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81张PPT。马丁 · 路德 · 金
我有一梦想 同学们,总有一些面孔,总有一些声音,当时空过往的时候,在人们心中留下感动的痕迹。
也许没有伟岸的身影,有的只是坚定的目光,但是却能将自由与希望注入绝望者的心天田;
也许没有动人的脸庞,有的只是布满皱纹的沧桑,但是却能用最无私的爱向人们诠释什么才是天使的模样;
也许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发自心底细若游丝的心声,但是确能告诉大家什么叫做大爱无声。
这些人用他们正义的声音,一次一次的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我有一个梦想”是马丁.路德.金发自心底的呼唤,是二十世纪最为惊心动魄的声音,是划过漫漫长夜的一道闪电。今天就让我们借助这堂课去走进马丁〃路德〃金,去走进他的梦想!
1、了解演讲辞的特点。
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3、体会本文激情飞扬、富有感召力的语言。
4、学习马丁·路德·金的崇高献身精神,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并为实现理想而不断奋斗。
16世纪起,欧洲白人就把非洲黑人掳掠到美洲为奴。罪恶的奴隶贸易一直延续到19世纪,1861年《解放黑奴宣言》让黑人在法律上获得了自由。可是黑人真的得到自由了吗?
19世纪50年代黑人仍然是下等公民,挣扎在社会的底层,生活贫困,受不到良好的教育,不能进入各级各类高层机构,不能参加投票和选举,不能像白人一样享有人格自由。
在南方的许多州,黑人不能在白人开的餐馆就餐,许多公共场所挂着“仅供白人使用”的牌子,甚至在公共汽车上黑人也只能坐在后车厢,车的中部虽然允许黑人坐,但有白人上车,黑人必须给白人让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黑人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民权运动,马丁·路德·金就是其中最杰出的领袖。1、背景介绍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马丁·路德·金(1929—1968)美国黑人律师,著名黑人民权运动领袖。1929年出生于美国一黑人家庭,19岁大学毕业。26岁获得博士学位。此后他积极参加和领导美国黑人的民权运动。
1956年他组织黑人进行抵制公共汽车歧视黑人的斗争。全城5万黑人拒乘公共汽车385天,迫使最高法院宣布在交通工具上实施种族隔离为非法。
1963年8月他率领25万人向华盛顿林肯纪念堂“自由进军”,并站在高高的石阶上演讲,他讲话没有讲话稿,他把自己对前途的看法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告诉了云集的听众,这就是此文《我有一个梦想》的诞生。
他一生三次被捕,三次遇刺。
196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他将全部奖金(54600美元)献给了自由运动。
1968年,遇刺身亡,终年39岁。
美国政府确定从1986年起每年一月的第三个星期一(金的诞辰为1月15日)为全国纪念日。
2、作者简介
黑人拒乘公共汽车
1955年12月1日,一位名叫罗莎·帕克斯的黑人妇女在公共汽车上,坐到了“白人专坐”区域内。她拒绝挪动座位,结果被警察带走。作为导火线,马丁·路德·金被推荐为一个抵制公共汽车公司在公共汽车上设立“白人专坐”的种族歧视做法组织的领头人。他们在市内散发了好多传单,传单说:“你去上班时,请乘公租车去,或搭别人的车去,或步行。”整整一年里,黑人拒绝乘坐市内公共汽车。这期间,马丁·路德·金的房子被人毁坏,有段时间甚至他的生命也受到威胁,最后迫使该州政府律师公开声明:公共汽车公司无权在车上把黑人和白人分开。 黑人争取平等权
1963年,马丁·路德·金晋见了肯尼迪总统,要求通过新的民权法,给黑人以平等的权利。然后他又在阿拉巴马州的伯明翰领导了一场新的为争取黑人合法权利的斗争。此地黑人的住房情况很糟,黑人参加工作的机会极少,而且只有25%的黑人有选举权。马丁·路德·金为此被关进了监狱。一周后所有的监狱都关满了黑人。黑人的这场斗争最终赢得了全国的支持,最后,政府向黑人开放了所有的公共场所,所有被关押的参加游行的黑人全部都被释放。 这篇演讲辞的中心是号召黑人为实现自由与平等、为争取公民权利而共同斗争。演讲者满怀信心地描述了自己对未来在平等的绿洲上创建生活的梦想,表露了自己坚信有朝一日必将获得自由的心声。一、阅读第1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二)解读文本精要
1.分析“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希望”一句的表达效果?
[对应考点:分析比喻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提示: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宣言给处于水深火热的广大黑奴带来了无尽的希望与欢乐。二、阅读第2~16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二)解读文本精要
2.第2自然段,四个“一百年后的今天”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对应考点:分析排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提示:用排比的手法,揭示了黑人物质生活贫困,精神上备受歧视,没有安全感和归宿感的悲惨现实。 3.第4自然段,“空头支票”指什么?这样表达有何效果?
[对应考点:分析关键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提示:“空头支票”指“虚假的承诺,不能兑现的空话”。表达效果:形象地撕破了政府的虚伪外衣,让听众明白他们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促使听众放弃幻想,更加清醒地警觉地投入战斗。 4.第7自然段,文中说“我们不要采取错误的做
法”,请你概括正确的做法有哪些。
[对应考点:理解文章的内容]
提示:(1)采用和平的斗争方式;(2)举止得体;(3)纪律严明;(4)以精神力量进行斗争。 5.第10~13自然段,这些排比句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演讲的?效果如何?
[对应考点:分析排比的表达效果]
提示:从生存到政治权利。这些正义逼人、豪气冲天的排比句式的誓言增加了气势,鼓舞了人们的斗志,表明了黑人斗争的决心。三、阅读第17~32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二)解读文本精要
6.第17~32自然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对应考点:分析修辞的表达效果]
提示:排比。这一部分以诗的语言、以酣畅淋漓的排比句式,从正面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平等的渴望,抒发了他作为一个黑人内心最热烈的梦想。这几段文字,情感充沛,气势豪迈,犹如长江一泻千里,不可阻挡,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7.第26自然段“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岭劈出一块希望之石。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这个国家刺耳的争吵声,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中“这个信念”具体指什么?“优美交响曲”有什么特点?用在这里有什么深刻含义?
[对应考点: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提示:“这个信念”当指前文的梦想,即自由、民主、平等的那一天一定能够到来。正是有了这样一种信念,他们才具有了拼搏奋斗的源泉。“交响曲”是一种大型管弦乐套曲,既有管乐,又有弦乐,自然少不了合奏与“交响”。作者把它用到这儿,可谓匠心独运,恰到好处,因为它恰如其分地展现了黑人运动取得最终胜利后,和白人一样共享美好生活的和谐而又优美的画面。四、阅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一)宏观结构把握 (二)整体综合解读
8.文章的标题是“我有一个梦想”,但文章在第17自然段才提出“我”“有一个梦想”,那么,前16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能否删去?
[对应考点:分析文章的构思] 提示:从体裁上讲,本文是一篇演讲辞,演讲辞首先要有针对性;从作者来讲,马丁·路德·金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领袖,文章首先从黑人所遭受的歧视谈起,体现了演讲的针对性和必要性。也正是由于有这样的现实,作者才产生了梦想,同时也暗示人们,只有推翻这样的现实,才会使梦想变成现实,所以前16段必不可少,不能删去。倘若删去,会使后面的梦想缺乏基础,使文章显得突兀,感召力和说服力大大下降。[写法简析]
1.用第一人称进行演讲,增加了亲切感,增强了感召力
作者在文中用“我”“我们”的第一人称,这样就能和听众拉近距离,增加亲近感,增强感召力。 2.感情充沛,逻辑严密
在宣言签署的一百年后,黑人依然受歧视和压迫,故而作者以黑人领袖的身份,满怀愤激之情,慷慨激昂地带领黑人集会,向美国政府提出了抗议,全文以“为什么斗争——斗争的态度和方式——达到目的的决心和信心——提出号召”为顺序进行了热情洋溢的演讲,整个演讲贯串着作者热爱国家,追求和平平等的强烈情感。 3.语言句式齐整,或整或散,善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具有整体美、音乐美,加强了感情的表达
在揭示黑人现状时,作者用了一组排比句“一百年后的今天……一百年后的今天……一百年后的今天……”,以强烈的语势、充沛的感情揭示了黑人没有自由民主的时间之长、生活之惨,很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空头支
票”极其形象地论述了美国政府欺骗黑人的行径。“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极其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对自由和平的向往。[技法指导]
在写作中如何运用排比的修辞
排比句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在写作中运用排比,可采取如下几种方式:[尝试运用]
请运用排比,以“和谐”为中心写一个片段。
参考答案:和谐是山间叮咚的泉水,滋润着我们的心灵;和谐是清晨第一缕阳光,冲破了黑暗和阴霾;和谐是一阵轻柔的海风,拂去萦绕在心头的烦忧和纷扰。有人渴望橄榄枝永久地摇曳在枝头,有人相信爱是人类力量的源泉,有人崇尚科技引领着人类的进步……然而和谐才是基础,它是摩天大厦最坚固的基石。分析文章结尾的作用 文章的结尾标志着文章的收束,因此文章最精彩的结尾应该是:意未尽,言已止;余味无穷,耐人深思。如果空喊口号,在考生看来似乎充满激情,但给阅卷人的感觉往往是单调、幼稚、底气不足。 《我有一个梦想》的结尾则具有如下特点:巧用排比,用“让自由……”两个句子来承上,说明了自己努力奋斗的目标;接着富于想象,想象以后人们同声合唱,高歌自由的场面。这样的结尾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 (2009·上海高考)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顺着石板街走到从前
游淮安河下镇,运气出奇的好。一路豪雨,临近镇子时,却住了雨脚。放眼望去,到处都是青砖黛瓦的建筑。古巷弯弯曲曲,旧宅瓦椽不整,老店铺面半朽。随便走进一处宅院,都能在弥漫的湿气中嗅到浓郁的历史气息。雕花窗棂、檐兽、陶缸、红木桌椅和青花瓷器,隐隐透出了往昔的热闹和繁华。 但印象最深的还是那里铺路的石板。
古镇里的许多铺路石板,久已废弃,被随便丢在巷子深处,或者就摆在窗前屋下。有些石板磨损严重,呈现出柔和的曲线。它们大都是土黄,或者透出点红色,一块一块,像固体的阳光,带着一点温暖,一点黯淡,与镇子的青灰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些石板皆非本地产。当初盐运兴盛时,大运河、淮河上来往的舟船,去时载盐,返回时捎带石板压舱,卸于河边,富有的盐商便购来铺路。数十年下来,这里的街道上就铺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石板。原来,这些石板都曾随船只,压着波浪,伴着涛声,最后落户在这里,成了古镇的“居民”。 这曲折的石板上,走得最多的是盐车。明朝中叶以后,淮盐全部运到河下,经检验抽税后再分运到各地销售。这么一个小镇子,成了全国食盐的重要集散地之一,狭小的巷子里,竟然曾滚动过影响国民经济的商业洪流。 除了盐,还有粮,还有竹木铜铁……自明代起,湖广、浙赣、江南等省漕粮必须经此地停留,等待漕署官员查验成色数量后,方可北上,而回程之船携带的商品也在此集散。永乐年间创办造船厂以后,这里更是成为造船物资的集散地。如今,在河下镇还可以看到打铜巷、钉铁巷、估衣巷、竹巷、绳巷等街巷。 商业的发达,带来了多少尘世浮华。“十里朱旗两岸舟,夜深歌舞几时休。扬州千载繁华景,移在西湖嘴上头。”(“西湖嘴”即今河下镇)这是明朝邱浚描写古镇盛况的诗句。琵琶刘街、花巷街、菜巷街、西湖嘴街、粉章巷、干鱼巷等众多见于典籍的街巷记载,都是从前的生活画卷留下的印痕。 富庶还养护了这里的深厚文脉。从元朝起,山阳县儒学就建在这里。《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也生活在这里。想象吧,曲折深巷的院子里,曾飘荡过多少朗朗的读书声。而当报喜的骏马跑过,伴着清脆的马蹄声,又有多少人的心也像这石板一样,迸发出烨烨的火星。 这石板上也曾有皇家的辇乘招摇而过。康熙、乾隆两帝数度南巡都经过这里。
这些石板还见证过更久远的历史。这里是古代名将韩信、梁红玉的出生地。韩世忠、梁红玉曾驻兵于此与金兵对峙。金戈铁马的杂沓之声,给这座古镇平添了许多壮怀激烈的铁血内涵。 所有的烟云都过去了,只有这座镇子还留在这里,只有这些老石板还留在这里。坑坑洼洼的石板上,踩来踩去的已经是现代人的脚步。要经多少脚步、车马的磨损,才能造成这些坑洼?岁月是峥嵘的,而这些石板的外表却越来越随和、温婉,棱角都已失去,像磨损了边角的古籍。 我们顺着一条小巷走到尽头,登上几十级台阶,就站到了古运河的大堤上。运河水在静静流淌,虽然多日下雨,河水也不见汹涌之势。一条古老的河,由于见过太多,也许已变得宠辱不惊了吧。回头看镇子,许多屋脊已落在脚下。古镇的地势低于运河,这该是镇子得名的原因吧。 雨又下起来了。我们顺着来路往回走,镇子重新变得空阔。迷蒙的雨雾中,那些饱经风霜的古宅,在江南的氤氲中显出别样的风致。石板也全都湿漉漉的,晃动着明亮的水洼,像是不断闪回的古镇的记忆。物换星移,一切都变了,不变的只是江南的雨。丝丝的细雨依然洒在亘古千年的石板上,默默地见证着石板曾经承载的荣耀与辉煌。脚下的石板静静地延伸着,连缀成通向新时代的路……文中结尾描写雨水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景物描写”在结尾的作用。它的基本作用是“渲染气氛,引发思古幽情”,但又因为分别出现在开头和结尾,所以又承担着结构全文的作用:首尾照应,以让文章显得更完整、严谨。
参考答案:(1)首尾照应 (2)渲染气氛,引发思古幽情1.命题形式
(1)分析文章结尾的含义及作用。
(2)文章结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将最后一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2.明确作用
(1)主旨方面:卒章显志,深化、升华中心。
(2)情感方面:强烈抒发了……感情,含蓄表达了……感情。
(3)结构方面:总结全文,首尾呼应,交代写作目的,照应题目,使文章浑然一体。
(4)手法方面:想象奇特,虚实结合,一语双关,语言富有哲理性。
(5)内容方面: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引发读者思考。3.常用答题模式
结构形式方面的作用+内容或主旨或情感方面的作用。课内素材 马丁·路德·金心中有一个伟大的梦想——希望黑人与白人有一天能平等地生活在一起。于是他成为了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甘愿抛洒热血的勇士,坚持的精神是“非暴力抵抗”。这是人类在面对苦难和暴政时,只有为数不多的心灵才能做出的坚韧反应。正是因为他这种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美国黑人才最终获得了和白人平等的权利。
应用角度:“梦想”“坚持”“毅力”“爱国心”等。[应用片段]
拥抱梦想
寻着古人的来路,我听到了杜工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呼唤,这是忧国忧民的呐喊,是杜甫心中最大的梦想。收回目光,我听到了鲁迅先生仰望星空的感叹:“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
荐轩辕”“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这是先生“用笔救国”的梦想,他纵然对现实失望,但没有绝望,彷徨中的呐喊唤起了国人的奋起和努力。 追溯着世界的旅途,我看到了麦哲伦环游世界的梦想,他用广阔的胸怀迎接波澜壮阔的波涛,用梦想书写着生命的厚重与责任。纵使行程中的他遭到土著人的屠戮,现实的残酷却没有将他的梦想抹杀削弱。后人沿着他梦想的轨迹,走向世界。收回目光,我看到了马丁·路德·金的梦想,丑陋而顽固的现实一次又一次打击着这位“追梦者”,但他的梦想凝集了所有黑人的正义和力量,现实,终于因他的执著而跪拜在这一伟大民族战士的脚下。我又看到了徐本禹朴实无华的笑容,他没有像自己的同学一样追求花前月下香车宝马,更没有因现实的残缺而逃遁,而是倾自己的梦想于偏远支教之中。他们,都是现实中坚强的追梦者! 寻着古往今来的道路,我抬头仰望天边的星空。梦想与现实交轨在人的生命中,让我们用胸怀天地的壮志凌云拥抱梦想,用虚怀若谷的情怀书写现实中人生华美的篇章吧!
(选自《2006年山东高考优秀作文选登》)鲜活素材 一道小学一年级的语文阅读题,材料是“孔融让梨”,题目中有一道是“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学生回答“我不会让梨”,被老师打了一个大大的叉。“这道题也没固定答案啊,凭什么说真话就错了呢?”这位上海小朋友的家长“一怒之下”把考题晒上微博,一天时间里就被转发近2 000次,评论400多条。 [热评] 看来这道题放在小学一年级确实不妥当,放在小学高年级,或者初中、高中就妥当了?恐怕也不妥当。因为品德的教育不是纸上谈兵,品德的培养需要老师的言传身教,需要学生的亲身体验、感受,品德需要养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品德的培养还是注重过程为好。现在的新课标就要求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渗透”好了,“润物细无声”。梦想永远在路上
朱 晖
1933年,他出生在美国芝加哥的黑人贫民窟。二战期间,芝加哥经济萧条,黑帮林立,街上每天都有斗殴和抢劫事件发生。他厌恶这一切,经常会对着天空中往返穿梭的飞机发呆。他想知道,这些飞机飞向何处,外面会有更美好的世界吗?他问父亲:“我为什么不能飞?”父亲说:“你没有翅膀。”他很沮丧,父亲又说:“孩子,只要有梦想,你也能飞。” 一切的改变缘于一架钢琴。一天,他和小伙伴闯进了一家军械库玩。鬼使神差般,他走进一间小屋,黑暗中一架立式钢琴将他的视线牵引了过去。他走过去,缓缓坐下,手指轻轻触摸那些琴键。那一刻,他热血沸腾,“我的心从此寻找到了一生的方向,那就是音乐”。那年,他10岁,他的梦想是成为歌手。 二战后,他随父亲搬到西雅图市,开始了自己的音乐之旅。由于小号吹得非常出色,他逐步赢得了和爵士乐高手同台演出的机会,继而又实现了另一个突破——全美巡演。那年,他20岁,他的梦想是唱响整个欧美。 当美国满足不了他的雄心壮志时,他继续“迁徙”,来到了世界艺术之都——巴黎。除了演出,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作曲、配乐样样都令他兴趣盎然。那年,他30岁,他的梦想是成为全能的音乐家。 再次回到美国,他开始进军好莱坞,并且迅速成长为好莱坞大腕们争抢的配乐大师,先后八次获得奥斯卡最佳配乐奖提名。40岁那年,他的梦想是成为全球最炙手可热的音乐大师。 或许是过多地透支了健康,41岁那年,他得了动脉瘤。医生建议他做开颅手术,手术成功率很低,但要活下来,必须冒险去做。所幸,他挺过了这一关;不幸的是,由于手术后颅骨镶嵌了钢夹,他再也不能登台演奏了。人们都以为,他会一蹶不振,但他没有,反而满怀激情地投入到了一项新的工作中。他为一名黑人男孩制作专辑,结果唱片畅销全球,成为历史上销量最大的唱片。那个男孩就是后来的天王巨星迈克尔·杰克逊。他邀请斯皮尔伯格执导电影《紫色》,大胆起用了一位毫不知名的黑人女演员。这个女孩叫奥普拉·温弗瑞,后来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主持人。50岁那年,他的梦想是帮助别人实现梦想。 此后,他在演艺圈的影响力无人能比。他曾汇聚全球百名当红歌星,演绎歌曲《We Are The World》。这首歌,被称为20世纪最有意义的歌曲,共筹得5亿美元善款,全部用于非洲赈灾基金。从这首歌开始,他坚持身体力行,把大部分时间放在慈善事业上。60岁时,他的梦想是慈善。 2008年,他与季羡林、何振梁、李安等各界人士被聘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艺术顾问,先后多次来到北京,忙碌了好一阵子。奥运会结束后,记者问他:北京奥运会哪一点令你印象最为深刻?他脱口而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也代表了他现在的梦想。此时,他已年过70。
他叫昆西·琼斯,被誉为“西方现代音乐的教父”。有人问他:你早已功成名就,为何从不停下脚步?他说,因为我的梦想永远在路上。 [美文评点] 梦想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梦想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一个人可以贫穷,可以平凡,但不能没有梦想。梦想不只是在心里的一个宏伟的蓝图,还是一件要去努力完成的对于自己来说伟大的事。“梦想永远在路上”就是要不断追求,不断进取,不断奋斗,这就是昆西·琼斯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昆西·琼斯的成功首先得益于他父亲的启发——“只要有梦想,你也能飞”;其次,是他自身不断地追求和努力。他的成功还来自于他对“梦想”的不断校正和完善:先是“歌手”“唱响整个欧美”,随后是“音乐家”
“音乐大师”。遭遇疾病折磨的挫折时及时调整梦想:
“帮助别人实现梦想”,做慈善,在帮助别人、成就别人的同时,成就自己的梦想。全文按照时间顺序安排材料,行文紧紧扣住文章题目,首尾照应,揭示了文章中心,表达了作者的敬佩、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