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3张PPT。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知人论世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不为武则天采纳,政治抱负不能实现。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武为人轻率,少谋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反被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报国宏愿成为泡影。 一、本诗的时空背景:幽州台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的大兴县,当时是战国时候燕国的国都。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为了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王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燕昭王在建黄金台之前还曾建碣石宫,把梁人邹衍延请入内,师礼事之,广筹振兴国家大计,并树立了自己贤明哲睿、招贤纳士的良好声誉。 背景意义:对于我国封建历史上数之不尽的怀才不遇的文人,燕昭王和黄金台都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陈子昂非常仰慕燕昭王这样的圣明君王,深恨自己生不逢时,不能趋归燕昭王这样的明君麾下建功立业! 诵读前不见古人,
后 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泣下。学生自由朗读。
学生听朗读,品味诗情。朗读指导: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前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怀 理解诗人的悲慨 ①幽州:郡名,唐属河北道,治蓟,故城在今北京市西南。幽州台:即蓟丘、燕台。因燕昭王置金于台延天下士,又称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德胜门外。
②者:古音“诈”,与“下”押韵。
③涕:眼泪。 鉴赏品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实现,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作者俯仰古今,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作者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寥廓绵长,天长地久,写出了空间的广阔。
作者面对悠悠天地,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抒发了怀才不遇孤寂。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鉴赏“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体现了什么?教师点拔:
前——后
不见
念
天地之悠悠
独
怆然、泣下时间之长
无奈之苦
感慨之深
宇宙之广
孤独之切
悲苦无限
念统摄全诗知识点总结:直抒胸臆讨论学习:《登幽州台歌》千百年来为人所传颂的原因是什么?你对此有何感想?教师提示:全诗突如其来,如山洪暴发,又戛然而止。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极富感染力,反复吟咏,一位独立苍茫、思索人生课题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便跃然纸上,而浩浩无涯的时空背景也随之展现。全诗直吐胸臆,气势磅礴,意境阔大,格调雄深,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千百年后犹能引起读者思考,产生共鸣。课件12张PPT。春望杜 甫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县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叛贼攻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辘州。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机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长安劫后的凄凉景象。前句一“破”一“在”,似乎相反,但正是“在”突出“破”,从中透出山河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后句“草木深”应反映春景,然而却没有显示出一点春意,反呈现出城市破败、人烟稀少,遍地草木的荒凉,深藏诗人无限慨叹。写鸟语花香更增诗人凄楚之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者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借花鸟的心惊落泪来抒发有感时的急剧变化,恨与家人分别所产生的特殊心理。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山河到城,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诗的前四句景象描写顺序及感情变化?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具体写国事和家事。由于战乱长久,国家危难深重,与家人音信阻绝,因而把家信看得比万两黄金还要珍贵。可见诗人思乡盼信的心情是多么迫切!这一联,不仅流露诗人强烈的忧患意识,而且使他的忧国感情不断得到深化。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后四句描绘出诗人当时怎样的形象? 从“烽火连三月”可见祸乱之久,家人生死未卜,尤为悬念。一句“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出诗人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白发几不胜簪。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一联一般有两种解释:你赞成哪种解释?理由是什么?(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
(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 此联向来有两钟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儿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春望
(1)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战乱后长安城的破败荒凉,人事全非
的春望之景,表达了自己在连绵战火中家书隔断,期待得到亲
人消息的焦虑心情。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
感情,感人至深。
课件13张PPT。渡荆门送别李 白渡荆门送别作者: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像著名的组诗《古风》,批判朝政弊端,感慨有志之士不能展抱负;乐府《行路难》,《梁甫吟》,《将进酒》等,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篇,以充满想象的神奇之笔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尽管李白有的诗歌也隐含着人生如梦、纵酒狂欢的颓丧情绪,但不满于社会和政治的黑暗,追求心身自由和解放的昂扬向上的精神是他诗篇的主旋律。???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介绍创作情况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首联: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渡远:远渡。 楚国:楚地。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二句点题:诗人远离四川,乘船沿江游览楚地。
(叙送别缘起) 颔联: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平野:平原。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绘山势,流水,原野) 颈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写水中映月画与天边云霞图) 中间四句对仗,描写景物,描绘长江之水出山之后的壮阔气象:长江出山,水面宽广,景象雄奇,使人顿感前程开阔。清晨,玉兔西沉,有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朝云簇生,云层里出现海市蜃楼奇观。写景层次分明,且景中寓情,既反映出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寻求理想的志向与热情,又充溢着诗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与挚爱。 中间四句对偶本诗工稳,“平野”对“大荒”,“天镜”对“海楼”,佳句佳对。赋予了江水以人的浓厚的感情,这水情意真挚地把诗人送到楚国。这真是诗意盎然,情景交融。 尾联: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抒深沉思乡之情) 结尾二句,诗人发出由衷的心声:这长江是故乡的水啊,所以它才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诗人抒发了爱祖国、爱自然、爱故乡的深挚的感情。诗中写的长江之水,是来自故乡的水,它在蜀楚交界的荆门山送别诗人,把李白送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之中。在这一描写中,表现了初离蜀地的诗人对家乡的深深依恋。 这首诗歌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重点探究思想内容
主要表现离别家乡之人的思乡之情。写作特点
叙事、写景、抒情结合,浑然一体。课件23张PPT。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 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 岑参 岑参,江陵人,天宝三年进士,天宝十三年被封摄监察御史,充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后入朝任右补缺,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作者两次出塞,从军西北十余年,熟悉边塞生活。岑参多以诗人的敏感描绘边塞风光和战争景象,表现边防战士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险的乐观精神。诗歌想象丰富,气势磅礴,风格瑰丽雄奇,语言变化自如,擅长七言歌行。有《岑嘉州集》。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为“高岑”。
作者简介解题: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754 ),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 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朗读诗歌一读诗歌,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一读诗歌,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一读诗歌,注意以下字的读音一读诗歌,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zhésànqiúqīnzhuópípachèchèbó朗读诗歌再读诗歌,读出节奏。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朗读诗歌听读诗歌,读出感情。
从诗的题目来看,此诗的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写雪景,一部分写雪中送别。试将此诗分成 两部分,并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想一想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两句是诗人由眼前的景色而展开的联想:望着披上银妆的树木,诗人忽然觉得自己好象已置身于大好春光之中,那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竟吹开了这千树万树的梨花,一个“忽”字,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比喻辞格的运用,既清新而贴切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这两句与前两句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一图景与前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表现出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地的特有风光,另一方面武判官的“归京”又牵动了诗的乡土之思。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写送别宴会,点明地点是在中军营帐。“饮归客”说明举行这次宴会是为了送武判官归京。此句紧扣诗题,连举三种乐器,以借代的方式,写出了送别宴会上的热闹情景。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酒宴散后,送客出辕门。一个“暮”字,点明时间是在傍晚,“纷纷”极言雪之大,“冻不翻”极言天之寒。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的担忧。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写与朋友的告别,着力表现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不见”和一个“空”字,均传达出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白 雪 歌送 武 判 官 归 京 漫天大雪图(前10句)大雪纷飞遍地银妆雪天奇寒难以忍受沙漠冰封愁云惨淡雪中送别图(后8句)设宴饯别寄寓感慨依依惜别无限惆怅描写边地奇异风光,抒发无限惆怅之情赏析咏雪部分说一说岑参描绘了怎样的雪景? 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什么联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想一想你还学过哪些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课件11张PPT。西江月辛弃疾西 江 月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辛弃疾,南宋杰出的豪放派词人。
他的词 以沉雄激越著称。但也有清新自然的词作。
宋孝宗淳熙八年,词人被奸佞中伤、弹劾以致罢官后闲居上饶,有机会充分领略黄沙道上的风景。写了一组清新俊逸、绰约自然的词。
《西江月》便是其中之一。1、请给这首词划分节奏: 注意:不能划破句。
2、划出词的韵脚。边读边做:3、找出词中的对偶句。明 月 / 别 枝 / 惊 鹊
清 风 / 半 夜 / 鸣 蝉
稻 花 香 里 / 说 丰 年
听 取 / 蛙 声 / 一 片
七 八 个 星 / 天 外
两 三 点 雨 / 山 前
旧 时/ 茅店 / 社 林 边
路 转 / 溪 头 / 忽 见 西江月
动脑筋:
你最喜欢词中的哪几个句子?
为什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明亮的月光
盘旋飞绕中的鹊儿
横斜突兀的树枝
鸣叫的蝉
徐徐的清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漫村遍野的香气
一片蛙声欢唱丰收前景
喜悦之情萦绕心头“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 头忽见。”
寥落的星
轻微的阵雨
遥远的“天外”、“山前”
熟悉的乡村茅店西 江 月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思考: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表现了词人被美妙的夜色所陶醉以及对丰收前景的喜悦之情。作业:
用本节课学的欣赏词的方法去分析这首词并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清秀俊逸的写景散文。课件17张PPT。迢迢牵牛星牛郎织女星织女星(天琴座)天鹰座牛郎星 迢 迢 牵 牛 星
相 爱结 婚 牛郎织女的故事受 阻 恳 求分 离遥 望牵牛星织女星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昭明文选》。是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品,是五言诗达到成熟的标志。
内容可分为四类。表现征夫游子思乡和家中妇女怀念远出未归者的痛苦之情;表现男女之间的相思相恋;表现文人的孤芳自赏、怀才不遇之情;反映一种颓废心理和一种及时行乐的情绪。
艺术风格含蓄动人,朴素凝练,曲终情显。
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思路结构两星的现状
↓
织女的相思
↓
分离的痛苦隔河相望思想感情牛郎织女 隔河相望 不能团聚比喻人间男女 相爱受压制 不能欢聚起首两句描写两星相对的清冷环境,于景中寄寓离愁;
中间四句描写织女,以动作神态写哀怨;
最后四句直接抒发诗人的慨叹,暗示离别的根源:诗中充满着浓厚的浪漫气息,将神话和现实和谐地结合起来。
全篇十句有六句以叠词起头,不但使诗具有很强的音乐节奏美感,而且对写景写人起到“景情并生”的作用。 赏析要点迢迢:写牵牛星之远
皎皎:写织女星之明
纤纤:写素手之细之美
札札:写机杼之声
盈盈:写银河之水,清且浅
脉脉:写相视之态叠字的表达效果全篇十句有六句以叠词起头,这些叠音词既是诗句对外在情景的细致描绘,又是作者内心真挚情感的巧妙抒发,与全诗缠绵悱恻的感情十分和谐,体现了景中情、情中景,显得韵味深长,哀婉动人,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增添了诗歌的音律美和修辞美。 诗篇借写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牵牛的愁苦心情,实际上是比喻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如果再进一步联系《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代氛围特征及其所表现的对现世人生的思维深度,我们可以这样说,诗篇在表现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的同时,深深流露的是对美好人生与理想的憧憬,是对这种人生与理想不能实现的叹喟,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悲凉。如何理解诗篇的内含讲一讲牛郎织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