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摩擦力》教学设计
参赛选手:
2014年7月
《静摩擦力》教学设计
设计题目
静摩擦力
参赛学校
参赛选手
指导教师
设计理念
(1)《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
(2)步鲁纳的“发现式”教学模式与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规律。
(2)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3)掌握利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掌握用假设法分析物体相对运动趋势判断物体所受静摩擦力方向。
(2)体验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范围过程培养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对科学的求知欲。
(2)体会静摩擦力的利与弊,领略自然奥秘。
教学重点
(1)静摩擦力的大小
(2)静摩擦力的方向
教学难点
静摩擦力的方向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相结合的实验探究模式
教 具
学 具
玻璃杯,大米,筷子,气球,玻璃球,两本交叠在一起的书,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木板,红墨水,细线,木块,矿泉水瓶,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趣味实验
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趣味实验演示
向压实的整杯米中插进一根筷子,用筷子将米杯提起,将气球放进玻璃杯内,向气球内充气,用气球将玻璃杯提起。
发问设疑:将整杯米和玻璃杯提起的神奇力量是什么呢?
2.深入分析:
对整杯米进行受力分析,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作用,还有筷子对整杯米的向上的作用力,向学生提出疑问,这个作用力可能是什么性质的力,进而给出在物理学中像这样产生于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间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
一、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1)两物体接触且相互挤压
通过回顾课前气球提杯子的小实验,向学生发问,为什么干瘪的气球不能够提起杯子?
对比分析,当气球充满气时,气球可以提起杯子,此时气球与杯子接触且存在挤压,当气球内气体放出时,气球与杯子不接触且不存在相互挤压,气球也不能提起杯子,进而得出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之一是两物体接触并存在挤压。
(2)两物体存在相对运动趋势
仍然由气球提杯子的小实验入手,当气球与杯子都放在桌面上,且相对桌面静止时,气球和杯子之间不产生静摩擦力。当气球提起杯子时,气球和杯子之间就产生了静摩擦力,这是由于当气球提起玻璃杯时,玻璃杯会“想”相对气球向下运动,我们将其称为玻璃杯有相对气球向下的运动趋势,进而自然得出静摩擦力的又一个产生条件是两物体存在相对运动趋势。
(3)两物体接触面粗糙
夹玻璃球竞赛:
竞赛规则:谁能在十秒钟之内,用筷子夹起的玻璃球多谁就获胜。
十秒钟过去,我们会发现,一位同学夹起了几个玻璃球,而另一位同学几乎没有夹起玻璃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追问,为什么比赛结果会如此悬殊?
教师解密,这是由于老师给“获胜”的同学所用的筷子提前穿上了一层“橡胶外衣”,进而使筷子与玻璃球接触的表面变得粗糙,才使得“获胜”同学顺利夹起玻璃球。
由此自然得出静摩擦力产生的第三个条件是两物体接触面粗糙。
二、静摩擦力概念
通过得出了静摩擦力产生的三个条件,可进一步概括得出静摩擦力的具体概念,即:两个相互挤压且相对静止的物体,由于存在相对运动趋势而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做静摩擦力。
给出定义后,教师提出一个将两本交叠在一起的书分开的小游戏,让学生亲身体会静摩擦力“巨大”力量,进而对静摩擦力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
三、静摩擦力的三要素
1、作用点
引导学生通过定义直接得出,静摩擦力的作用点在两物体接触面上。
2、方向
①
用刷毛弯曲方向表示刷子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在引导学生分析静止在斜面上的刷子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引导学生运用假设法分析得出刷子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与刷子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这一结论。
②
对被气球提起的杯子进行受力分析,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二力平衡的知识逆向思考,分析静摩擦力的方向。
3、大小
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变化:
杯子与木块相连,不断向杯中加水,直到木块滑动,可直观定性的观察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大小变化,自然提出猜想,静摩擦力的增大存在一个限度,教师加以解释说明,给出静摩擦力大小情况:静摩擦力的增大有一个限度,即fmax,这个最大值称为最大静摩擦力,其数值范围fmax≥f≥0,且最大静摩擦力大于滑动摩擦力。
四、巩固提高
1、引导学生利用定义判断静止在曲面上的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
教师加以总结概括,得出:静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并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让学生分析在超市电梯上的人的受力情况,和人走路及传送带上的物体所受到的静摩擦力。
教师加以纠正和强调:受到静摩擦力作用的不一定是静止的物体,静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五、应用
教师给出静摩擦力在生活中应用的相关实例,并给与解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静摩擦力的利与弊。领会自然的神奇力量。
用筷子提米,气球提杯子趣味小实验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筷子提米小实验进行解密,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进行受力分析,自然引出新课内容。
通过课前趣味实验入手,吸引学生兴趣,自然地发问设疑,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得出静摩擦力产生的两个条件是两物体接触并挤压和两物体存在相对运动趋势。
通过小竞赛的形式,迅速吸引学生兴趣,再通过悬殊的比赛结果,自然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此现象产生的疑问,教师再加以解释,加深学生对静摩擦力的产生需要两物体接触面粗糙这一条件的理解。
通过“分书”小游戏,让学生亲身体会静摩擦力的“威力”,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静摩擦力的探究热情。
用刷毛弯曲方向,显示刷子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更加形象的物体所受静摩擦力方向,从而深化理解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
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定性的感受静摩擦力的大小变化,并自然提出猜想,在压力一定时,静摩擦力的增大存在一个限度。
巩固加深学生对静摩擦力方向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让学生暴露出受到静摩擦力的一定是静止的物体,以及静摩擦力一定是阻力的错误前概念,便于及时纠正和强调。
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体会静摩擦力带给我们的利与弊。
反馈练习
两块相同木板在水平压力作用下,夹着重量均为G的六块砖,保持静止,求3、4块砖间的摩擦力
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课堂小结
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静摩擦力的概念,静摩擦力的作用点、方向、大小,最大静摩擦力。
课后练习
教材后面的习题留作小组讨论,由组长将讨论结果反馈给教师,遇到问题共同解决。
利用课后习题对知识进行梳理同时解答部分疑点、难点
板书设计
按照教材流程进行板书设计,突出重点内容,便于学生边学边回忆
课件31张PPT。3.3静摩擦力 授课人:说课教法与学法说课流程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 教法与学法讲授法
实验法
讨论法自主学习
观察思考
教学过程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新课引入 建立概念 深化理解 巩固提高 学以致用受力分析二力平衡产生于两个相对静
止的物体间的摩擦
力叫做静摩擦力
新课引入 建立概念 深化理解 巩固提高 学以致用
新课引入 建立概念 深化理解 巩固提高 学以致用两个相互挤压且相对静止的物体,由于存在相对运动趋势而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做静摩擦力。
新课引入 建立概念 深化理解 巩固提高 学以致用
新课引入 建立概念 深化理解 巩固提高 学以致用体验激发
新课引入 建立概念 深化理解 巩固提高 学以致用
新课引入 建立概念 深化理解 巩固提高 学以致用受力分析二力平衡静摩擦力方向
新课引入 建立概念 深化理解 巩固提高 学以致用假设法分析物体间相对运动趋势二力平衡逆向分析受力方向
新课引入 建立概念 深化理解 巩固提高 学以致用静摩擦力大小是否存在一个限度
新课引入 建立概念 深化理解 巩固提高 学以致用总结:静摩擦力的增大有一个限度,即fmax,这个最大值称为最大静摩擦力,其数值范围fmax≥f≥0,且最大静摩擦力大于滑动摩擦力
新课引入 建立概念 深化理解 巩固提高 学以致用曲面上物体静摩擦力方向是怎样的呢静摩擦力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新课引入 建立概念 深化理解 巩固提高 学以致用
新课引入 建立概念 深化理解 巩固提高 学以致用静摩擦力一
定是阻力
新课引入 建立概念 深化理解 巩固提高 学以致用
新课引入 建立概念 深化理解 巩固提高 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3.3静摩擦力一、产生条件
1、两物体接触且挤压
2、两物体存在相对运动趋势
3、两物体接触面粗糙
二、概念:两个相互挤压且相对静止的物体,由于存在相对运动趋势而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做静摩擦力。
1、作用点:两物体接触面上
2、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3、大小: fmax≥f ≥0(fmax:最大静摩擦力)
模拟授课静摩擦力产生于两个相对静止间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静摩擦力 产生条件:
①两物体接触且相互挤压
②两物体存在相对运动趋势
③两物体接触面粗糙静摩擦力两个相互挤压且相对静止的物体,由于存在相对运动趋势而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做静摩擦力。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