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杭州地区七校联考试卷高一语文.doc[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200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杭州地区七校联考试卷高一语文.doc[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8-10-11 01:2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0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杭州地区七校联考试卷
高一年级 语文学科
命题人 王来根 审校 蒋金海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摇曳(yì) 恪守(kè) 惊魂甫定(fǔ) 妄自菲薄(fěi)
B、啮噬 (niè) 戕害 (qiāng) 安土重迁(zhòng) 方兴未艾(ài)
C、甄别 (zhēn) 打夯(hāng) 倚歌而和(qí) 面面相觑(qù)
D、静谧 (mì) 饿殍(pi?o) 亘古如斯(gèng) 汗流浃背(jiá)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我不应白白地耗废时间,去无尽地感慨生命的坚辛,也不应该自艾自怜命运怎么这样不济,偏偏给了我这样一块不毛之地。(《我的四季》)
B、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耐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前方》)
C、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所赋予的意义。(《获得教养的途径》)
D、(六只小狼)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嘻戏着搅在一起,它们确确实实是一群就在我们的峭壁之下的空地上懦动和互相碰撞着的狼。(《像山那样思考》)
3.下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挥斥方遒(强劲有力) 翅膀甫健(刚刚) 恪尽职守(谨慎且恭敬) 概莫能外(大略、大概)
B、含辛茹苦(吃) 功败垂成(错过) 铩羽而归(摧残、伤害) 聆听万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C、雾霭弥漫(遍、满) 比邻而居(紧靠、挨着) 锲而不舍(停止)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清楚)
D、莫名其妙(说出) 窗临远阜(码头) 率性读书(由着性子、任性)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同“趋”,往、赴)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天水从豁口中汹涌而下,浩浩荡荡,洋洋洒洒,一落千丈,在山谷中激起飞扬的水花和震耳欲聋的回声。
B、刚离开家乡的时候,他还没有尝到“乡愁”的滋味,说起父母亲情,他总是不以为然,觉得这些牵挂可有可无,没什么大不了的。
C、初春的瓦尔登湖,温和的雨丝飘洒下来,周围的一切声音都有着无穷无尽的友爱,这个春意阑珊的氛围使我感觉和大自然做伴是如此甜蜜。
D、我国西部地区如能用好政策,更新观念,大胆创新,那么迅速赶上沿海发达地区,甚至青出于蓝,是完全有可能的。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几乎是在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
B、被名利弄得鬼迷心窍的人,理智已经无法支配他,于是他一头栽进那不可抗拒的欲念,驱使他这样去做。
C、若遇到风和日丽的午后,不但你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奇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
D、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读者心中唤起新的共鸣。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性恶论”,同时提出“天行有常”的朴素唯物论,代表作有《劝学》、《天论》等。
B、韩愈、柳宗元、苏轼三人同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作家,苏轼的散文恣肆汪洋,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诗清新豪迈,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派风气,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C、古书上讲的“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壬戌”是干支纪年法中用以表示年份的名称。
D、两个多月来,我们读了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作品,其中包括张洁的《我的四季》、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曹文轩的《今生今世的证据》、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完成7—10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韩愈《师说》节选)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日:“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①,踞虎豹,登虬龙②,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③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苏轼《后赤壁赋》节选)
[注] ①蒙茸:杂乱的草。②虬龙:指盘曲而古老的树。③冯夷:传说中的水神。④畴昔:往日。这里指昨日。
7.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断句的技巧
B、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 农历每月十五日
C、官盛则近谀 大
D、听其所止而休焉 听到
8.下列加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耻学于师 复游于赤壁之下
B、其皆出于此乎 凛乎其不可留也
C、群聚而笑之 仰见明月,顾而乐之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予乃摄衣而上
9.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望西山,始指异之
A、而耻学于师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D、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
10.下列对文中划线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
B、如此良夜何?(如何度过这美好的夜晚呢?)
C、顾安所得酒乎?(只是从哪里可以得到酒呢?)
D、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反而登上小舟,随流飘荡。)
三、(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漂泊者的故乡 刘墉
归 乡
到阿拉斯加靠近北极圈的费尔班克去,偌大的巴士里,只有我这么一位乘客。
窗外除了远处仍然覆着白雪的山头,四面望去全是杉树林,那些树又都长不大,好像上面有什么力量压着,全不到5米高。
“树长不高的!上面是雪,下面是冰,即使在夏天,往下挖,没几尺就是冰冻层了,”中年的女司机对我一笑,“一年只有4个月不下雪。”
“在这儿生活,寂寞不寂寞?”我问她。
“不寂寞,我有8个孩子。从17岁开始生,现在老大都30了,”她又回头一笑,“下月抱第7个孙子。”
“他们都到南边去了吧?”“不,全在费尔班克。”
“没一个到美国本土去?”“去玩过,都回来了,受不了外面的拥挤和吵闹……还有污染。”她突然发出一串大笑,“信不信?这里是天堂,一个鸟不生蛋的天堂。天堂不一定是沃土,沃土不一定是天堂。”
守 土
电视上转播奥运会体操比赛。特别为夺得男子团体金牌的俄国队名教练阿卡耶夫作了专题报道。
20多年来,阿卡耶夫为俄国训练出许许多多体操名将,一个个拿到奥运奖牌,又一个个移民欧美。
对欧美那些富裕国家,争取顶尖好手“入籍”,是他们不遗余力的事,只要想跳槽,几乎立刻就能办成。于是那些跳槽的选手,一个个换了护照,拿了高薪,住了华厦,代表其他国家出赛,或担任其他国家的教练。
但是,阿卡耶夫仍然留在俄国住小小的房子,拿不高的月薪。
“谁说俄国穷苦、没前途?”阿卡耶夫在电视上说,“我就爱它。”
现场转播,也特别拍摄了以前受教于阿卡耶夫,而今代表其他国家参赛的选手的画面。
镜头运用得很妙,远远带到阿卡耶夫不时抬头远眺“老学生”的特写。
老学生从平衡木上摔下来了。
阿卡耶夫的脸色一震。
我不知道他的感觉,是喜,是悲?还是再一次失落?我猜想,阿卡耶夫会不会心里暗骂:“谁让你不留在自己的土地上?”
离乡10年前认识了一位从苏州来的青年画家,他抱着一叠作品四处兜售,画的都是“水乡”。氤氲的水气、蒙蒙的雨丝、撑着伞的村妇,在青瓦白墙的杏花村里,美极了。
隔两年,又遇到他,画价涨了不少,画的依然是“杏花春雨江南”,用的依然是宣纸、徽墨,只是感觉差多了。
“离开小时候长大的土地,只好拿以前的旧稿子改造,‘空想’总不如‘眼看’的变化多。”画家倒也坦白。
最近逛画廊,又见到他,江南的雨景成了纽约的高楼,凄迷的水色成了十里红尘的灯火,透过水墨的技巧,把纽约的风景画活了。
“我找到了另一块土地,”他得意地说,“何必执著在一个地方?”
归乡与离乡
故乡就像母亲,有的人会守着母亲一辈子。有的人小时候虽然爱妈妈,到了叛逆期,却看母亲不顺眼,急着离开家。也有人在孤儿院长大,从来不知道母亲是谁、家在哪里。
我常想,到底是那“安土重迁”,守着故土一辈子的人对,抑或“志在四方”,早早就离乡背井、出去打天下,甚至一辈子不再归乡的人对?
“故乡”,英文说得好,是Hometown也是Birthplace,家在哪里,哪里就可以是故乡;生在哪里,哪里就是故乡。
每个人都有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不一定是父母的故乡。正因此,我们才不住在“周口店”;也正因此,世代的人类,才会东南西北地漂泊,创造了多样的文化。故乡,本来就不该执著在一个地方。
有人总盼着归乡,有人常盼着离乡。归乡是去寻找自己的故乡,离乡是为子女创造另一个故乡。
这世上有几人,知道他的祖先是从哪里漂泊来?
这世间有几人,知道他的子孙将往哪里漂泊去?
只知道:在这漂泊与漂泊之间,我们有了家。
对于漂泊者而言,上一个家,就是故乡。
11.“天堂不一定是沃土,沃土不一定是天堂”应如何理解?“正因此,我们才不住在‘周口店’”是什么意思?(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2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2.本文第二部分举了两个例子,它们分别是用来说明什么问题的?(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分)
13.本文在结构方面有什么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说“故乡,本来就不该执著在一个地方”,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请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60字以内)(6分)

四、(20分)
15.默诵《劝学》、《赤壁赋》两文中的相关段落,然后按要求答题(8分)
 (1)《劝学》第三段中用来说明学习要持之以恒的道理的动物是 、 ,用来说明学习要用心专一的道理的动物是 、 。
 (2)写出《赤壁赋》第二段的开头两个字和第三段的末尾两个字,顺序不能颠倒。
16.默写(4分)
 (1) ,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2)男儿何不带吴钩, 。(李贺)
 (3)苟利国家生死以, 。(林则徐)
 (4) ,风雪夜归人。(刘长卿)
17.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4分)
①在一片反对旅游景区门票涨价声中,门票率先涨价的景区遭遇了人们预想中的尴尬:游客“用脚投票”“到此不游”,结果是门票涨价,收益减少。
②相反,贵州等明确表示不“跟风”涨价的省区,游客大增。据贵州省统计,“五一黄金周”期间全省共计接待海内外游客306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近40%。仅前四天,贵阳火车站每天就至少迎来80个旅游团,是去年同期的两倍,形成了贵州旅游的“井喷”现象。
(1)用简明的话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个字
(2)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用脚投票:
1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 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之时。
(1)这首诗写了 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本诗 、 等词语可以看出。(2分)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五、作文(3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有一天,俄国作家索咯古勒对列夫?托尔斯泰说:“您真幸福,您所爱的一切您都有了。”托尔斯泰说:“不,我并不具有我所爱的一切,只是我所有的一切都是我所爱的。”
人们都渴望“有我所爱”,岂不知,“爱我所有”才是最大的幸福。
结合上面的材料,以“爱我所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字数700以上,标题自拟,文体不限。
200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杭州地区七校联考
高一年级 语文学科答案
说明:
1、在测试点的分配和分值上大幅度地增加基础知识方面的比重,旨在引导高一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一定要重视积累和整理,逐步养成勤于积累、及时整理的良好学习习惯。
2、对名篇背诵情况的测试一直采用默写的形式,本卷尝试采用一种新的测试形式,试图提高测试结果的效度。结果如何,请各位同行点评。
3、文言文阅读材料,一个课内,一个课外,但重点放在语言理解上,既测试课内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也测试课外阅读中根据上下文推测词义句意的能力。
4、现代文阅读材料,思想内容上是对课本相关专题内容的补充,形式上也有独到之处。测试点的设置试图体现课内课外相结合的特点,测试出学生品评和重构的能力。
5、本卷的理论难度系数是0.75。
一、
1.B(A项 摇曳(yè),C项 倚(yǐ),D项亘(gèn)古, 汗流浃(jiā)背)
2.C(A项耗费、艰辛;B项按捺;D项嬉戏、蠕动)
3.C(A项 概莫能外(一概),B项 功败垂成(接近),D项 窗临远阜(土山))
4.A(A“洋洋洒洒”的含义:①形容文章或谈话内容丰富,连续不断。②形容规模或气势盛大。本句是第2义项。B项“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正确,而非不认为重要,应改为“不以为意”;C项“阑珊”是将尽、消散之意,与初春不合。D“青出于蓝”多用于师徒关系,指后人胜过前人。西部地区和沿海地区无此关系。)
5.D(A:缺主语,把“在”与“人类”对换位置。B:主语不一致。C:把“你”和“不但”互换位置)
6.D(《今生今世的证据》的作者是刘亮程。)
二、
7.D (听,任凭,任由)
8.C (A、于:向;到。B、其:大概;这里。C、而:都是顺接连词。D、乃:竟然;于是)
9.A (例句中加点词属意动用法,A项与此同类。B、形容词活用作名词。CD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10.D (返回船上,任由小舟在江中心飘荡。)
三、
11.(1) 反映了女司机对故乡的辩证认识,意在说明无论故乡环境好与坏,只要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就是我真正的故乡。(2分)
(2) 我们不会永远住在祖先住过的地方,以祖先的故乡为故乡。(2分)
12.(1) 第一个例子用来说明老一辈仍固守着安土重迁的传统。(3分)
(2) 第二个例子用来说明年轻一代漂泊中找到了新的归宿,拥有了第二故乡。(3分)
13.全文分三部分,先叙后议,并用小标题标明各部分的侧重点;选取三个人物的生活片段,表现他们对故乡的态度上的差异,为下文的“议”作铺垫。(4分)
14.此为开放题,观点鲜明1分,言之成理3分,语言顺畅2分。
四、
15.(1)骐骥,驽马 蚓,蟹(2)于是,悲风
16.(1)采菊东篱下(2)收取关山五十州(3)岂因祸福避趋之(4)柴门闻犬吠
17.(1)门票不涨价,游客大增(或:不涨价的景点,收益增长)(2)用实际行动(或:用去或不去旅游景区)来表示自己的态度。
18.(1)重阳节;“九日”、“登高”、“饮酒”、“菊”
(2)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