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人类的“老师”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4 人类的“老师”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S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28 16:12:2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的内容,弄懂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弄懂文中在三个主要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课时
一课时
[1] 人类的“老师”
[2] 科学家们研究了蝙蝠(biān
fú) 夜间飞行的秘密,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可以说蝙蝠是人类的“老师”。 [3] [①为什么说“蝙蝠是人类的老师” ]其实,自然界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蝙蝠一种![句导读:这句话说明了自然界里各种动植物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生存的本领,都能给人类带来很多启示和益处。] [4] [②“何止”说明了什么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述自然界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不止蝙蝠一种。
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 [5] [句导读:不是平铺直叙地说“人类想飞上蓝天”,而是“像鸟儿一样”,写出了人对鸟儿的羡慕,人类想飞是因为见到鸟儿能飞而触发了飞翔的梦想。]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 ,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③从时间上看出了什么 ]三十年以后,由于飞机的速度不断提高,经常发生机翼因剧烈 [6] 抖动而破碎的现象,造成机毁人亡的惨祸(huò)。过了好久,人类才找到了防止这类事故的方法。[④“三十年以后”和“过了好久”说明了什么 ]其实蜻蜓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的关键(jiàn)。[⑤人类从蜻蜓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科学家是怎样解决这一难题的 ]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呀! [7] [⑥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现在的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特点,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⑦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
[8] 段导读:这段先写科学家从鸟类的飞行原理中得到启发,发明了飞机,并从蜻蜓等昆虫身上得到启发,不断提高飞机的性能。
从前,在大海中航行的轮船,虽然船头是尖尖的,但总是开不快。 [9] [句导读:“总是”强调了问题的严重,为了解决“开不快”这一难题,人们又开始向自然界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而那些头又大又圆的鲸(jīnɡ),却常常轻而易举地超过轮船。[⑧你从这句话中了解到了什么 ] [10] 这是什么原因呢 科学家们仔细研究了鲸,发现它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体”,而“流线体”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是最小的。 [11] [⑨“流线体”是什么形状的 ]后来,工程师模 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12] [⑩“大大”说明了什么 ]
段导读:工程师们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13]
一个人握住一个鸡蛋使劲捏,无论怎样用力也不能把鸡蛋捏碎。薄 薄的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 [14]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之所以……是因为……”这一对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的运用有什么好处 ]建筑师们根据这种“薄壳结构”的特点,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以及其他很多著名的建筑,都是这种“薄壳结构”的屋顶。[作者是怎样说明“薄壳结构”的应用的 ] [15]
段导读:这段写建筑师根据鸡蛋的“薄壳结构”的特点,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 [16]
此外,人们还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模仿某些贝壳制造 了外壳坚固的坦克…… [17] [这段最后的省略号表示什么 ]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比较简单地介绍了人类模仿生物特点发明的几种东西。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说明生物是人类的好“老师”。
自然界的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句导读:这句话告诉我们:自然界的每种生物都有它的独特能力,都有它的存在价值,只要人们好好研究利用,就会给人类带来好处。] [18] [这一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总述自然界中的生物是人类的好“老师”。
1.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弄懂在文中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了哪些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雷达、蝙蝠、鲸、轮船等的图片。
一 导入
读了课文题目,你想了解什么 (人类的“老师”是谁 它们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 )那就请大家带着好奇心去读一读课文吧。
二 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根据生字表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交流: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
3.反馈学习情况。
(1)指名读新词,随时纠正读音。
  蝙蝠 惨祸 关键 鲸鱼 轻便
  著名 跳跃 模仿 轻而易举
(2)在学习小组内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2.大家一定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了吧,谁愿意来告诉大家 (自然界中的生物。)
四 精读课文
1.为什么说自然界中的生物是人类的“老师”呢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细细地体会。可以把关键的词句画出来,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还可做上记号。
2.学生自读课文,体会理解。
3.读完课文,你有哪些收获或疑问呢 可以把你的收获在小组里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也可以把你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和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4.学生交流讨论。
5.集体交流:自然界中的生物为什么是人类的好“老师”呢 联系课文把你读懂的、体会到的说出来。讲一讲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是如何向生物学习的。(出示图片进行对比)
(1)科学家们研究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发明了雷达。
(2)
科学家研究鸟儿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从蜻蜓那儿找到克服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方法。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动物的飞行特点,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
(3)
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4)
建筑师们根据“薄壳结构”的特点,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
(5)
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
(6)
人们模仿某些贝壳制成了外壳坚固的坦克。
五 拓展延伸
1.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只有这些吗 第5自然段的省略号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2.你还知道自然界的哪些生物可以充当人类的“老师”
3.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1)齐读最后一句,回忆文中列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自然界中的生物真是人类的“老师”。
(2)你对这句话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3)齐声朗读,再来赞一赞这些人类的“老师”。
六 小结
1.大自然是多么奇妙哇!通过对动物的研究,人类得到了不少启发,但这还远远不够,更多的奥妙还有待我们去发现。
2.奇思妙想:平时你一定观察过一些动物,从它们身上有没有受到一些启发 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1.本文讲述的这些科学常识,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所以,课前布置预习时,可让学生查找有关仿生现象的事例,并尽量搜集图文并茂的材料,以便课上交流展示,这样学生既体验到获取新知的快乐,又能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能锻炼交际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2.课文第2~4自然段并列地介绍了人类从生物的特点中得到启发而发明了几种有益于人类的东西;第5自然段概括地介绍了人类“仿生”的几种作品。这种先具体后概括的写作方法很有特点,应引导学生领会其表达作用,迁移运用到写场面的习作中。
3.同学们都比较喜欢科学,如果课前就主动搜集了大量关于“仿生”的图文资料。教师可随即布置这样一项语文实践活动——把大家搜集的资料精心整理一番,课余举办一次以“仿生学”为内容的专题展览。学生欢欣鼓舞,热情高涨。从展览的结果来看,收获甚佳。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得到(   ) 发明(   )
花费(   ) 吸取(   )
剧烈(   ) 优良(   )
2.读句子,用加点的词语写一句话。
薄薄的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


3.为什么说“自然界的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


4.你知道自然界中还有哪些生物是人类的“老师” 学完本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不要以为有句俗语“狗改不了吃屎”就认为狗不辨香臭,其实,狗的鼻子相当灵敏,能嗅出200万种不同浓度的气味。蝮蛇和响尾蛇能感受到0.001℃的温度变化,鲇鱼有10万个味蕾(人只有9000个)。连声名狼藉的苍蝇也有奇特的本领,它的楫翅是天然的导航仪,它的眼睛是由3000多只小眼组成的……人们从生物的这些特异功能上受到启发,从而制造出了“电子鼻”“振动陀螺仪”和“蝇眼透镜”来为人类服务,这就是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门新兴学科——仿生学。仿生学是向生物学习的科学,是人们有意识地将自然原理加以推广应用的一种思维方法。
从生物的结构想到人工产品的结构——人们创造了类似茅草的锯子,制成了类似蛋壳的屋顶,建成了类似大树的电视塔。
从生物的行为中得到启示——学者们研究袋鼠的育儿行为(把幼鼠放进育儿袋中),美国医学家研制出模仿袋鼠袋的装置,拯救了世界上无数早产儿。
从生物的习性中发现其中的价值——英国女人类学家古多尼在坦桑尼亚的森林中发现猩猩每天要到较远地方去吃几片阿斯辟里亚灌木的树叶,经过对叶子的化验、分析,从中提炼出有效成分,生产出高效杀菌剂。
^1
知识点详解

^2
   蝙蝠:哺乳动物,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胶质的膜,夜间在空中飞行,吃蚊、蛾等昆虫。
^3
  ①因为雷达的发明是从蝙蝠的飞行中得到的启示。
^4
  ②说明了“老师”之多。在这里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很自然地过渡到下面具体分述的内容。
^5
   原理: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理论或科学道理。  ③等待的时间很漫长。
^6
  ④一方面说明研究时间长,为解决这个难题费尽周折。另一方面说明人类进行科学研究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止。⑤克服了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对蜻蜓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付出了全部的精力进行科学研究。
^7
  ⑥研究生物的结构特点很重要。平时对周围事物的认真观察和善于思考是多么的重要!
^8
  ⑦说明了动物成了“人类的老师”,人类不断注意研究其他动物的飞行特点,造出了许多新式飞机。
^9
  ⑧头“又大又圆”的鲸鱼能超过头尖尖的轮船。引起了人们的思考。
^10
  ⑨前圆后尖,表面光滑,略像水滴的形状。
^11
   模,这里读mó,表仿效。
^12
  ⑩速度提高得非常明显。说明鲸是人类的好“老师”。
^13
   薄,这里读báo。
^14
  说明人类知道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关联词更强调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15
  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
^16
   制造:用人工使原材料成为可供使用的物品。
^17
  列举的省略,说明人类利用生物的特点而发明和改进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
^18
  重点句解析: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也可以说这一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