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河北省博野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1.《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这一时期(
)
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确立C.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D.儒学思想趋向新启蒙
2.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3.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
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
4.有学者说:“尽管各家的措施有的看似残暴,有的看似温和,他们都可以为了自己苦苦追寻的理想而殉道。孔子追求了一辈子仍不被采用;吴起、商鞅,先后殉道;墨子为了天下的普通百姓而奔走呼号等。”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诸子百家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坚持不懈、执着追求是百家争鸣的精神动力
B.诸子百家的苦苦追求使得百家学说有了鲜明的特点
C.诸子百家追求的目的在于期望自己的学说被当权者采纳
D.诸子百家的思想在当时都未被采纳过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写道:“儒家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这主要是指儒家思想强调( )
A.礼仪和社会责任
B.“德治”和“民贵君轻”C.“仁”和“仁政”
D.“有教无类”和“温故知新”
6.“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下列选项中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是( )
A.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B.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一统需要
C.消除亲疏贵贱,同等去爱所有的人
D.仁者爱人,人与人之间要融洽相处
7.对于“焚书坑儒”事件,唐代司空图曾写道:“秦儒既坑,厥祀随覆。天复儒仇,儒祀而家。秦坑儒耶?儒坑秦耶?”明朝李贽却说:“(李斯建议焚书)大是英雄之言,……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对上述材料的解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司空图和李贽的观点相互矛盾,故均不可信B.司空图的生活时代更加接近于秦朝,故可信
C.历史的真相是多元的,对历史人物不必苛求D.历史评价具有差异性,这是正常的历史现象
8.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之弗贵,而积粟者闭籴,则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之勿贱,而怀金者不雠,则愈益其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 )
A.实行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
B.发挥市场作用以促进商品流通
C.加强政府调控,以平抑粮食价格
D.征收工商税以减轻农民负担
9.宋代词人晏几道在《鹧鸪天》中曾写道:“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宋代理学代表人物程颐听到此句,变色曰:“鬼语,鬼语。”这说明程颐( )
A.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B.对遣词造句要求极高C.对鬼神存敬畏心意
D.主张压制感情和灵性
10.据记载,江南某府的地方志中记录的节妇(丈夫死后不再嫁的寡妇),宋代有4人,明代有95人,在清代中叶则达到203人。为旌表节妇,各地纷纷建造贞节牌坊。下列各项中,与这一现象的形成相关度最高的是( )
A.女权意识的觉醒
B.理学对全社会影响的深入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战乱和社会动荡加剧
11.春秋战国时呈现出诸子百家争芳斗艳的局面。下列诸子百家的主张完全相反的是( )
①儒家与法家的治国理念 ②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观
③儒家与道家的人生态度 ④孔子与墨子的仁爱思想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战国时期的某一派别对宇宙论、认识论或个人伦理道德不感兴趣,只专注于对无序的状态提出政治解决的办法,推荐积累权力的技巧。”以下说法有误的是( )
A.该派思想家大多持中央集权论
B.该派思想主张主要服务于现实社会
C.该派思想主张与道家、儒家针锋相对
D.该派因未受到重视而不能发挥作用
13.
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529——595年)在其《颜氏家训.治家》中记述:“邺下风俗,专以妇持门户。争讼曲直,造请逢迎。车乘填街衢,绮罗盈府寺。代子求官,为丈诉讼。”这段记述能够反应当时在邺下地区(
)
A.妇女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
B.儒家纲常名教地位的动摇
C.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繁荣
D.政治腐败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14.“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下面对王夫之的这一思想主张认识正确的是( )
A.王夫之要求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
B.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C.与当时新型经济成分的出现有关
D.反映了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的时代要求
1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个“胜利”指的是(
)
A.法家思想是新儒学的核心
B.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吸收
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D.“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16.唐朝李翱主张:“人性本善,圣人所以不为情欲所累,只因未丧本性,凡人往往溺于情欲而迷失本性,以致道德沦丧。要扭转此种乱世,须劝导人们灭掉情欲,以求“至诚”。在此,李翱(
)
A.带有佛、道融合的倾向
B.
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C.重申“克己复礼”的传统
D.以佛教思想完善传统儒学
17.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由此可知,还魂纸( )
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 ②降低了生产成本 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 ④扩大了原料来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写道:“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与推广。”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只有把人研究透了,才能正确地认识自然界
B.从思想的角度解释了中国古代科技未能实现突破的原因
C.个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界是分不开的
D.人与自然是无法分开的,对人本身的研究,就是对自然界的研究
19.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
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
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20.《南宋志传》中曾有这样的描述:“大雪先唱一曲名《浪淘沙》……小雪继唱一曲名《蝶恋花》……小雪持过红盘子,下台遍问众人索缠头钱。豪客、官家各争赏赐。”这主要反映了( )
A.南宋经济呈现繁荣的景象
B.宋词出现商品化倾向
C.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南宋时词日益世俗化
21.史学家认为,“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以及宋代理学,构成一个精致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别有一种文化形态崛起……”。“别有一种文化形态”是指( )
A.科学技术
B.市井文化
C.佛道文化
D.外来文化
22.北魏孝文帝从小就接受汉族文化的教育,不仅“五经之义”能拿过来就讲,史书传记、
诸子百家涉猎颇多;对汉族的诗文也很有研究,他最不可能研究过的诗句是(
)
①“关关雎雎,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④“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3.近代有学者说:“文人画不仅形于山水,无物不可寓文人之兴味也明矣”,“西洋画可谓形似极矣!而立体派之思想转变,亦足见形似之不足尽艺术之长”。该学者这一认识的主旨是( )
A.西方画作都以形似为重
B.文人画和西洋画可以取长补短
C.文人画有形似的不足
D.文人画与立体派都重精神表达
24.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观点
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
25.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新文化运动“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以向西方追求民主和科学真理为主要内容,进而全面分析了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并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总体性的理性批判”。这表明他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视角侧重于( )
A.原因
B.精神
C.作用
D.缺失
26.张之洞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提出刑法改革应参考西法,并提出了“重众证”“改罚锾”“教工艺”、改良监狱等具体改进方法。稍后,他明确提出:“鉴前事之失,破迂谬之说。将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这反映出( )
A.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
B.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已过时
C.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
D.洋务派与维新派的思想有共同之处
27.
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评论道:“夫专制之威至明而极,故专制之至明而显。梨洲(黄宗羲)责民之古义,不啻向专制天下之制度作正面之攻击。使黄氏生当清季,其为一热烈之民权主义者,殆属可能。然而吾人细绎《待访录》之立言,觉梨洲虽反对专制而未能冲破君主政体之范围。故其思想实仍蹈袭孟子之故辙,一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萧公权在此认为黄宗羲(
)
A.具有近代民权主义思想
B.没有超越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
C.彻底否定君主专制政体
D.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28.梁启超说:“贵族政治者,虽平民政治之蟊贼,然亦君主政治之悍敌也。……贵族之于平民,固少数也;其于君主则多数也。故贵族能裁抑君主,而要求得相当之权力,于是国宪之根本即以粗立。后此平民亦能以之为型,以之为循。”此论主张的是(
)
A.共和
B.民主
C.帝制
D.自由
29.李敖在《纠正人们对“五四”的错误认识》一文中写道:“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以下对此观点中“岔路”一词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 )
A.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当时人们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特征
C.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D.五四运动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的初衷
30.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31.孙中山曾表示:“十年以前,非特一般人不知共和为何物,即知识阶级亦鲜解共和真理”,更有甚者,许多人“不但不知共和的好处,反而希望满清复辟”。……“至于欧美的风土人情和中国不同的地方是很多的,如果不管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像学外国的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由此可知(
)
A.要实行真正的共和必须思想解放
B.共和与复辟的矛盾制约中国发展
C.不能简单学习别人的政治制度
D.当时缺乏共和政治的社会基础
32.孙中山说:“民国十三年来革命不能成功,就是由于平等自由的思想,冲破了政治团体。”“欧美为平等自由去战争,争得了之后,常常被平等自由引入歧路。”“各人都扩充自己的自由,于是由于自由太过,便发生许多流弊……我们从新革命,便不可再蹈他们的覆辙。”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孙中山对民主革命失败原因的分析是实事求是的
B.欧美革命误入歧路,证明中国“政治革命”之必要
C.孙中山对平等自由的解释是受中国共产党革命思想的影响
D.孙中山这种思想是因为对平等、自由的真正含义存在曲解
33.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这个办法”是( )
A.武装夺取政权
B.走十月革命道路C.建立责任内阁
D.实行新三民主义
34.
下表是一位同学运用多元史观对近代某一思想的评价。据此判断,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兴起的历史事件是( )
史观
评价内容
全球史观
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体现了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的扩展。
近代化史观
冲击了传统“重农抑商”观念,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文明史观
反映了封建传统又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承认了中学不足和西方科学技术的先进,客观上使中国人由传统文明开始走向现代文明。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35.
抗战时期外国记者到延安采访时,发出这样的感叹:“原来还有另一个中国啊!”他们称延安是“思想工厂”。在这里产生的“思想”主要是指( )
A.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等问题
C.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D.解决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等问题
36.
“文革”结束后,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到邓小平南巡讲话,我国出现了两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这两次思想解放分别是指( )
A.否定文化大革命和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
B.纠正“左”倾错误和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C.破除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和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崇拜
D.确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确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7.
国家最高技术奖成立于2000年,用于奖励科技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个人,此后每年评审一次,次年年初开会公布结果并颁奖。人们曾这样形容首届获奖者之一:“一人干了两亿人的活”。请问他是( )
A.钱学森 B.邓稼先 C.李四光 D.袁隆平
38.诗人徐志摩(1897—1931)说:“在二十四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39.日本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按此推理,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走的道路是( )
A.政治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B.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政治革命
C.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政治革命D.新文化运动—政治革命—洋务运动
40.中国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急剧的变化直接影响到近代文化。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西方文化也传入中国,封建文化发生了动摇。中国文化呈现出新旧交替的特点。这里所讲的“特点”不包括( )
A.呈现西学东渐的趋势
B.围绕救亡图存的主题
C.是在中西文化的矛盾冲突和不断融合中发展起来的
D.具有成熟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论语》颜渊第十二之七: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四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受到冷落的主要原因。(2分)
(2)
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所说的“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汉代学者在改造儒家思想方面提出了怎样的主张?(3分)
(3)
理学家是如何深化传统儒学,使之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依据材料三,说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2分)
(4)
依据材料四,概括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们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气息?(3分)
42.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过程中表示:“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
请回答:
(1)五四运动以前,为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提出了哪些重要的思想主张?(3分)
(2)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起抗争”中形成的思想武器是什么?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有哪些重要的理论著作?(3分)
(3)
20世纪90年代,在“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中,邓小平同志就“什么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作了怎样的阐述?(3分)
(4)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是什么?(1分)
九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1——5ACBDA
6——10CDBDB
11—15ADBCD
16—20DCBCB
21—25BBDBA
26—30DBACD
31—35DDDBB
36—40CDBDD
41.
(10分)
(1)
取信于民(诚信)。儒学不适应春秋混战的需要(2分)
(2)
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3分)
(3)
结合佛教、道教改造儒学,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2分)
(4)
反君主专制、反对重农抑商,重视手工业、商业;经世致用(3分)
42.(10分)
(1)主张:维新变法(君主立宪);三民主义(民主共和);民主科学。(3分)
(2)思想:毛泽东思想。(1分)内容:《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或《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专政》。(2分)
(3)阐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分)
(4)目标:民族复兴或民族振兴(言之有理即可得一分)。(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