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训练题(3)
知识点:一、积累运用
二、阅读分析
三、作文训练
一、基础知识平台(16分)
1.文学常识(4分)
(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道尽了五柳先生的做人品格。请问五柳先生是谁?(1分)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乐天”指的是谁?他是哪一朝代的诗人,你最喜欢他的哪一首诗,请写出诗题。(3分)
2.成语积累(4分)
马在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所以它备受青睐。唐代文学家韩愈在《马说》中就借千里马来比喻人才。请写出四条带有马字的成语。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3.名句积累(8分)
(1)_________,_________;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
(2)_________,_________,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3)《水调歌头》中表达美好祝愿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人生哲理,给人以鼓舞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性学习实践(44分)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课内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回答问题。(14分)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本文的作者_________,_________初文学家。(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走送之(
)
硕师(
)
援疑质理(
)
卒获有所闻(
)
3.选文第一自然段着重叙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自己创造条件读书的。(3分)
4.据你看,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5.作者“缊袍敝衣“处在“被锦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中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3分)
6.读此段文字,对你有何启示,请写在下面。(3分)
(二)课外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26分)
人生的另一种财富
苏
子
我从小是在贫穷中长大的,当我还不懂得什么叫贫穷的时候,我首先懂得了耻辱。
父亲对我的爱最直接,也最简单。父亲是蹬三轮车的,于是他每天蹬车送我上学。他弯起宽厚的后背努力蹬着车,有时还和我开个玩笑,“你看爸爸能到几迈了?”特别是在雨天里,我干干净净暖暖和和地来到学校。而到了放学的时分,父亲又早早地等在校门口,令不知道底细的同学羡慕不已,他们说你爸妈真疼你,天天雇车送你上下学。同学的话一下子提醒了我,如果让他们知道送我上学的不是家里雇的,而是我的亲生父亲,他们又该做何议论呢?我一下子被一种可能到来的强烈的耻辱感击垮了,我做了一生中最让我忏悔的事,我默认了同学的误解。
父亲不知道我的心理,他不但蹬车送我上学,还时常到校门口我下车之后,再撵上来嘱咐几句让我注意的话。有一次,这情景被一个同学看见了,她疑惑地问那蹬三轮的怎么和你那么亲啊。我害怕了,从此说什么也不让父亲送到校门口,远远地,在一个胡同里,我就让父亲停下来,然后四顾无人,提前悄悄地下了车。
父亲一开始没有明白,依然坚持送我到校门口,可忽然有一天他似乎明白了点什么,于是再也不坚持了。我们父女心照不宣地达成了默契。放学时来接我的父亲,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在校门口翘首企望了,他躲在胡同,等着我的到来。有一天下大雨,我跑到父亲那儿的时候,全身已淋得透透湿了。浑身也同样湿透的父亲,却紧紧地抱起我,我看见他眼中的泪水和着雨水顺着他的脸流了下来。
我后来考上了大学,爸爸、妈妈节衣缩食提前十几年就开始给我攒学费。
上学不几天,全班同学都知道了我是特困生。我成了他们注意的人。这是我后来才发现的。他们用充满好奇和怜悯的眼光看我吃些什么,用些什么。上学一年多的时间里,我穿的也还是家里带来的衣服,穿着那些衣服走在到处是青春靓丽时尚流行的校园里,前后左右扫射过来的惊异的目光,让我如万箭穿心。
图书馆成了我最常去的地方。我常常找个不易被人注意的旮旯,狼吞虎咽地噎进去一个没有菜的馒头,好一点的是一根麻花,最好时是两个包子,注意不被人看到我的窘态。剩下的时间,我用读书来陪伴大学里一个朋友也没有的孤独。书是不挑人的,它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打开它的人们。
但有一个奢侈的行为我却一直没肯放弃,这就是每月一次的和中学几个好朋友的网上聊天,它给了我孤独的大学生活一个极大的安慰。每到这个日子,我都极早跑到学校附近的一个网吧,占好位置,迫不及待的打开我的QQ,寻找想念已久的老同学。
有一次我在网吧遇上了一个同班同学,他当时惊诧的样子让我以为自己出了什么大毛病。我检省了一下自己,没发现什么,便把这件事忘记了。
我度过自己在大学里的第一个生日时,也是一个人,但那天我让自己奢侈了一回,第一次买了一个红烧肉,我也第一次大大方方地端着盘子和同学们坐在一起。
当时在座的有两个我的同班同学,我至今清晰地记着他们那双惊诧的眼睛,那眼睛像不认识我似的反复打量,直到我将盘子里的菜吃得干干净净。
后来就到了让我终生难忘的那个耻辱的日子。
那是一次团会活动,大家讨论帮助特困学生的事。有同学当时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说特困生应该得到我们的帮助,可我们班有的特困生还上网吧;有人补充道,我看见我们班的特困生吃了红烧肉……
同学们把眼光射向了我。
我已经无地自容。
从小到大,我只知道贫穷是一个物质的概念,但到了大学,我才发现,贫穷更大程度上是对人的精神折磨。我可以忍受没有菜的干馒头,可以忍受落后于时代的出土文物的旧衣服,我无法忍受的是这种被打入另类的感觉。我不明白,因为穷困,人就连寻找自己快乐的权利也没有了吗?为自己过一个生日难道就是犯罪吗?如果当初我知道我会在这样一种境况下度过我的大学生涯,我不知道还会不会有拼命学习的毅力。大学让我知道了贫富之间的巨大差距,它给我带来的那种耻辱的感觉,比贫困对人的折磨要强大得多。
当帮助已经变成了一种施舍,我宁愿不要。
就在那一瞬间,我忽然醒悟到许多年来我对父亲的不公。我当年剥夺他对我表示爱的权利,其实也只是因为他穷,我也曾一样的残酷。我给了自己父亲耻辱,我也必须承受别人带给我的耻辱。
我在承受这种现实还是选择退学之间犹豫很久。
我想起了父亲宽厚的后背。高考最热的那几天,父亲不顾我的反对,执拗地坚决送我上考场。因为我被分到了离家最远的地方。父亲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老了,他努力想快一些,却总是力不从心。七月的骄阳下,汗水在他裸露的后背上淌出了一道道小沟。而我当时却坐在有着遮阳篷的车座中。我想起了当时自己的决心,爸妈,你们放心吧,我一定给你们带来盼望中的快乐。
我一想到父亲的后背,想起母亲接到我的录取通知书时眉开眼笑到处奔走相告的情景,我忽然感到,即使面对是这样一种现实,我也无权选择放弃。贫穷本身不是罪过,因贫穷而放弃了自己生存的尊严,这才是罪过。就是在那一瞬间,我从多年压抑着我的耻辱感中解放出来,生活忽然在我面前明亮起来。
第二天是写作课,我知道老师布置的作业是感受你生活中的爱。许多同学充满激情地念起了自己的作文,他们感激父母为他们带来的幸福、丰裕和富足的家庭,从小到大为他们创造的条件,包括高考期间,每天换样的吃饭,包宾馆房间,为了他们更好的休息……老师沉静地听着,不做一声,直到最后,才巡视了一圈失望地问:“还有没有同学要说了?”
我稳稳地举起手。
我讲了父亲的后背,冬天落在上面的雪和夏天淌在上面的汗;我讲了从小看到母亲为我攒钱的情景,每凑够一个整数,她就信心百倍地朝下一个数字努力。我讲小时候吃苹果,父母把苹果细细地削掉了皮,一口一口地喂给我吃,而削下来的苹果皮,他们俩却推来推去地谦让着,谁也舍不得吃。最后母亲又用它给我煮了苹果水……
我说我很庆幸,贫穷可能让我们生活得更艰难些,但它却不能剥夺我们爱的权利,我感谢父母,虽然不能给我那种富裕,但却让我有机会细细地品尝到了容易被富足冲淡或代替了的爱。我为小时候对父亲的伤害而后悔,我一定会向他当面道歉的,尽管我明白得晚了些……
在那一个假期到来的时候,我给父母写了一封信,我详详细细地告诉了他们我准确的到家时间,并提出了我的要求,我让父亲一定蹬着他的三轮车去接我,我要伏在他已经弯曲的后背上,告诉他我经历过的这一切一切……
贫穷不是耻辱,放弃尊严才是真正的耻辱,我从耻辱中走出来,也走出了贫穷。耻辱成了我人生的另一种财富。
1.给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4分)
撵上(
)
靓丽(
)
窘态(
)
执拗(
)2.我一下子被一种可能到来的强烈的耻辱感击垮了,“到来的耻辱感”会是什么内容?(3分)
3.我们父女心照不宣地达成了默契,对这“心照不宣”父亲将承受着怎样的委屈?怎样理解父爱是“最直接,也就是最简单”的?(4分)
4.贫穷的人或多或少都有“我”这种自卑的感觉,文中哪一段话表明“我”并非是虚荣而感到贫穷耻辱?(3分)
5.“当帮助已经变成了一种施舍,我宁愿不要”,对于接受方来说“帮助”和“施舍”这两者有怎样的区别?“我稳稳地举起了手”,“稳稳”表明了“我”此时怎样的态度?(4分)
6.从“心照不宣”到“告诉他我经历过的一切一切”,“我”的思想有怎样的转变、飞跃?(4分)
7.在对待贫穷的态度上,“我”与《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有哪些不同?你是怎样看待你周围的较贫穷的同学的。(4分)
(三)文学放飞(4分)
梁启超说:“必须养成读书习惯,才能尝着读书的滋味。”请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两则有关读书的名言。
三、作文(40分)
题目:我生命中最宝贵的_________
作文要求:(1)作文要有真情实感;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字数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一、
1.(1)陶渊明。
(2)白居易
唐朝
《琵琶行》
2.万马奔腾
马到成功
一马平川
老马识途(车水马龙
马不停蹄)
3.(1)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
(2)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3)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4)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二、(一)
1.宋濂
明
2.走:跑
硕:大
援:引
率:终于
3.①借书不失信于人;②抄书不畏艰苦;③远行百里向先达请教。
4.勤奋好学、谦虚诚恳。
5.作者以学得知识为最大乐事,这种高洁志趣,让人敬佩,值得效仿。
6.略(围绕只要勤奋好学,就能学有所成来谈即可)
(二)
1.niǎn
liànɡ
jiǒnɡ
niù
2.略(围绕着“因为误解产生于前,一时儿童的虚荣心作祟而默认,所以越来越不好说明真相了,爸爸是蹬三轮车的,会被人瞧不起的,有抬不起头的感觉”来谈)
3.作为父亲不能给儿女以优越的生活本是不安,但他尽了力了,却被儿女瞧不起,则是对他的最大的打击,也是他自己最大的痛。父亲的伟大也就在于此,他没有怨言,他还是要去接送女儿,只不过不那么“正大光明”了。流下的泪水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的苦涩。他爱女儿,爱得无怨无悔,不计较“名份”,一如既往地接送,一直接送到大学。
4.我可以忍受没有菜的干馒头,可以忍受落后于时代出土文物的旧衣服,我无法忍受的是这种被打入另类的感觉。
5.①帮助是平等的,有爱心的;而施舍是怜悯的,居高临下的。②需要极大的勇气,对贫穷持正确的认识,对父爱有了新的认识,尊严重新回到身上。
6.对贫穷、耻辱、尊严有新的认识。
7.
①宋濂略无慕艳意,作者以放弃尊严为耻辱。②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三)
(1)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
——高尔基
(2)读书能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人们独居或退隐的时候,最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谈话的时候,最能表现出读书的文雅;判断和处理事务的时候,最能发挥由读书而获得的能力。
——培根
三、略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测试题(2)
年级
姓名
成绩
知识点:一、积累运用
二、阅读分析
三、作文训练
积累运用(30分)
1、古诗文名句默写(17分)
(1)沉舟侧畔千帆过,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3)世有伯乐,
。(韩愈《马说》)
(4)
,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5)又恐琼楼玉宇,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
,化作春泥又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
(7)
,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2、下列加点字的六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衔觞(shāng)
黔娄(luó)
晏如(yàn)
宫阙(quē)
媵人(yìng)
烨然(yè)
绮户(qǐ)
叱咄(chì)
曳屣(yì)
缊袍(yàn)
负箧(qiè)
皲裂(jūn)
惶恐(huáng)
嗜好(shì)
寥落(liào)
箪瓢(chán)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四支僵劲不能动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同舍生皆被绮绣
策之不以其道
4、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青白色)
左佩刀,右备容臭(香气)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候)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酒杯)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8分)
(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
(2)性嗜酒(
)
(3)或置酒而招之(
)
(4)无冻馁之患(
)
(5)言和而色夷(
)
(6)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7)援疑质理(
)
(8)若人之俦(
)
6、对下列各句朗读的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3分)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7、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五柳先生传》——《陶渊明集》——陶渊明——晋朝
B、《送东阳马生序》——《宋学士文集》——宋濂——清朝
C、《马说》——《韩愈文选》——韩愈——唐朝
D、《与朱元思书》——《艺文类聚》——吴均——南朝
二、阅读·品味(70分)
阅读《五柳先生传》一文中的选段,并回答8—11题(25分)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8、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8分)
不慕荣利(
)
(2)性嗜酒(
)
(3)既醉而退(
)
(4)晏如也(
)
9、翻译下列句子(8分)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2)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10、五柳先生既然是“箪瓢屡空”,为什么还能做到“晏如也”呢?(4分)
11、选段中谈到读书的方法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对此,你是赞同还是反对?请说明你的理由。
阅读韩愈的《马说》文,并回答12—16题。(25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2、有“/”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4分)
安
求
其
能
千
里
也?
食
之
不
能
尽
其
材。
13、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8分)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策之不以其道(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14、下面各组加点字词的意思或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环而攻之而不胜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学而时习之
15、本文托物寓意,文中的“千里马”喻指人才,“伯乐”喻指
而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
”。(4分)
16、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匹骨瘦如柴的老马拉着盐车上山坡,气直喘,汗直流,竭尽全力还是拉不上去。赶车的人吆喝着,用鞭子狠狠地抽打它……这时,一个路过的相马的人看见了,心疼得流下泪,急忙脱下衣裳披在瘫倒在地的老马身上。老马睁开眼,看到相马人,眼睛一亮,长嘶一声而逝。请你展开想像,写出老马临死前想对相马人表达的意思。(100字内)(6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并回答17—21题(20分)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7、给下列加点字注音(4分)
匹马戍梁州(
)旧貂裘(
)(
)鬓先秋(
)身老沧洲(
)
18、诗中“当年万里觅封侯”说明作者年青时候的愿望是(
)(4分)
A、为国家建功立业
B、获得侯的爵位
C、获取高官厚禄
19、诗中表明了作者即使在梦里也不忘记国事的诗句是:
(3分)
20、从诗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几句可以看出这首词是陆游哪个时期的作品(
)(4分)
A少年时期
B、青年时期
C、中年时期
D、晚年时期
21这首词的题目是《诉衷情》,你认为作者所要诉的“衷情”是什么?
写作天地(另计分)
22、以“我美丽,因为我
”为题(请补全题目再写作),模仿《五柳先生传》给自己写一篇小传,注意突出自身的特点,表现出自己的情趣。
要求:(1)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2)卷面整洁,字迹清楚。(如写诗歌要在20行以上)
参考答案:
一、
1、(1)病树前头万木春
(2)春蚕到死丝方尽
(3)然后有千里马
(4)东风不与周郎便
(5)高处不胜寒
(6)落红不是无情物
(7)黑云压城城欲摧
2、B
3、B
4、C
5、(1)超过
(2)喜欢
(3)有时
(4)寒冷饥饿
(5)平和
(6)借
(7)询问
(8)辈,同类
6、B
7、B
二、(一)
8、(1)爱慕(2)爱好,嗜好(3)已经(4)安然自若的样子
9、(1)住宅边有五棵柳树,因而用它作为自己的号。
(2)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了吃。
10、这充分体现了他安贫乐道的道德情操。
11、答案提示:这两句分别说出了五柳先生读书时所采用的两种态度和方法。一是他的嗜好是读书,其方法便是只求懂得大概,不强求有深刻理解;二是表明了他读书的最高境界,往往因能“会意”而如痴如醉,其方法当是熟读深思。也就是“观其大略”在先,重在博览;“务于精熟”在后,期在“会意”。
(二)
12、答案提示:(1)安求/其能千里也?(2)食之/不能尽其材。
13、(1)这(2)喂养(3)鞭打(4)有时
14、C
15、能识别人才的人
食马者
(三)
17、shù
diāo
qiú
bìn
cāng
18、A
19、关河梦断何处?尘间旧貂裘。
20、D
21、这首词是作者陆游晚年时期的作品。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化,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不思恢复中原、收复失地。陆游的作品代表了当时广大人民要求恢复中原的愿望,他的作品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本词充分表现了陆游要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的满腔热忱。
三、参考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检测题(1)
知识点:一、积累运用
二、阅读分析
三、作文训练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
(17分)
1.根据汉字写拼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yuān(
)飞lì(
)天
造饮zhé(
)尽
容臭(
)
yùn(
)袍敝衣
低qǐ(
)户
食(
)马者
骈死(
)
2.为下面成语中的加点字选择与之语义相同的一项。(2分)
①赞不绝口
(
)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天下独绝
C.哀转久绝。
②负荆请罪
(
)
A.负势竞上
B.负箧曳屣
C.忘恩负义。
③不约而同
(
)
A.冲烟而飞鸣
B.而伯乐不常有
C.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④自食其力
(
)
A.自云称世避秦时乱
B.自非亭午夜分
C.自富阳至桐庐
3.根据要求填空(4分)
⑴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
_____。
⑵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
___。
⑶《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以动写静的句子是:
,
。
⑷《水调歌头》中表达词人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
。
4.下面是学生的作文片段,按要求修改三处划线的语句。(3分)
①每当站在祖国的地图前,使我油然生出无尽的遐想:祖国需要我们学好科学文化知识,②去开创那辽阔的大西北……③让塔克拉玛干沙漠改变模样,需要我们用勤劳的双手在大西南的横断山中,营造出一个个高峡平湖……
(1)第①处句子成分残缺,修改的方法是:__________
(2)第②处“开创”这个词使用不当,应改为:__________
(3)第③处“改变模样”这一表述欠具体生动,宜改为:__________
5.仿写句子。(4分)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朵花的花园;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只鸟的森林;
,
。
,
。
二、文言文阅读
(43分)
(一)阅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回答6—7题。(6分)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6.“坐观垂钓者。”诗人巧为设喻,这里的“坐观者”“垂钓者”各指的是什么?(2分)
7.赏析诗句并体会加点字的作用。(4分)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
8——12题。(10分)
与朱元思书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_________________,望峰息心。_________________,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8.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
①负势竞上(
)
②互相轩邈(
)
③千转不穷(
)
④疏条交映(
)
9.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①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②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10.有人赞美从富阳至桐庐的富春江“揽天下奇景于一身”,你觉得富春江
“奇”在何处?(至少三条)(2分)
11.将省略的句子补充在横线上,并说说文中所描述的山水为什么能让人们“望峰息心”“窥谷忘反”?(2分)
12.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参照你乘船或坐车时的体验,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2分)
(三)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完成13——17题:(11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走送之
(
)
②硕师
(
)
③援疑质理
(
)
④卒获有所闻(
)
14.第一自然段着重叙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自己创造条件读书的。(2分)
15.据你看,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16.作者“缊袍敝衣“处在“被锦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中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2分)
17.认为读书苦,几乎是所有中学生的共同感受。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习以为常。当你深谙了宋濂之苦及宋濂之累时,你对读书之苦想必会有新的认识,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认识。(3分)
(四)阅读下面选文,回答18——21题。(9分)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8.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3分)
①晏如也(
)
②造饮辄尽(
)
③兹若人之俦乎(
)
19.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0.根据课文内容填写。(2分)
①五柳先生名号的由来是:
②全文的中心句是:
21.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2分)
A.本文是陶渊明托名的自传,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作者的自画像。
B.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自己)读书、饮酒、写文章的三大志趣。
C.文章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突出了其高洁的志趣和人格,使笔调诙谐。
D.文章最后两句设问的话是赞语的实质,与“不慕名利”想照应,体现了先生的特点和优点。
(四)阅读下面选文,回答22——24题。(7分)
终不知车
越①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②腐而轮败,輗析而辕毁,无所可用。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③人。观者闻其夸而信之,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④。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认为绐⑤己,不顾。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车御之。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
(注)①越:越国。②“辐(fú)”与下文的“輗”、“辕”(yuán)均是古代大车上的部件。③诸:相当于“之于”。④相属:一个接着一个。⑤绐:dài欺骗
2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⑴辐腐而轮败
⑵以为车固若是
⑶效而为之者相属
⑷越人以为绐己,不顾
23.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⑴ 舟载以归而夸诸人。
⑵ 乃寇兵侵其境。
24.读了这则故事后,你从越人身上吸取了哪些教训 (3分)
三、写作(40分)
一个人在成长的历程中,需要的有时很多,有时很少。有的人需要无限的鼓励、关怀、理解和空间,有的人则需要一张书桌、一个上学的机会;有的人渴望成长,无惧挫折,有的人则害怕成长所要付出的代价……亲爱的同学,你认为成长最需要什么?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认识和感受,在下面题目的横线上填入一个你自己认为合适的词语(如宽容、空间、挫折、成功、快乐、付出的代价等),然后作文。
题目:成长,需要
注意: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练习答案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
(20分)
1.鸢
戾
辄
缊
绮
xiù
sì
pián
(4分)
2.
C
D
B
D
(2分)
3.略(4分)
4.(1)删去
“使”(2)开发、建设等(3)变成绿洲、盛开绚丽的花朵、高楼林立等(3分)
5.本题4分。符合文意、言之成理、表达清楚即可。分3分、2分、1分三档计分。(4分)
二、文言文阅读
6.坐观者指诗人自己(孟浩然)
垂钓者指居官位者(当官的人)(2分)
7.“蒸”字给人以云蒸霞蔚、龙腾虎跃、万马奔驰之势,“撼”字,笔力千钧,读者仿佛看到巨澜飞动.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场景。只要言之有理,意思表达到即可(3分)
8.
①向上(长)
②向高处、远处长
③穷尽
④交相(2分)
9.
①(寒树)争着向高处笔直地生长,形成了无数山峰。②横斜的枝条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么昏暗(2分)
10.
水清、山高,充满了生命活力(2分)
11.
鸢飞戾天者
经纶世务者
这儿是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这样的世界,使人意志奋发,精神高尚,那些汲汲于追求个人名利的人,那些被世俗事务缠得晕头转向的人,到这里来看一看这雄奇的景象,也会被它所吸引,可以冷静一下头脑,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暂时的休息,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2分)
12.
以动写静,使静止的景物富有动感,更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两岸山势的陡峭与壮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2分)
13.
走:跑
硕:大
援:引
率:终于(2分)
14.
①借书不失信于人;②抄书不畏艰苦;③远行百里向先达请教。(2分)
15.
勤奋好学、谦虚诚恳。(2分)
16.作者以学得知识为最大乐事,这种高洁志趣,让人敬佩,值得效仿。(2分)
17.略(围绕只要勤奋好学,就能学有所成来谈即可)(2分)
18.
安然自若的样子
就
辈、同类
(2分)
19.⑴喜欢读书,却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⑵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2分)
20.⑴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⑵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2分)
21.(2分)
22.⑴破败
⑵
原本
本来
⑶
仿效
模仿
⑷
理睬
(2分)
23.⑴(越人)用船把破车装载回去,并在众人面前夸耀。
⑵等到敌军侵犯他们的国家。
(2分)
24.⑴不能机械地模仿,做事应肯动脑筋。⑵要听取他人的正确建议,不要一意孤行。
(3分)
三、写作(40分)
按中考评分标准评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