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故都的秋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29 19:5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
教案
课题名称:故都的秋(第一课时)课程模块及章节:必修2第1单元
课型:新授课
应用课时:1
教学目标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2、通过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3、体会作者笔下的北平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品味故都浓浓的秋景,以及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笔下的北平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品味故都浓浓的秋景,以及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情感。难点:
体会作者笔下的北平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品味故都浓浓的秋景,以及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情感。
教学准备、教学资源和主要教学方法
PPT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
通过几幅不同景色的图片,展示不同的秋色
目标引领
活动导学
一、介绍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2、写作背景二、初步感知1、释题
故都的秋≠北平的秋明确: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其实就是北平的秋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里作者将标题定为故都的秋的原因是: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2、纠正字音纠正字音混混沌沌(hùn
dùn)
潭柘寺(zè)
一椽破屋(chuán)
落蕊(ruǐ)
平平仄仄(zè)
歧韵(qí)
橄榄(gǎn
lǎn)
廿四桥(niàn)
普陀山(tuó) 
夹袄(jiá)3、梳理文章结构总写(1—2段)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分写(3—11段)
按照“清”、“
静”、“
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清秋景色
总写(12—13段)以议论收尾,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三、问题探究1、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总体印象是怎么样的?(试从文章中找到相关的概括北国秋的特点的词)清、静、悲凉2、有人说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为我们描绘了秋景
( http: / / www.21cnjy.com )图,作者都描绘了哪几幅秋景图?(找出这几幅图所在的段落)那么请你给这几幅图分别拟一个小标题(最好用四字短语概括每一幅图)五幅图:晨院赏秋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话凉图、秋日盛果图3、欣赏五幅秋景图(1)第一幅晨院赏秋图问题一:画面中描写了哪些意象(景物)?哪些意象分别体现了北国的秋意“清、静、悲凉”的特点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
破屋、破壁腰
————萧条破落的景象(悲凉)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明净高旷、纤尘不染
( http: / / www.21cnjy.com )(清)
蓝、白、紫黑色的牵牛花————冷色系(悲凉)
驯鸽的飞声————借驯鸽的飞声反衬秋晨的静(静)疏疏落落的秋草————稀疏零落,生命的衰竭(悲凉)这些意象组成的画面是凄凉萧瑟的,作者在这里通过写景来抒发自己的孤寂、落寞之情(以景显情、以情
驭景)。问题二:找出作者晨院赏秋的部分,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段文字。要点:1.边读这段文字,脑海里边想象这是怎么样的一种画面。2.从画面的动、静、颜色、等方面来描绘。示例:碧绿的天空下,五颜六
( http: / / www.21cnjy.com )色的牵牛花荟萃成流光溢彩的野花圃,天地之间,偶尔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灰色的驯鸽,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茶碗,举头望碧空,俯身撷牵牛,耳边不时传来驯鸽声。(2)第二幅秋槐落蕊图问题一:作者欣赏秋槐,都运用了哪些感官来欣赏(从听觉、嗅觉、视觉等方面分析)?提示:
视觉:像花而又不是花、铺得满地、扫帚的丝纹
听觉:声音也没有
嗅觉:气味也没有
触觉:极微细极柔软
感觉:细腻、清闲、落寞、深沉问题二:作者为什么不写秋槐的高大挺拔,只写其落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提示:写落蕊,描绘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
( http: / / www.21cnjy.com ),给人一种寂静无人,独自徘徊,只有与自然交融,有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寂寞、凄凉感觉,也流露了对故都之秋眷恋的情怀。
问题三:作者描绘的秋槐落蕊图,从哪些方面体现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提示: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静)扫帚的丝纹看起来细腻,觉得清闲、落寞。(清、悲凉)(3)第三幅秋蝉残鸣图问题:作者在这里写秋蝉鸣叫都用了哪些动词,又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渲染了怎样的氛围?提示:
衰弱的残声、啼唱、嘶叫。
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静衬动,以有声衬无声。
渲染了故都之秋冷落、悲凉的气氛。形成了一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4)第四幅图秋雨话凉图问题一:作者笔下的秋雨图有什么特点?(从文章中找出依据)提示:
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奇:“忽而”“息利索落”“卷”
有味:“咬”“一立”“缓慢悠闲”“微叹”问题二:在闲话秋雨图中,作者特意加入了雨中“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何在?提示:
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悲凉”的北国的秋味。(5)第五幅秋日盛果图问题:作者为什么不写果子成熟时,而用“淡绿微黄”来写将熟未熟的秋枣?提示:秋的全盛时期不在果实成熟红透,却在将熟未熟的青涩日子。可见作者对故都秋日胜景了然于胸,感情表达含蓄而深沉。
当堂评价
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北国的秋:清、静、悲凉五幅秋景图:1、晨院赏秋图2、秋槐落蕊图3、秋蝉残声图4、秋雨话凉图5、秋日盛果图
教学反思
课题名称:故都的秋(第二课时)课程模块及章节:必修2第1单元
课型:新授课
应用课时:1
教学目标
1、品析鉴赏课文内容。2、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特点。难点: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特点。
教学准备、教学资源和主要教学方法
PPT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
回忆本文的五幅秋景图
目标引领
活动导学
一、品味鉴赏1、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说秋天的?表达了作者对秋天怎样的感情?(第一自然段)明确:秋天,无论是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表达了作者对秋的热爱之情。2、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北国秋天的喜爱,从哪里可看出来?(从文章中找出原句)明确: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第一自然段)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最后一自然段)3、“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
合适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第二自然段)明确:拿名花与美酒与秋作比,说明秋并不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名花,也不是美酒,“半开”不美,“半醉”没味,江南的秋就像这半开的花,半醉的酒,让人“赏玩不到十足”的秋意。4、作者分别写了北国的秋与江南的秋分别有怎样的感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第二自然段)(从文章中找出原句)明确:江南的秋:慢、润、淡;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味、秋色、秋的意境与姿态;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北国的秋:清、静、悲凉;秋味浓烈、回味隽永。突出对北平之秋的热爱、赞美和向往、眷恋之情(对比映衬)5、作者的回忆中,北国有哪些欣赏秋景的地方?江南有哪些欣赏秋天的地方?(第三自然段)明确:北国:
南国:陶然亭的芦花
廿四桥的明月钓鱼台的柳影
钱塘江的秋潮西山的虫唱
普陀山的凉雾玉泉的夜月
荔枝湾的残荷潭柘寺的钟声6、本文是写景的文章,为什么要在12段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这一段有何作用?(第十二自然段)明确:原因:1.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最突出,而秋之“深味”非在中国北方莫属,这其实还是为了突出故都之秋。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题旨暗合。2.从行文章法上看,显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思路。作用:突出北国之秋,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7、品味下面的句子,北国秋和南国秋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北国与江南的秋 (先从文章中找出原句)(第十三自然段)明确: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8、“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含义:我心甘情愿地欲以生命为代价,换得故都的秋的长在!作用:
①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②内容上:直接抒发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无比眷念挚爱之情。二、思考探究1、你认为郁达夫在文章中悲秋还是颂秋?明确: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对秋的眷恋,对故都秋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主观情感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寂寞”。2、“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可为什么作者把“悲凉”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而不用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试从主客观原因来分析)?明确:主观情感:抑郁善感郁。达夫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主要原因)文艺观、审美追求: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社会背景:旧中国时代环境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黑暗,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三、本文写作特色1.以情驭景,以景显情,色彩独特。2.随感取材,布局巧妙。3.自然、人文气息并重,且收放自如。
当堂评价
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一、品析二、本文写作特色1.以情驭景,以景显情,色彩独特。2.随感取材,布局巧妙。3.自然、人文气息并重,且收放自如。
教学反思
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
黄酒

白干
稀饭

馍馍
鲈鱼

大蟹
黄犬

骆驼
喻体
博喻