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练习
1.字音辨识
凋谢( )
落蕊( )
点缀( )
混混沌沌( )
平平仄仄( )
嘶叫( )
歧韵( )
颓废( )
疏疏落落( )
潭柘寺( )
2.解释下面的词语。
①领略:
②一叶知秋:
③平平仄仄:
合作探究
1.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2.为了表现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选取了哪几幅画面进行描写
3.文章开头和结尾部分都写到了南国之秋,其作用是什么
4.如何理解《故都的秋》中作者说的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悲凉”
5.《故都的秋》为什么不详写故都秋天的著名风景
课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驯鸽(xùn) 夹袄(jiá)
呜咽(yē)
潭柘寺(zhè)
B.点缀(zhuì)
落蕊(ruǐ)
附着(zhuó)
普陀山(tuó)
C.纶巾(guān)
平仄(zè)
椽子(yuán)
房檩(lǐn)
D.鲈鱼(lú)
混沌(hún)
譬如(pì)
祈祷(qí)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苦涩 屋檐 萧索 落蕊
B.幽深 混沌 落莫 平仄
C.训鸽 细腻 凋谢 意境
D.点缀 颓费 赏玩 蟋蟀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 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②秋蝉的 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③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 。
A.情趣 衰弱 衬托 B.情致 衰落 衬托
C.情趣 衰弱 陪衬 D.情致 衰落 陪衬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面对晚唐政治上的败落,诗人杜牧替古人担忧,写出了流传千古的《阿房宫赋》。
B.有些散文语言自然朴素,浑然天成,而细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苦心经营的妙笔。
C.培根和笛卡儿提出的科学方法论对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敲门砖的作用。
D.不管走到哪里,她总是穿金戴银,珠圆玉润,一身珠光宝气,令人感到十分庸俗。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他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光,就是下班之后卸去一身的劳累,把自己关进书房,秉一盏温暖的灯光,在书的海洋中自由遨游。
B.某人接到一学术会议秘书组来函,信上说: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C.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节能减排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会议,推动落实《政府工作报告》,促进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
D.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业技术人才。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 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6.作者为什么要写“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
7.在作者看来,外国诗人与中国文人对秋的态度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
8.从全文看,这一段文字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自练自测
1.diāo ruǐ zhuì hùn
dùn zè sī qí tuí
fèi shū
luò zhè
2.①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
( http: / / www.21cnjy.com )者辨别它的滋味。②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的来临,比喻发现一点儿预兆就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向。③平声和仄声。泛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
【合作探究】
1.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闲话秋凉”“秋果胜景”等五幅画面。
3.写南国之秋主要是为了形成对照,衬托北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秋景之美,秋味之浓,同时显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赞美和眷恋。作者在开头部分点出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后,接着写到了江南之秋。但那里“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又时常多雨而少风”,因此,“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在文章结尾部分,作者又写到了“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些描述,极为鲜明地表现出了北国之秋的秋色之美,秋味之浓、之足,饱含着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盛赞,渗透着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深挚爱和眷恋。
4.30年代的旧中国,连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人生的感受。郁达夫久有品赏故都的秋的心愿,又久经生活的颠沛流离,如今终于来到故都北平,自然有多种复杂的感受,包括“负面”的感受。所以作者说感到北国的秋特别地“悲凉”。
5.
①这是由作家的思想所决定的,他追
( http: / / www.21cnjy.com )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哀”,那些著名风景区都是游人云集、热闹非凡,那里的景色难以表达作者的这种思想。
②那些著名的风景,是古往今来文人吟咏北平秋天常写的,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容易道出新意来。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些常见的景象人们虽然很熟悉,早就习以为常,但是却往往忽略了它们的特殊意味。作家把它们挖掘出来,集中起来,使人更深刻地体味到北平的秋“味”。
【课堂练习】
1.B 解析:A项,“咽”读yè。C项,“椽”读chuán。D项,“混”读hùn。
2.A 解析:B项,“莫”应为“寞”。C项,“训”应为“驯”。D项,“费”应为“废”。
3.C 解析:情趣:性情志趣;情调
( http: / / www.21cnjy.com )趣味。情致:情趣;兴致。衰弱:(身体)不强健;虚弱。衰落:(事物)不强盛。陪衬:附加其他事物使主要事物更突出;陪衬的事物。衬托: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把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
4.B 解析:A项,“替古人担忧”
( http: / / www.21cnjy.com )指没有必要的担忧。C项,“敲门砖”比喻借以求得名利的初步手段。D项,“珠圆玉润”形容歌声婉转优美或文字流畅明快。以上均不合语境。
5.C 解析:A项,“秉一盏温暖的灯光”动宾搭配不当。B项,表意不明,有歧义。D项,一面与两面不对应。
6.突出秋总能给有情趣的人类带来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
7.同:中西文人都喜欢作文赞颂秋天。异:西方文人,多在田园诗或四季诗中赞颂秋天;中国文人多把秋与人生联系起来。
8.这一段文字是全文的高潮。它既是对前面几段写景的小结,又从写景抒情转为直接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