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赏)阳春古曲(琵琶独奏) 课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听赏)阳春古曲(琵琶独奏) 课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接力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6-09-29 21:33:15

文档简介

《阳春古曲》
教学目标
1.感受《阳春古曲》所表现的意境;
2.使学生感受琵琶的表现力及乐曲的情绪和艺术情境。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了解琵琶。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并通过模仿、对比欣赏加深学生对乐曲情感和意境的理解。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境导入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导入:
《阳春古曲》,又名《阳春白雪》,是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古琴十大名曲之一。表现的是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欣欣向荣的初春美景。旋律清新流畅,节奏轻松明快。
三、新课教学:
(一)先整体听一遍曲子,说一说听完后的感觉。
1.节奏是否轻松明快?
2.能否把握旋律的流转特点。
3.再复听一遍,分段欣赏,感受乐曲所表现出的意境。
补充:(全曲七段,可分成起、承、转、合四个组成部分,是一首具有循环因素的变奏体乐曲。起部:《独占鳌头》曲首出现长达十七拍的“八板头”变体,它在以后三个部分的部首循环再现。原《八板》的旋律以“隔凡”和“加花”等技法加以润饰,运用“半轮”、“夹弹”、“推拉”等演奏技巧,音响效果独特有趣,使花簇的旋律充满活力。
承部:《风摆荷花》、《一轮明月》这两个《八板》变体,在头上循环再现《八板头》之后,旋律两次上扬,在高音区上活动,表现情绪较为热烈。
转部:《玉版参禅》、《铁策板声》、《道院琴声》在这三个段落中出现了不少展开性的因素。首先是乐曲结构的分割和倒装,并出现新的节拍和强烈的切分节奏。其二是运用“摭分”、“板”和“泛音”等演奏指法,使音乐时而轻盈流畅,时而铿锵有力。特别是《道院琴声》,整段突出泛音,恰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晶莹四射,充满生命活力。
合部:《东皋鹤鸣》是本部的动力性再现,在尾部作了扩大,采取突慢后渐快的速度处理,采用强劲有力的扫弦技巧,音乐气氛异常热烈。)
4.提问,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介绍琵琶,(多媒体),包括琵琶的构造、基本演奏方法、音色等。
(二)对比欣赏白居易《琵琶行》。(多媒体)
四、课堂小结:
这首琵琶曲《阳春古曲》,培养学生对民族艺术的热爱,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阳春古曲》
《阳春古曲》又名《阳春白雪》,是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古琴十大名曲之一。表现的是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欣欣向荣的初春美景。旋律清新流畅,节奏轻松明快。
1基本信息
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现存琴谱中的《阳春》和《白雪》是两首器乐曲,《神奇秘谱》在解题中说:“《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阳春白雪》:由民间器乐曲牌仪《八板》(或《六板》)的多个变体组成的琵琶套曲。“八板头”变体的循环再现,各个《八板》变体组合在一起形成变奏的关系,后又插入了《百鸟朝凤》的新材料,因此它是一首具有循环因素的变奏体结构。
2不同版本
《阳春白雪》流传有两种不同版板,“大阳春”和“小阳春”,《大阳春》指李芳园、沈浩初整理的十段、十二段乐谱。《小阳春》是汪昱庭所传,又名《快板阳春》,流传很广。这里介绍的是《小阳春》。
《小阳春》分七段:1、《独占鳌头》;2、《风摆荷花》;3、《一轮明月》;4、《玉版参禅》;5、《铁策板声》;6、《道院琴声》;7、《东皋鹤鸣》。小标题出自李芳园之手,与乐曲内容并无多大关系。
3典故来源
“阳春白雪”的典故来自《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一文。楚襄王问宋玉,先生有什么隐藏的德行么?为何士民众庶不怎么称誉你啊?宋玉说,有歌者客于楚国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国中和者有数千人。当歌者唱"阳阿薤露"时,国中和者只有数百人。当歌者唱“阳春白雪”时,国中和者不过数十人。当歌曲再增加一些高难度的技巧,即“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时候,国中和者不过三数人而已。宋玉的结论是,“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阳春白雪”等歌曲越高雅、越复杂,能唱和的人自然越来越少,即曲高和寡。
课件5张PPT。《高山流水》
《梅花三弄》
《春江花月夜》
《汉宫秋月》
《阳春白雪》
《渔樵问答》
《胡笳十八拍》
《广陵散》
《平沙落雁》
《十面埋伏》中国十大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曲中高山流水之意。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与吾心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梅花三弄》——此曲系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赞颂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曲中泛奇曲调在不同的微位上重复了三次,所以称为“三弄”。
《春江花月夜》——原来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又名《夕阳箫鼓》、《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后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
《汉宫秋月》——此曲有两种较为流行的演奏形式,一为筝曲,另为二胡曲。《汉宫秋月》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的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
《阳春白雪》——一首广泛流传的优秀琵琶独奏古曲。它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
《渔樵问答》——此曲在历代传谱中有三十多种版本。乐曲表现渔樵在青山绿水中间自得其乐的情趣。
《胡笳十八拍》——汉末,著名文学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儿蔡琰(文姬),在兵乱中被匈奴所获,留居南匈奴与左贤王为妃,生了两个孩子。后来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写了一首长诗,叙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乡别子的情怀。情绪悲凉激动,感人颇深。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该诗是她有感于胡笳的哀声而作,所以名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鸣》。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据《琴操》中所载:聂政,战国时期韩国人,其父为韩王铸剑误期而被杀。为报父仇,上泰山刻苦学琴十年之后,漆身吞炭,改变音容,返回韩国,在离宫不远处弹琴,高超的琴艺使行人止步,牛马停蹄。韩王得悉后,召进宫内演奏,聂政趁其不备,从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韩王。为免连累母亲,便毁容自尽。《平沙落雁》——又名《雁落平沙》或《平沙》,作者不详。深受琴家喜爱,广为流传,是传谱最多的琴曲之一。 对于曲情的理解,有描写秋天景物的;有寓鹄鸿之志的;也有发出世事险恶,不如雁性的感慨的。音调基调静美,静中有动,旋律起伏,绵延不断,优美动听。
《十面埋伏》——传统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阳平楚》,把古代琵琶表演艺术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创造了单个乐器的独奏形式表现波澜壮阔的史诗场面——项羽垓下之围的场景,四面楚歌,十面埋伏。中国十大古琴曲
中国十大古琴曲是“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夕阳箫鼓”、“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广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
高山流水
传说先秦的琴师俞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故有高山流水之曲。《高山流水》一曲被录入金唱片上,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向宇宙星球的高级生物传道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
广陵散
据《琴操》记载:战国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因延误日期,而惨遭杀害,聂政立志为父亲报仇,入山学琴十年,身成绝技,名扬韩国。韩王召他进宫演奏,聂政终于实现了刺杀韩王的报仇夙愿,自己也毁容而死。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谱成琴曲,慷慨激昂,气势宏伟,为古琴著名大曲之一。
平沙落雁
明朝此曲称《落雁平沙》。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盘旋顾盼的情景。对于曲情的理解,有“取清秋寥落之意,鸿雁飞鸣”来描写秋天景物的;有“取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的;也有从鸿雁“回翔瞻顾之情,上下颉颃之态,翔而后集之象,惊而复起之神”。“既落则沙平水远,意适心闲,朋侣无猜,雌雄有叙”,发出世事险恶,不如雁性的感慨的。现在流传的多数是七段,主要的音调和音乐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而又伏,绵延不段,优美动听;基调静美,但静中有动。
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乐曲是公元前202年我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描绘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乐曲主要歌颂了楚汉的胜利者刘邦,尽力刻画“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全曲气势恢弘,充斥着金戈铁马的肃杀之声。《十面埋伏》可以说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艺术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创造了单个乐器的独奏形式表现波澜壮阔的史诗场面(而现代,这往往需要大乐队式的交响曲体裁方能得以完成),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艺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名作。
渔樵问答
乐曲通过渔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了对追逐名利者的鄙弃。乐曲采用渔者和樵者对话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调表示问句,下降的曲调表示答句。旋律飘逸潇洒,表现出渔樵悠然自得的神态。正如《琴学初津》曲意深长,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歌之乃,隐隐现于指下。迨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夕阳箫鼓
是抒情写意的乐曲,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社根据经曲改编成丝竹乐曲《春江花月夜》这是一首抒情写意的文曲,旋律优美流畅。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赞颂了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姿。
汉宫秋月
乐曲表现了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
梅花三弄
曲中泛音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了三次,故称“三弄”。相传晋恒伊作笛《梅花三弄》,后人移值为琴曲。乐曲通过歌颂梅花不畏寒霜、迎风斗雪的顽强性格,来赞誉具有高尚情操之人。1972年王建中改编成钢琴曲,表现的主题则是毛泽东《咏梅》。
阳春白雪
相传为春秋时期的晋国师旷或齐国刘涓子所作,“白雪”取另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它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
胡笳十八拍
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调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姬思念故乡而又不忍骨肉分离的极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乐委婉悲伤,撕裂肝肠。
琵 琶
琵琶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主要弹拨乐器。琵和琶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弹。经历代演奏者的改进,至今形制已经趋于统一,成为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琵琶音域广阔、演奏技巧繁多,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演奏时左手各指按弦于相应品位处,右手戴赛璐珞假指甲拨弦发音。
琵琶名曲:
《夕阳箫鼓》 《虚籁》
《阳春白雪》 《龙船》
《海青拿鹤》 《塞上曲》
《青莲乐府》 《歌舞引》
《十面埋伏》 《赶花会》
《汉宫秋月》 《月儿高》
《霸王卸甲》 《改进操》
《飞花点翠》 《 彝族舞曲》
《大浪淘沙》 《狼牙山五壮士》
《昭君出塞》 《新翻羽调绿腰》
《天山之春》 《火把节之夜》
课件3张PPT。 琵琶(pípa)被称为“民乐之王”、“弹拨乐器之王”、“弹拨乐器首座”, 拨弦类弦鸣乐器。木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在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琵琶琵琶发音特点 穿透力强(衰减小,传得远)。高音区明亮而富有刚性,中音区柔和而有润音,低音区音质淳厚。
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