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 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廉颇蔺相如列传 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29 16:19: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廉颇蔺相如列传
练习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曲(qū)  
赦免(shè)
汤镬(huò)
列观(guān)
B.倨傲(jù)
盆缶(fǒu)
不肖(xiào)
渑池(diàn)
C.睥睨(nì)
披靡(mǐ)
毋宁(wú)
不怿(yì)
D.避匿(nì)
燕国(yàn)
攻讦(jié)
稔知(rěn)
解析:A项,“观”应读“guàn”;B项,“渑”应读“miǎn”;D项,“燕”应读“yān”。
答案:C
2.下列加点的“请”有不同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②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 ③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④璧有瑕,请指示王
⑤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A.①②③/④⑤     B.②④⑤/①③
C.①②⑤/③④
D.①③④/②⑤
解析:②④⑤为“请允许我”,①③为“请你(您)”。
答案:B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全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组是(  )
①而相如廷叱之 ②卒廷见相如 ③使臣奉璧
( http: / / www.21cnjy.com ),拜送书于庭 ④宁许以负秦曲 ⑤度道里会遇之礼毕 ⑥秦御史前书曰 ⑦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⑧秦王恐其破璧
⑨且庸人尚羞之
A.①④③⑦
B.②⑤⑥⑧
C.①②⑥⑨
D.④⑤⑦⑧
解析:其中③⑤两句中的加点字不是词类活用,其余见本课“知识梳理”部分。
答案:C
4.下面各句按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②而君幸于赵王 ③君何以知燕王 ④拜送书于庭 ⑤何以知之 ⑥使不辱于诸侯
⑦我为赵将 ⑧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A.①⑦/②⑥⑧/③⑤/④
B.①⑥/②⑧/③⑤/④⑦
C.①⑥/②⑦⑧/③⑤/④
D.①⑦/②⑧/⑥③/④⑤
解析:①⑦是判断句,②⑥⑧为被动句,③⑤为宾语前置句,④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答案:A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
( http: / / www.21cnjy.com )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 ”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 ’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 ”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徒:白白地。
B.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伏:趴伏。
C.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许:赞许。
D.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完:使……完好。
解析:C项,“许”,答应,许可。
答案:C
6.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赵国得到楚和氏璧时,秦昭王遗书欲以十五城换取和氏璧。给还是不给,这是摆在赵国面前的两难问题。
B.秦派使者送信,按照外交礼节,赵应派使者回复,但满朝文武,却找不到一个可以出使秦国的人,这是蔺相如出场的背景。
C.缪贤在赵国确实没有可出使秦国的合适人选时推荐了蔺相如,可见当时赵国并不注重人才,致使国力弱小。
D.蔺相如认为,秦强赵弱,国家实力的差距决定了和氏璧不得不给。在决定给秦国和氏璧后,他又许下诺言:完璧归赵。
解析:C项,“当时赵国并不注重人才,致使国力弱小”在原文中没有依据。
答案:C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2)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3)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
解析:这三句话的翻译重点是文言实词、虚词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特殊句式。“窃”,谦辞,私自、私下;“亡走燕”是省略句,即“亡于赵,走于燕”;“以为”,认为;“奈何”,怎么办。
参考答案:(1)我曾经犯过
( http: / / www.21cnjy.com )罪,私下打算从赵国逃跑,投奔到燕国。(2)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慧和谋略,应该是可以出使的。(3)赵王说:“得了我的璧,不给我城邑,怎么办 ”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2题。
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武安君。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而虏三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
四十八年十月,秦复定上党郡。韩、赵恐,
( http: / / www.21cnjy.com )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武安君禽马服子乎 ”曰:“然。”“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 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于是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
( http: / / www.21cnjy.com )郸。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秦王使王龁代陵将,不能拔。楚使春申
( http: / / www.21cnjy.com )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 ”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有删改)
8.下列给文中画波浪线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
B.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
C.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
D.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
解析:解答此题,先根据上下文把握大意,然后根
( http: / / www.21cnjy.com )据文意断开。这段文字的意思是秦昭王免除了白起的爵位,并让白起离开咸阳,又和群臣讨论认为白起不服,于是赐剑让白起自杀。
答案:C
9.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白起为武安君”和“迁之阴密”的“迁”在文中均为“授官”的意思,但“左迁”是贬官。
B.“昭王三十四年”,是我国古代纪年法中的王公年次纪年,此外还有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
C.“武安君为三公”的“三公”指的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这是秦代最显贵的官职。
D.“免武安君为士伍”的“士伍”即“士卒”,“伍”,是我国古代军队的编制,五人为一“伍”。
解析:A项,理解错误。“迁之阴密”的“迁”不是“授官”,而是“迁移”“转移”的意思。
答案:A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昭王四十八年,秦军再次平定上党郡。苏代凭借巧妙的外交辞令说服了秦国丞相应侯,暂时解除了韩、赵两国灭亡的危机。
B.秦王派王龁统率部队攻打邯郸没能攻下来,打算让武安君赴任,武安君不肯;于是再派应侯去请他,武安君就称病情严重不肯赴任。
C.从选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一方面刻画了白起杰出的军事才能,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其嗜杀成性的性格缺陷,体现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D.居功自恃,不能正确处理与应侯的矛盾,不能顺从秦昭王的意愿是导致白起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文本流露出作者对白起悲剧结局的深沉慨叹和惋惜之情。
解析:B项,理解错误。秦王派应侯去请武安君在王龁率军攻打邯郸之前。
答案:B
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
(2)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
解析:这两句话的翻译,重点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与用法。“今”,如果;“秦王王”的第二个“王”字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统一天下;“则”,那么;“为”,成为;“且”,而且;“日至”的“日”名词做状语,每天;“彼”,哪些。
参考答案:(1)如果赵国灭
( http: / / www.21cnjy.com )亡,秦王统一天下,那么武安君位居三公是定而无疑的,您能屈居他的下位吗 (2)邯郸委实不易攻下。而且诸侯国的救兵天天都有到达的,他们对秦国的怨恨已积存很久了。
参考译文:白起,是郿县人。他善于用兵。秦国把郢都设为南郡。白起被封为武安君。秦昭王三十四年,白起进攻魏,俘获了三个将领,斩敌十三万人。与赵国将领贾偃交战,把赵国两万多降兵扔在了黄河里。
昭王四十八年十月,秦军再次平定上党郡。韩、赵两国十分害怕,就派苏代到秦国,献上丰厚的礼物劝说丞相应侯说:“武安君擒杀赵括了吗 ”应侯回答说:“是。”“赵国灭亡,秦王就要统一天下了,武安君当封为三公。武安君为秦国攻占夺取的城邑有七十多座,南边平定了楚国的鄢、郢及汉中地区,北边俘获了赵括的军队,即使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周公、召公和吕望的功劳也超不过这些了。如果赵国灭亡,秦王统一天下,那么武安君位居三公是定而无疑的,您能屈居他的下位吗 即使不甘心屈居下位,可已成事实也就不得不屈从了。所以不如趁着韩国、赵国惊恐之机让它们割让土地,不要再让武安君建立功劳了。”听了苏代这番话应侯便向秦王进言道:“秦国士兵太劳累了,请您应允韩国、赵国割地讲和,暂且让士兵们休整一下。”秦王听从了应侯的意见,割取了韩国的垣雍和赵国的六座城邑便讲和了。武安君听说这些情况后,从此与应侯有了矛盾。
九月,秦国再次派出部队,
( http: / / www.21cnjy.com )命令五大夫王陵攻打赵国邯郸。当时武安君有病,不能出征。武安君病好了,秦王打算派武安君代替王陵统率部队。武安君进言道:“邯郸委实不易攻下。再说诸侯国的救兵天天都有到达的,他们对秦国的怨恨已积存很久了。现在秦国虽然消灭了长平的赵军,可是秦军死亡的士兵也超过了一半,国内兵力空虚。远行千里越过河山去争夺别人的国都,赵军在城里应战,诸侯军在城外攻击,打败秦军是必定无疑的。这个仗不能打。”秦王亲自下令,武安君不肯赴任;于是就派应侯去请他,但武安君始终推辞不肯赴任,于是称病不起。
秦王只好改派王龁代替王陵统率部队,没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攻下来。楚国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领数十万士兵攻击秦军,秦军损失、伤亡很多。武安君有了话说:“秦王不听我的意见,现在怎么样了!”秦王听到后,怒火中烧,强令武安君赴任,武安君就称病情严重。于是秦王就免去武安君的官爵,降为士兵,让他离开咸阳迁到阴密。武安君已经上路,走出咸阳西门十里路,到了杜邮。秦昭王与应侯以及群僚议论说:“令白起迁出咸阳,他流露的样子还不满意,不服气,有怨言。”秦王就派遣使者赐给他一把剑,令他自杀。武安君拿着剑就要抹脖子时,仰天长叹道:“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这个结果 ”过了好一会儿,说:“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国士兵投降的有几十万人,我用欺诈之术把他们全都活埋了,这足够死罪了。”随即自杀。
三、语言运用
12.读下面的图画,请以其中一个人物的身份写一段文字,表现画面的内容。要求:语言表达鲜明、生动,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
解析:从画面内容看,是一个母亲停下手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编织活给孩子读故事,孩子用手托着下巴,在认真地听。可以从孩子的角度写听故事的感受,也可以从母亲的角度写读故事的情形。注意修辞手法的恰当使用。
答案示例:您读出的故事像一只快乐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小鸟,带着我去蓝天翱翔,让我感受到阳光给我的温暖;您甜美的声音犹如阵阵春风,拂过万水千山,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风光。谢谢您,妈妈!
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儒家幸福观主要体现在关于人生理想的论述当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其特点一是①            ,二是社会幸福重于个人幸福。孔子是对于物质享受与精神快乐两相兼顾的人,但更重视后者。他的学生颜回,日子过得很苦,但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对这种幸福观极为赞许。但是,这种幸福观错在②            ,发展到极端,就是禁欲主义。道家幸福观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夭等都持淡泊态度,注重人之本性的内心的幸福,对于儒家幸福观③        。
解析:解答此题,应根据对语段内容的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解,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作答。第①处,要与特点二在表达内容和形式上形成对应;第②处,是结合颜回清苦的生活与快乐的提炼;第③处,是对道家幸福观与儒家幸福观的关联的理解。
参考答案:①精神快乐重于物质享受 ②把物质享受与精神快乐对立起来 ③是一种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