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整理与复习(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对100以内加减法、统计、有关购物活动以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等内容的整理与复习,使同学们更好地掌握有关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2.通过对学过知识的回顾与反思,培养同学们主动学习和认真反思的意识。
3.通过同学们回顾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的体会与进步,帮助同学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看,我们的智慧树上又结出了新的果实。说一说是什么。
(电脑出示智慧树图。)
生1:100以内加减法。
生2:统计。
生3:购物中的数学。
师:每个果实中都有一些问题,把其中的问题全部答对就能得到智慧果实。大家齐心协力,得到这三颗果实,好吗 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评析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从学生感兴趣的“摘智慧果实”出发,创设情境,将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寓于生动的游戏之中,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二)学习新知
1.活动一:学到了什么?
(1)师:我们先闯第一关。
点击智慧果“100以内加减法”,电脑出示:
25+21 65-22
25+27 65-29
①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与大家交流。
②比较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③计算。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59+8 27+25 99-38 31-24
63-9 38+46 50-23 77+23
88-55 43-34 12+9 63+36
师:计算后,想一想你打算将上面这些题分几类?怎样分?
生1:我们组有两种分法,一种是分成两类,加法一类,减法一类。另一种是分成四类,不进位加法分一类,进位加法分一类,不退位减法分一类,退位减法分一类。
生2:我把得数大的分一类,得数小的分一类。
(这一分法引起争议。)
生3:我认为这种分法不科学,不知道哪个是大数,哪个是小数。
生4:我也觉得不行,因为没有一个范围。
师:(问生2)你觉得他们说得有道理吗?
(生2点点头,表示赞同。)
师:分类的标准必须是确定的、统一的。我们帮他把这个标准完善一下。
生5:得数大于50的分一类,得数小于50的分一类。
师:这样行吗?
(大家表示赞同。)
师:想一想,如果按分四类的方法进行分类,结果是什么?
(学生说答案,电脑显示。)
(评析 教学中对每一道题都要用好、用到位,发挥应有的价值。该练习的设计,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进一步理解概念,有利于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挥和创新个性的形成,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促进高层次思维的发展。)
(2)点击“统计”,电脑出示。
①根据近来一周的天气情况,在图中涂一涂,再回答问题。(教师出示搜集的近一周的天气情况材料。)
②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调查了一周()天的天气情况
③哪种天气多些?哪种天气少些?
④根据所作统计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点击“购物中的数学”,电脑出示:教材86页第三幅图。
①算一算:用30元5角能买哪样体育用品,并计算出应找回多少钱。
②数学游戏:同桌两名同学轮流进行。
A.转转盘,确定你有多少钱。
B.出示活动一中的体育用品及价格,选择你想买的东西,并算一算。
C.填写下表。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你有多少钱 你想买的东西的价钱 找回多少钱
2.活动二:成长足迹
师:通过“摘智慧果实”的活动,我们把这一阶段学习的内容进行了整理和复习。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提纲回顾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与进步,与你的同伴谈一谈。
(1)你还有哪些收获?
①最满意的一次数学作业。
②印象最深的一堂数学课。
③用数学解决了生活中的什么问题?
(2)你还有哪些问题?
生1:我印象最深的数学课是“跳绳”那一节。因为在计算62-48时,我是这样算的:将48减掉8凑成整十数40,再用62也减掉8得54,最后算54-40=14。老师夸我的算法与众不同,有创意,我非常自豪。
生2:(举起自己的口算作业)我最满意的作业是这张口算练习,因为这张练习我3分钟做对了16道题,比原先多算了4道题,我觉得自己有进步了。
师:老师也为你的进步感到高兴,大家鼓掌为他加油。
(评析 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生3:有一天,我和爸爸练自行车时,我发现前、后车轮都有16根车条,算了算一共有32根车条,我用到了学过的百以内的加法解决问题。
生4:昨天晚上我家包饺子吃,包了70个饺子,5个合子。我吃了7个饺子,3个合子;爸爸吃了25个饺子;妈妈吃了16个饺子,2个合子。我算出还剩下22个饺子。我是这样算的:70-7-25-16=22。
生5:一天,我去超市,看到香蕉是每千克5 00元,我误以为是500元一千克,爸爸告诉我是5元钱一千克。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评析 通过“用数学解决了生活中的什么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理念,积极关注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三)总结:
谁能说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