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太平中学2015-2016学年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临沂市太平中学2015-2016学年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9-29 12:56: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5-2016学年山东省临沂市太平中学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清朝统治者加强对人民思想的控制主要是通过(  )
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八股取士
D.大兴文字狱
2.明朝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措施最具特色的是(  )
A.废行省,设三司
B.设厂卫特务机构
C.设殿阁大学士
D.废丞相,权分六部
3.1685年和1686年组织清军两次在雅克萨击败沙俄侵略军的是(  )
A.康熙帝
B.乾隆帝
C.顺治帝
D.雍正帝
4.下列关于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的说法最恰当的是(  )
A.他曾经积极反清复明
B.是他最早开发了我国的宝岛台湾
C.他于1662年赶走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
D.他将台湾收复后又交给了清政府
5.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
A.郑和船队上装有指南针
B.郑和航海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地中海沿岸
C.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
D.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6.抒发民族英雄戚继光爱国情怀的诗句是(  )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C.“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D.“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7.为加强对西北地区的控制,清政府设置了(  )
A.驻藏大臣
B.伊犁将军
C.宣政院
D.理藩院
8.小龙在图书馆借了一本,《贞观政要》.在这本书中,他可以查到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期间的“治世”史实(  )
A.秦始皇
B.唐太宗
C.唐玄宗
D.明太祖
9.南宋时期,潮州人王大宝参加廷试(殿试),中榜眼(进士第二名),后来成为岭南名宦.殿试制度的创立者是(  )
A.隋炀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10.观察下列在中国出土的唐代文物﹣﹣货币,这些出土文物说明了(  )
A.唐代没有统一的货币
B.中国古代金币、银币流通时间长范围广
C.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
D.证明唐代日本、新罗与中国交往密切
11.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下列有关隋朝历史贡献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开通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B.出现了“开皇之治”的盛世局面
C.创立了科举制
D.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12.杜甫的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描述的是哪一位皇帝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  )
A.唐太宗
B.武则天
C.唐玄宗
D.隋文帝
13.下列对科举制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学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B.促进了文学艺术、教育事业发展
C.为高门权贵打开了做官之门
D.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14.科举制度创立和废除分别是在哪个朝代(  )
A.隋朝、明朝
B.隋朝、清朝
C.唐朝、明朝
D.唐朝、清朝
15.如果你选用如图所示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那么应确定的研究主题是(  )
A.宋代国家统一
B.民族政权并立
C.宋代商业繁荣
D.宋代民族融合
16.唐朝与吐蕃的第一个友好使者是(  )
A.怀人可汗
B.尺带珠丹
C.骨力裴罗
D.松赞干布
17.七年级3班小奇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
A.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B.中华文明的起源
C.统一国家的建立
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二、非选择题
18.阅读以下图片及文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科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英国大百科全书
材料三:“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材料四:“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太宗
材料五:明清思想家顾炎武曾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1)材料一中的情景最早出现的朝代是______。
(2)请从材料二、三、四中提取有效的信息,说说这种制度有什么历史作用?
(3)分析材料五,说明这种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顾炎武把“八股之害”与什么历史事件进行类比?该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个朝代?
(4)这种制度在什么时候被废除?
19.【图片赏析】
中国古代有许多举世闻名的创造,享誉世界。
(1)以上图片中哪一项发明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有利的航海技术条件?
【史料分析】
中国在明朝前期国力强盛,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2)图一和图二反映的是明朝外中关系史中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3)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为什么会出现图二中梁启超所说的这种现象?
【历史感悟】
(4)综合以上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这个角度谈谈你的体会。
 
2015-2016学年山东省临沂市太平中学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清朝统治者加强对人民思想的控制主要是通过(  )
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八股取士
D.大兴文字狱
【考点】明朝的八股取士和清朝的文字狱.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字狱.
【解答】为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经常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文字狱.它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故选D.
 
2.明朝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措施最具特色的是(  )
A.废行省,设三司
B.设厂卫特务机构
C.设殿阁大学士
D.废丞相,权分六部
【考点】明朝君权加强的措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朝君权的加强的有关内容.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锦衣卫原是明太祖的侍卫亲军,后来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是明朝加强君权的重要特务机构.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是明朝君主专制的表现,也是明朝加强封建专制统治最具特色的措施.
故选B.
 
3.1685年和1686年组织清军两次在雅克萨击败沙俄侵略军的是(  )
A.康熙帝
B.乾隆帝
C.顺治帝
D.雍正帝
【考点】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条约》.
【分析】本题考查雅克萨之战.
【解答】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中国的领土上,烧杀抢掠.1685和1686年,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打退俄国的进攻,最终迫使沙皇政府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故选A.
 
4.下列关于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的说法最恰当的是(  )
A.他曾经积极反清复明
B.是他最早开发了我国的宝岛台湾
C.他于1662年赶走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
D.他将台湾收复后又交给了清政府
【考点】郑成功收复台湾.
【分析】本题考查郑成功.
【解答】1624年,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中国台湾.1661年3月,郑成功从金门出发,进军台湾.盘踞台湾城的荷兰侵略军企图负隅顽抗,郑成功在该城周围修筑土台,围困敌军8个月之后,下令向台湾城发起强攻.1662年,荷兰总督被迫在投降书上签了字.至此,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我国神圣领土台湾.郑成功于1662年赶走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因而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故选C.
 
5.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
A.郑和船队上装有指南针
B.郑和航海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地中海沿岸
C.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
D.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考点】郑和下西洋.
【分析】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
【解答】明朝初年,社会安定,国力雄厚,明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强盛国家.为了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宣扬国威,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郑和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先后七次下西洋,郑和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不是非洲东海岸和地中海沿岸,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远航美洲和印度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ACD说法正确.
故选B.
 
6.抒发民族英雄戚继光爱国情怀的诗句是(  )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C.“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D.“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考点】戚继光抗倭.
【分析】本题考查戚继光的事迹.
【解答】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反映了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的决心.
故选C.
 
7.为加强对西北地区的控制,清政府设置了(  )
A.驻藏大臣
B.伊犁将军
C.宣政院
D.理藩院
【考点】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和设置伊犁将军.
【分析】本题考查对西北地区的控制.
【解答】清朝乾隆时期,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并设置了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巩固了我国的西北边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故选B.
 
8.小龙在图书馆借了一本,《贞观政要》.在这本书中,他可以查到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期间的“治世”史实(  )
A.秦始皇
B.唐太宗
C.唐玄宗
D.明太祖
【考点】贞观新政和贞观之治.
【分析】本题考查了贞观之治这一知识点,注意理解和运用.
【解答】唐太宗李世民是唐代第二位皇帝,他的年号贞观,他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故选B.
 
9.南宋时期,潮州人王大宝参加廷试(殿试),中榜眼(进士第二名),后来成为岭南名宦.殿试制度的创立者是(  )
A.隋炀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考点】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故选C.
 
10.观察下列在中国出土的唐代文物﹣﹣货币,这些出土文物说明了(  )
A.唐代没有统一的货币
B.中国古代金币、银币流通时间长范围广
C.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
D.证明唐代日本、新罗与中国交往密切
【考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分析】本题是图片型选择题,主要考查读图能力和唐代对外贸易的繁盛.大食在今阿拉伯半岛等地;波斯萨珊在今伊朗;东罗马以今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为中心.
【解答】A、唐代有自己的统一货币,如开元通宝等;
B、中国古代虽然流通金银,但没有自己铸造的金币、银币,用的铸币主要是铜钱,还有部分铁钱;
C、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所以产自大食、波斯萨珊、东罗马的金币、银币流通到中国;
D、图片能证明唐代与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半岛、阿拉伯半岛、伊朗等交往密切,但不能证明与日本、新罗的交往.
故选C.
 
11.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下列有关隋朝历史贡献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开通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B.出现了“开皇之治”的盛世局面
C.创立了科举制
D.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考点】贞观新政和贞观之治.
【分析】本题考查隋朝的历史贡献,知道隋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
【解答】A.隋炀帝时开通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B.隋文帝的年号是开皇,他在位时出现了“开皇之治”的盛世局面.
C.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D.唐太宗的年号叫贞观,他在位时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故选D.
 
12.杜甫的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描述的是哪一位皇帝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  )
A.唐太宗
B.武则天
C.唐玄宗
D.隋文帝
【考点】开元盛世.
【分析】本题考查了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解答】根据题干给出的“开元”可知描述的是唐玄宗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还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故选C.
 
13.下列对科举制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学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B.促进了文学艺术、教育事业发展
C.为高门权贵打开了做官之门
D.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考点】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的影响.
【解答】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学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文学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科举制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科举制度对高门权贵和平民百姓都是公正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所以C项叙述不正确.
故选C.
 
14.科举制度创立和废除分别是在哪个朝代(  )
A.隋朝、明朝
B.隋朝、清朝
C.唐朝、明朝
D.唐朝、清朝
【考点】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新式教育的开端.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科举制的掌握情况.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唐朝时科举制进一步完善,明朝采用八股取试选拔官吏,牵制了读书人的思想;科举制最终在清末被废除,历时1300多年,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刻影响.
故选B.
 
15.如果你选用如图所示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那么应确定的研究主题是(  )
A.宋代国家统一
B.民族政权并立
C.宋代商业繁荣
D.宋代民族融合
【考点】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货币演变历程.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注意把握商业繁荣的表现.
【解答】通过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图反应了宋代城市的繁荣,商品经济的发展,由此可确定答案.
故选C.
 
16.唐朝与吐蕃的第一个友好使者是(  )
A.怀人可汗
B.尺带珠丹
C.骨力裴罗
D.松赞干布
【考点】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与吐蕃的第一个友好使者.
【解答】唐朝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8世纪初,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尺带珠丹上书唐中宗说,吐蕃与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唐蕃联姻,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友好关系.821年唐蕃会盟,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因而唐朝与吐蕃的第一个友好使者是松赞干布.怀人可汗是回纥的首领;骨力裴罗是回纥可汗.
故选D.
 
17.七年级3班小奇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
A.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B.中华文明的起源
C.统一国家的建立
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考点】贞观新政和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贞观新政和“贞观之治”.
【解答】从题目看出,“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都发生在唐朝,而隋唐时期的特点就是繁荣与开放.“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体现了社会的繁荣;“唐政府对外实行开放政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体现了社会的开放.
故选A.
 
二、非选择题
18.阅读以下图片及文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科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英国大百科全书
材料三:“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材料四:“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太宗
材料五:明清思想家顾炎武曾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1)材料一中的情景最早出现的朝代是 隋朝 。
(2)请从材料二、三、四中提取有效的信息,说说这种制度有什么历史作用?
(3)分析材料五,说明这种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顾炎武把“八股之害”与什么历史事件进行类比?该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个朝代?
(4)这种制度在什么时候被废除?
【考点】材料解析题;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明朝的八股取士和清朝的文字狱;清末民初的文化
教育与社会生活;阐述见解题.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度的知识.
(2)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的影响.
(3)本题考查的是明朝时期科举制度发展的知识.
(4)本题考查科举制度被废除的时间.
【解答】(1)通过对图画中:“新科进士鱼贯而出”,“举子看榜图”的分析,我们可判断出是中国选举制度,指的是我国的科举制度,使得许多出身卑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担任政府官职,依据课本知识可知,隋文帝是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正式设立进士科,进士科的设立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的正式形成.
(2)由材料“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科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可知,科举制是最早的考试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日盛.
(3)由材料“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我们可概括出顾炎武抨击科举制度的原因是:八股取士,钳制思想,所以科举制在明清时期成为八股取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将八股文和秦朝时期的焚书进行同等危害的比喻,考查二者的相同危害,秦朝的焚书和八股取士均加强了思想控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4)1905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它正式废除了从隋朝的进士科到光绪的科举制度.可知,这一制度是在1905年被废除的.
故答案为:
(1)隋朝.
(2)科举制是最早的考试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日盛.
(3)成为八股取士;焚书;秦朝.
(4)1905年.
 
19.【图片赏析】
中国古代有许多举世闻名的创造,享誉世界。
(1)以上图片中哪一项发明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有利的航海技术条件?
【史料分析】
中国在明朝前期国力强盛,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2)图一和图二反映的是明朝外中关系史中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3)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为什么会出现图二中梁启超所说的这种现象?
【历史感悟】
(4)综合以上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这个角度谈谈你的体会。
【考点】材料解析题;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和外传;郑和下西洋;闭关锁国政策;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知识点,应把握四大发明的有关知识.
(2)本题考查的是郑和下西洋的知识点,应把握郑和下西洋的有关知识.
(3)本题考查的是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知识点,应把握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有关知识.
(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
【解答】(1)在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指南针在宋朝时期被广泛的应用于航海事业,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指南针被阿拉伯人传到了西方,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有利的航海技术条件.
(2)图一和图二都提到郑和.明朝前期,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密切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
(3)清朝时期,统治者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阻碍了中国海上贸易的进行,从而出现了“郑和之后,再无郑和”的现象.
(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例如:中国古代文化光辉灿烂,丰富了世界文化,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故答案为:
(1)指南针.
(2)郑和下西洋.
(3)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4)中国古代文化光辉灿烂,丰富了世界文化,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言之有理即可)
 
2016年9月29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