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二年级下华东师大版2.6《别了-哥哥》课件(15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高二年级下华东师大版2.6《别了-哥哥》课件(15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29 16:24: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5张PPT。 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选自鲁迅《白莽作<孩儿塔>序》别 了 , 哥 哥殷

作者简介 殷夫(1909—1931),原名徐柏庭,又名徐祖华,笔名一署白莽,浙江象山人,中国无产阶级的优秀诗人。1928年起即在进步刊物《奔流》《列宁青年》上发表革命诗歌。1929年起,在党的领导下从事青年工人运动,曾经几次被捕,遭反动派毒打,出狱后继续坚持革命工作。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即加入作为盟员。同年5月,作为左联代表,参加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1931年1月在上海被捕,2月7日在龙华被害。遗著有《殷夫选集》。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自由与爱情——匈牙利·裴多菲相关知识“左联五烈士” 指胡也频、柔石、殷夫、冯铿、李伟森五位左联作家。他们于1931年2月7日在上海龙华被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秘密枪杀。殷夫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929年“四·一二”事变两周年之际。蒋介石为了实现其反革命野心,密谋举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大批的青红帮流氓由租界冲进上海工人纠察队总部,和工人发生争斗,而上海的国民党驻军以调节工人内讧为由,收缴工人武器,取缔工会,工人纠察队组织工人进行示威游行,当游行队伍行至上海宝山路时,突然遭到了反动军队的机枪扫射,死伤数百人,接下来反动军队到处开始捕杀工农革命群众、共产党员,标志着国民党右派武装反共的开始,被称为“4.12”反革命政变。请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
殷夫的中国是动荡、迷惘、伤痕累累的中国,是新旧政权,新旧文化,新旧思想剧烈冲突转变中的中国,选择哪条道路,成了当时每个中国人不得不面对的抉择,二十岁的殷夫也是。而他正是用他刚健雄浑的诗歌呐喊出自己的决定,自己的前途。写作背景: 1928年,殷夫第二次被捕出狱,离开学校,专门从事共青团和青年工人运动,并断绝了与家庭的联系。后来他接到大哥从德国转来的信——试图劝他走自己所希望的道路。殷夫对此作了断然的回答,以此诗为宣言,向自己所属的阶级彻底决裂。诗歌充分地表现了一个革命青年坚决要与劳动人民共命运同战斗的精神。是一篇与自己阶级彻底决裂的宣言书,是决绝的反叛之歌,更是对于真理的激情的礼赞。但这首诗没有当时的许多革命诗歌标语化、口号化的通病,而是一首能够从情感上打动人的诗篇,能把 “手足之情”与“阶级仇恨”两种对立情感交织在一起表现。第一部分(1-5):殷夫对哥哥爱恨交织,对哥哥所属的阶级痛恨藐视,情感激越、节奏明快。
第二部分(6):提出本诗最核心的意义。
第三部分(7-9):目光转向劳苦大众,促使诗人要做Prometheus。情感开始雄壮激昂。
第四部分(10-11):战斗姿态与鲜明立场是第六节的递进和发展。脉络梳理1“最亲爱的”——说明殷夫与哥哥兄弟感情之深“最后的手”——说明殷夫立场坚定,爱憎分明,其“告别”
姿态是果断而坚定的。挥“泪”“收回”2→“恶梦”——表明自己对哥哥的告别义无反顾3“教导”、“培植”——形容哥哥的良苦用心“感激”、“钦佩”——反话正说,讽刺效果明显两个双重否定句
“不能不”列举了哥哥所在一方的优厚物质条件面对“安逸”、“功业”、
“爵禄”、“高帽”冷静
清醒不是殷夫寻找的真理“治者”高高在上的姿态
不堪一击的“高帽”4“圈套”——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清醒面对“名号”与“纸帽”的诱惑——不屑一顾51~5对哥哥爱恨交织 对其所属的阶级痛恨藐视情感激越
节奏明快 这种告别,不是依依惜别,不是恋恋不舍,而是以义无反
顾的决绝姿态向反动阶级作了一个洒脱、果断的告别手势。 6最核心的意义:“不要荣誉,不要功建,/只望向真理的王国进礼。”“饥渴”(重复)——强调自己对永久真理的向往和追求。7目光→劳苦大众鲜明
对比要做给人间带来光明的Prometheus诗歌的情感基调开始变得雄壮激昂8Prometheus和诗人重合为一体“天帝”表面指捆锁Prometheus的宙斯——指哥哥所代表的反动阶级“更不要那纸糊的高帽”—Prometheus回到实际生活中→殷夫94←罗列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种种优厚物质条件 危崖 荆棘 黑的死
白的骨 冰雹 风雪 ——形容自己将要面对的巨大困难 10——表现出作为革命者的豪情壮志与无惧无畏的
革命精神战斗姿态
鲜明立场递进
发展“但他决心要踏上前去”前面有“真理的伟光”“远退”
“溶消” 本诗语言明快,气势奔放,
且每四句一节,形式整饬,节
奏明快。诗歌字里行间洋溢着
青春的激情与洒脱,“别了”这
一动作贯穿始终,使得整首诗
歌既激情澎湃,又收放得当。11总结 升华“别了”→“此后各走前途”彻底对立:“再见的机会是在,当我们和你隶属着的阶级交了战火。”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成熟形象跃然纸上总结感情真挚 立场坚定 爱憎分明“不要荣誉,不要功建” ד永久的真理” √革命
反动革命的信念和诗的激越情感
构成了殷夫诗歌的基调前进
倒退光明
黑暗取 舍?对社会、人生、自我前途的清醒认识
为革命必死的决心
在生命抉择中,他毅然抛弃金钱权位,追求真理,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高尚的人格 在一舍一取中,体现殷夫怎样的精神境界?引申拓展有 的 人 ——记念鲁迅有感 臧克家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 1949年11月1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