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200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联考试卷[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温州市200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联考试卷[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6-10-03 21:2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0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时间:120分钟 总分:100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16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蓊蓊郁郁(wěng) 羞涩(sè) 灼烈(zhuó) 邂逅(xiè)
B、妖童媛女(yuàn) 坍圮(pǐ) 安谧(mì) 熨贴(yù)
C、浮藻(zǎo) 慰藉(jí) 发酵(jiào) 油腻(nì)
D、阡陌(qiān) 漪沦(yī) 咆哮(xiào) 佝偻(gōu)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一道狐线 游目骋怀 色彩鲜明 B、若隐若现 凌空而起 姿态翩然
C、余瑕 炫耀 雕琢 失魂落魄 D、拜谒 蓬乱 领略 不可思义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②分别二十多年后,同学们再相聚时,我已经很难 出小学时的同桌了。
③这里出产的绿茶久负盛名,要仔细 才能领略到它的妙处。
A、终身 辨认 品尝 B、终身 辨别 品评
C、终生 辨别 品尝 D、终生 辨认 品评
4、下列句子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责任编辑敢于对文字部分负责,对书籍的其他环节,他就望尘莫及了。
B、中国乒乓球队励精图治,卧薪尝胆,经过两年训练,终于在本届世乒赛
上囊括了七座奖杯。
C、在演艺界,他也算是个风流倜傥的才子呢。
D、王大伯不胜其烦地手把手教我,直到我学会为止。
5、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同义的一组是( )
A、行李之往来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B、国人谤王 财用于是乎出
C、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亲戚补察
D、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父母之爱子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价值,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B、近年来,我国公民因私出国和从事出入境中介服务的机构逐年增多。
C、专家们特别指出,推广普通话是我国目前当务之急的大事。
D、去年以来,由于日方在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钓鱼岛问题上接连采取错误的举措,使中日关系正常发展受到严重干扰。
7、下面对外国诗的意象和修辞方法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致大海》把大海通篇拟人化,大海成了一个赢得自由的英雄。
B、《孤独的收割人》运用衬托手法,以荒凉的沙漠中夜莺的啼啭和遥远岛屿上杜鹃的报春,写出了姑娘歌声的动听。
C、《篱笆那边》运用借代手法,借“草莓”指代一切美好的事物及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D、《我愿意是急流》运用“急流”“荒林”等形象的比喻,表现了忠贞纯洁的爱情。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是指散文取材自由,不受时空限制,表达方式多种多样,“神聚”是指散文的主题要明确集中。
B、普希金是十九世纪俄罗斯伟大诗人,俄国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为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抒情诗《致大海》等。
C、史铁生是我国当代作家,以散文《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其中《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
D、词是诗歌的一种,根据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由于词的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为“长短句”。《沁园春·长沙》是长调。
二、阅读(每小题2分,共40分)
(一)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9-10题。
掌上的心
雷抒雁
如果我能把心托在掌上/像红红的草莓/托在厚厚的绿叶上/那么,你就会一目了然/那么,你就会说/哦,多么可爱的红润
可是,如果我真的把心托在掌上/像红红的草莓/托在厚厚的绿叶上/那么,定会被可恶的鸟啄破/我该怎么说呢/该怎么表达这裂心的痛苦?
9、“把心托在掌上”在诗中是什么意思?诗的首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愿?
答:
10、第二节“可恶的鸟”比喻的是什么?“这裂心的痛苦”具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
(二)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1-14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②正如一粒粒的明珠,③又如碧天里的星星,④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1、下列词语中的“弥”字与“弥望”中的“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弥留之际 B、弥足珍贵 C、弥天大谎 D、弥合伤口
12、“不能见一些颜色”的“颜色”在句中的含义应是( )
A、颜料或染料 B、显示给人看的厉害的脸色 C、情态、样子 D、色彩
13、本段文字依次写了荷 、荷 、荷 、荷 。
14、关于①~④句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①写出了荷叶的风姿绰约,表现了荷叶的静态美。
B、②写出了荷花在淡月辉映下晶莹剔透的闪光,表现了荷花的光洁美。
C、③写出了荷叶衬托下荷花忽暗忽明的闪光,表现了月下荷花的朦胧美。
D、④写出了荷花纤尘不染的美质,表现了荷花的神韵美。
(三)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15-18题。
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正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则是无限的。至少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是很有限的。这是我的实际感受,也是我的感叹。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凌晨四点的海棠花,应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15、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

16、“机缘”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

17、作者说“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这句话的含义是

18、“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请谈一下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
(四)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9-23题。
走过河流
每天每天,我都从一条河流上走过,一条比我的生命还长的河流。在我来到这个世上前,它就已经诞生了;在我离开这个世上时,它还将继续流淌。一条河流,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如我简约的生命,一头一个家。每天每天,当我踏过它身上那架石板桥走向外面的世界,我都无法漠视它,像无法漠视内心的欢乐与惆怅。每天每天,我都有一种冲动,我想和它对话,我想写写它和从它上面走过的自己。哲人说,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我今天看到的它已不是昨天的它了,虽然它仍叫着那同一个名字。
逝者如斯。
但是,我仍愿意相信,这条曾润泽过我的童年的河流,这条我曾经远离、终于又回到它身边的生命的河流,仍然识得我的容颜,一如从前。昨天的太阳再也照不到今天的树叶,而今天的树叶也不是昨天那一片了。这样想着,我又觉得自己实在好笑,为什么执拗地想让它记着我、认得我呢?我难道还是昨天的那叶子吗?
沿着河走,从一段生命到另一段生命,我踏实地走过一段寂寞、细碎的日子。但是我渴望走过河流,走到外面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只作为一个妻子、一个母亲,而是一个社会人,那样我的生命才是一个完整的生命。缘着梦想的阶梯,在一双双温暖的手臂引领下,我终于跨过生命的河流,重又站在一条新的起跑线上。
河流的两岸年年开着相似的花朵,河流的两岸年年走着不同的人。走着走着,人就长大了,人就成熟了。应该说,我还是我自己,还是那个矜持善感的女子,但每一段生命的内容都不同,每一段生命,我都有不同的目标和梦想。曾经的春天我有过许多梦想,关于爱情,关于诗歌,关于生命。对于人生的种种际遇,我的心满怀激情。积极向上地活着,忧伤但不颓唐。这条生命的河流,每当面对它,我就成了一个诗人,我觉得自己如同它岸边的一株清白的不蔓不枝的植物,活得坦然,活得真实,活得像我自己,不欺人不骗人,对得起自己的心灵。
走过河流,走过我自己。
19、怎样理解这条河流是“比我的生命还长久的河流”?(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答:
20、第三段中说这条河流“仍然识得我的容颜,一如从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写这句话要表达什么意思?
答:
21、第四段中的“社会人”,意指 的人。
第五段“曾经的春天我有过许多梦想”句中的“春天”,是指 。
22、作者把自己比喻成“一株清白的不蔓不枝的植物”。“不蔓不枝”意在说明

23、下面是对文章进行鉴赏的表述,正确的两项是( )
A、写河流是托物言志,借自然河流,写我生命中的“河流”,生命的进程。
B、“逝者如斯”说明时间过得快,作者正是从这一感受引发出以下的对“时间”的思考。
C、作者以“走过河流,走过我自己”这样一句话简洁、含蓄地卒意显志,收束全文。
D、本文的主旨在于说明我的后半生活得很有意义,对得起自己。
(五)
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回答24-28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于是入朝见威王(拜见)。 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没有)。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全面的)。 ④虽欲言,无可进者(进谏)。
⑤能谤讥于市朝(毁谤讥讽)。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⑤
25、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①于是入朝见威王。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今齐地方千里
④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⑤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⑤
26、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延。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A、两个“闻”意思相同,两个“于”作用不同。
B、两个“闻”意思不同,两个“于”作用相同。
C、两个“闻”意思相同,两个“于”作用相同。
D、两个“闻”意思不同,两个“干”作用不同。
27、对这三段文字所表述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三段文字表现出邹忌是个头脑敏锐、善于分析事理、具有实事求是精神的政治家。
B、这三段文字表现出齐王是个能够接受臣下意见,关心民众疾苦的统治者。
C、作者要表达的主张是:要“战胜于朝廷”。
D、作者还表达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主题。
28、翻译句子。
A、皆以美于徐公。

B、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三、请仿照下面这句话的格式,造两个句子:(4分)
例句: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荒凉的戈壁,冷冷清清,没有活力。
①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 , ,

②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 , ,

四、作文(4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文明的碎片(节选)
余秋雨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别人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小风吹过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海。
人成熟的标志是什么?同学们在一起最爱讨论这个问题。有的说成熟的标志是稳重大方,有的说是遇事有主见,有的说是会办事,有的说是懂得关心、理解别人,有的说是善于认识自我、否定自我…
请以“成熟”为话题,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700字。
200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答卷纸
一、语文基础知识(16分,每小题2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二、阅读(每小题2分,共40分)
(一)
9、

10、

(二)
11、 12、 13、 、 、 、
、14、
(三)
15、

16、

17、

18、

(四)
19、

20、

21、

22、

23、
(五)
24、 25、 26、 27、
28、翻译
A、
B、
三、仿写(4分)
①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 , ,

②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 , ,

四、作文(40分)







20×20=400







20×20=400
200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温师训附校 命题者:陈清霞、张文彬
审核人:章红梅
一、语文基础知识(16分,每小题2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B
A
C
D
A
C
C
二、阅读(每小题2分,共40分)
(一)
9、“把心托在掌上”是指袒露自己的胸怀,首节表达了诗人希望与人们真诚相待的心愿。
10、“可恶的鸟”比喻的是邪恶之人。理想中渴望与人真诚相待,现实中真诚的心却往往受到邪恶的伤害,“这裂心的痛苦”便是理想与现实的深深的矛盾。
(二)
11、C 12、C 13、叶、花、香、波 14、A
(三)
15、中心意思是: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美却是有限的。
16、“机缘”一词的意思是:作者借以发现花之美的缘由。
17、含义:人感受美的能力来自于发现美的能力。
18、发现并感受到那些美好的事物,就会使人有愉悦感,从而更加热爱生活,具有珍爱生命的意识。
(四)
19、“在我来到这个世上前,它就已经诞生了;在我离开这个世上时,它还将继续流淌。”
20、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写这句话,是以河流对我的感情来表达我对成长的爱(意思对即可)。
21、“社会人”指积极投身社会生活并为社会做出贡献(意思对即可)。
“春天”指青年时代。
22、既遵守社会规范,又活得真实生动。
23、A、C
(五)
24、C 25、D 26、D 27、B
28、翻译
皆以美于徐公。
A、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B、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三、仿写(4分)
(略)
四、作文(40分)
(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