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编于唐初的《百行章》写道:“人虽有貌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学无以成人。但是百行之源,凭学而立,禄亦在其中矣……温故知新,可以师矣。若不广学,安能知也?未游边远,宁知四海之宽?不涉丘门,岂知孝者为重乎?”该材料无法体现
A.孔子教育主张的影响
B.儒家伦理的观念
C.“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D.理学思想的熏陶
2.“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竭其精力,以研穷圣贤之经训。所著书有《大学中庸章句》、《论语孟子集注》。”以上思想及活动
A.更新了儒学的理论体系
B.使儒学取得正统地位
C.奠定了儒家学派的基础
D.开一代朴实学风先河
3.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
( http: / / www.21cnjy.com )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又今出榜散行晓谕外,更请父老各以此意劝率乡闾,教戒子弟,务令通晓,毋致违犯。”此则“乡约”有利于
A.规劝乡民“存天理,灭人欲”
B.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C.推动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
D.强化政府对百姓管理
4.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熹窃观
( http: / / www.21cnjy.com )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材料表明
A.教育的功能是使人成为圣贤
B.希望人们放弃声名利禄
C.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
D.明确学生最高学术目标
5.宋明理学家大多倡导“存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其目的是
①巩固封建统治
②培养社会责任感
③维护社会稳定
④禁绝个人欲望
A.①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一棵树生长出来,它的基本特性,在此树前早已存在。所以,一事物必须是合乎某种理才能出现,比如马生牛,断无此理。”这段文字所体现的思想是
A.“理在事先”
B.“发明本心”
C.“万物皆生于两”
D.“理在气中”
7.二十四史中,元代之前每部正史收录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妇女最多不过60人,元代开始数量大幅增加,《元史》收入了1
87人,《明史》则收入了308人,而且基本上都是“贞、孝、节、烈”的典型。这反映了
A.官方史学受理学影响
B.妇女地位较大改善
C.主流文化思想发生质变
D.蒙古政权迅速汉化
8.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A.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
C.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9.在宋淳熙二年(1175年)六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鹅湖讲道,诚当今盛事。伯恭盖虑朱、陆议论犹有异同,欲会归于一,而定所适从。……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陆九渊集》卷三六《年谱》)所谓“教人”之法,也就是认识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鹅湖之会”争论的核心问题是
A.达到“理”的本源和实现的途径之争
B.客观唯心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决定性地位
C.明清官方哲学的主导地位之争
D.“格物致知”和“发明本心”的联系
10.“官僚阶层过去为豪门大族所垄断,至此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改变为与绅士阶层相表里。军队中的将领逐渐失去了左右政治的力量,文官政治确立为统治帝国的原则……儒家单独的伦理性格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要,而必须掺和理智上的新因素,才能适应于新的环境。”材料所阐述历史阶段是
A.战国
B.秦朝
C.唐宋
D.明清
11.“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而清人戴震指出:“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礼杀人”。这说明封建思想文化
A.都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
B.对社会实践具有反作用
C.能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
D.对社会的影响是消极的
12.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天人感应”学说
D.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13.在儒学发展历程中,“沟通佛老,以治儒书,发前人之所未发,遂别成为一时代之学术”的是
A.汉代学者
B.唐代学者
C.宋代学者
D.明清学者
14.“即便把中国哲学‘压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最低程度,都绕不开他这座高峰。‘心即理’的哲学命题使他开创了中国心学,是当时唯一能与朱熹理学相持对立的一家。”文中的“他”是指
A.王守仁
B.朱熹
C.董仲舒
D.陆九渊
15.“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句话应出自
A.董仲舒
B.朱熹
C.王守仁
D.李贽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百世之下,使百
( http: / / www.21cnjy.com )世以上之大道昭如日月,沛若江河,微朱子,孰与归!故曰:朱子者,孔孟后一人也。朱子之道,既上接孔孟,下轶周程,则朱子者,天下之朱子也,万世之朱子也!
——摘编自《婺源县志》卷六十六
材料二
我们需要把朱熹真正从“圣”再
( http: / / www.21cnjy.com )还原为人,让他重新回到多维文化视野中。朱熹的历史功绩不过是完成了一次文化超越,使整个民族完成了一次理性的文化超越,在长达几个世纪的发展中,他的文化思想积淀成为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潜移默化着民族的思维模式、心理习惯、性格气质、生活方式。……孔子建立的仁学,强调了人的群体价值,而忽视了人的认知价值,朱熹发展了这种仁学,也就同时承袭了这两个缺陷。
——摘编子束景南《朱子大传》
(1)据材料一回答,作者对朱熹持何种态度?试结合朱熹的主张分析作者持该种态度的原因。
(2)材料二中,作者对朱熹本人和朱熹的主张分别是如何评价的?
参考答案
1-5DACCB
6-10AAAAC
11-15BDCDC
16.(1)高度赞扬并神化。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符合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维护统治的需要,故作者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大肆宣扬。
(2)对朱熹的评价:仅从文化角度对朱熹
( http: / / www.21cnjy.com )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对其主张的评价:认为朱熹传承了儒家文化,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认为朱熹继承了孔子主张中的部分弱点,阻碍了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