
徐星,中国古生物学家。他1969年出生于新疆,1992年获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古生物与地层学专业学士学位,1995年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脊椎动物学专业硕士学位,并留所从事研究工作,2001年在美国纽约自然博物馆从事短期研究工作,2002年获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脊椎动物学专业博士学位,2003年起任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2.中生代末大绝灭
现在我们知道,恐龙灭绝的时间是在距今6500万年前。而且在那个时候,不仅统治了地球达一亿多年的各种恐龙全部绝灭了,同样悲惨的命运还同时降临在了地球上的陆地、海洋和天空中生活的很多种其他生物。在这次灾难中绝灭的还有蛇颈龙等海洋爬行动物,有翼龙等会飞的爬行动物,菊石、箭石等海洋无脊椎动物。经过这场大劫难,当时地球上大约50%的生物属和几乎75%的生物种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
这真是一场大绝灭、大灾难。大绝灭的结果使得在距今6500万年这个时间的前后,地球上生物世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巨变。这场大绝灭标志着中生代的结束,地球的地质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新生代。
科学家们经过不懈的努力,分析研究了到目前为止可以发现的所有线索,提出了解释这一大绝灭现象的各种理论。但是至今,关于这场大绝灭的原因仍然没有找到一个百分之百正确的答案。
也许,这样的答案等待着你来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