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6-10-07 15:51:32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第3章复习课专题一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专题二 人体激素调节专题三 神经调节专题四 体温的控制易错点1 生长素和生长激素的辨析易错点2 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辨析易错点3 人体对低温的适应方式
第3章自测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丝瓜卷须的末梢接触到支柱后,很快就能弯曲起来,这种感应现象属于(D)
A.向光性  B.向地性
C.向水性  D.向触性
2.将一粒萌发的玉米种子横放在湿润的棉花上。下列能表示它几天后的生长情况的是(B)
3.从黑暗环境进入光亮处,瞳孔会变小,这是瞳孔反射,与膝跳反射属于同一类反射。下列有关瞳孔反射的表述错误的是(A)
A.该反射属于激素调节
B.该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C.该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D.该反射是人体对环境变化的反应
4.经过一定的训练,外国人也能学会使用筷子,主要因为他们一项结构的功能得到了提高,使手的动作协调、准确,该结构是(C)
A.大脑  B.脑干  C.小脑  D.脊髓
5.我们的大脑中有很多如图所示的细胞。以下对这种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B)
(第5题)
A.这种细胞叫神经元
B.这种细胞没有细胞核
C.这种细胞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D.这种细胞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的功能
6.一个人的手掌接触到裸露电线时,会立即反射性地握紧电线,被解救后,当他再次看到裸露的电线时,会立即反射性地把手缩回。下列关于这两种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C)
A.两种反射中枢都在脊髓
B.两种反射中枢都在大脑
C.前一种反射中枢在脊髓,后一种反射中枢在大脑
D.前一种反射中枢在大脑,后一种反射中枢在脊髓
【解析】 前面一次是电流刺激肌肉导致手紧握电线,属于非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后面一次是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7.美国佛罗里达州有一名叫罗杰斯的妇女,体重不足56千克。当她的儿子在家中修理汽车时,千斤顶突然倒塌,儿子被压在车底,罗杰斯一刹那间异常紧张,竟然独自抬起1.6吨重的汽车的一端,将儿子救了出来。在短短的几秒钟内,罗杰斯体内由于紧张而释放出了(B)
A.甲状腺激素  B.肾上腺素
C.胰岛素  D.雄性激素
【解析】 肾上腺素能加快心跳节奏,扩张通往肌肉的血管,从而使人具备应急能力。罗杰斯在紧急情况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具备了正常情况下不具备的能力。
8.如图所示是某人在饭前、饭后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引起图中de段血糖含量快速下降的激素是(A)
 (第8题)
A.胰岛素  B.甲状腺激素
C.雌性激素  D.雄性激素
【解析】 胰岛素能促使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元或转变为脂肪等,从而降低血糖含量。结合图像分析可知,饭后人体对葡萄糖的消化、吸收导致血糖含量增加,一段时间后血糖含量降低,说明该激素是胰岛素。
9.手指不小心被刀片划破后感到疼痛,其痛觉感受器和痛觉形成的部位(C)
A.均在手指受伤处
B.分别在手指受伤处和受伤处附近
C.分别在手指受伤处和大脑
D.均在大脑
【解析】 痛觉感受器在皮肤的受伤处,痛觉的形成是在大脑皮层。
10.下列属于在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参与下即可完成的反射活动的是(B)
①膝跳反射 ②望梅止渴 ③缩手反射 ④谈虎色变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 在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参与下即可完成的反射为非条件反射,膝跳反射、缩手反射、排尿反射等均是非条件反射。
11.如图表示某人的体温变化曲线,导致ab段和bc段体温变化的事件最有可能的是(B)
(第11题)
A.环境温度升高和寒战
B.剧烈运动和出汗增加
C.寒战和出汗减少
D.发热和寒战
【解析】 人体剧烈运动时骨骼肌产生大量热使体温升高(ab段),人出汗后汗液蒸发吸热使体温下降(bc段)。
12.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从此图中不能得到的结论是(D)
(第12题)
A.生长素对三种器官的作用都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B.A、B、C三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
C.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能促进茎和芽的生长,抑制根的生长
D.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浓度敏感,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浓度不敏感
【解析】 由图可知,生长素无论对哪一种器官,均表现为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A、B、C三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三种器官促进生长作用最大,是最适宜的浓度。D点对应的浓度促进芽、茎生长,抑制根的生长。生长素浓度对幼嫩和成熟细胞的影响,图中没有体现。
13.“老马识途”和“孔雀开屏”,从行为获得方式分别属于(B)
A.先天性行为、后天学习行为
B.后天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
C.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
D.后天学习行为、后天学习行为
【解析】 “老马识途”是在后天环境刺激下形成的,属于后天学习行为。“孔雀开屏”是孔雀天生就具备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14.在动物的行为中,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是相互协调的,但是神经系统的调节处于主导地位。下列动物的行为中,以激素调节为主的是(D)
A.黑猩猩的模仿学习行为
B.驾驶员看见红灯刹车
C.闻到辣椒味,打喷嚏
D.摘除睾丸的公鸡不再啼鸣,鸡冠萎缩
【解析】 摘除睾丸的公鸡无法分泌雄性激素维持第二性征,公鸡啼鸣、有鸡冠是由激素调节的。
15.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D)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结果
1
取生长状态相同的健康小鼠若干,均分为A、B两组
2
A组小鼠注射适量的胰岛素溶液,B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A组小鼠出现四肢无力,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症状;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
3
分别给A、B两组小鼠注射等量葡萄糖溶液
A组小鼠症状缓解;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
A.胰岛素是由胰脏分泌的
B.胰岛素注射比口服效果好
C.胰岛素能促进葡萄糖储存在肝脏中
D.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解析】 A、B两组实验的变量是胰岛素,根据实验结果,注射胰岛素能够使小鼠出现与对照组不一致的一些症状,这些症状能随着注射葡萄糖溶液而得到缓解,可见注射胰岛素能够降低小鼠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A、B、C虽然表述的也是科学事实,但是与本探究实验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
16.皮肤对保持人的体温恒定有重要作用,夏天天热时(D)
A.大多数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
B.大多数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减少
C.大多数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增加
D.大多数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加
【解析】 夏季天气炎热,气温高,汗液分泌增加,人体主要通过汗液蒸发散热,此时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
17.当我们的手无意中碰到高温物体时,会立即缩回来,这个过程称为缩手反射。它由如图所示的反射弧来完成。其中肌肉属于(D)
 (第17题)
A.感受器  B.传入神经
C.神经中枢  D.效应器
【解析】 缩手反射中肌肉接受神经冲动作出相应的反应,属于效应器。
18.如图为正常温度的环境中皮肤血管的示意图,当外界温度高于体温时,人体皮肤血管的口径应更类似于下图中的(D)
 (第18题)
【解析】 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取决于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而人体表面的温度可以通过流经皮肤血液的多少来加以调节。当外界环境温度较低时,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减少;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体表温度时,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加,则血管的管径变大,管壁变薄,皮肤温度上升,散热量增加。
19.如图所示,用麻醉剂阻断神经传导过程的四个可能位点,若病人手能移动,但却没感觉,则被阻断的位点可能是(B)
(第19题)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病人没感觉但手能移动,说明其大脑、脊髓及至传出神经这一神经传导途径没有被阻断。传入神经被阻断从而使病人无感觉。
20.下列有关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D)
A.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弧
B.神经元的结构包括轴突和树突两部分
C.幼年时期,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不足会患呆小症
D.植物的向光性生长是由于植物体内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引起的
【解析】 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故A错误;神经元的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由轴突和树突两部分构成,故B错误;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患呆小症,而不是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故C错误;生长素是植物激素之一,它能加快植物细胞生长的速率,并且生长素具有向光一侧分布少,背光一侧分布多的特点,当光照射到植物茎尖的某一侧时,生长素就移向背光的一侧,使背光一侧的茎比向光的一侧生长得快,结果,茎就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即向光源的一侧弯曲,故D正确。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4分)
21.如图是脑的侧面半球,请据图回答:
(第21题)
(1)标号①代表大脑。
(2)当图中[②]受损,可表现出运动不协调,不准确。
(3)脑干是标号[③]代表的结构,它的下部与脊髓连接。
【解析】 ①为大脑,②为小脑,③为脑干。
22.(1)土壤中,水分分布不均匀,根会向较湿润的地方生长,说明植物具有向水性。
(2)根在土壤中会朝向肥料较多的地方生长,说明植物具有向化性。
(3)捕蝇草能够捕捉小虫,说明它是靠感触性捕捉小虫的。
【解析】 植物根向水方向生长的特性称为向水性。植物根向化肥浓度高的方向生长称为向化性。捕蝇草感知触动发生反应称为感触性。
23.如图是人体主要内分泌腺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23题)
(1)某人患有肢端肥大症,可能是因为垂体长出肿瘤所致。
(2)如果是胰腺中胰岛分泌激素不足所致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制剂来治疗。
(3)某人身材矮小、智力低下、生殖器官发育不全,即通常说的患呆小症。这是因为他在婴幼儿时期甲状腺分泌的激素不足造成的。
(4)青春期开始后,男性表现为长胡须、喉结突出、声调变低等,这与睾丸分泌的激素有关。
【解析】 (1)垂体能够分泌生长激素,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但是人体在幼年时如果生长激素分泌过多,会得巨人症,成年人生长激素分泌过多,会得肢端肥大症。(2)胰腺中的胰岛能够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具有调节体内血糖平衡的作用,如果胰岛素分泌不足,人会得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制剂来治疗。(3)甲状腺能够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可以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婴幼儿期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会得呆小症。(4)睾丸能分泌雄性激素,雄性激素可以促进生殖器官生长并维持其功能,也是维持雄性性征所不可少的激素。
24.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箭头代表神经冲动传导的方向,请据图回答:
(第24题)
(1)当叩击膝盖下的韧带时,[1]感受器感受刺激,产生冲动并沿着[2]传入神经传到脊髓里特定的[3]神经中枢,由其产生的神经冲动通过[4]传出神经传到[5]效应器,引起大腿上相应肌肉的收缩,使小腿突然弹起。
(2)形成痛觉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这说明脊髓不仅有反射功能,而且有传导功能。
(3)“谈虎色变”等反射是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反射,这是人类所特有的。
【解析】 (1)反射弧由五部分组成,即[1]感受器:能接受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2]传入神经:能传导神经冲动;[3]神经中枢:处理传入信息并发出“指令”;[4]传出神经:传导神经冲动;[5]效应器:执行“指令”的器官。(2)痛觉等感觉是在大脑皮层这个高级神经中枢上形成的。这说明脊髓不仅具有反射功能,还具有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把冲动传到大脑皮层形成痛觉。(3)“谈虎色变”是复杂反射,需要大脑的参与,与人类的语言文字有关。
25.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鹦鹉学舌”的科学现象:
(1)从行为的发生和获得方式上看,“鹦鹉学舌”是一种后天学习行为,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
(2)从反射类型上分析,“鹦鹉学舌”属于条件反射。
【解析】 “鹦鹉学舌”是通过特定的训练形成的,是后天学习获得的行为。后天学习行为建立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
26.下列是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问题。
(1)当人处于寒冷环境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这是由于神经和激素调节的结果。
(2)某运动员遵从教练的指导,一见灯亮就用力举起哑铃,附在手臂上的记录仪器经a时间后,测到肌肉活动的电位变化。在一次训练中,教练趁运动员不备,用针刺其手臂,运动员手臂收缩,经b时间后,测到肌肉活动的电位变化。请分析回答:
①在a时间内,神经冲动传递的途径是B。在b时间内,神经冲动传递的途径是D。(填字母)
A.眼→传入神经→脊髓→传出神经→肌肉
B.眼→传入神经→大脑→传出神经→脊髓→传出神经→肌肉
C.皮肤→传入神经→大脑→传出神经→脊髓→传出神经→肌肉
D.皮肤→传入神经→脊髓→传出神经→肌肉
②a时间大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时间。
【解析】 (1)人体在寒冷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是一个典型的神经—体液调节。皮肤内冷觉感受器接受寒冷刺激后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递给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一方面通过神经调节使皮肤血管收缩,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另一方面又通过体液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代谢增强,产热增多。两者共同的作用是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2)运动员看到灯亮就用力举起哑铃,这是一种高级的反射活动,其神经中枢是大脑。用针刺手臂,运动员手臂收缩,这是一种低级的反射活动,其神经中枢是脊髓。脊髓主要有传导和反射两方面的功能。
27.如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27题)
(1)从反射弧的各个环节看,①和②属于传入神经,③属于传出神经,皮肤血管、立毛肌等在反射弧中属于效应器。
(2)当环境温度较低时,皮肤血管会收缩,骨骼肌会战栗,甲状腺分泌活动会增强。
(3)神经和激素都可以对体温进行调节,其中以神经调节为主。
【解析】 参与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反射弧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的。(1)由图分析可知,①和②属于传入神经,③属于传出神经,皮肤血管、立毛肌等则属于效应器。(2)当环境温度较低时,为了调节体温,皮肤血管会收缩以减少热量散失,同时以骨骼肌战栗及甲状腺活动增强等来增加产热,从而维持体温恒定。
三、实验探究题(第28题8分,第29、30题各9分,共26分)
28.材料一 1880年,达尔文在研究光照对植物胚芽生长的影响时,进行了向光性实验,并认为在单侧光照射下,胚芽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对胚芽生长会产生影响。
材料二 1928年,温特完成了图甲实验。证实了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能控制胚芽生长。
材料三 1934年,郭葛等人从一些植物中分离出了生长素。
(第28题)
(1)材料一中划线句既是达尔文的实验结论,也可以作为材料二的温特实验探究中的提出猜想环节。
(2)如图甲所示的实验中,B组的作用是对照。
(3)为证明“胚芽弯曲是尖端下部生长不均匀引起的”猜想,小敏设计了如图乙所示实验,在胚芽尖端下部标上等距横线,用单侧光照射。当横线左侧间隔小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横线右侧间隔,说明猜想成立。
(4)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低浓度范围,随着生长素浓度增大,促进作用增强;在高浓度范围,随着生长素浓度增大,促进作用减弱;超过一定浓度,表现为抑制作用。把切去尖端的胚芽静置一段时间,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切去尖端的胚芽切面左侧,如图丙所示。图丁中,能正确表示胚芽弯曲程度与生长素浓度关系的曲线是B(填字母)。
【解析】 (1)由材料一可知,达尔文的实验结论是:在单侧光照射下,胚芽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对胚芽生长会产生影响。由材料二可知,温特完成了图甲实验,证实了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能控制胚芽生长。达尔文的实验结论是温特实验探究中提出的猜想。(2)图甲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胚芽尖端对植物胚芽生长的影响,所以在设置对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胚芽尖端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该实验的变量是胚芽尖端,B组是对照组。(3)当单侧光照射植物,植物产生的生长素会在植物体内分布不均匀,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较多,细胞生长快,从而出现向光性生长。(4)在低浓度范围内,随着生长素浓度增大,促进作用增强,左侧生长素分布较多,细胞生长快,从而产生向右侧生长,曲线向右上升;在高浓度范围,随着生长素浓度增大,促进作用减弱,曲线略向左上升,但不能向背光方向生长。由图丙和图丁可知,B曲线能正确表示胚芽弯曲程度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
29.2011年5月1日起“酒驾入刑”正式开始实施。小洁的爸爸对此却不以为然,为了说服爸爸,小洁和爸爸一起做了一个“测定反应速度”的实验。实验操作如图甲所示,实验结果如下表(表中测量值为小洁松开直尺喊“接”后,爸爸尽快用拇指和食指夹住直尺时手指所在位置的刻度值,单位为厘米。):
(第29题甲)
   饮酒量
测定次数   
A
不饮酒
B
饮一杯啤酒
C
饮两杯啤酒
第一次
19.4
22.2
43.7
第二次
20.5
24.2
48.0
第三次
20.1
25.0
46.3
测量平均值
20
23.8
46
请分析回答:
(1)请你帮小洁将表中数据转换成柱形图画在图乙中(不饮酒A已画上)。
(第29题乙)
(2)实验结果表明:饮酒会影响人的反应速度,表格中测量平均值越大,说明人的反应速度越__慢__。
(3)实验中只对爸爸一个人进行了测量,测量数据还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可以通过增加实验对象(或测量次数)来改进实验,增强可信度,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酒后驾车的危害性。
【解析】 实验中一次测量存在偶然性,可对某一人进行多次测量或改变实验对象多次测量以增强可信度。醉酒会使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或麻痹,从而影响人的反应能力。
30.下面是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的实验过程。
①取两个玻璃缸,分别贴上标签A、B。
②往A、B两缸中分别加入500毫升池塘水。
③在A、B两缸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蝌蚪饲料。
④在A、B两缸中分别加入同时孵化出的蝌蚪各一只。
⑤往A缸中加入少量甲状腺激素制剂,B缸不加甲状腺激素制剂。
⑥每天记录蝌蚪生长发育的情况。
根据以上实验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上述实验过程中,有的步骤不够严谨,你的修改方案是步骤②中,应在两缸中加入同样水质的水;步骤④中应加入一定数量(如10只)蝌蚪,而不是1只。
(2)在第⑤步中,A缸加入少量甲状腺激素制剂,B缸不加的目的是起对照作用。
(3)如果该实验按你修改后的正确方案进行,则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和结论是如果A缸中的蝌蚪比B缸中的蝌蚪发育成青蛙的速度快,则表明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反之则表明有抑制作用。如果A、B两缸中蝌蚪发育速度一样,则表明甲状腺激素对其发育不起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对实验过程的评价能力,并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对照实验要求除需研究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完全相同。另外,用一只蝌蚪进行实验,数量太少,增加了实验的偶然性,应用多只蝌蚪进行实验。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有三种:A缸中蝌蚪比B缸中蝌蚪生长快;A缸中蝌蚪比B缸中蝌蚪生长慢;A、B两缸中蝌蚪生长状况基本一致,对应分析结论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