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贝的默默无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积累词语。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感受贝的默默无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2.明白贝是可怜的,更是可敬的。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一 只 贝
[2] 一只贝 ,和别的贝一起,长年生活在海里。海水是咸(xián)的,又有风浪的压力。这些贝的嫩嫩的身子就藏在壳里。 [3] [句导读:这句话写出贝的生活环境恶劣,为此它们需要坚硬的壳来保护自己。][①第2、3句是什么关系 ]壳的样子很体面 ,涨(zhǎnɡ)潮的时候,总是高高地浮在潮的上头。 [4] 有一次,它们被送到海岸边,当海水哗哗地落潮以后,被永远地留在了沙滩上,再也没有回去。 [5] [②“永远地留在”“再也没有”暗示着什么 ]蚂蚁、虫子立即围拢过来,将它们的软肉吃掉, [6] 只剩下两片硬硬的壳。这壳上曾经投映过太阳、月亮、星星,还有海上长虹(hónɡ)的颜色,也曾经显示过浪花、旋涡(wō)和潮峰起伏的形状。[③这句话写出了什么 ]现在它们的生命结束了,光洁 的壳上还留着这些色彩和线条。
[7] 段导读:这段话主要写大海里的贝被海潮送到岸边后,只剩下了贝壳。
孩子们在沙滩上玩耍,发现了好看的贝壳,捡起来,拿花丝线串着,系在脖子上。 [8] [④从“发现”“捡”“串”“系”一系列的动词可以看出什么 ]人们都说:多漂亮的孩子!多漂亮的贝壳! [9] [⑤人们是在夸孩子,还是贝壳 ]
段导读:这段主要写孩子们把漂亮的贝壳捡起来,做装饰品玩儿。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大海里的贝被海潮送到岸边后,只剩下贝壳,孩子们把漂亮的贝壳捡起来,做装饰品玩儿。 [10]
但是,这只贝壳没有被孩子们捡起。它不漂亮,它在海里的时候,就是一只普通的贝。[⑥这两句话有什么关系 ] [11] 因为有一粒沙子钻进了它的壳内,那是粒十分坚硬的沙子,又带着棱角,这只贝无论如何也不能挤碎它,只好受着内在的折磨。[⑦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从“折磨”这个词语中还体会出了什么 ]它的壳上越来越没有了光泽 [12] (zé),没有了图案,它失去了做贝的荣耀。[⑧贝的外表变得怎样 说明了什么 ]但它只能默默地忍受着,说不出来。
段导读:这段是说有一只不漂亮的贝壳没有被孩子们捡起。
[13] 它被埋在沙里,海水又涨潮了,潮又退了,它还在沙滩上。壳已经破烂,很不完整了。[⑨贝壳为什么很不完整 ]
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写一只贝没有被孩子们捡起,因为它不漂亮。
孩子们又来到沙滩上玩耍。他们玩腻(nì)了那些贝壳, [14] 又来寻找更漂亮的。他们发现了这一只瓦砾(lì)似的贝壳,用脚踢飞了。[⑩从“瓦砾似的贝壳”“踢飞了”能看出什么 ] [15] 但是,在踢开的地方,发现了一颗闪光的东西,他们拿着去见大人。[这闪光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
段导读:这段话是说孩子们在踢开那个破烂的贝壳时,发现了一颗闪光的东西。
“这是什么东西 ” [16]
“这是珍珠!嘿,多稀罕(xī
hɑn)的一颗大珍珠!”[从人们的赞叹中能体会到什么 ]
段导读:这段是写大人们发现这颗珍珠时充满喜悦的心情,从这里足以看出它的珍贵。
“珍珠,这是哪儿来的呢 ” [17]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这是沙子钻进贝里,贝用血和肉磨制成的。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18] [从这句话中你深深地感觉到了什么 ]
段导读:这段是写大人回答珍珠是怎样形成的,对这只贝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和感慨。
啊,那贝壳呢 孩子们重新去沙滩寻找它,但没有找到。 [19] [孩子们为什么要去找贝壳 ]
段导读:这段是写当孩子们想到那只奉献大珍珠的贝时,它连壳都消失了。
第三部分(第5~10自然段):写孩子们发现了那只贝壳里的大珍珠。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贝壳图片。
一 导入
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用一两句话形容它给你留下的印象。(出示似瓦砾的贝壳图片)
学生甲:这是一只难看的贝。
学生乙:这只贝壳不像其他的贝壳有七彩的条纹。
学生丙:这只贝壳一点儿也不漂亮,我在海滩上看到它,是不会捡的。
是啊!这只贝壳一点儿也不吸引人。它为什么没有七彩的条纹 又为什么会来到海滩上 一起学习课文,你的疑问就会得到解决。
二 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根据生字表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交流: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
3.反馈学习情况。
(1)指读生字,随时纠正读音。
咸 拢 虹 漂 案 稀 罕
(2)多种形式认读:带读、比读、分组读,结合生活理解词语。
咸的——咸
什么东西是“咸”的 你还知道哪些味道
漂亮——漂
“漂”是多音字,还读piāo。
从字形看“漂”与什么有关 组词区分“漂”与“飘”。
长虹——虹
组词区别“虹”与“红”。
稀罕——稀、罕
嘿,多稀罕的一颗大珍珠!(出示课文句子)
把“稀罕”换成另外一个词,又不改变句意。(珍贵)
再读一读句子。
(3)书写指导。
①拢:要注意和“扰”字的区别。
②案:在书写时要注意,上半部分“安”字的“横”比较长。
三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想一想,通过读课文,你认识到这是一只怎样的贝,从文中找出重点句画出来。
2.从哪儿看出这只贝可怜又可敬 画出不理解的词和不懂的地方。
3.和同组同学交流自己画的句子,一起读一读。
4.贝壳里的珍珠是怎样形成的 在哪一部分介绍的 哪几个自然段介绍了贝壳内的珍珠被发现了
初读课文时,教师让学生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贝。学生会找到课文中现成的答案,如丑陋的贝、可怜的贝、可敬的贝等,但也会有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如下:
生1:老师,我觉得这是一只不幸的贝,因为这只贝在海水落潮时被永远地留在沙滩上,再没能回去,这就意味着它永远不能回到大海妈妈的怀抱了,变成了一个漂泊在外的孤儿,我觉得它很不幸。
生2:我觉得这只壳太倒霉了,它在海洋妈妈的怀抱里欢快歌唱时,竟有一粒沙子钻进了壳内,想撵也撵不走,还要遭受挫折和痛苦,真倒霉。
生3:我不赞成XX的意见,我觉得它是一只伟大的贝。虽然遭受了挫折和痛苦,但它默默地忍受着,用血和肉把一颗带棱角的沙粒磨制成一颗光洁美丽的大珍珠。我认为它很伟大,很了不起!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同时,还要透过文本去提炼文本所透射出的丰富内涵。在这里,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去挖掘文本的内涵,走进文本的同时,也要走出文本。在进与出的过程中,学生对课文会有一种更深的认识。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课文,感受贝的默默无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文中表现贝可怜又可敬的句子的投影片。
一 导入
如果你细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那么很多看来平常的事物,会让你深受感动和启发,令你久久不能忘怀,受用终生。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只贝》,它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动和震撼呢
二 品读课文
1.通过读课文,你认识到这是一只怎样的贝 (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2.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可怜”与“可敬”相矛盾。)为什么既说它可怜又说它可敬呢 接下来我们就更深入地去认识这只贝。
3.体会贝的“可怜”。
(1)为什么说它是一只可怜的贝呢 请大家用心地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可以在书上作简单的批注。
(2)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巡回指导,可让学生同桌或前后桌讨论交流。
(3)展示交流结果。
蚂蚁、虫子立即围拢过来,将它们的软肉吃掉,只剩下两片硬硬的壳。
因为有一粒沙子钻进了它的壳内,那是粒十分坚硬的沙子,又带着棱角,这只贝无论如何也不能挤碎它,只好受着内在的折磨。它的壳上越来越没有了光泽,没有了图案,它失去了做贝的荣耀。但它只能默默地忍受着,说不出来。
壳已经破烂,很不完整了。
他们发现了这一只瓦砾似的贝壳,用脚踢飞了。
这是沙子钻进贝里,贝用血和肉磨制成的。
在分析体会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总结归纳:“失去生命、失去荣耀、受尽折磨、丑陋得让人讨厌、有苦说不出”表现了贝的可怜。
(4)是的,这是一只多么可怜、多么不幸的贝呀!
4.体会贝的“可敬”。
(1)这是一只可怜的贝,那么我们又从哪里看出它又是一只可敬的贝呢
(2)默读课文,找到相关语句。
(3)交流归纳。
它的壳上越来越没有了光泽,没有了图案,它失去了做贝的荣耀。但它只能默默地忍受着,说不出来。
这是沙子钻进贝里,贝用血和肉磨制成的。
总结归纳:“磨制珍珠、默默无闻”表现了贝的可敬。
(4)是的,这只贝受尽折磨,默默无闻,最终磨就了珍珠,在平凡中,在经历磨难后创造了辉煌!
5.品味升华。
(1)现在你还觉得既可怜又可敬是矛盾的吗 这可怜和可敬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可敬来自可怜、不幸,没有可怜就没有可敬。)
(2)特别是哪一次不幸造就了它的可敬 (第3自然段沙子的折磨。)
(3)此时,你还觉得它可怜吗 (不,是可敬。)
是的,在它的不幸遭遇中,我们感受更多的是它的可敬。现在,我们再来读一读第3自然段,我们该用什么语气去读呢 (可敬)
自由读——个别读——齐读
(4)是的,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那么,你们觉得它是更可怜还是更可敬呢 (更可敬)
改写句子: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更)是一只可敬的贝。
(5)当孩子们重新去沙滩寻找它时,为什么又找不到了呢 (回归大海,把最美的东西献给了人类。)
(6)此时,你还觉得这只贝仅仅是可敬吗 (伟大)
(7)你觉得这只用血和肉磨制成珍珠的贝,要向我们诉说什么道理呢
学生甲:我们要做有用的人。
学生乙:这只贝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做人也要这样!
学生丙:不幸是人生的财富。
三 总结全文
1.在你的周围,哪些人具有贝的这种精神 (名人故事:张海迪、爱迪生、贝多芬……)
2.让我们像这只可敬的、伟大的贝一样,勇敢地面对不幸,做生活的强者。因为,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也只有经受磨炼,我们才能创造更伟大的成功。不经风雨,又怎能见彩虹
1.应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感悟,读出心得。在学生有感情地读完一段文字后,教师应带头给他鼓掌,然后说:“你在用心地读,所以你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同学们听出来没有 他读出了自己的感受,你能不能告诉同学们,透过‘折磨’这个词,透过这段文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这段话很长,却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它给了这个学生很大的鼓励;另一方面,也为其他同学树立了一个学习的好榜样,启发学生应该怎样读课文。
2.在调动学生积极性上,教师要下一定的功夫。比如,一上课,教师请两个同学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其他同学要注意倾听,也可以跟着在心里默读,等一会儿读完了课文,请同学来说说文中的这只贝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其实,许多学生上课说话,或是走神,就是因为教师把他们忽略了,没有及时交付给他们任务,只要给他们一定的要求,他们就不容易走神儿了。
1.选择合适的读音填在括号内。
piǎo piāo piào
渔船在海面上漂(piāo)着,天空像漂(piǎo)洗过了,是那么蓝。漂(piào)亮的贝壳静静地躺在海滩上,这一切美得像一幅画。
2.选择合适的字填在括号内。
虹 红
(1)火(红) 彩(虹) 鲜(红) 霓(虹)
荣 容
(2)宽(容) (容)量 (荣)誉 (容)忍
3.读句子,写出加点词的反义词。
(1)那是一颗稀罕的大珍珠。(普通或平常)
(2)一粒坚硬的沙子钻进了贝的壳里。(柔软)
4.从这只贝身上,你想到了哪些人
5.如果这只贝最终没能形成珍珠,那它还可敬吗
1.作者简介
贾平凹,中国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陕西丹凤人。他的《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儿》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于1988年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贾平凹的小说常常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浓郁的地域特色。他的散文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一只贝》就是他早期的一篇名作。
2.珍珠是怎样形成的
珍珠是名贵的中药材,有定惊安神、清热解毒及消炎的功能。同时珍珠玲珑雅致,绚丽夺目,又是贵重的装饰品。可是,你们知道那些晶莹剔透的珍珠是怎样形成的吗
珍珠是由某些贝类产生出来的。例如淡水中的河蚌,海边的蛤蜊和珍珠贝等都能产生珍珠。天然的珍珠往往是由于贝类的蚌壳张开的时候,恰好有沙粒或寄生虫等异物进入蛤、蚌那坚硬的小房子里,没办法把它排出来。沙粒等异物会不断刺激该处的外套膜,就如同人的眼睛被灰尘眯了一样,使得贝类又痒又痛。于是贝类就会赶快分泌出珍珠质来把它包围起来,形成珍珠囊,包了一层又一层,久而久之,就在沙粒等异物外面包上了一层厚厚的珍珠质,于是就形成了一粒粒圆圆的、漂亮的珍珠。
天然形成的珍珠比较少,所以人们就运用了自然成珠的原理,开发人工养殖珍珠产业。现在,人工珍珠已占有了广阔的市场。
^1
知识点详解
^2
贝,蛤蜊、蚌等有介壳的软体动物的统称。
^3
①因果关系。第2句是讲原因的,也为下面的内容作了铺垫。
^4
体面:(相貌或样子)好看;漂亮。
^5
②贝壳将要遇到很大的危险。
^6
③这些描述是作者丰富的想象,虽然我们无法考证事实是否如此,是否有科学性,但它告诉我们这些光洁的贝壳上留着色彩和线条,是大自然赋予它们的。
^7
光洁:光亮而洁净。
^8
④孩子们非常喜欢漂亮的贝壳。
^9
⑤主要是夸贝壳,孩子是因为贝壳变得漂亮。这是人们对美丽的贝壳的赞美,是贝壳的荣耀。
^10
⑥因果关系。第2句写出了孩子们不喜欢它的原因——不漂亮。
^11
⑦仿佛看到沙子在贝的肉体里磨来磨去,可能会磨出很多的血,贝在忍受着无比的疼痛。体会到贝的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
^12
⑧不光贝的肉体忍受着折磨,而且它的壳也变得暗淡无光了。说明它面对困难挫折不轻易低头。
^13
⑨潮涨潮落说明时间过了很久很久,贝壳经受了无数次痛苦的折磨,原来坚硬的贝壳都破烂了。更突出了它的可怜、可敬和坚强。
^14
⑩这只贝的破损程度很大,不漂亮的东西孩子们是不喜欢的。
^15
珍珠。用闪光的东西把贝壳里的石子和珍珠巧妙地联系了起来。孩子们觉得很好奇,所以他们拿着去让大人指点。
^16
从人们发现这颗珍珠的惊喜和由衷的赞叹中足以看出它的珍贵。这与前面对贝壳的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7
既是孩子好奇的表现,又引出了下文。
^18
重点句解析:“用血和肉磨制成”说明这只贝受尽了磨难。这是作者对客观事实的一种内心感受,是人对贝赋予的感情。第二句话是作者感情、认识的升华。贝没有留给人们漂亮的、空空的外壳,而是为人们奉献出一颗闪光的宝贵的珍珠。凡是像这只贝那样不惜牺牲自己,默默做出贡献的人,都是可敬的人。
^19
重点句解析:他们想到那只贝为了奉献一颗珍珠,做出的巨大牺牲,不禁对它产生了深深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