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4张PPT。 密室的生活 —评安妮·弗兰克著 《安妮的日记》 关于作者:关于安妮·弗兰克和《安妮日记》的写作背景介绍安妮1929 年6 月12 日出生在德国法兰克福一个富有的犹太人家庭,父亲 奥图弗兰克是一家公司的总经理,曾今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军官。 家中还有母亲艾迪斯和姐姐玛格特。由于当时纳粹德国排斥犹太人风气日盛,父亲奥图便放弃于德国的事业而将家庭移至荷兰阿姆斯特丹。 1941 年夏天,安妮收到了父亲送给他的13 岁生日礼物——粉红色格子布面的日记本。 1940 年5 月10 日凌晨,德国纳粹军队突然向荷兰发起进攻,5 月15 日荷兰宣布投降。犹太人能逃的设法逃亡,逃不了的有的选择死——全家自杀,有的选择藏匿,安妮一家选择了后者。 1942 年,安妮的姐姐玛格特收到了纳粹当局的劳动通知,这使得父亲奥图决定举家移居到更为隐密且安全的居所——阿姆斯特丹普林森格拉赫特街263 号,同时迁入的还有一家 犹太人和一个犹太牙医,一共八个犹太人。 1942 年7 月9 日,安妮一家迁入了一幢位于运河岸边的四层楼房,这座建筑由两部分 构成,前面的四层楼和后面的一座附属建筑——三层小阁楼。从临街一面看,只能看到前面 的四层楼,“密室”隐藏在后面,两座建筑物之间由全封闭通道连接。 1944 年8 月4 日,安妮一家由于有人告密而被德国和荷兰警察逮捕。数日后所有人被 转送到荷兰的威斯第包克集中营,一个月后隐密之家的八个人被转送到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 营。不久之后,安妮与姐姐又被转送到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1945 年 3 月两人都因伤寒 死于营中,距离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被英军解放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而其它隐密之家的成 员除奥图之外,都死于集中营之中。 密室图关于作者:1947年,死里逃生的安妮父亲将她遗留的日记付梓出版。 这本日记已转译成54种文字,共印刷3000万册。 她避难的房子已辟为安妮故居博物馆,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缅怀那不堪回首的人类悲剧。 KRO电视台女发言人莫尼克说,“我们知道她不是荷兰人,但提名委员会认为她为荷兰作出了贡献。而且,很多人都赞成安妮当选荷兰伟人。” 安妮故居博物馆女发言人帕特里夏说,不论安妮是不是荷兰人,都丝毫无损于她是荷兰一部分的事实。因为“她的遗产属于荷兰,她的日记用荷兰语写成”。
《安妮的日记》1945.伤寒症.死伯根-贝尔森集中营1933.纳粹上台.迁往荷兰阿姆斯特丹 1942.躲进普林森河畔“密室”1944.被捕13524 1940.纳粹德国占领荷兰.迫害安妮·弗兰克关于那个时代:希特勒上台之后,在全国掀起迫害犹太人的浪潮。德国的排犹是全民性的,虽然有许多德国人不同意驱逐犹太人,但是在全民一致的行动浪潮下,这种声音很微弱。安妮十三四岁,本当生活在阳光和歌唱中,但是为了躲避迫害和杀戮,她躲进了密室,失去了自由。能否活着走出密室,能否像普通姑娘一样获得幸福和爱情,安妮比一般的女孩考虑得更加迫切。法西斯剥夺了她在阳光下散步的权利,但是无法剥夺她梦想和思考的权利。《安妮日记》所告诉人们的是一位少女如何在战争状态下面对种种迫害的经历。节选部分的内容,突出表现安妮在不幸生活中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迈耶·莱文 迈耶·莱文一九○五年生于芝加哥,当过新闻记者、演员、摄影师,是一个小说家。他写了许多反映犹太人生活的短篇小说。
他的第一篇长篇小说《通讯员》(1929)因被控诽谤罪停止发行。一九三七年,他发表了《昔日的一伙》,反映了他自己这一代人的生活。这部小说是当时描写犹太青年美国化的代表作。
书评一般写法
评论角度
A.内容——题材,人物形象,情节,主题,思想倾向;
B.形式——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评论方法
A.知人论文;B.比较(需有共同点);C.引关键句
书评、序与读后感 引、评、叙结合一、初读文本,理清层次1-4小节为一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安妮日记》作为经典之作,具有双重意义。
5-14节为一段,摘引日记原文,表现安妮对真理、和平、人性的执著追求。叙议结合。
15小节为一段,介绍日记的出版流传,痛惜那些惨死在集中营的几百万安妮一样无辜的生命。
二、课文品读 1、 初读课文,找出作者是怎样评价《安妮日记》这本书的?(用一个关键词来回答)
“经典”
2、 阅读1、 2、3 、10节,作者为什么认为《安妮日记》是一部“经典”之作?其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温馨而坦然地表达青春期剧码”。——洋溢着快乐、爱情、新发现,感受到人性的共通性。
“就别的层面来说,这本书也可称之为经典 。” “诉说了犹太人担惊受怕要被纳粹逮捕的生活。”“记载了每一刻颤抖的生命——安妮·弗兰克的声音成了六百万被屠杀犹太人的灵魂之声”。——是史实文件。
文学性:人性的见证 (思想价值)
架构的结实 (写法)
史实文件:屠杀的见证 (内容真实 )
3、 请学生默读5、8、9 小节,《安妮日记》中的哪些“人性”的表现感染了你?
爱生命:拯救他人 (善良)
“如果力所能及 ,我们得再就其他人”
爱生活:密室中人的生活(充实、乐观,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 )
“他们忙着偷偷上函授课程、学速记、拉丁文及护理等。” ,“尝试进行牙科手术,安妮还研究神话、芭蕾和“族谱”
爱亲人:初恋的破灭和家人之间的亲情 4、密室中的人们对生活对亲人充满热爱。请问他们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课文是怎样表述的?
“饱受威胁” 、“极度自制”
躲?我们躲到哪儿去?城市还是乡下?躲到一栋房子还是一处小屋?什么时候?怎样躲?躲到哪里……?这些问题我都不能问,但我却无法将其抛诸脑后。(1942.7.8)
我经常神经质,尤其星期天;星期天是我心中真正悲惨的时候。气氛令人窒息、呆滞、沉重。外面听不见一声鸟叫,整个屋子笼罩在一片死寂、压迫的寂静里,这寂静附在我身上,仿佛要把我往下拖,拖到阴间的最下层。这时候,父亲、母亲和玛各对我完全无关紧要。我从一个房间徘徊到另一个房间,在楼梯里上上下下,像一只本来会唱歌的鸟被剪去翅膀,不断用身子撞那沉暗的笼子的铁条。“放我出去,到有新鲜空气和笑声的地方去!”我心中有个声音哭喊着。(1943.10.29)——密室中人们他们所处的环境与心境 ,有对未来不可知命运的恐惧,也有长期生活在密闭的空间里,内心的压抑。 5、 阅读6、7 两段,说说为什么作者要几次把
《安妮日记》和赫西的作品《墙》作比较?
比起同样再现当时历史的《墙》,《安妮日记》探讨了更深刻的话题:
触到人际 关系的核心
告诉我们在苦难中坚守对人类价值的执著
人类价值、人际关心的核心——爱。
虽然身处险恶,但《安妮日记》传递给我们的不是黑暗、绝望的情绪,而是一种希望,一种 对生活的热爱、亲情的温馨、甚至是对人性的“善良”的坚信。
用对比论证法揭示了《安妮日记》的经典意义和艺术价值。 6、 阅读剩下的几段,说说对最后一句话“因为这个聪明的小女孩在有限的人类精神中带来锥心刺痛的喜悦”的理解。
锥心刺痛——当时犹太人面临的险恶处境。
那么多的成年人都参与了这场泯灭人性的大屠杀,但是小女孩安妮却“保有”这份“良善”,并“坚守”住了自己的理想。面对屠杀,在她的日记里所流露出的不是愤世嫉俗、不是悲观厌世、不是对纳粹党人的仇恨,而是悉心地品味着生活带给她的每一分乐趣,并且对未来、对胜利充满了希望,想象和平与平静终将回归,对身边的人充满了博爱之情。 这正是安妮的伟大之处,这正是《安妮日记》的经典之处。7、外在的环境外在的大环境是恶的,是痛苦,是混乱的。但是安妮用自己内心的良善与强大的外在邪恶世界作斗争,这需要怎样强大的内心力量?
著名犹太作家茨威格的遗言:“与我操同一种语言的世界对我来说业已沉沦,我的精神故乡欧罗巴亦已自我毁灭……一个年逾六旬的人再度从头开始是需要特殊的力量的……所以我认为还不如及时不失尊严地结束我的生命为好……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愿他们经过这漫漫长夜还能看到旭日东升!而我这个过于性急的人要先他们而去了!”8、在饱受纳粹迫害之后,深感孤寂的茨威格用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安妮呢?
安妮从未抛弃她的理想,她乐观,对未来充满希望。“她身处混乱,看到世界逐渐变成荒原,……人们经历苦难,但她坚信和平与宁静将重回身边。”安妮的日记是温馨的,坦然的,充满真情与喜悦。
安妮在与内心的孤独、脆弱做斗争。她坚信人性的良善会战胜邪恶,故而她对未来永葆希望,坚信和平与宁静必将到来。 9、请大家齐读第12、13段,感受安妮面对苦难时内心勇敢的独白。
对这些美好生命的扼杀和毁灭,让我们感到锥心刺痛;但是在荒原中这些生命所体现出的善与爱,又让我们为之喜悦,这痛与喜悦交织在我们心头,刺痛越深,喜悦就越强。另一种教案细读文本,体悟经典1. 作者为什么开头就说它“不能硬邦邦地贴上“经典”的标签”?
——一般“经典之作”《红楼梦》、《尤利西斯》、托翁的作品,往往是现实生活的高度艺术概括和提炼,由于自身的经验限制,许多经典作品理解不了、不敢涉猎。
而安妮·弗兰克的日记细腻翔实,完全是自己青春时期温馨而坦然的表白,却让读者觉得亲切,“似乎这个少女就窝在旁边的沙发上”,值得一读再读。
2.第二段作者又说“这本书也可称之为经典”,为什么是经典?
第1小节应为一个“层面”,讲述日记所展现的温馨真实、充满真情的生活。
第2小节为另一个“层面”,日记是在一个小女孩生命巨变中的两年中完成她是居住在令人惊讶的环境中,这部日记诉说一群犹太人担惊受怕要被纳粹逮捕的生活。
3.为什么《安妮日记》的逼真令人惊叹不已?
——诉说一群犹太人担惊受怕要被纳粹逮捕的生活,却“洋溢着快乐、爱情和新发现”,真实记录了令人惊讶的居住环境里密室中的居民“如同家人的情感,他们的压力和满足都是四处可见的人性”。
4.既然是读者完整感受书中的经验,为什么“会忘记其双重意义”?到底是哪两重意义?
——第一重意义是很严肃恐怖的悲剧:“它记载了每一刻颤抖的生命——安妮·弗兰克的声音成了六百万被屠杀犹太人的灵魂之声”;但安妮写得极为逼真,让读者觉得很亲切,似乎这个少女就窝在旁边的沙发上。
5.从安妮开始密室生活时携带的物品可以看出什么特点?
——所谓“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这本日记、发卷、手帕、课本、梳子、旧的信件”,可见当时的安妮实在还是个幼稚天真的孩子
6.“爸爸说如果能力所及,我们得再救其他人”有哪些具体表现?说明了什么?
——先接纳了带着凡丹一家人,他们家有个16岁的儿子彼得,那是安妮密室生活中年龄最接近的异性同伴后来又接纳了叫达萨的年老牙医,而且叫安妮把睡的床让给老人,自己睡在接起的长椅上这些充分表现出危难之中的相互救助关爱精神。
?
7. 安妮的写作才能真的是“天生的”吗?
——我们不排除小安妮的确有着当作家的潜质和条件,日记中透露出她“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记者和作家”但密室与外界隔绝的单调生活使她更细腻的去关注“密室中的居民”的点点滴滴,包括他们的缺点和优点,更真切的探讨到人际关系的核心,更能让我们了解饱受威胁下的生活除了她的写作才情,也离不开这种特定的生活土壤。
8.安妮日记留给当今世界人们最重要的财富是什么?(即课文作者所说的特质在哪里?)
——因为当今的每个家庭都害怕战争,渴望和平“安妮的日记是今天对生命存疑的最有力答案,因为她告诉我们,一般老百姓如何在苦难的折磨中坚守对人类价值的执着”。
?
9.你能分别找出安妮日记洋溢着快乐、爱情和新发现分别在哪里吗?
——第八自然段写快乐:躲藏的人们忙着偷偷上函授课程,学速记、拉了文及护理等达萨甚至尝试进行牙科手术,她自己研究神话、芭蕾和“族谱”还有一些滑稽的时刻,安妮和她父亲躺在地板上偷听楼下重要的商务会议。
第九自然段写她的恋爱故事,记录了她的初吻、约会和初恋温柔破灭。
而作者的新发现却很难简单概括就第8至10段而言,有三点:(1)她对密室生活的这一切都有深刻的见解,表达对父母和姊姊的感情,包含最具共通性的爱与苦痛(2)小女孩内心成长的鲜活心理剧,加上密室生活这一团体的外在危险,使她的日记有架构完整小说的艺术张力(3)处于特殊背景下又在敏感青春期,强烈典型的青少年自我意识,总是处于内敛情感和外在表现的矛盾之中10.书评第11至12自然段,作者为什么就大段引用安妮日记的原话,而不加任何评价分析?
——表达在那样黑暗绝望的环境里,坚守真理、正义和理想极度困难,但是作者还是不抛弃自己的理想这本身就足以让世俗的人们汗颜,令我们钦服,所以无须更多的赞赏评价!
11.书评作者用最后两小节表达了哪两点思考?能不能也写下点你的思考?
——对安妮花季少女被残害的痛心,对安妮日记与世长存的赞颂
这部日记包括哪些内容?
洋溢着快乐、爱情和新发现。1、它描绘了密室中居民的生活,让人感受到人性的共通处;2、它揭示了百姓在苦难折磨中坚守对人类价值的执著;3、它写出了对爱情的深刻见解;4、它表达了安妮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经典的依据对比:比较的目的:突出《安妮的日记》的价值。
比较结果:
相同点:都诉说了犹太人惨遭纳粹迫害的历史,都是认识罪恶、战争灾难的“史实文件”。
不同点:1、体裁不一样;2、内容基础不一样:《大墙》虚构的成分较多,有“矫揉造作”的成分;《安妮的日记》以真实生活为基础,逼真地记载了密室中的“日常生活”,触及到人们的内心世界--在苦难的折磨中始终坚守对人类价值的执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