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无处不在》
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的书写、运用;
2、了解文中揭示恐龙灭绝的原因;
3、体会文章语言简明精炼、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学习过程:
一、导入:在距今约2.3亿年前~6500万年前,地球的主宰并不是人,而是一种生物,它们的名字是——恐龙。但是现在却再也看不到它们的踪迹,它们是怎么灭绝的呢,原因是什么?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文章去寻求答案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为下列划线字注音
鸟臀目(
)
褶皱(
)
遗骸(
)
天衣无缝(
)
2、这篇文章的文体、说明顺序分别是什么?
3、阅读课文,说说“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什么?
三、精读课文,回答问题
1、文章为什么以“恐龙无处不在”为题,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2、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说明了什么问题?
3、如何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句话的含义。
4、文章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试分别举例说明。
四、课堂小结
《恐龙无处不在》这篇文章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说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课外语段阅读
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冯
云
①面对环境的恶化,科学家都鼓励人们过低碳生活。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呢
②低碳生活涉及碳足迹,碳足迹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碳足迹越大,说明你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碳足迹越小,说明你对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越大。
③就个人而言,每个人可以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尽量减低碳足迹,选择低碳生活。例如,少开一天车,少吃一顿肉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开一盏灯等等,都可以减少碳足迹;甚至用餐做菜时选择烹饪方式也可以减少碳足迹。以土豆为例,用烤箱烘烤土豆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用锅煮的要多,而用锅煮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比微波炉做产生的多。所以,用微波炉做土豆就是一种更好的低碳生活。
④另外,棉布衣服与化纤衣服,爬楼梯与坐电梯,走路与开车等等,都是前者是低碳生活,后者是高碳生活。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应当选择棉布衣服。在家居用电上,使用风电或水电等清洁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会比使用热电低。在交通出行方面,小排放量汽车在同距离时碳排放量较少,应大力推广小排量节能环保型汽车。
⑤尽管低碳生活值得提倡,但是,由于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人们不时会进入高碳生活。这时就应当对自己的高碳生活进行补偿。这种补偿就是所谓的碳中和。这种补偿就是碳中和。碳中和指的是,人们可以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生产)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过高,则可以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或者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以达到降低温室效应的目的。可以说,碳中和就是人们对自己高碳生活的补偿。
⑥因此,人类的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摘自《百科知识》,2009年第12期,有删改)
9.本文围绕“低碳生活处处可为”谈了哪几个方面?请简要概括。(3分)
答:
10.“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一句中为什么连用两个“更多的”?(2分)
答:
11.第③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2.从全文看,文章主要内容是介绍“低碳生活”,但为什么还要谈“高碳生活”?(3分)
答:
参考答案:
二、2.
事理说明文
逻辑顺序
3.因为每个大陆上都有恐龙,但是地球在四十亿年的发展史中,泛大陆由合而分,于是,“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三、1、文章为什么以“恐龙无处不在”为题,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2、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说明了什么问题?
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说明了大陆在漂移。多少年来,地壳一直在进行着缓慢而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3、如何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句话的含义。
从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得出恐龙曾遍布世界这一结论也许并不困难,二者之间的联系也容易让人理解,但是,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与地质学说有什么关系,一般读者很难提出这样的问题。但是在科学家的眼里,它们却有内在的关联。课文就是从南极的恐龙化石的发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来论证“板块构造”的理论,恐龙化石成了支持“板块构造”的有力证据。作者在文章开头的这两句议论,并非浮泛之论,而是有其确凿的根据。
阅读
9、(3分)谈了三个方面:(1)从碳足迹谈什么是低碳生活;(2)个人日常生活可以减少碳排量,选择低碳生活;(3)面对高碳生活应利用碳中和进行补偿,降低碳排放。(每点1分,要点概括恰当即可)
10、(2分)两个“更多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它强调了与生产棉布衣服相比,生产化纤衣服将带来更多的碳排放。说明了生活中通过选择衣服也可以选择低碳生活。(语意相近即可)
11、(4分)运用了举例子和作比较的方法(2分)。运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例子,说明了生活中个人是可以选择低碳生活的(1分);运用作比较的方法,让人们更具体,更明确地知道了那一种烹饪方式更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助于人们在生活中有效地选择低碳生活(1分)(语意相近即可)
12、(3分)①高碳生活是无法回避的,必须正视,因此写高碳生活是对前面低碳生活内容的补充,使文章内容更加全面、完整。(2分)②高碳生活通过补偿可以降低碳排放,因此谈高碳生活有助于加强对“低碳生活处处可为”这一认识的理解。(1分)(语意相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