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0张PPT。变形记(节选)卡夫卡 1.认识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的生存问题。体会作品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际关系。
2. 理解小说反映的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
3.了解并领会小说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表现手法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手法。
明确目标:资料屏 我们就像物品,而不像活人,人的地位降低了,降低到禽兽虫豸那样悲惨的境地。
—弗兰茨·卡夫卡作者简介: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出生于布拉格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兄妹四人,他是长子。他的父亲是一个白手起家的犹太籍百货批发商人,专横、粗暴,是家里的“暴君”。卡夫卡中学毕业后,学过文学和医学,不久迫于父命,攻读法律,取得法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法院实习一年后在一家意大利保险公司工作。钟情创作,感情坎坷。1922年病重离职,1924年6月病逝。
卡夫卡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赢得世人的惊服,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卡夫卡创作简介: 卡夫卡被誉为“20世纪最优秀作家之一”、“传奇英雄和圣徒式的人物”。1909年开始发表作品。他的作品,气氛凝重,主体充满着无法排遣的忧郁和苦痛,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他的作品被视为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以来的存在主义思想体系在艺术创作中的体现,他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荒诞、非理性和自我存在的无望、苦痛、孤独感以及艺术手法,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欧洲兴起的“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和在美国的“黑色幽默小说”等文学流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长篇:《审判》《城堡》《美国》(均未完成)
短篇:《司炉工》《变形记》《判决》《饥饿艺术家》等卡夫卡善于运用象征、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揭示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困境和“现代人的困惑”。其作品把虚幻的离奇荒诞现象和现实的本质真实结合起来,就构成了真正的“卡夫卡式”的小说。
卡夫卡生前长期同父亲不和,体弱多病,一生未婚;身后获得殊荣,被尊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他的创作对他以后的现代主义各派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现代主义文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一战和二战前后,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
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甚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现代主义的优秀文学作品探索人心灵,为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卡夫卡铜像西方现代派文学又称现代主义或先锋主义,是指19世纪末叶以来,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之外的一种文学流派。现代派是一个总称,其中包括后期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新小说、存在主义、荒诞派、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垮掉的一代、迷惘的一代、愤怒的青年等等。它是当代资产阶级文学的重要流派。西方现代派是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期出现的。此时,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断发生,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也矛盾重重。由此引发了严重的思想危机。知识分子感到生活空虚、精神苦闷,而产生了“世纪末的悲哀”,认为现实是荒诞的不可理解的,因而退到“自我”里去。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1.强调表现主观感受,不再 再现客观现实;
2.不重具体,追求抽象,大量采用象征手法,反映现实;
3.强调表现内心世界;
4.情节离奇、怪诞、荒唐。 《变形记》情节脉络一、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巨大的甲虫”,惊慌而又忧郁,父亲发现后,把他赶回了自己的卧室。
二、写格里高尔变了,养成了甲虫的习性,却保留了人的意识。他失业了,仍关心着怎样还清父亲的债务,送妹妹上音乐学院。可是,一个月后,他成了全家的累赘。父亲、母亲、妹妹对他改变了态度。
三、写为了生存,家人只好打工挣钱,并且忍受不了格里高尔这个负担。原来一直爱着他的妹妹终于提出把他弄走。格里高尔又饿又病,陷入绝望。最后,“他怀着深情的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死了。父亲、母亲、妹妹开始过着自己养活自己的新生活。情节的发展由两条线索交互展开: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成为累赘——绝望而死家里亲人:惊慌、同情——逐渐憎恨——
“把他弄走”内在主线: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情感流动的过程。小说主体:主人公变成甲虫后的内心感受和心理活动。1、小说主人公的家庭环境如何?父亲破产,母亲生病,妹妹上学。
2、格里高尔从事什么工作?他拼命干活的目的是什么?
某公司的旅行推销员
3、格里高尔变形后身体感觉如何? 通过具体事例说明 。4、文中多次写格里高尔变形后的腿,找出来并说说其作用。这些描写突出了变形的戏剧效果,细腿和硕大身躯形成对比,更加鲜明地刻画主人公艰难无助,狼狈不堪的形象。5、文中多次提到时间,找出来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写。一方面依据时间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另一方面无形中加强了紧迫感,也反映出格里高尔受到的压抑。为什么作者不厌其烦地描写格里高尔屡次遭到失败的努力?一方面,格里高尔屡次遭到失败的努力说明后他变形后行动的极其艰难,另一方面它具有象征意味,是他在这个社会上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忍受一切,郁郁寡欢的缩影,所以作者不厌其烦地描写。问题探究1、格里高尔是个怎样的人?
2、细读课文,找出格里高尔变形的原因。
3、小说描写人变成虫的情节荒诞、变形,可为什么在读者的体验、联想中觉得真实可信呢?
4、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什么?
5、本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1、格里高尔是个怎样的人?厚重的壳、 腿多而细、外形丑陋、爬行慢、肚子大、身体僵硬、不能讲话
不堪重负、行动不便、不受控制虫形(甲虫特征) 第二段:“我出了什么事啦?”——并不出奇的惊异。第三段:“一切晦气事”——指哪些事?第四段:“累人的差使”——有反抗情绪:奔波劳累,饮食低劣。友情淡薄,心里烦恼。第五段:“起床那么早”“会使人变傻”——为了父母亲,为了债务,谨小慎微,反抗情绪被压抑着;“但是事情也未必……会时来运转了”——信心; 孝心
第六段:连用五个疑问句——心急如焚,六神无主。
人心——想想得最多的就是工作、时间、火车第三段:想转身却不能。
第七段:想说话却不明。 第九至十五段:想下床却不易。
人心——做格里高尔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忠厚、善良、忍耐、勤劳,忠于职守,很有责任感,爱家爱亲人,颇善解人意。即使变虫了,也不愿给亲人增添痛苦的一个小人物。同时向往自由、争取自由。
格里高尔是“虫形而人心”的异类。他的人格形象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挣钱养家,显示他忠厚、善良,可以说,对父母他是个孝子,对妹妹他是个好哥哥,对公司他是个富有责任感的好职员;一是争取自由,还清父债而追求时来运转,自由独立,但最终在无奈与平和中追求另外一种超脱----死亡。作者怎样展现人物形象?《变形记》的内在主线就是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情感流动的过程,主人公变成甲虫后的内心感受和心理活动是小说的主体。小说用内心独白、回忆、联想、幻想(即心理描写)等手法,将格里高尔过去的生活、变甲虫后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展现出来。问题探究:2、细读课文,找出格里高尔变形的原因,说说是什么使格里高尔失去了人的本质,异化为非人。(1)工作的辛苦(长年奔波,睡眠不足,精神不佳,饮食低劣)、缺少朋友。受老板的气,使格里高尔生活在重压之下。(2)需要还债,家人催促,在家也不轻松(3)渴望自由却不能实现,睡眠不好,天气影响心情。自己心理压力大
社会的原因、家庭的原因、心理的原因。3、小说描写人变成虫的情节荒诞、变形,可为什么在读者的体验、联想中觉得真实可信呢?是因为作者在整体荒诞的情节中运用了细节真实和心理真实。格里高尔过去的生活、变甲虫后的思想情感和个性特点,都是通过心理描写(内心独白、回忆、联想、幻想)表现出来的。
细节很真实,尤其是格里高尔的心理活动,让人觉得他虽是虫形,实是“人心”,而且对甲虫的习性和对格里高尔变形后的心理把握得准确,让人可信。体会表现主义小说的艺术特色有人评论说“小说描述了一个真实而荒诞的世界”,怎样理解“真实”与“荒诞”?
“真实”是指作者用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描写了主人公变形前的具体生活细节和变形后逼真的心理状态,使人感到他所处的是一个真实的人的世界。
“荒诞”是因为故事的整体框架是以象征手法构建起来的,“人变成虫”的逻辑结构本身是非真实的,它只是用来寄寓人在哲理意义上的生存状态,而不仅是对外部生活的真实模仿。
荒诞手法的特征:运用象征、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表现现实生活某些带本质性的问题。结合甲虫特征,思考本文的变形和梁祝化蝶等变形的不同,讨论格里高尔为什么变成甲虫这个形象?背(厚重硬)——沉重的负担/虚伪的面具和外套/ 隔膜
穹肚——满腹怨言。
腿(多细)——奔波劳累而多/营养不良而细/不堪重负/不能主宰自己的生活(失去自由)。
斑点——寄生虫——家人
身僵——麻木,失去人性,沦为工作的机器。
弱小——善良软弱。
外形丑陋——反衬内心善良/作者认为生活是丑陋的。
爬行缓慢——而现实生活节奏快,繁忙。
不用工作 不能表达——逃避现实;渴望亲情,检验亲情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什么?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象征人的异化,人性异化,人际关系异化。
格里高尔的“甲虫”化身,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商业化贬低人的价值,淹没人的个性,使人失去自我的现象的表现。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把人逼成一个个机器、木偶或者四肢退化的动物。
人为什么会“变形”?格里高尔为什么变成甲虫?
在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生产和生存竞争高压下,人被异化成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接受不了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容纳不了人。
格里高尔的“变形”异化,是为了逃离难以忍受的处境。人变成甲虫,本性也变了,从挣钱还清父债、争取独立自由变为安于甲虫生活的自轻自贱。(本文中,这是人物在金钱和私利面前的第一种异化。)还有谁“变形”了?以妹妹为代表的亲人异化,亲情变成仇情,善良变成冷酷。(第二种异化)势利而冷漠的社会!
脆弱而虚伪的亲情!
不堪重负而扭曲的心灵 ! 小说如此写格里高尔的“变形”,就写出了“人”遭受外在的灾难与打击的同时,还备尝来自“人”自身的蹂躏与拒斥,这就深刻地揭示人类生存的悲惨命运,从而也就揭示了两种“变形”的共同本质。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
结合时代背景,讨论:本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时代背景:1.战争:20世纪,在欧美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社会动荡不安、变幻莫测,政治局势很不平静。即使“热战”结束,“冷战”也是不断。人们产生了不安全感和怀疑情绪,心灵上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心里失去信仰,陷入迷惘和苦闷之中。
2.经济:战后,经济萧条。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人们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冷酷,变成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人的尊严极大贬值,人成为物的附庸,人被异化。而竞争也增加了人的心理负荷。多元主题:人在现代社会的生存恐惧(灾难感)
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 (人的变形,是人类精神世界遭致扭曲、异化的象征,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及其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
命运有时是荒谬的,悲剧有时不可预料,人对自己命运的无能为力
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人为自己”的弱肉强食、惟利是图与人性泯灭,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不合理性。。
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 —马克思什么是 社会化的机器生产的出现对人的生存造成的威胁:他们由对生产体系的支配地位变成了被支配地位。
在文学作品里,表现在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中,要么人不接受世界,要么世界不接受人;表现在人的自身矛盾中,是人的自我失落与迷惘。 异化?“异化 ”的深刻性 人弱小得不堪一击虫丧失了抗争的力量
整个世界都是异己
是社会绝对的弱者怎样理解卡夫卡的这句名言“巴尔扎克的手杖上刻着,我能摧毁一切障碍;而我的手杖上宁可写的是,一切障碍都在摧毁我。”
巴尔扎克作为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他明白自己要做什么,并有坚强的斗志,他以自己的天才之笔,以摧枯拉朽的气势批判社会中的不合理存在,他的整部《人间喜剧》多是如此。
卡夫卡则以表现主义的手法来表现“现代人的困惑”,人对自己的命运无能为力,人失去了生活的乐趣,人在现实中弱小得不堪一击。 异化 来源黑格尔用以说明主体与客体的分裂、对立,并提出人的异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异化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其产生的主要根源是私有制,最终根源是社会分工固定化。在异化中,人丧失能动性,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甚至畸形发展。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达到最严重的程度,必将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消亡以及僵化的社会分工的最终消灭而被克服。 卡夫卡作品所显现的世界,正是哲学家们想阐述的“异化”世界:作品中人的那种陌生感、孤独感、恐惧感、放逐感、压抑感;客观世界的那种障碍重重的“黏滞”性,那种无处不在的威权的可怖性,那种捉弄人的生命的“法”的滑稽性,那种屠害同类的凶残性……正是哲学家们想描绘而不能的令人沮丧的“异化”世界。 你认为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异化?能否用一两句话写出你的感受?(至少用上一种修辞手法。提示:
人与自然
人与金钱
教育与人
时尚
旅游、网络及其他
拓展阅读:《城堡》简介一个土地测量员想尽各种方法要进入城堡,却不得其门而入。那个城堡到底代表着什么?是那个时期虚伪狡诈的资本主义的统治者吗?也许是的。一个没有任何关系、背景的人——K一直想进入另外一个不属于自己的世界,可是这是不可能的,K永远攀爬不到那个紧紧关闭的大门里去。而且,最具有讽刺性的是,城堡的一个联络员(也就是一个高级官员的随从)告诉K说城堡的门本来就是为了K的进入才开的。而K却用尽了浑身解数也没有进入城堡,也仅仅是在最后得到住在村落的许可。 思考:城堡代表什么?故事的寓意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