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一年级下华东师大版3.8《为了忘却的记念》课件(482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高一年级下华东师大版3.8《为了忘却的记念》课件(482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28 16:48: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82张PPT。 美丽的容颜因岁月的流逝而凋零,珠宝的华光因风雨的侵蚀而黯淡。美丽、富有、地位、权势,最终都淹没在岁月的深处,唯有崇高的品格、精神,穿越苍茫的岁月而熠熠生辉。历史是一座灯塔矗立在人生的高处,指引方向,烛照千古。一切永恒传承的精神都是利他性的,能够跨越时空依然美丽的是脱尽名缰利锁的至真至纯。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
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
文坛从此感彷惶。 思考下面这首挽联写的是哪一位作家——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学习目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结构
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中心语境,领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把握文章主旨,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你印象中的鲁迅?鲁迅其人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与民间文化的熏陶。18岁去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学习。1902年(22岁)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 发表了《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 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1912年),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 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 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他的笔像匕首,像投枪,一如他的人生:耿介、正直、嫉恶如仇。
《为了忘却的记念》选自《南腔北调集》,作者1934年2月编写,收入了1932年至1933年间创作的杂文。当时上海有一署名“美子”的文人在《作家素描》一文中攻击鲁迅:“鲁迅很喜欢演说,只是有些口吃,而且是‘南腔北调’。”对此,鲁迅迎头反击道:“我不会说绵软的京白,不会打响亮的京调,不入调不入流,实在是南腔北调。”并索性将编于此年的杂文集命名为《南腔北调集》,以作为对那些无聊文人攻击的回答。 文章的时代背景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同时采取查禁书刊、封闭书店、逮捕、暗杀左翼作家等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手段“围剿”左翼文学。
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 2月7日夜或8日晨,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先生也时刻面临着被捕的危险。但鲁迅先生毫不畏惧反动派的淫威与屠刀,在闻知柔石等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立即发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文章,强烈抗议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
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即1933年2月7-8日,鲁迅先生用饱含血泪的笔,带着无限悲愤的感情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纪念性文章。解 题
作者把本文题为《为了忘却的记念》,你怎样理解课文的标题?作者要忘却的是什么?要记念的又是什么?
“忘却”,将悲哀摆脱 ; “记念”,记住愤怒,不忘先烈,更好地战斗。二者联结起来,有三层含义:
(1) 烈士往事历历在目,鲜血如在眼前,两年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为了忘却”正说明难以忘却。
(2) 对烈士最好的记念是化悲痛为力量,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继续战斗。
(3) 记住烈士生前事迹,让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里,让后人永远记念他们。
题目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勿忘历史——左联 全称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由文学研究会、创造社、鲁迅先生发起的进步青年所组成的文学组织,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当选为常委。“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均参加了这一进步组织。白莽柔石胡也频李伟森冯铿“左联”五烈士★“左联”五烈士简介 柔石(1901——1931),原名赵平复,浙江宁海人。作品有诗剧《人间的喜剧》,小说《二月》、《为奴隶的母亲》、《旧时代之死》、《三姊妹》等。
白莽(1909——1931),原名徐白,又名殷夫,浙江象山人。曾担任共青团中央地下刊物《列宁青年》的编者。他的哥哥徐培根是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航空署长,白莽曾写有《别了,哥哥》一诗,表示同他决绝、并与他哥哥所代表的反动统治阶级奋战到底的决心。诗歌作品有《孩儿塔》、《伏尔加的黑浪》、《一百零七个》等。
冯铿(1907——1931),又名岭梅,广东潮州人。作品有《重新起来》、《红的日记》等。
李伟森(1903——1931),又名求实,湖北金口人。作品有《小品文杂感集》、《杜思退也夫斯基评传》等。
胡也频(1903——1931),福建福州人。作品有《也频诗选》和小说《往何处去》、《到莫斯科去》等。 快速阅读全文多积累词语会笔下生辉 吮血: 惴惴 :
戳穿: 缁衣:
挈妇: 将雏:
涅槃: 客栈:
不屑: 偈子:
解往: 曲译:xièzīZhuìsh?nchuōqiènièpánchúzhànjìqūjiè多积累词语会笔下生辉押解: 铿锵 :
夹衫: 模样:
譬如: 编辑:
永诀: 信札:
囚系: 累及:
寥寥: 大王旗:jièkēngjiámúpìjíjuézháxìlêiliáodài形容说话含含糊糊,躲躲闪闪。 形容因匆忙、紧张、害怕而不知所措。 好东西落到了坏人的手里。比喻怀才不遇。心情随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延长一口残余的呼吸,努力挣扎着勉强活下去。延口残喘 情随事迁 明珠暗投 仓皇失措 隐约其辞 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尚书·大禹谟》里的一句话,意思是人心险恶难测。这里指剥削阶级及其御用文人的骗人、卖友、逐利的卑劣品质。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 佛教用语。意思是,寂灭,解脱。指佛和高层的逝世。是佛教所信奉的超脱生死的最高境界。涅槃 郑重其事人心惟危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刚健质朴坚强有力,朴实而不矫饰。多用来形容人的性格或文艺作品的风格?。? 第一部分:点明题意重在记叙,写作者与白莽的三次交往。▲第二部分:重在记叙柔石,略写对冯铿的印象。▲第三部分:简叙白莽和柔石“左联”身份。结构上承上启下,承前两部分是回忆烈士被捕前的情况,启后写烈士被捕后的情况。第四部分:写柔石等“左联”五位青年作家被捕遇害的经过,作者的境遇和悲愤的心情,对革命烈士的深切悼念和赞扬。其中抒情和记叙并重。第五部分:议论抒情,呼应开头,进一步揭露社会黑暗,表达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侧重抒发作者的悲愤之情。整体把握文章结构五个部分说明写作目的———————揭示文章主旨1.和白莽会见2.与柔石相处3.合写柔石、白莽
(过渡)4.五作家遇害经过,
作者处境和心情5.对烈士的
怀念与敬重,
对反动派的
揭露与控诉,
对革命胜利
充满信心
本文如何结构材料的? (提示:作者对五位烈士的描写,有无详略?是依据什么安排主次的?) 详略:主写柔石,白莽次之,其他三人一笔带过。
依据:了解的深浅,对他们材料掌握的详略。
结构严禁完整,繁中有简,重点突出。
研读第一部分1、朗读课文题目时应该怎样停顿?是“为了/忘却的纪念”还是“为了忘却的/纪念”?为什么?
应是“为了忘却的/纪念”,因为这是一篇纪念烈士的文章,“纪念”是中心词。
2、作者为什么要“忘却”?“忘却”什么?“忘却”的手段是什么?“忘却”的目的是什么?请精读第一段,找出答案。
忘却的原因: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
忘却的内容:“悲哀”;
忘却的手段:“写一点文字”;
忘却的目的:“给自己轻松一下”。忘却 原因内容手段目的
下一松轻己自给哀悲字文点一写心的我击袭来时时总愤悲 3、如何理解“忘却”与“记念”的关系?
“忘却”即“摆脱”、“搁置”,“为了忘却”说明难以忘却,烈士的往事历历在目,烈士的鲜血如在眼前。
“记念”,记住愤怒,记住先烈,更好地去战斗。
要摆脱忘却悲哀,化悲痛为力量,以战斗来纪念五位青年作家。
4、为什么不说“将悲愤摆脱”。而说“将悲哀摆脱”? 明确:“悲愤”有两面,悲哀和愤怒,鲁迅要摆脱的只是悲哀,血海深仇则是不能忘却的。
5、“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这句话说明对待五烈士遇害报章界有几种态度?分别是什么人的态度?
“不敢”:
内心同情革命者,想刊载以揭露反动派,但怕惹祸
“不愿”:
不想惹是非、担风险,明哲保身
“不屑”:
充满轻视情绪,认为革命者流血牺牲不值得一提
《文艺新闻》:
就敢于透露出一些消息,尽管当时的社会不允许这样做,但它还是大胆地采用巧妙的斗争策略,“隐约其辞”地把反动派秘密杀人的事捅了一个洞。反动革命进步中立 全句点明五烈士是被秘密杀害,且反映出国民党反动派对社会各界施行高压政策,白色恐怖严重。6、作者与白莽有过几次交往?从中可以看出白莽是个怎样的人?
第一次会面是白莽送书。
外貌描写:“二十多岁的青年,面貌很端正,颜色是黑黑的”。
第二次会面是白莽送译稿。
“谈得比第一回多一些”一笔带过。
主要笔墨用在两次见面之间的看稿与通讯的记叙中。
白莽译“国民诗人”为“民众诗人”,因为憎恨国民党反动派,因而连“国民”两字也觉得讨厌,不愿意用来称呼自己所喜爱的诗人,这当然未免有些意气用事。
所以鲁迅回信,告诉他不应该由自己的爱憎将原文改变(从翻译的角度看),但是,由此可看出鲁迅对白莽的鲜明爱憎还是很理解的,也从此处流露出鲁迅对青年爱护的深情。 第一次会面后白莽给鲁迅写信说“好像受了一种威压似的”,说明他是个极敏感而又率直的人,他先是直言谈论鲁迅,经过回信解释便不存芥蒂,乐意接受赠书,再译彼得斐的诗,亲送译诗给鲁迅。
第三次会面是白莽出狱,“大热天”白莽穿着“一件厚棉袍”,见面后“彼此不禁失笑”。这一场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将革命者的困顿、执着与乐观跃然纸上。
【另有一次写到白莽(第四部分)是在其遇害后,作者翻查白莽留下的《彼得斐诗集》,看到了一首译诗,“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写出了白莽的革命理想。 】
坦诚率直、乐观坚定7、写白莽出狱后与作者会面,接着转到为“我的两本书痛惜”,并补叙了一段关于两本书的来历,用意何在?
(1)补叙购书之难,存放之久,喜爱之深,赠时的郑重其事。“送给这也如我的那时一样,热爱彼得斐的诗的青年”
——书是作者与白莽友谊的纽带,他们在心灵上是相通的。
(2)“谁料到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讽刺当时的反动统治对文化的扼杀,对当局的厌恶和憎恨。
(3)“所以还郑重其事,托柔石亲自送去的。”
——引出柔石,过渡到下文。
1、作者如何引出对白莽的描写?
2、作者和白莽三次相见各有侧重,阅读3—5自然段,分析白莽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报纸对五烈士的态度
《白莽印象记》
“我”与“白莽”的三次交往。 明确: 1)做事认真负责。 2)敏感细心。
3)爱憎分明,忠诚革命。4)对鲁迅先生的信任。白莽其人小结:是一位追求光明,富有才华的青年作家。研读第二部分1、作者写柔石的最突出的性格是什么?
“硬气”而“颇有点迂”
2、如何理解这里的“硬气”而“颇有点迂”?
“硬气”指坚定、正直、耿介不阿。
“迂”含有“拘泥、守旧、不适应形势、不切合实际”,这里则突出柔石率直而不通世情、拘泥而不会变通的性格特点。
这固然体现了他的纯洁、善良、淳朴、正直,也反映了他幼稚、简单,书呆子气的一面。
3、鲁迅用哪些事实来表现柔石的“硬气”而“迂”的性格?
(1)为介绍东北欧文学和外国版画而设立朝花社,担任了“大部分的稿子和杂务”,事情不如意,也总“相信人们是好的”,不相信会有骗人、卖友、吮血的事
——任事硬气,味于某些世事。
(2)朝花社倒闭,“他仍然相信人们是好的”,只是自己“拼命的译书,准备还债款”
——对债务硬气而味于某些世事,不会追索书款。
(3)他和“女性的同乡或朋友”一连行走时,自己“离”一路,与鲁迅同行时,使鲁迅“愁”一路。
——对长者和女性同乡、朋友的忠实态度。 怎样理解柔石的“迂”?为什么在纪念文章里说他“迂”? 明确:柔石的“迂”指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的黑暗、人心的险恶,还缺乏清醒的深刻的认识,因而不免碰钉子;二是受“男女授受不亲”的影响,和女性在一起不自然,难为情,连;同走路都不敢,后来就是敢了,还要拉开距离。柔石的“迂”,固然说明他对时代对社会缺乏洞察力,单纯稚嫩。但是“迂”得可爱,至少说明他自己心好,身居十里洋场,品行依然十分端正。
写柔石这样的“迂”,鲁迅的笔端饱含着浓浓的亲情,鲁迅是要告诉世人,柔石的心太好了!他太善良、太忠厚、太老实了!同时暗示他所从事的事业是完全正义的。国民党政府杀害这样的青年,只能说明它的反动残暴。 1、用两个字概括柔石的性格。
2、从文中找出表现其性格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明确: “迂”—为人随和,单纯、善良、忠厚,对社会的黑暗、人心的险恶缺乏清醒的认识。
“硬”—对革命工作执着热心,具有果敢和不畏艰险的斗争精神。
柔石其人明确:“迂”
“硬”小结:柔石是一位忠厚、果敢,认定真理就一往无前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的好青年。4、如何理解“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 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
旧道德:旧有的,人民群众中长期形成的美好道德
新道德:无产阶级新思想指导下的道德
损己利人:为了别人的利益,宁可牺牲自己的高尚品德,是柔石品格的本质
这一段议论性文字是对柔石崇高思想品德的评价和赞扬。引用典故的作用 了解故事本身找出现实的对应联系写作目的5、方孝孺的典故用意何在?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燕王谋士)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勿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桀诸市。孝孺慨然就死。……宗族亲友前后坐诛数百人。深入领会作者把柔石比附方孝孺的用意。
  柔石和方孝孺在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将为后人敬仰和赞颂;同时,作者用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进步青年的罪行,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的揭露和控诉。
引用方孝儒的故事国民党惨无人道影射滥杀无辜朱棣“愚忠”
连累他人映衬威武不屈
舍生取义“硬气”“迂”柔石方孝儒6、最后一段作者连用了三个“疑心”,应怎样理解?
第一个“疑心”,是写对冯铿的印象。“我疑心她有点儿罗曼蒂克,急于事功”,在鲁迅看来,这种缺乏严酷的斗争经验的女青年常会有这样的缺点,正如柔石相信人是不会骗人一样。后面写她在监狱里“面目都浮肿了”,可见她是一个坚强可敬的革命青年。
第二个“疑心”,是指柔石可能受冯铿的影响。“我又疑心柔石的近来要做大部的小说,是发源于她的主张的”,说明他们都有点“罗曼蒂克”和“急于事功”,但这个“疑心”又被第三个“疑心”所否定。
第三个“疑心”,是作者以自己的弱点来反衬柔石的优点。“但我又疑心我自己,也许是柔石的先前的斩钉截铁的回答,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所以不自觉地迁怒到她身上去了”,突出柔石不畏艰难的战斗精神。
作者不回避写出自己对冯铿的“隔膜”,不隐讳自己对她的最初印象,甚至以自嘲的口吻说出“我其实也并不……高明”正可见这段回忆的真实可信。研读第三部分 文章第三部分只有两段很短的文字却独立成段,是否与全文不协调?是否应该删除或并入其他部分?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过渡。
如果缺少这一节或并入其他部分,就会产生缺陷。 研读第四部分1、如何理解 “印书的合同,是明明白白的,但我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
照说鲁迅身为作家,与书店订合同,自属常情,可是鲁迅却不愿为此辩解,因为官厅是不讲理的。他们对革命作家,正诬蔑罗织罪名还惟恐不足,怎么可以因辩解而送上门去?
说官厅“不明不白”的地方就含蓄地点明了这层意思,下文说柔石的“案情是重的”“但怎样的案情,却谁也不明白”,“明白”二字也含意颇深,因为这是卑劣的诬陷,案情是无法讲明白,也是不准讲明白的。
这几处的“明白”,都隐讳曲折地对反动当局进行了揭露和抨击。 2、作者为何引用《说岳全传》里高僧坐化,逃避差役追捕的故事?如何理解“我不是高僧,没有涅磐的自由,却还有生之留恋,我于是就逃走。”?
运用这个典故是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
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柔石被害的案情是“谁也不明白”;
秦桧杀了岳飞后还要捉拿与岳飞有关系的道悦,只因道悦说了一句真话。反动派抓了柔石又要逮捕鲁迅,只因为一个“明明白白”的印书合同。
暗示了这个社会有如秦桧当道的时代,国民党反动派的滥杀无辜与秦桧没有什么两样。更为深刻的是,鲁迅在这里对道悦是持批判态度的,他并不像道悦那样束手待毙,而是“逃走”,保持实力,继续战斗,体现了顽强的“韧”的精神。引用道悦和尚的故事 秦 桧以“莫须有”之罪杀岳飞 并株连道悦 : 道悦坐化 影射对比坐以待毙韧的战斗国民党“谁也不明白”地杀柔石等 并“找寻”鲁迅: 鲁迅逃走3、阅读柔石狱中信件,可看出柔石什么性格?
“开政治犯从未上镣之纪录……望周先生勿念,我等未受刑。捕房和公安局,几次问周先生地址,但我那里知道。”
他当然熟知鲁迅的地址,但他始终保守秘密,又通过写信的机会转告鲁迅,要他当心,所以鲁迅读了后说他“仍在记念我,象在马路上行走时候一般”。在马路上行走,柔石怕鲁迅“被汽车或电车撞死”,此时此刻,却是在担心鲁迅不要遭反动当局的暗害。
寥寥数语,对战友的关心热爱之情,感人至深。
“看得官场还太高”,这依然可看出他的单纯和迂。 4、“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区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思考:画横线的句子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原来如此!……”中“此”指代什么?两个省略号各有什么作用?试把这句话的深层含义说出来。
画线的句子详记柔石等人被害的消息,表明这是集体遇难,秘密屠戮,是虐杀。“原来如此”,指代的正是这一内容。
正在鲁迅牵挂着柔石在狱中的具体生活情况时,突然得到可靠的消息他们已被杀害了,这样,前一个省略号前后的话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心理上感情上突然转换,反差极大,震撼力强,表达作者强烈的震惊和愤慨;后一个省略号传达出难以尽述的复杂感情。
全段记叙、抒情、议论结合,有利于表达感情,深化主题。深层含义:柔石这样的好青年竟会遭到如此残酷的杀害是作者始料不及的,反动派竟如此卑劣凶残对待无辜青年。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柔石无微不至的关怀,对敌人残暴罪行的揭露和控诉,抒发了极度悲愤之情。5、怎样理解“我沉重地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这几位遇难的青年不但是作者的朋友,更是无产阶级战士,他们的殉难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于是,作者由失去朋友而产生的沉痛之情,因为我们民族的损失而加重了。
文中两次(另见第五部分)写到这句话,前后构成反复,加强了歌颂烈士和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感情。 思考一:如何理解七律《悼柔石》?释读《惯于长夜过春时》
我已经习惯在漫漫长夜中度过春天的时光,当我带着妻儿在这里避难时,我的双鬓成霜。
在睡梦中隐约地看到母亲为我的处境急得泪水盈眶,接连不断的军阀混战,城头换旗,政局一片动荡。
哪能眼看着我的战友们一个个地 惨遭敌人杀害?愤怒地向刺刀丛中寻觅写下诗句的材料。
写下诗篇,低头凝思,哪里有发表的地方!在那黑暗的长夜里,只有月光作伴照我黑色的衣裳。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黑暗统治 妻许广平 子海婴
(据鲁迅日记:下午偕广平携海婴并许媪移居花园庄,可见此联为写实。)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作者与烈士之母 军阀 混战的局面
(此联前后对比,又形成了因果关系。连年的军阀混战使社会不安定,民不聊生,革命者被迫害,所以,此联也是写实。)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怎忍 柔石等人 敌人残暴
作者处境险恶
(此联充分表现了作者面对战友被害的愤怒,并具有与敌人斗争的大无畏精神)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写完此文 无处发表 当时作者身穿黑衣
(据鲁迅解释过:“那时我确无写处的,身上穿着一件黑色袍子,所以有缁衣之称。”可见此联也是写实。)
本诗首句写长夜,末句写月光,前后呼应,结构谨严。 全诗深情地悼念了死难烈士,愤怒地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血腥屠杀无辜的罪行,抒发了作者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表现了不屈的反抗精神。
这首诗深深感动和鼓舞了
许多革命者,是现代
文学史上的
不朽诗篇。7、鲁迅给《北斗》选送珂勒惠支夫人木刻的用意是什么?
柔石生前是珂勒惠支夫人版画的热心介绍者;
柔石之母的遭遇与该版画的内容相似,
作者无法明确地表达对烈士的悼念,只好用含蓄的方法来表示自己的感情。这就从另一个侧面控诉了无言论自由的社会。
8、文中插入彼得斐诗有什么作用?
作者借此来概括烈士献身革命的意义及崇高品质,并表达作者对柔石等人的崇敬。这四句诗是白莽平时最爱吟诵的,他还希望他的友人也爱这几句诗。由于鲁迅的引用,该诗不胫而走,广为流传。研读第五部分1、质疑:第五部分和前四部分大的不同是什么?
抒彩更重。2、写向子期《思旧赋》的用意何在?
向子期以《思旧赋》纪念因不满司马昭集团统治而被杀害的好友嵇康、吕安,表明对黑暗政治现实的极大不满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他以含蓄的笔法,只字未提好友死因,只用简短笔墨曲折表现哀伤愤激之情。
鲁迅将自己当时的处境与心情同向子期相比,借用典故表达自己的悲哀和失去自由的痛苦,意在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与司马氏以杀夺手段建立的晋朝一样,在政治上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人们稍有不慎,都可招来杀身之祸,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所以,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统治下,确实是“无写处”的。
引用向子期与《思旧赋》司马氏导致向子期写《思旧赋》 以悼念亡友     而文短国民党导致鲁迅写《为了……》 以纪念柔石等   而“没写处”揭露
专制黑暗映衬
心情悲愤类比
处境危殆 3、理解句子: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①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②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③这是怎样的世界呢。
“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运用比喻形象地 概括了三十年来,一切反动统治者残酷屠杀革命者的罪行。
“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延口残喘”运用比喻表明斗争的艰难。
“这是怎样的世界”运用反问是对黑暗社会的控诉。
全句表现了作者对反动派的切齿痛恨和顽强斗争精神。 4、理解句子:①夜正长,路也正长,②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③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④……
运用象征手法,写出 血的教训,使作者既看到黑暗统治如黑夜,又看到革命之路还长,斗争还很艰巨。
“不如忘却”与文章开头呼应,再次扣题。
作者意识到“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表明他相信烈士的血不会白流,革命终将取得胜利,这是历史的必然。这就表达了对胜利的信心,与敌斗争到底的精神。
省略号表示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完。思考题
请结合单元主题“为崇高的理想而斗争”,谈谈左联五烈士与鲁迅的理想一样吗?他们在为理想而斗争的方法上一样吗?
理想:
相同: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救民众于水火之中。
方法上:
不同:青年烈士们凭着一腔热血,杀身成仁;
而鲁迅则更倾向于韧性的斗争。为了忘却的记念反动派如
此卑劣凶残悲愤“左联”五青
年的死难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直率、坚定 “迂”、硬气体弱、不屈如朱棣似秦桧像司马氏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为了战斗的纪念小结文章的主旨:
在柔石等作家遇难两周年之际,一吐心中的悲愤,怀念他们和自己的交往,赞扬他们是中国很好的青年,愤怒控述国民党的暴行,决意从悲哀中振作起来,与黑暗势力继续斗争下去。 小 结 鲁迅先生忘却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纪念,他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当今欣逢盛世,我们更不应该忘记所有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奉献青春乃至生命的爱国者。我们还不应该忘记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特别是日本右翼势力篡改历史的丑行,时时引起我们对那段血腥历史的回忆。历史不能忘却,记住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勤奋学习,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文章三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文中用了三个典故:
一是用方孝孺的典故
一是用高僧的典故
一是用向子期写《思旧赋》
第一个典故:
方孝孺与柔石同乡,精神上有相似之处,而且,他们都面对着残无人道的暴力。
方孝孺:硬气——宁折不弯,舍生取义
迂 ——固执,不适应实际
柔 石:硬气——为信仰而坚持不懈
迂 ——书生气,缺乏经验
《说岳全传》中的高僧坐化是为躲避来追捕的差役,作者逃走是为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搜捕,两件事情有相似点。
岳飞柔石 :都是被人谋杀的
秦桧国民党反动派:都是残害无辜
高僧 作者:都是因他人之事受牵连
两件事情也有不同之处:
高僧坐化:消极反抗
作者逃走:出于对敌人的深刻认识,不坐等送死,走,是为了保存实力,继续战斗
通过类比揭露了敌人的卑劣第三个典故:
鲁迅以自己写此文与向子期写《思旧赋》类比,两件事有相似点:
向子期:生活在魏晋时期司马氏政权的高压之下,没有言论自由。
鲁迅:生活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中,也没有言论自由。
两件事也有不同之处:
向子期:不敢写
鲁迅:以古喻今,曲折地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通过类比揭露社会的黑暗文章分析 三、白莽、柔石是怎样的人?
白莽是一个的革命青年,他纯朴耿直、年轻有为、乐观向上 。
柔石质朴、忠厚、任劳任怨、损己利人、埋头苦干,为信仰而坚持不懈,但是又对恶势力缺乏认识,缺少经验。他们都是难得的好青年。“由于历来的经验,我知道青年们,尤其是文学青年们十有八九是感觉很敏感,自尊心也很旺盛的,一不小心,极容易得到误解……他的迂渐渐改变起来,终于也敢和女性同乡或朋友一同走路了,但那距离,却至少总有三四尺的……”思考一下问题①如何理解画线的句子?明确:自尊心很旺盛,实际上就是骄傲自本,乃至妄自尊大,狂妄自大,唯我独尊,以至不辨善意恶意,误解别人,攻击别人。 ’.
顺便说一下,鲁迅起初是相信进化论的,相信青年人胜过老年人,青年人都是好的。“由于历来的经:验”,纠正了先前的偏颇,“知道”了青年们普遍的缺点。当然这里主要是为了反衬柔石人品难得。5 、 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和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详记柔石等人被害的消息,表明这是集体遇难,秘密屠戮,是虐杀。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柔石无微不至的关怀,对敌人残暴罪行的揭露和控诉,抒发了极度悲愤之情。“原来如此”单独成段,感情十分强烈复杂。叹号表明愤怒与抗议,省略号则包含了许多难以尽述的内容。全段记叙、抒情、议论结合,有利于表达感情,深化主题。
6、我沉重地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这几位遇难的青年不但是作者的朋友,更是无产阶级战士,他们的殉难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于是,作者由失去朋友而产生的沉痛之情,因为我们民族的损失而加重了。
文中两次写到这句话,前后构成反复,加强了歌颂烈士和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感情。 7、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 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暗示反动势力还很强大,斗争的道路还很漫长。“不如忘却”与文章开头呼应,再次扣题。在这漫长而艰苦的斗争途中,对于失去战友的无比悲痛之情,还是暂时忘却为好,因此,只有化悲痛为力量,才是对他们的最好的纪念。作者意识到“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表明他相信烈士的血不会白流,革命终将取得胜利,预言光明的来临和烈士的血不会白流,表现了鲁迅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表达了作者对革命烈士的热爱,与敌斗争到底的精神。省略号表示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完。总结
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散文、重在记叙五位烈士文学活动与为人。但在叙事的同时,又夹以抒情·议论,使得文章更有厚度和感染力。从整体上看.前三部分重在记叙。第四部分记叙抒情并重。第五部分重在议论抒情,而第一部分的记叙、议论、抒情又有机融为一体。第二部分中记叙柔石从狱中写的信后.紧接是一段议论,深刻地揭露了反动派本质。表示了对反动派无比憎恨的感情。文章中两次直述“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在记叙中直抒胸臆,有着扣人心弦的感染力量。“当年的今日……去年的今日……今年的今日……”这一排比句式,深刻表达了鲁迅对五位青年作家难以忘却的真挚的感情。 引用方孝儒的故事惨无人道“愚忠”
连累他人威武不屈
舍生取义影射朱棣滥杀无辜方孝孺国民党柔石“迂”“硬气”映衬 个 典 故 秦 桧 道悦坐以待毙国民党 鲁迅引用道悦和尚的故事影射对比韧的战斗国民党 鲁迅《为了……》  纪念烈士    无写处引用向子期与《思旧赋》司马氏 向子期《思旧赋》 以悼念亡友    寥寥几行以古喻今映衬类比揭露黑暗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